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守护童心——对教育内涵的哲学追问01

  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第一章目录:

一、教育: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

  什么是教育:回到个人记忆中的美好教育

  返回苏格拉底:人类美好教育记忆的典范

  教育的灵魂:对美善事物的欲求

  教育的实践形式:人与人的生动交往

  教育的基本条件:闲暇

  教育的目的:个体成人

  小结  今日教育的溯本追源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回到个人记忆中的美好教育。

当我们试图准确地说出教育的内涵时,总觉得力不从心。当要我们回忆一下自己所经历的教育事件中的美好瞬间,无论是作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总会有话可说。梳理这些回忆,我们就会慢慢领悟出教育的本质。因为“能够留存在记忆深处的教育场景,一定是当初触动了个体心灵并且引导个体向善的场景。”(第18页)

很多的美好瞬间,多属非正常教学行为,多是偶发事件,但却令当事人久久萦绕心头,甚至终身难忘。“真正的教育……不仅触动了人的心灵,让心灵变得丰富,而且让人变得更好。”(第17页)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第18页,引文出处爱因斯坦.走近爱因斯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102-103)

爱因斯坦的这个定义提示我们:“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的心灵、张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教育的中心是育人,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人,好的教育一定是教育中的人切身地感受到好的教育。正是个体在教育情境中切身地感受到的好构成了个体对教育的美好记忆。反过来,个体关于教育的美好记忆构成了我们探索何为好的教育的本体性依据。”(第18页)

每个人的记忆里有留存这美好的教育瞬间。经由这些美好的瞬间,我们试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试着站到学生的角度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留驻个人对美好教育的鲜活记忆,可谓我们思考、追求好的教育的个人性起点。”(第18页)

试着梳理属于自己的美好瞬间吧。

苏格拉底也曾经说过教育即回忆。

第二节:返回苏格拉底:人类美好教育记忆的典范

“一个人可以凭借神圣的思想与卓越的灵魂来成就自我,而不是依赖其他一切外在条件。”(第20页)

刘铁芳在这里引用了色诺芬所记述的安提丰和苏格拉底的一段对话:(红色字为书中所引用的部分)

安提丰在谈话中对苏格拉底说道:

 “苏格拉底,我认为你的确是个正义的人,但你决不是一个明智的人;我以为连你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你并不向和你交游的人索取任何金钱的酬劳。然而,如果你认为你的一件衣服,一所房子,或你所有的任何其他东西值钱的话,你就不仅不会把它白白地给予别人,而且你所索取的代价还不会比它所值的为少。所以很显然,如果你认为你的谈论有任何价值的话,你就一定也会要求人们付予适当的代价。因此,尽管你并不因有贪心而欺骗别人,从这一点来说你是一个正义的人,但你决不能是一个明智的人,因为你的知识是分文不值的。”

对这,苏格拉底答道:

 “安提丰,我们大家都有共同的看法,对于美貌和智慧的处理,既可能是光荣的,同样也可能是不光荣的。如果一个人把他的美貌出卖给任何愿意购买的人,我们就称他为娈童;但是,如果一个人和一个钦佩光荣和高尚事物的人做朋友我们就说他是个有见识的人;同样,人们把一些为金钱而出卖他们的智慧的人称做诡辩者,这也仿佛就是在说,智慧的出卖者。但是,一个人如果和他所知道是有才德的人交朋友,把自己所知道的好东西都教给他,我们就认为他所做的是不愧为一个光荣而善良的公民。安提丰,正如别人所欢喜的是一起好马,一条狗或一只鸟一样,在更大的程度上我所欢喜的乃是有价值的朋友;而且,如果我知道什么好的事情,我就传授给他们,并把他们介绍给我所认为会使他们在德行方面有所增长的任何其他教师。贤明的古人在他们所著的书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我也和他们共同研讨探索,如果我们从古人的书中发现什么好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摘录出来,我们把能够这样彼此帮助看为是极大的收获。”(第20-21页,原文出自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7.)

刘铁芳从这段对话中提炼出“苏格拉底所代表的教育实践,就是建立在个人喜好之上的、与好的朋友一起教授、分享、追求好的事物。”(第22页)

“教育是对美好事物的寻求,开启生活的可能性。教育以爱欲为基础,以生活式的交往为形式,以好的事物为目标,最终达到德行的发展与个体人格的完满。”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单项的,而一定是师生彼此的收获与成全。”(第23页)

第三节:教育的灵魂:对美善事物的欲求

既然教育是以美好事物为目标的,那么这里的“美好事物”又指的是什么呢?刘铁芳指出,“这里的美好事物乃是包蕴在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又超越于日常生活之上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事物。”(第24页)

刘铁芳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一直到夸美纽斯(1592-1670),其传递下来的基本教育信条就是,人的灵魂中潜藏着美善知识的种子,教育就是把这种种子引发出来。”基于灵魂不死与轮回信仰,苏格拉底认为“寻求与学习并不是别的,不过就是回忆。”(第25页)。由此,刘铁芳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在于把人类文化中的美好记忆活化在个体身上,由此而让个体或在人类之中,上升到人类精神的高度。”(第25页)

我想,所谓教育即唤醒,可能也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问题在于其假设是否真的成立——“人的灵魂中潜藏着美善知识的种子”——这是真的吗?与其说这是真理,还不如说这是信仰,难怪有人说教育是一种信仰了。

当我们信仰“人的灵魂中潜藏着美善知识的种子”时,教育即唤醒;

当我们不能确认人的灵魂中是否潜藏着美善知识的种子时,教育即播种。

两者之中,似乎播种说更让人信服。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往往是要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播撒各种“美好事物”的种子,并期待它们在未来的某一天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播种非常重要。所谓基础教育,就是在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基础,就是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的各种“美好事物”播撒种子。

当然,视教育为播种,仿佛真的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似乎变成了土壤,变成了容器。

或许,教育应该兼有唤醒与播种的责任,能唤醒则唤醒沉睡的种子,无法唤醒则播撒新的种子。毕竟,教育不仅要回忆过去,更要面向未来。

雅思贝尔斯(1883-1969)反复强调“教育乃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第25,原文出处: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孔夫子说“君子不器”,而“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的结果正是“器”。如何从“器”到“君子”,从“两脚书橱”到完整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实施完整的生命的教育,致力于人格的塑造,促进灵魂的美善。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之帕夫雷什中学入口处所写的校训:你在咱们学校应当探索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目的。我之前一直以为,该校的校训是“爱你们的母亲”,下次要看看原文。

“任何知识学习路径,都要体现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欲求。”(第26页)

“一个人从蒙昧之中转向人之为人的世界,对周遭事物中的爱与美的体验构成一个人成为人的精神起点。”(第27页)很赞同这个观点,这种对爱与美的体验伴随着美妙的情感,深深触及心灵深处,精神的胚胎或许由此孕育。

“教育作为个体成人的实践,其基本路径就是激活个体原初性的感受世界、体验美好事物、孕育心灵生活的能力。人活在世界中,需要各种能力,但最重要、又看不见的能力,乃是心灵生活的能力,也就是心灵感受、发现、构建美好事物的能力。”(第27页)

何谓第一印象?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且是终身的教师,这个“原初性”的界定让我们突然心有所悟。很多时候,孩子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对待事物的态度,正是父母带给孩子的,因为幼年时期太多的“原初性”的感受与体验,都有父母相伴。

女儿早就跟我说想学速写,打听很久,才知道要学速写必学素描。于是暑期报了素描班,每天去画3小时。因为喜欢,所以她觉得很值,每次都学的很认真,进步也挺大。我还是有些“过高”的期盼,期望她在学画的过程中,能有更多的领悟。正如刘铁芳所说,画画之技能的训练,并不足以让人成为人,唯有在技能的训练中启迪人的灵魂对美善事物的欲求,真正的教育才能得以发生。”(第28页)

当然,在教学中时时观照教育,也要避免生拉硬扯,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倘若有意为之,教育者最好要深深隐藏自己的教育意图,别诱导孩子们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倘若无意为之(很多时候真的是无意为之),就要平素注重提升自己的修养,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奠定在个体生命初期,儿童教育的中心,就是给予一个人生命初期以美好事物的经历,激活个体人生之中对美好事物的爱。”(第29页)

想起在女儿小时,常常带她去公园,也在小花园里种些花花草草,注意培养她对大自然的兴趣,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还培养她的阅读习惯。这些,正是在给予她“生命初期以美好事物的经历”。那时读过一本育儿方面的书籍——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尽管我是父亲。

“常言所谓守护童心,其实就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保持真诚之心,以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保持个体开放而丰富的心灵,激励人生发展的可能性。”(第30页)

原来如此。教育需要真诚,唯有真诚才能打动人,才能触及灵魂。一个灵魂只能被另一个或另一些灵魂所触动,如果我们所教授的、所传递、所呈现的事物并没有触及自己的灵魂,那么,就不要奢望能触及孩子们的心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书推荐:《什么是好的教育》刘铁芳著
教育,就是人文化的过程
爱的对象与渴望——柏拉图《会饮篇》爱欲理论解析
雅斯贝尔斯谈什么是教育
理想国:柏拉图的精神世界
如何评价苏格拉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