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点电影原创
谁能想到,往年门可罗雀的中秋档,今年竟成香饽饽。
十二部新片扎堆上映,创造开年最火热局面。
眼花缭乱、目眩神迷中,一部文艺片却让老妹儿哭红了眼睛。
豆瓣评分7.6,中秋档毫无疑问的口碑标兵。
阵容更是堪称豪华,
奚美娟(金鸡、华表、白玉兰大满贯影后)+吴彦姝(天坛影后、金鸡最佳女配),外加金马小花文淇。
卡司配置直接闪瞎双眼。
题材更是瞄准国产类型片的空白:阿尔茨海默病。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部——
故事通篇围绕这对母女展开,向观众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的相守相伴。《妈妈!》(原名“春歌”)依然如《春梦》和《春潮》一样,聚焦家庭关系中的女性命运。故事开篇,这对母女的关系跟《春潮》类似,同样处于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中。女儿冯济真(奚美娟 饰)是一名退休的理科大学老师。虽然也是退休的大学教授,但却各种向往自由,处处跟女儿暗中较劲。面对女儿的“爬高会摔死”,她瞬间反击“不爬也会死”。而阿尔茨海默病的突然到来,让女儿和母亲的角色,在两人之间瞬间对调。疾病对女儿来说,无异于一记重创。但确诊后,她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被送进养老院的母亲因为住不习惯,想方设法地逃回家里,这才得知了女儿的病情。原本依赖着女儿的老妈妈,在行将干涸的身体里,榨出力量和勇气。她发誓自己会像“护崽的母狼一般”保护自己的女儿,守护两个人的生活。而女儿开始渐渐失去自理能力,理智铸就的堤坝也被病魔逐渐侵蚀,一些长久以来积压在心底的记忆与情绪像洪水一般汹涌而出。在十年浩劫中,女儿坚决跟父亲划清界限,间接导致他含恨离世。她没有结婚、没有生育,退休后每天早出晚归的做义工,捡垃圾。在病入膏肓的时候,她翻出妈妈的婚纱,披到自己身上在隧道里狂奔。最纯粹,最原始,最“人性”的欲念,才渐渐开始显山露水。用以折射母女之间的情感,如何面对“生老”和“病死”。河流,海水,都在反复强调“时间”“衰老”“生死”这些主题。大海是她们的精神家园,海浪象征母爱的力量也代表人生的浪潮。女儿奔着妈妈学走路,回到了人刚出生的样子,生命本来就是轮回往复,反之大海也同样以她的胸怀,拥抱世间所有热爱她的生灵。身体的垂暮之下,病痛撕裂记忆的口子,裸露出过往刻在骨血中无法弥合的伤痕。虽然阿尔茨海默病是表达主旨的工具,但主创在描绘时,却做到了异乎寻常的细致和准确。《妈妈!》全景式展现了发病过程,和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改变了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只是“记性不好+爱忘事”的刻板印象。整个看护过程其实很折磨人,没有亲情从中维系,其实很难坚持下来,毕竟“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国目前有600万左右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且随着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时期,患者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这部分庞大的群体无法靠自己家庭内部消化,需要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以及社保机关的干预和介入。到了故事后段,女儿的病症逐渐加重,行为上彻底失控。但她们没有自卑和自怜,也没有纠结于命运的不公,而是坦然地选择尊严。男性缺席的语境下,《妈妈!》为观众呈现了一对暮年优雅而自持的母女,也为中国电影贡献了鲜见而鲜活的银幕形象。奚美娟曾跟导演坦言,“你可真有勇气,把一部电影交给两个中老年的演员”。而两位优秀的国家一级演员神乎其技的演技,正是本作的最大亮点。虽然文本风格匠气、书卷、甚至略微“不说人话”,但这些“离地”的台词,落在具体的表演中竟然合理且可信,这就是演员的功力。《妈妈!》通篇台词量很少,大部分时间都依赖演员的表演状态。根本不需要大开大合的爆发戏,几个细腻的神情,足以击穿观众泪腺。67岁的奚美娟在片中有很多发病段落,演出时必须调动全身所有能量,才能真实地展现出人物“癫狂”的状态。片中一场浴室洗澡戏,必须忍耐着高温和逼仄的拍摄环境,险些晕厥。吴老师拍完后,依旧痛哭不止,迟迟走不出人物的情绪。在另一场深夜追逐女儿的戏份中,吴老师一次次全力以赴地狂奔。拍到第9遍时体力不支不慎摔倒,但她摔倒后非但没有喊停,还继续卖力表演,事后更不断安慰担心自己的工作人员。怕身体出状况给剧组添麻烦,吴老师进组前还特意进行了全身体检。两位演员敬业刻苦的职业精神,深深激励着剧组里的每一个人。值得一提的是,《妈妈!》堪称全女性班底,不止导演和制片,连摄影、剪辑 、造型总监、声音指导全部都是女性。这些女性电影人,不光是情感细腻,技术上也非常强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