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自信?
你家孩子有没有过这种不自信的情况:

  • 陪三岁的孩子上课,老师分发教具,孩子就是不敢自己去拿,非拉着爸爸一起去;
  • 五岁的孩子看一群三四岁孩子踢球,看半天愣不敢上前,原因是“怕踢不好”;
  • 上了小学,平时公园运动跑跳都不错,一到学校运动会,各个项目都不敢报名,理由是别人太厉害了;
  • ......

明明没遇到什么挫折,为什么就直接选择了“躺平”?面对孩子一次次的不自信,让人焦虑害怕孩子的未来,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回想孩子刚学爬学走时,不管跌倒几次哭几次都会继续的往前;到了孩子两岁能说会道、以自我为中心时,不管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就像世界没有我不会做的事情一样;到了知道道理能明白感受时,为什么反而开始不自信了?

追其根源,其实是父母对待孩子态度的改变,影响了孩子自信的发展

 1 
别总说孩子不自信
才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1、“基本归因偏差”,让父母焦躁,也成为孩子自信的绊脚石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基本归因偏差,讲的是观察者喜欢用内归因,即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的性情、能力、特质,来解释他人行为。
 
因为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他的的性情是一个几乎自动化的处理,而用外归因,即环境等外部因素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思考。但对于行动者来说,会更愿意将行为归因于环境等外部因素[1]。

这就解释了当父母觉察孩子不自信时,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性格或者能力问题,而不是外部环境的因素。这样的归因偏差致使父母容易放大孩子自身的问题,产生多余的焦虑。

 
例如喜欢尤克里里的孩子,单独上课时演奏非常顺畅,但一人多孩子就会忘记词谱,导致不看谱就不敢演奏,父母却把这一切错误归于孩子胆小内向。
 
由于对不敢演奏的原因没有找对,这样的事情会不断发生,一系列的持续让父母开始焦虑孩子不自信的问题,变得焦躁。
 
面对焦躁的父母,孩子本能会把这个事情归因为练尤克里里,因为孩子会觉得,都是尤克里里这个乐器让他挨骂和饱受指责
 
就这样,孩子的不自信标签在父母心中扎了根,乐器的不愉快经历也在孩子心中撕开了一到裂缝,孩子乐器上的自信就这样被淹没。


2、不自信,是孩子内在的自我保护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曾说,自卑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现象,是人一开始生活就具有的,它并不是坏事,反而是所有人个人成就背后的动力。
 
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们感受自己的无知和对未来的渴望[2]。
 
对于自信心,很多家长其实是过于焦虑的,总觉得孩子不自信,自卑就很难有成就。但孩子自卑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孩子成长道路的一种自我觉知,让其出现问题的其实是我们处理孩子自卑时当下的情感


比如刚学打篮球的孩子,一到场上看到比自己高大的队员和对手,怯懦的不敢跑位和带球,这其实是孩子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作为父母,要看到孩子不自信的根源,而不只是将原因归于孩子的软弱不自信
 
只有看到孩子不自信的根源,我们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比如不自信上场,那就场边练习基础动作,等动作熟练到一定程度,孩子自然就会重新获得自信去突破。


 2 

这两个培养自信的误区

很多家长都在踩



 误区一 
让孩子自信,就要远离负面评价?

NO!父母的态度,才是最好的盾牌!

 
纪录片《小小少年》里十岁的昆虫少年殷然痴爱昆虫,在面对周边的同学各种质疑时,他只是淡淡的说了句“他们不懂就不懂呗,没有什么口舌好费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来自《小小少年》纪录片视频截图

但殷然不在意吗?不是的,他只是拥有对抗这些流言最好的盾牌——父母的支持
 
当面对流言蜚语时,他父母一直支持着他的爱好。没有其他虫友,妈妈就是他最好的虫友,认真的听他说着虫子世界的事情。

👆来自《小小少年》纪录片视频截图
 
在殷然历经波折找到珍稀虫子时,他爸爸比殷然还兴奋。
 
殷然第一次受到学校邀请给同学上公开课时,主动的给同学准备了金色的蝶蛹做礼物。

👆来自《小小少年》纪录片视频截图
 
更让人惊喜的是,他还考虑到其他同学不喜欢蝶蛹会觉得恶心,特意准备了圆珠笔,给不喜欢虫子的同学做礼物。
 
对于一个十岁孩子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面对身边的偏见和质疑,他心理强大而自信包容。这些都是因为父母源自内心的支持,维护了殷然的自信心和温柔。

👆来自《小小少年》纪录片视频截图

 误区二 
只表扬不批评容易造成孩子自恋
NO,不表扬加批评更容易加剧孩子的不自信

 
心理学家马丁· 塞利格曼有个经典的心理学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这个理论中将那些失败后不气馁,坚信努力会使自己成功的孩子归类为“精益求精取向”,而失败后就立刻放弃,深信努力也无法改变的孩子归类为“习得性无助取向”。
 
这点其实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观察到。比如孩子在搭积木,搭着一半就塌了,然后不再愿意重新搭。不管我们怎么邀请,他都觉得“没用的,积木一定会再次塌落,”这样的行为就更倾向于“习得性无助”取向。

而有些孩子,虽然积木倒塌了,但在家长引导后,愿意再次尝试,并付出更多努力,他们的行为就更倾向于“精益求精”的取向类型。


根据进一步研究,德威克还发现当孩子成功时表扬结果,失败时责怪能力,这样的方式会容易培育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取向,导致孩子的自我怀疑和价值观[3]。
 
也就是说,出成绩就表扬,事情没完成就批评,这样的方式只会打击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最终导致孩子自信的缺失。只有孩子成功时,父母表扬其解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失败时则只强调他努力的不足,才会使孩子自信和强大。


 3 

培养孩子的自信

只需要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指'SIS原则',即:

  • STOP(停止) ;

  • independent(独立);

  • show(展示)。


首先 ,STOP 代表成人应该停止对孩子行为的过度干预和干扰。
 
面对孩子,家长总是容易做得多。遗憾的是,我们出于好心的各种帮助,却可能是孩子自信探索的阻力。
 
比如孩子第一次剥鸡蛋,花半天都没弄完,把鸡蛋剥的坑坑洼洼,壳上还带着不少的蛋白。这时候你可能会不耐烦地指责孩子,并把鸡蛋拿走,告诉孩子这样剥太浪费了,要像妈妈这样才行。

👆孩子剥鸡蛋,@Unsplash

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再也不愿意自己去剥鸡蛋了。因为他觉得剥鸡蛋太难,而且还容易收到指责,不如等着别人剥好吃。他自信的探索就在这一次经历中被迫终止。
 
 其次 ,independent代表的是孩子需要不断有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经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出现这些场景:
 
a.“这个书包太重了,你拿不动,我来拿”;
b.“我抱着你吧,你走路累”;
c.“我来喂你,你不用自己吃”;
d.“擦桌子你擦不干净,我来擦就好”;
e.“这个衣服穿起来很麻烦,我来帮你穿”;
.....
 
在这些画面中,父母一次次的阻止了孩子对自我能力的探索。因为爱,我们替孩子做了很多,可偏偏无法帮他探索自己的能力。
 
要知道自信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孩子需要每次的探索来探寻能力的边界,获取自身的自信。
 
你觉得孩子桌子擦不干净,你来擦;衣服穿的慢,你来帮忙穿,那么孩子就无法经历成功完成一件事,也无法经历“尽自己尽努力去完成一件事“,又怎么去获取自信呢?独立完成,才是获取自信的体验。

👆孩子自己吃东西,@Unsplash
 
最后 ,show代表的是给予孩子自我展示的机会。
 
孩子其实是非常喜欢show他的各种东西。比如幼儿园做的手工,自己新买的玩具,刚刚搭好的乐高等,在他各种奇妙展示的时候,眼中是放着光芒,洋溢着自信的。
 
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变得不太那么愿意配合,不太愿意去了解孩子的喜欢。成人总觉得自信应该来源于更有用的事情上,例如成绩、乐器演奏等,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自信,最容易出现的是我们喜爱的事情上,就像一个NBA球迷,他最自信的时刻不是他聊工作的时候,是他跟不懂球的家人分享篮球的时候,是他高谈科比当年81分屠龙之夜的时候。

👆孩子展示自己的玩具,@Unsplash

而且,自信是一种极具传导性的力。有时候一件事情的自信能让我们获取到其他事情的动力,例如玩奥特曼卡牌上的自信,可以让一个内向的孩子敢于主动去结交新的卡牌同伴,打破社交上的不自信。
 
所以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多去邀请他show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刚搭的乐高是怎么完成的、这个动画片是讲什么的等等。而自信也会慢慢从这些兴趣中萌芽。

给孩子show的机会,就相当于给自信养料,让自信慢慢成长,帮助孩子突破其他事情的困难。

👆孩子自己完成拼图,@Unsplash

最后,想再次强调,孩子的自信蕴含在每一件日常的小事中,小到自己洗手,大到自己独立面对陌生环境。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到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件小事,这样孩子的自信自然就会发芽,不需要额外的训练。




章鱼妈插播


大家好,我是章鱼妈。我身边有很多很优秀的家长,每次遇到养娃难题、育儿问题,他们都分享了很多超赞的经验和方法。但我发现,很多读者很缺少这样高质量的父母交流群。

于是最近,我们建了不少父母交流社群,希望可以提供一个渠道,让大家沟通养娃第一线的一些感悟和经验;社群里常常会有很多高质量的讨论,也会有很多干货资源分享。

比如,聊到孩子晚睡,有家长给出了很实操的方法分享:

还有超级大实话的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别怪孩子!只怪家长使用了这种教育方法
伪挫折教育,毁掉孩子的一生
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
孩子做事易失败怎么办?避免“习得性无助”,要懂“正确归因”
孩子胆小自卑,没有上进心,怎么办?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的自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