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溪口古镇(上)

      1941年4月23日,侵华日军侵占县城和溪口,4月26日成立日伪监时政权“奉化维持会”,丰镐房占为日军司令部。     1945年8月日寇投降,18日撤离溪口。是年11月,据溪口镇公所第83号呈文载,溪口沦陷1576天,计被杀217人,被抓失踪73人,全毁半毁民房223间,楼屋1990间,平屋1172间,被抢粮米1.5万斤,茶叶2000余箱,以及大批耕牛、猪、鸡及实物细软;被砍大树4899株,竹150万株,汽车站、医院、公园等遭严重破坏。

       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21军61师进驻溪口,溪口解放。毛泽东主席指示“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公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 

1959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在他致台湾友人的信中说,“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周恩来总理还在信尾加了四名话:“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 

       2010年3月10日,全国第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名单”,奉化溪口镇获得了“首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 

       蒋氏故居系群体建筑,它包括丰镐房、小洋房、玉泰盐铺。



武山庙是武岭蒋家祭祀祖先的地方。

武岭门,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距武岭山脊,扼古镇门户,原址武岭庵,设有茶亭。1929年蒋公在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后来,他夺取全国政权后,就下令拨款给溪口镇,改建武岭庵,除了要求工程按期完工外,还规定新建门楼要有金陵中山门之巍峨,燕京古宫之气象。武岭门楼巍峨壮观,门额上“武岭”二字为于佑任所题。        


门楼内侧也有“武岭”二字,此仍蒋公所书,字体中规中距,颇见功力。为何于佑任题的武岭放在外侧呢?原来在1930年,武岭中学校长张明镐先请蒋题了武岭二字,于佑任题的武岭是后送来的。张明镐征求蒋的意见,两幅字如何摆法?蒋不假思索地回道:“于佑任是书法家,他的题字应放在外面。”   


      旁边是武岭学校。 

武岭学校,在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武岭门内右侧。1911年辛亥革命后,地处四明山脉南麓的奉化溪口镇也出现了兴教办学热,以各宗族为单元独自出资的方式,兴办了不同于以往私塾模式的新型学校。先有蒋姓办在武山庙的武山小学,继之又有周姓办在溪西庙的溪西小学和毛姓办在毛家祠堂的西河小学。1925年春,已在国民革命军中成为风云人物的蒋公秉承慈母遗命,整合力量以进一步推进桑梓地的乡民子女教育,择私邸丰镐房为校舍,将三所小学合并为一,称“禽孝区立小学”,聘张葆元先生出任校长。1927年7月,学校改名为“私立武岭学校”,蒋亲书校匾,时有学生300多人。校舍由翁文涛设计,上海孙裕生营造厂承造。占地90余亩,有大礼堂、教学楼、宿舍楼、健身房等建筑40余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布局疏落有致,绿化成荫,其中古樟4棵,环境清幽。解放后,曾改作宁波地区医院。1988年5月复名"武岭中学",保持原貌。

大门。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独具的大礼堂外观堂皇,装饰精致,具民国建筑风格。

有蒋自题奠基碑。

   当时大礼堂内讲台上挂有孙中山写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楹联。讲台两侧有孔祥熙送的八幅湘绣挂屏,黑绸白字,是岳飞写的诸葛亮《出师表》。

礼堂两侧左右是楼房,楼下为校务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会客室、总务处和会计室。 

正中是校务长施季言手书的校训。

校长室。

      两旁还有大型油画,左为方千臣画的《蒋骑马像》。

右为《同舟共济》,后又换为蒋在兵舰上侍立于孙中山身边的画像。

西侧是资料陈列室,现为《蒋与武岭学校资料展览》。

资料陈列室的前言。

第一部分:建设校舍。

  

  

蒋办学的目的:一是蒋母遗言:“所遗家产之半自办义务学校,教授乡里子弟之因贫失学者。”二是为家乡培养农业人才。三是接待贵宾。



第二部分  自任校长。

蒋签署的奖状和毕业证书。




第三部分  关心校务

校歌

校徽

蒋用“豫卾皖三省剿匪司令部用笺”题写的武岭学校校训“礼义廉耻”。  

 1939年12月,侵华日军飞机轰炸溪口,为了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坚持正常教学活动,学校不得不进行了疏散、搬迁。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聘请施季言先生为校务长,筹备复校事项。同年底学校宣告恢复,并将原农职部改为普通中学部,蒋仍自兼校长。复校并改成普通中学的武岭中学,在校务长施季言先生的具体主持下,遵循蒋制订的“礼义廉耻”四字校训,在管理体制和教育内容、培养方向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同时,扩大招生范围,扩充班级,成为一所在当时农村并不多见的完全中学。学校声望大振,名声远播,被视为“黄埔第二”,以致千里之外的慕名者纷至沓来,本镇及附近乡村的民众都以子女能考入武岭中学就读为荣。       




第四部分  常来校园。

  


第五部分:点滴校事。

  

  

楼上为蒋接待国民党高级官员处所。

  

山壁摩崖石刻"武岭幽胜"四大字,为1931年蒋所题。

文昌阁。清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初建。是溪口“文昌会”、“文武会”、“锦溪书斋”诸会文人学士聚会的地方,里面有“文昌帝君”像,故取名“文昌阁”。登阁凭窗四眺,远望青山,俯瞰剡溪,全镇风貌尽收眼底。

      文昌阁外面的乐春亭。树影斑驳,左旁有“乐亭春晓”一碑,右有“乐亭记”的石碑,是陈立夫书写的,碑后刻有“宗人周泰开岭乐亭记”。

  清代文人作《奎阁凌霄》诗云:“巍巍百尺峙山邱,赢得奎光射斗牛。文薮由来锦溪胜,争看多士踏螯头。”以文昌阁为主景的“奎阁凌霄”胜景,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1924年,蒋回乡见其楹栋欲斜,遂请同父异母兄弟蒋介卿负责重建,次年建成。1925年蒋曾亲撰《武岭乐亭记》,记述了其他景色和改建初衷。

据说宋来溪口住,喝不惯这里的水,这座水塔是特意为她建的,所有当地人叫它美龄塔。

蒋出资建成的文昌阁面积500平方米,块石垒台,青砖砌墙,飞檐翘角,画梁雕栋,雕梁画栋,廊饰花窗,阁顶悬红木宫灯。建阁初衷是供“吾乡同志,朝夕游乐”。1927年12月与宋结婚后,回乡常在此居住,文昌阁成了他俩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1939年12月12日,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文昌阁毁。1986年,政府出资重建。2006年,它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客厅。蒋住文昌阁别墅期间,通常在客厅,接见重要僚属。客厅中放着福、禄、寿星。

宋曾拜张大千为师,学习国画。客厅中悬挂着她的山水、花卉作品。

  

  


宋作山水画,蒋为其题款“瀑下聼泉”。

  


蒋宋在文昌阁二楼的卧室。六脚床,第一次见。床两头均安装一块玻璃镜,据说为了防刺客?宋对文学、音乐、绘画造诣较深,她能流利地弹钢琴,又会写一手秀柔的毛笔字。

  

另一侧摆放着太师椅、茶几、条案。

文昌阁二楼的窗户望出去能看到剡溪的风光,在当时此处建筑为镇上的最高处,如此的风水宝地怪不得能被蒋看上。

剡溪风光优美,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夹岸青山,溪水逶迤,历史上早有“剡溪九曲”胜景。沿溪古迹迭续,历代众多诗人学士或居或游,留下了无数咏剡名篇及趣闻逸事。

  

  

  

从文昌阁后面下去,就是蒋为小蒋建的“小洋房”。原名“涵斋”,俗称“小洋房”。1930年由蒋出资建成,占地约300平方米。它位于文昌阁东侧,背山面水,西式三开间平顶楼房,房顶阳台,四周水泥栏杆,可乘凉赏月。蒋建此房打算给贴身人员居住,便于自己小住文昌阁时传唤。所以,西侧门外,有直达文昌阁通道。这幢依山傍水的小洋房,设计之考究,不亚于文昌阁,在当时溪口乃至宁波、奉化等城区算得上时髦建筑。

1937年4月27日,小蒋带着妻子蒋方良和儿子蒋孝文从苏联回到溪口,就在此居住读书,直到九月去江西熊式辉处就职。这段时间,小蒋除就近去探望小时候常去的至亲好友外,深居简出,闭门读书。一是读些蒋指定的《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孟子》、“国父教诲”等一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二是重新认识在苏联的一段生活,按期写出“旅欧报告”,交蒋审阅,以消除在苏联十几年耳濡目染所受到的影响。楼上东边一间就是小蒋夫妇卧室,西边间是他的书房。中间是会客室。为了补习中文,蒋还给他请一位教师,名叫徐道临,是北洋大臣徐树铮的儿子,当时任江西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秘书,颇受蒋的器重。徐道临和他的意大利籍妻子和一个保姆就住在小洋房楼下。当时就教的,还有小蒋母亲推荐的武岭学校国文教员黄寄慈。小蒋自己也请来留苏同学高理文伴读。蒋还命人从慈溪请来他的远房亲戚、一位女教师当蒋方良的老师,教蒋方良学习中文, “蒋方良”这中国名字也是蒋介石给起的。

二楼

书房。

卧室

一楼有展览。

  

  

  

小洋房依山傍水,风景如画。阳台上可远眺雪窦山,碧绿的剡溪从房前流过,十分漂亮。 

1939年12月小蒋痛悼生母毛福梅遇难,手书“以血洗血”,刻石碑一方,现移存于楼下。

  

小蒋伉俪与孝武、孝勇二子在台北长安东路寓所,共享天伦之乐。

 蒋家全家福,合影于台北士林官邸庭园。

 1985年3月15日,小蒋夫妇金婚纪念合影。

小蒋书房

小蒋夫妇卧室

跳水台。当时的游泳事件在封建的镇上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说是洋人游泳把水都洗脏了,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

蒋小蒋家谱。 

从文昌阁下来是蒋家宗祠。蒋氏宗祠是溪口蒋姓进行宗族活动的传统场所。祭祖、庆典、嫁娶、出丧等都在此举行。1949年解放前夕,蒋败退台湾,这里又复归平静。1950年后这里成为溪口粮管所以及粮食仓库;文化革命时被拆除门楼,改建为红楼酒家;2001年按原样恢复重建牌楼和蒋氏宗祠。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的变迁,当下蒋氏宗祠又成为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了解溪口蒋氏起源、演变、发迹的历史窗口。

       蒋氏宗祠门楼,祠堂门口牌楼上的横匾“忠孝传家”四字是蒋的亲笔所书。

      宗祠分前后两进,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前进为新祠堂,由蒋在1930年出资建造。

走进蒋氏宗祠的新祠堂,迎面就是一块蒋氏宗祠的简介。 

 新祠堂有老照片。

蒋宋代先祖-奉化三岭蒋浚明墓。 

蒋后梁先祖-鄞县小盘山蒋宗霸墓

1947年蒋宋夫妇亲往江苏宜兴寻根。  

新祠堂东厢房内陈列了有关蒋氏宗祠的历史资料,还展出了由国务院台办、新闻办、联合制作的台湾知识图片,系统地介绍了台湾历史、两岸关系、现在大陆对台的方针政策等内容。 










  




 

后进为老祠堂,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蒋氏宗祠的中门悬挂着“蒋氏宗祠”的匾额,落款是“辛已春,黄君寔敬署”。前檐柱镌刻“根深叶茂繁花荫武岭,源远流长时雨沛锦溪”,正柱镌刻“望云思祖德,观水恩宗风”。


戏台与中门相连,重檐歇山顶,螺旋藻井,蒋曾在这里祭祀祖宗,宴请族人,翻阅宗谱,观看演出。蒋的胞兄蒋介卿、元配毛福梅丧事也在此举行。

这个戏台有两个作用:它的顶叫做鸡笼顶,因为象农村用来养鸡的笼子,所以有了这个名字,它有先聚音再扩音的作用,在当时没有麦克风之类的扩音用品的时代,台上的演员就全靠它了;它的第二个作用是扩大空间的作用,以前唱戏分为文戏和武戏,武戏总是在台上翻跟斗,那么上面的空间就要大一点。一般这个顶上有一面镜子,它有辟邪的作用。

飞檐翘角,庄重秀逸,戏台内顶穹窿藻井,雕梁画栋,柱上有联:“大文章只此人情物理 名将相无非孝子贤孙” 

      


蒋氏宗祠的东侧,旁边厢房展示的是纬国的相关资料。 

永思堂。

  



永思堂里供奉着蒋家迁居溪口后的历代祖宗神位。

蒋家族从十三代到三十代世系表。蒋(周泰)是28代。

  



丰镐房是蒋的祖宅,真正的故居、老巢。位于溪口镇的剡溪之滨武岭路下街,朝溪南“笔架山”。丰镐房名称来历。奉化溪口带有个习惯,各家住地都有房名或房号。蒋介石的大伯房名为“夏房”;蒋的父亲排行第三。起房名“周房”。蒋十岁那年,他的哥哥蒋介卿提出兄弟分家。蒋介卿是过继给大伯父做儿子的,沿用“夏房”。蒋和他的弟弟蒋瑞青属“周”字辈。王采玉请族人给儿子蒋介石和蒋瑞青分别起房号。按辈份“周”字取名,上查中国历史东周和西周,皇帝在陕西省“丰邑”和“镐京”建都。便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个字,作为蒋和他的弟弟房名,即:“丰房”和“镐房”。不久,瑞青病死,由蒋兼祧承袭,将房号合二为一,统称“丰镐房”。蒋与毛福梅结婚生蒋经国,取乳名“建丰”:领来的小儿子纬国取乳名“建镐”,都由房号起名。1932年,蒋着手扩建丰镐房,至1935年新宅告竣,大小房间骤增至49间,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

       1949年5月溪口解放后,人民政府妥加保护,1980年拨款重新整葺开放,接待海内外游客。

       正门,旁边坐着一位老人,酷似蒋石,但人们完全不予理会。溪口有不少这样的角色,也许是蒋家血统的原因吧。

导游图

穿过月洞门。

因蒋一家信佛,经常烧香,吃素念经。丰镐房又名“素居”。蒋喜欢花木和彩灯,丰镐房周围栽有七株银杏,“素居”门外栽有两棵紫玉兰,院子中间有两株桂花,房子和围墙之间辟有两只花坛,四周走廊挂有古式宫灯,把房子点缀得古朴幽雅。       


匾额:“素居”。后面是享堂。

南侧是前楼。

北侧是正房“报本堂”。两边为东西廂房,西廂房楼上为毛福梅居所;东廂房楼上为宋住地,而1939年12月前,毛福梅在丰镐房,宋没有来过此地,她来溪口住文昌阁。宋亲手种在前厅前的金桂(西侧)、银桂(东侧),宋去世后,银桂枯死,现在的银桂是后来补栽的。

      后进房子中为“报本堂”,用来祭祖、拜天地、供放蒋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牌。屋顶正中堆塑“福禄寿三星高照”,两旁“双龙抢珠”。墙头“五马对天长啸”。

小蒋40岁生日。蒋为小蒋题“寓里帅气”四字匾额。附跋,文曰:“每天晚课,默诵孟子'母养气’章。十五年来,未尝或间,自觉于此略有领悟。又常玩索存心养性之'性’字,自得四句曰:'无声无臭,惟虚惟微,至善至中,寓理帅气’。为之自箴,而以寓理之'寓’字,体认深切,引为自快;以代私规;并期其能切已体察,卓然自强,而不负所望耳。”楹联:“报本尊亲是谓道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报本堂”三字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吴敬恒于1948年手书。神龛内供奉蒋的曾祖以下四代神位牌。其中有蒋的弟弟蒋瑞青的牌位,瑞青四岁夭折,死后给找了一个王姓夭折的幼女,作为冥配,也有牌位在列。由此可见那个年代当地的丧俗。       

两侧房是蒋家史料展。

  

  

  

  

柱头两侧在建筑上称为“牛腿”(因为形似牛腿)上的木雕,是周文王和姜子牙的历史故事,有子牙犯钓鱼,太子邀请,文王拖车,登坛拜帅等一系列画面。四个柱头的雕刻是《三国演义》故事中的“甘露寺”、“回荆州”、“夜战马超”、“关公战长沙”等。雕刻手技高超而精致,人物栩栩如生。      


 

走廊两端壁上是两幅彩画,东首是“八仙过海”,西首是“渭水垂钓”。走廊、壁上雕刻着取材于西周历史故事中的 “子牙拜相”、“文王拖车”等图像。

东厢房。

一楼。

楼上为宋卧室,房内放着西式家具。但宋美龄没有来过此地,她来溪口住文昌阁。楼下为佣人餐厅。东边楼房,即报本堂东边的三间水泥结构两层楼房,给佣人居住和堆放杂物。抗战胜利后,那时毛氏早亡,蒋宋夫妇还乡曾入住东厢房。

西廂房

一楼为蒋家史料展。


蒋的侧室姚冶诚和陈洁如

蒋各时期的照片。

蒋元配夫人


1939年,日军大肆宣传要求蒋和谈,否则要炸平蒋的老家。遭蒋拒绝后,日本军队飞机轰炸宁波奉化,毛福梅在此处遇难(立说明牌的地方)。

说明牌。得知母亲遇难后,小蒋马上从江西赶回,手书“以血洗血”四字。1939 年12月小蒋痛悼生母毛福梅遇难,手书“以血洗血”,刻石碑一方,原立罹难处,现移存蒋氏故里的小洋房楼下。

和小蒋同龄的香樟树。

右侧是厨房。具有旧时浙东农村小康人家的特征,三眼灶、羹橱、灶前桌、八仙桌等一应俱全。


西厢房西侧有一幢独立的二层小楼,原系祖传的3间房屋,这里是蒋母王采玉旧居。据说,为尊重祖宗,保留风水,1929年扩建后的所有新宅,其高度没有超越这幢旧居。

通向蒋母诵经堂的室外楼梯。这木质楼梯异常狭窄,原来蒋母缠的是小脚,上楼梯需两手同时扶攀栏杆,所以,蒋特意设计了这种窄楼梯供其母上下,其对母亲的孝敬挚爱,可见一斑。 

小蒋于1910年农历3月18日出生在这里。那年他祖母王氏47岁,父蒋介石24岁,母毛福梅29岁。楼梯旁房间有老照片。

王氏与小蒋

儿子带着洋儿媳和孙子回来了,毛福梅大喜过望。坚持要给儿子、儿媳䃼办婚礼,而且要按旧式婚礼行事,蒋拗不过她,就依着办,于是小蒋穿起了长袍马褂,芬娜戴起了凤冠霞帔,毛福梅与已离婚的蒋坐在披着红毯的太师椅上,接受了儿子、儿媳三拜九叩的大礼。

毛福梅与儿媳妇及孙子、孙女的留影。

一楼有蒋母房间。蒋在玉泰盐铺出生后的第二年,因邻居失火,玉泰盐铺烧毁,蒋随父母迁回这栋祖宅居住。不久,盐铺重建复业,家眷不再迁往。在此,蒋母又生了一子二女,在蒋后来扩建时,特意保留了祖宅。

丰镐房富有江南旧式世家府地特色,也有中西合璧的元素,从大门看不张扬,但内部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确实富丽堂皇,还有三个花园月洞门相通。

  

花园

  

武岭书局。

据说蒋当年在老家扩建产业,左邻右舍纷纷搬走,但是千层饼店的小老板周顺房拒绝。他说:搬可以,让蒋自己来通知我,只要他说出道理来我就搬。有关部门将此事迅速上报。蒋叹息道:爱搬不搬,随他去吧!周顺房饼店至今仍存,紧抵着蒋宅,如今他们家的千层饼味道最好,生意也最好!

       玉泰盐铺。清穆宗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由蒋的祖父蒋玉表(又名蒋斯千)开设。店房分前后两幢,前幢楼下店面三间,楼上家居,后面一幢是作坊。售盐、酿酒为主,兼营大米、菜饼、石灰及杂货等,后交给蒋肃庵(又名蒋肇聪、蒋介石的父亲)经营。德宗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蒋介石在此出生。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盐铺失火,店面和住房全部烧毁,关门停业,蒋肃庵  玉泰盐铺原址携两岁的蒋介石迁至报本堂西边的小楼居住。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经国恐其母上下楼有闪 故将楼梯改窄 后人誉其孝子梯五)蒋肃庵去世后,重建后的玉泰盐铺由长子蒋介卿经管。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前后,因蒋介卿外出谋事,盐铺一度歇业。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再遭火毁。一九四八年蒋出资重建。一九四九年五月由政府接管。一九八四年,国务院拨款重修、对外开放。  现有楼房、平房各三间,另有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外有围墙。石库墙门,门额上书“清庐”两字。


蒋手书“玉泰盐铺原址”,署名“中正”,勒石置西侧墙脚。

进门即院子,中间两颗高大广玉兰树。

柜台

清营业执照、算盘、秤

客厅

  

1887年10月31日,蒋就是在这张床上瓜瓜落地的。

“玉泰盐铺”的照片主要说明一个问题:蒋的身世。

照片展览通过宗谱记载,还有接生婆、奶妈的后人和发小的口述等内容,多角度证明蒋就是生于斯长于斯,正宗的溪口蒋姓二十八代子孙。“周”字辈,谱名:周泰、幼名:瑞元、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

  

  

  

溪口博物馆最初以溪口名胜武山庙为馆址,是一家浙东民俗专题博物馆。经奉化市政府同意,溪口旅游集团筹资在武岭西路“玉泰盐铺”西侧新建溪口博物馆馆舍。馆名由纬国先生题写。

走进溪口博物馆,馆内小桥流水、飞岩流瀑。

千年溪口 民国名镇

  

  

  

平面游览示意图。

第一展区。“仙灵雪窦”展厅是对“四明第一山”的人文品读,形象展示弥勒圣地、唐宋诗路、应梦名山、经典传说等千年溪口的人文遗存。

仙灵雪窦

弥勒圣地

雪窦山全景沙盘。

雪窦山自距今约1.45亿年前第一次火山爆发,在以后的一千万年终,发生了三次火山喷发和四次海进海出,产生了现在的丹霞地貌。

  

后面进入纪年时代,开始呈现了森林茂密、动物繁多、幽谷飞瀑的景象。

有关记载。

创于晋代。

宋代御匾。公元999年,宋真宗敕赐“雪窦资圣禅寺”匾额,沿用至今。

辉煌于民国。

布袋和尚的故事。

唐宋诗路

剡源六诏,诗路发轫

早在晋代,剡源一曲六诏为王羲之隐居地、九曲公棠则是孙绰耽乐山水之地。由是,心仪晋代名士遗踪的唐朝诗人们,以溪口西部为入口,形成了一条“浙东唐诗之路”东支线。书圣王羲之迷恋剡源山水,晋穆帝六下诏书而未复出。

王羲之雕像和洗砚池“鹅池”

元  陈基《九曲剡源

右军石砚

原供于右军庙的一方白石大砚,高50厘米、长宽约70厘米天然石头,色呈土黄。中间刻有两个“砚台”,长方梯形槽,斜底。砚石上有清书法家毛玉佩题刻的“右军遗跡”四个10厘米见方的大字,左边的小字为“伴我山民”。真伪待考。

唐宋诗韵,延绵明清

贺知章、李白、刘长卿、孟郊等。

应梦名山

宋仁宗“图诏天下”的梦游地。

应梦名山


经典传说。用根雕的形式展示了溪口的民间传说。这个美丽传说发生地就在溪口附近的四明山区,清末成了水果珍品奉化水蜜桃的发祥地。

刘阮遇仙。南朝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剡县(嵊州)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途而粮尽,以野桃充饥聊生,与仙女相遇。晚唐诗人曹唐的《游仙诗五首》其序云:“四明、天台初为一山,同谓天台。刘、阮遇仙之迹在今石窗,其后分为四明。人但知刘、阮入天台,不知实在四明也!”

屠夫升天。山中的雪窦寺,后院有一条方丈自山西带回的白蚯蚓,每天五更应时鸣叫,僧人即敲钟击鼓,开始做课。敲钟的小和尚波罗年轻贪睡,日长时久,对蚯蚓产生怨气,便用开水烫死了白蚯蚓。方丈闻讯,命小和尚去千丈岩舍身赎罪。正当波罗在岩顶畏惧啼哭之际,恰逢东岙村一屠夫路过。问明原委,屠夫猛然醒悟,放下屠刀,纵身跳崖,半空中被一只丹顶鹤驮向天庭。

双燕尽孝。溪口一带自宋初至民国一直叫禽孝乡。相传宋初溪口有一董姓少女,时常刺绣南窗,十分喜爱窗台之上的一对燕子,并为其编竹护巢,每日喂食。如此往复三年。第四年少女病夭,燕子归来悲鸣不已,双双伏于屋侧的少女之墓而亡。时人异之,并以此事教育子孙,改当地地名为禽孝乡。

二虎听经。宋代高僧知和禅师,在雪窦山妙高台云居修行,每天五更在晏坐石上做课。台下岩洞里住着两只老虎,长期聆听佛家禅语,渐悟佛理,且与知和产生感情。知和禅师圆寂后,两只老虎很是伤感,守候在听经之处,久久不愿离去。知和之友陈公感其事,塑知和像于原地,二虎竟伏而侍之。

第二展区。“烟云武岭”展厅是对近现代蒋氏父子的史事诠释,许多鲜为人知的民国往事,在这里场景重现。

蒋宋二人

家世渊源。

源于周公,盐商之子


蒋的身世

蒋母王采玉

私塾启蒙 儒学熏陶


蒋的老师

  

家庭亲缘。

小蒋身世

经国建丰 子承父业

纬国建镐  戎马一生

  

家乡情结。

遵母遗命,举办公益。

亲朋故旧  广受信用

展厅局部

离乡轨迹。

 保定学军  东瀛习武

 回乡纪事。

  

  


思乡望归。

寄居台湾 萦怀武岭

官邸士林  四世同堂

第三展区。“风情剡源”展厅集中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溪口乃至浙东纷繁多姿的民俗民风。

岁时节庆。

民国溪口

过年

展厅局部

  船鼓,是民间大型工艺品,行会时使用。这只船鼓,全长250厘米,宽82厘米,高270厘米。整座船鼓用黄杨木雕、朱金木雕、骨雕、金属雕、骨木镶嵌和彩绘玻璃等组成。船头是龙头海水,两边是19狮戏球、鹤鹿长春、龙凤呈祥,船尾是凤戏牡丹。船体上部有10层,每层栏杆嵌镶花草纹,挂面用漂白朱骨片锯雕出雷云纹、回纹、菱形等纹饰,黑白相间,煞是好看。第一至三层,每层有大小不等的40块黄杨木雕花板组成的画面。第一层是当地民众的生活场景,有春耕、雨归、锄禾、闹龙舟等。第二层是官场生活图,有官员出巡、衣锦还乡、官府审案等。第三层是以《三国演义》为主的戏曲人物。第四至八层雕刻一些花鸟虫草、飞禽走兽,彩绘玻璃光可照人。第九层是“十殿阎王”,宣扬规矩做人,勿干坏事。顶部是30至60厘米高度不等的亭台楼阁,组成结构严谨的古建筑群。

  

  

  


  

  

婚嫁礼仪。

成亲花轿。

洞房

“千工床”。这张木床,需千个工日做成。床的结构、造型和木头都很别致,不管谁看了,都说做工“精雕细刻”,另有韵味,从这张床铺的造型、雕刻可以看出浙东地区的手工业很早就相当发达。“千工床”价值千金,床分三个拱门。能进第一个拱门的自然是贴身女子,进第二个拱门的是小老婆或小妾。妻子才可睡第三个拱门里面床上。

 十行百业。

红帮裁缝

和昌号-民国第一家国人创办的西服店

红帮木匠

红帮木匠是制造西式沙发的高手。

中山陵制造工程的参与者。

红帮铜匠。

甬式家俱。

第四展区。“瑰宝遗韵”展厅荟萃了奉化5600年间遗世的文物精品。

石开鸿蒙。

  

  


泥胎甄器。

  

  

  

  

石牌楼,正面书“奕叶流芳”,背书“ 函亭世泽”,蒋氏子孙,出嫁、迎娶、逝后出丧均进出此门。始建于1420年,原为石柱斗拱木结构牌楼,后毁于1956年强台风。

何应钦“孝友光明”木质匾。“孝友光明”乃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为溪口籍少将侍卫长蒋孝先所题。蒋孝先是蒋的族孙。黄埔时期,何应钦任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蒋孝先黄埔一期毕业后则在一团当排长。蒋孝先发迹后,为感恩欲向族内太婆——蒋母王采玉敬献匾额,于是请已成为军政部长的老领导何应钦题书。

于右任“耐寒庐”石质门额。“耐寒庐”的主人叫朱孔阳(1885-1941),奉化城里东门人。他曾任黄埔军校军需处副处长、处长。朱孔阳,字守梅,生性喜梅,他在家乡建造的花园洋房便称“梅园”。1930年他请于右任题门额,于便以梅为主旨,曰“耐寒庐”。

博物馆展品丰富多样,不再一一列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奉化溪口镇的蒋氏故居(图文)
溪口,是民国第一镇,更是奉化的宝镇!
溪口,武岭蒋氏故里——宁波4日(5)
宁波规模最大的镇,半部民国史,岁月风云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蒋氏故里寻访记​||胡丽华(湖南)
浙江最有民国风情的老街,曾经是民国政要聚集地,如今成旅游胜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