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锐参考 | 诺奖新晋得主本庶佑的独创秘诀?答案就是六个“C”

参考消息网10月10日报道(文/杨汀)在京都大学医学部校门附近一栋朴素的教学楼一层,不同族裔的年轻研究员身着白大褂忙碌穿梭于办公室和实验室之间,走廊橱窗里贴满各种免疫医学研究信息。这几天,这些年轻人格外神采飞扬,因为他们的教授、这里的 “掌门人” 本庶佑刚刚获得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的,这里就是京都大学免疫基因组医学研究室。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1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的贡献。本庶佑的主要成就是对免疫细胞“刹车”分子PD-1的发现和应用。

今年76岁的本庶一头银发,瘦削而精神矍铄。直到去年,他仍每年给京大医学部的本科生上三次课,今年减到一次。此外,他每周同自己研究室的20多名研究员和学生开两次会,让他们报告自己本周做了什么,一同进行讨论。研究室的成员是一支“多国部队”,包括来自中国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10月1日,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在日本京都出席新闻发布会。(法新社)

好奇心是科研原动力

在被授予诺奖之前,本庶已经凭借其在免疫领域的研究成果摘得国内外多个著名奖项,并被日本授予文化勋章。多年以来,他一直被列为诺奖大热人选。

当被问及科研人员怎样才能做出独创性研究,本庶说,他经常跟自己的学生说要重视六个“C”,“珍惜好奇心(Curiosity),满怀勇气(Courage)去挑战(Challenge),坚持所信(Confidence),全神贯注(Concentrate),持之以恒(Continuation)”。这也被写在京大免疫基因组医学研究室网站主页的最醒目位置。

从发现PD-1分子到相关药物问世、摘得诺奖,其间经历了约26年。本庶表示,这一过程绝非一帆风顺,支撑他研究生涯的原动力首先是强烈的好奇心。

PD-1成果最初来自于本庶研究团队的偶然发现。他们在寻找导致细胞凋亡的原因时,发现了一种具有全新基因序列的分子。虽然后来证明它并非导致细胞“自杀”的原因,但该分子的作用引起了本庶团队的强烈好奇心。为此,他们制作了缺失该基因的老鼠,但老鼠并未显示特殊症状。不过本庶认为,既然老鼠和人类都拥有该基因,并且它在遗传进化的过程中一直被保存下来,那么必然有其存在意义。于是他们换了其他种类的老鼠继续做实验,结果发现缺失该细胞的老鼠出现了强烈的免疫反应,与人类的免疫疾病症状有相似性。经过大量验证,他们终于得出结论:该分子是免疫细胞的“刹车机制”。由此,本庶想到这或许可以用来治疗癌症:通过投入遏制PD-1的抗体,增强免疫细胞的作用,从而遏制癌细胞增殖。

“此前的免疫疗法都是采取给免疫细胞‘踩油门’的思路,副作用大,因此癌症研究专家和制药企业都对免疫疗法不看好。即使在我们发表临床试验成果、取得专利以后,去找日本的制药企业,在整整一年里,都没有企业理会。”然而本庶没有放弃,又前往美国寻找合作方,最终一家风投企业看中这一成果,找到日本的制药企业合作,才终于在2014年实现了产品化。“对老鼠有效,对人没有用,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但我认为PD-1可以。我从研究分子生物学起家,后来开始做免疫研究,在癌症方面可以说是外行,也因此没有先入为主,并且能够长驱直入,坚持到底。”本庶说。

在诺奖揭晓后的记者会上,当被问及自己的座右铭,本庶题写了来自中国《后汉书》的“有志竟成”四个字。

生命科学“图纸”仍待勾勒

本庶摘得的这枚诺奖,是日本的基础科研重镇京都大学诞生的第十个诺奖。在诺奖揭晓的第二天,本庶即宣布将奖金全部捐出,在京都大学设立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年轻研究人员的基金。他还对运用PD-1研究成果来开发癌症治疗药物的小野药品工业提出,将销售药物的专利收入也捐给该基金。

本庶对记者表示,基础研究至为重要,是日本科研的最大优势,而当前日本从事基础研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一优势正在渐渐丧失。“如果把科研比作登山,那么基础研究就是对山做调查,弄清楚哪座山上有什么,哪座山比较重要,这需要大量的人去把山踏遍。”

本庶说,他担任内阁府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议员时,曾积极推动政府增加科研经费,但目前日本的科研经费仍在削减,基础科研的环境越来越严峻。他说:“我自己在实验室第一线的时候,也正是日本科研经费增加的时期,我的研究一直得到支持。但现在经费越来越少,而且大都投向产出快、能赚钱的领域。同时,研究人员的退休年龄延后,导致年轻人的职位减少。虽然竞争环境是必要的,但如果机会太少,年轻人会容易失去积极性。”

本庶说,希望此次他获得诺奖,能够激励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者。他还再次强调基础研究和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不投资生命科学的国家没有未来。我们还没有充分了解生命科学的‘图纸’。人工智能也好,火箭也好,都有图纸,可以按既定目标来搭建项目,但生命科学勾勒图纸本身就很困难。只重视应用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话题第4338期:与陈列平该不该获诺奖相比,当初他回国不受待见更值得反思 2018.10.04
聚焦诺贝尔医学奖,自噬系统的前世今生
抗击癌症, 诺奖得主阿龙激动地说: “医学即将发生变革! ”
签约诺奖得主团队,无限极的两个“为什么”
诺奖师生的五种关系
都号称“诺奖风向标”,到底谁靠谱?诺奖魅力究竟何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