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香山路孙中山故居
userphoto

2022.07.30 山东

关注

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老马路,彰显着这座城市关于传承和理想的决心。而永不拓宽,是因为他们最完好和集中地体现了上海历史的文化,香山路也是其中一条这样的老马路。香山路原名莫利爱路(Rue Moliere),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戏剧家莫里哀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为香山路。

香山路东西走向,东起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全长328米,宽12米。就是这样一条小巧、精致的小路,一个世纪以来默默地陪伴着上海,见证了上海的浮浮沉沉。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时是香山路的鼎盛时期,法租界扩张,富有异域风情的西式花园洋房开始出现在香山路,加上法国梧桐营造的浪漫氛围,香山路或附近都被誉为了“小瑞士”。

如今,香山路洗去了曾经的高冷和世俗,藏起棱角,化身一条清雅静默的绿荫小路,无言地呵护着理想者、诗人、革命家的居所,甘愿在繁华都市中为人们守护一个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在短短的香山路上,众多名人政要故居寓所荟萃。香山路7号的花园洋房,是孙中山先生生前最后居住的寓所。在另外区域则有原国民党的立法院长孙科,共产党高官胡厥文的别墅。在这片区域曾经有“国民党元老重臣”吴稚晖、叶楚伧的寓所、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进步人士杨杏佛、何香凝、柳亚子,也有文化艺术界泰斗级的人物,如刘海粟、林风眠、赵丹等等。这些历史名人以他们精彩的人生故事滋养着这片城区,使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

香山路7号。孙中山文物馆毗邻孙中山故居,是由一幢欧式洋房改建而成。院子有一尊孙中山坐像。

孙中山坐像。

文物馆入口旁边墙面上的《前言》。

文物馆入口。

文物馆共有三层、一楼没有展览,直接上二楼。上楼后右手边的小房间是影视室,滚动播放电视文献片《走近孙中山》。展览面积七百多平方米,内设《孙中山生平展》、《精诚无间 笃爱有缘——孙中山宋庆龄十年婚姻展》两个基本陈列。

《孙中山生平展》共展出文物、手迹、史料150余件,这些珍贵的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所作出的不朽功绩。此外展览还辅以原声重现等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展示孙中山的革命历程。馆内还设有影视室,滚动播放由本馆拍摄的电视文献片《走近孙中山》。

第一部分  立志救国  推翻帝制

展厅局部

黄兴、孙中山

左:告示《中华民国上海军政分府》。右:10月11日,湖北政府成立,众人推黎元洪为都督。这是湖北军政府印刷告示时使用的印模。

  

展柜局部

1894年,孙中山回乡起草了“上李鸿章书”,后偕陆皓东由粤扺沪,寻找上书门径,这是郑观应写给盛宣怀希望他像李鸿章推荐孙中山的信函。

孙中山上书遭冷遇,决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廷。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此为《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孙中山题词:“驱逐韃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左:1895年10月,孙中山等在广州策划第一次武装起义,未及发难因事泄和叛徒告密而失败。陆皓东被捕遇害,孙中山等起义领导人遭清政府悬赏通缉而被迫流亡海外,孙中山经香港赴日,短发改装后赴檀香山。此为孙中山在美国期间拍摄的断发改装照片。

右: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寓宝昌路408号行馆。

左:二十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上海成为国内舆论中心,许多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都通过上海秘密流传到内陆各省,这是邹容撰写的《革命军》。

中:孙中山将蒙难经过写成《伦敦被难记》,并于1899年在英国出版,同年上海一些西文书店开始销售此书,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领袖的声誉开始传扬于世界,这是1912年出版的《伦敦被难记》。

右: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在伦敦被清驻英公使馆人员诱捕,后经香港西医书院就读时的老师康德黎的全力营救而获释。此为1913年5月康德黎赠送给孙中山的题签照片。

上: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扫除革命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孙中山领导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与保皇派展开论战,这是《民报》发刊词。

下:中国同盟会会员证

孙中山十八岁。

孙中山的父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大门被英国侵略者用鸦片和大炮轰开。此后西方列强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展厅局部

民报、党旗和指挥刀

1885年5月,孙中山奉父母之命与邻村女子卢慕贞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二女。(孙科、孙娫、孙婉)。由于孙中山领导反清起义遭到通缉,其家人也随之流亡海外,这是1900年孙中山与流亡到檀香山的家人的合影。  

1887年孙中山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期间广泛阅读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的书籍。孙中山(左二)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时常常与同学陈少白(左三)、尤列(左四)、杨鹤龄(左一)一起畅谈革命,抨击时政,被戏称为“四大寇”,这是“四大寇”的合影。  

民国政府为庆祝和纪念民国的成立发行的开国纪念牌。

展柜里各种工艺品都是庆贺民国成立。

  

  

第二部分  讨袁护法  捍卫共和

展厅局部

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孙中山连续三日在上海三马路(今汉口路)中华大戏院发表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演讲,吸引了众多听众,这是演说后经孙中山修订出版的《社会主义的精义》。

中华民国铁道协会创办的《铁道》杂志创刊号。

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后的孙中山决定倡办实业,他数次从上海出发赴全国各地考察实业,宣传民生主义。1912年9月6日孙中山在张家口车站与欢迎人员的合影。

1913年2月11日,孙中山偕戴季陶,宋耀如、马君武等自上海启程赴日本考察实业及铁路建设,并筹措资金。这是孙中山在日本三菱造船厂考察时留影。

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为募集革命经费发行的债券。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军讨袁。1916年2月8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率部在山东起义,一周之内连克六城,震动北京。这是“中华革命军东北总司令之印”。  

上: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正在日本考察的孙中山获讯后即于25日返沪,当晚召开会议商讨对策。这是《真相画报》登载的关于“宋案”真相的报道。

下:1913年6月29日,孙中山指示来沪“请示机宜”的李烈钧讨袁。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7月18日陈其美奉孙中山命令在上海宣布独立,随即各地相继响应,22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宣言,号召全体国民促令袁氏辞职。

1917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就职典礼上佩带的指挥刀,国家一级文物。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随后孙中山在广州筹建中华民国军政府,发起护法运动,明确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1917年8月,南下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并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9月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他身着大元帅戎装佩带这把指挥刀出席典礼并摄影留念。

手枪

债券

西南军阀极力排挤孙中山和护法军政府。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务。6月26日孙中山抵达上海,入住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寓所(今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此为孙中山寓所正门外莫利爱路景。

左:到达莫利爱路寓所后,孙中山开始著书立说,总结经验教训。1919年孙中山撰写的《孙文学说》完稿,初版由上海华强书局发行。该书系统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阐述了“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这是孙中山赠送给岳母李珪贞(宋庆龄之母)的《孙文学说》。

右:1918年5月28日,孙中山曾致电汪精卫要求“从各方面细查详覆“能否在上海居住,这是孙中山“致陈总司令转蒋介石上海码头有密探”的电报稿。

展厅局部

上: 俄国10月革命的成功吸引了孙中山的目光。上海《民国日报》最先在中国报道了俄国革命成功的消息。1919年,共产国际在列宁领导下成立。1920年11月,共产国际使者维经斯基在陈独秀介绍下到上海莫利爱路29号同孙中山会谈,这是共产国际使者维经斯基。

中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6日早,邵力子手拿上海《民国日报》,赶到复旦大学,敲起大钟,集合同学,报告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图为复旦大学学生出校门向公众演讲。

中右:中国国民党规约


左:由于陈炯明的阻挠,孙中山被迫于1922年4月返回广州,5月赴韶关继续督师北伐。图为孙中山、宋庆龄一行在韶关。

右:孙中山为了统一全国,决定北伐。1921年6月,他命令粵、赣、滇各军出兵广西,以解除北伐后顾之忧。1921年12月4日,孙中山由梧州抵达桂林,在桂林设立北阀大本营。图为大本营旧址。

1920年2月7日,孙中山联合唐昭仪等重申护法救国主张。11月,孙中山在粤军攻克广州后从上海赴广州重组军政府。1921年5月5日,孙中山正式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设在广州观音山旧粤督府。当日中国国民党党部同志在莫利爱路29号孙中山寓所举行庆祝活动,此为庆祝活动留影。

雕刻有共和图案的立柜

第三部分  与时俱进  探索新路

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

蒋公赠送宋庆龄的照片

展厅局部

会后,李大钊专程到上海与孙中山会晤,就“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图为李大钊自述手稿,他叙述了同孙中山讨论“振兴国民党以便进而振兴中国”等问题。

1921年11月7日,列宁指示齐契林派人前往广州与孙中山加强联系的便笺。

1922年9月至12月,孙中山在上海三次召集在沪各省国民党负责人,讨论改组国民党问题。1922年9月4日,改进国民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胡汉民、廖仲恺等国民党各省在沪同志及共产党人陈独秀等53人参加了会议。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以改组国民党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国民党宣言》。2日,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公布了《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图为上海《民国日报》刊发的《中国国民党宣言》。

左: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对革命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1922年8月14日,孙中山在上海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表示愿意与苏俄合作。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了特别会议,会议作出了有条件的接受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李大钊出席了会议。这是李大钊给胡适的信,信中谈及孙中山到上海后的态度。

右:1921年孙中山派张秋白为国民党代表前往莫斯科参加远东劳动人民代表大会。这是1921年10月,孙中山任命张秋柏为中国国民党赴俄全权代表的委任状。

张学良

展柜

1924年6月,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成立。

孙中山任黄埔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这是何香凝赠送给宋庆龄的廖仲恺的照片。

孙中山《实业计划》

中山装由中山先生设计,1923年面世,设计上体现了孙文主义:五颗衣扣代表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礼、义、亷、耻。三颗袖扣代表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第四部分  抱病北上 鞠躬尽瘁

展厅局部

室内摆设

孙中山抱病北上,民众赠送的银鼎。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讣告

公祭

  

1926年5月7日,宋庆龄发表《征集孙中山著述启事》,向海内外征集孙中山著作的原稿墨迹,提出“拟于最短期间编印遗集”,将孙中山著作原文真迹“一律影印行世”。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接受中共的建议,离开穆利爱路寓所,前往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将莫利爱路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上海孙中山故居。此为秘书李沛华代宋庆龄致故居管理人员信函。

法国著名雕塑家保罗兰窦斯基雕塑的孙中山大理石坐像小样。

结语。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精诚无间 笃爱有缘——孙中山宋庆龄十年婚姻展》共展出文物、文献、史料百余件,展现了孙中山宋庆龄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他们共同为近代中国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展厅局部

展厅局部

前言

第一部分  相知相恋结连理

展厅局部

1861年,宋耀如出生于广东海南岛(文昌县、名教准,字嘉树,号耀如。年轻时到过美国,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1886年,宋耀如赴上海等地传教,1890年代结识孙中山,两人遂成为志同道合,终身不渝的革命挚友。此为宋庆龄保存的父亲宋耀如的照片。

宋庆龄和母亲倪珍。父亲倪韫山是牧师,母亲姓徐,是中国最早皈依天主教的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

1913年5月,宋庆龄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图为毕业前夕,宋庆龄与弟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在美国合影。

上:在美国求学的宋庆龄听到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后,他撰文《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并在《威斯里安》院刊上发表,盛赞辛亥革命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图为宋庆龄曾就读过的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下:宋庆龄(右八)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同学们的合影。

从1914年3月至8月间,宋庆龄跟随宋蔼龄赴孙中山处学习秘书工作。8月,宋氏全家自东京迁往横滨,9月13日,宋蔼龄与孔祥熙在横滨结婚。此为1914年9月20日宋庆龄与父亲宋耀如、母亲倪珪贞、姐姐宋蔼龄、二弟宋子良、三弟宋子安、孔祥熙等在横滨的留影。

1914年9月宋蔼龄与孔祥熙结婚,宋庆龄接替姐姐宋蔼龄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庆龄协助孙中山进行各项革命工作,并且完成的很出色,逐步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上离不开的助手,此为宋氏姐妹1920年的合影。

宋庆龄因孙中山结识了梅屋庄吉夫妇,并结下了深厚友谊。同样的爱国热情,共同的革命理想和频繁的工作接触,使孙中山渐渐地爱上了宋庆龄,1914年10月,宋庆龄随母亲倪珪贞离开了日本回沪,陷入思念之苦的孙中山向梅屋庄吉夫人表达了自己的真情,此为孙中山珍藏的1914年3月,与梅屋庄吉在日本东京的合影。  

1915年9月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在朱卓文的陪同下抵达日本,与孙中山正式协议离婚,孙中山与卢慕贞育有子孙科、女儿孙娫、孙婉。卢慕贞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孙中山革命流亡海外的岁月里从未能陪伴过他,图为1912年5月孙中山、卢慕贞与子女孙科、孙娫、孙婉等合影。

1915年10月,朱卓文及其女儿朱慕菲受孙中山派遣来到上海。他们与宋庆龄会面,并出示了孙中山请宋庆龄随朱氏父女去东京的电报及孙、卢离婚协议书。宋庆龄给父母留下告别纸条后,随朱卓文父女一起乘船赴日。此为朱卓文及女儿朱慕菲赠送给宋庆龄的照片。

宋庆龄既是孙中山的生活伴侣,也是他革命事业的忠实助手。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此为1916年4月24日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东京日比谷大武照相馆所摄结婚纪念照。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并在日本著名律师和田瑞家中举行了结婚仪式。在仪式上,孙中山宋庆龄签署了婚姻《誓约书》,并委托和田瑞到东京市政厅办理结婚登记。图为孙中山宋庆龄签署的《誓约书》。

1915年8月底,孙中山已租借东京府原宿109号作为新居,新婚后的孙中山、宋庆龄即居于此。孙中山曾在梅屋庄吉夫人德子的陪同下,为新居购买日用品、家具等。此为孙中山、宋庆龄收藏的日式餐具。

1917年7月6日,孙中山与章太炎、朱执信等南下广州进行护法运动。宋庆龄暂留上海等待由美归国的宋美龄和宋子文。此为1917年8月,宋氏全家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491号宋宅所摄“全家福”纪念照。

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就海陆军大元帅职,后设大元帅府于广州河南之士敏土厂,宋庆龄在与家人短暂团聚后,离沪赴粵,积极投入到孙中山领导的反段护法运动之中。此为1918年3月孙中山、宋庆龄与大元帅府职员合影。

1917年7月6日,孙中山与章太炎、朱执信等南下广州进行护法运动。宋庆龄暂留上海等待由美归国的宋美龄和宋子文。此为1917年8月,宋氏全家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491号宋宅所摄“全家福”纪念照。

孙中山宋庆龄结婚后在日本的生活场景。

第二部分   相携相伴风雨路

  

展厅局部


  

赠送长崎县知事的瓷瓶。上面有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在日本东京的合影。  

莫利爱路29号是一幢欧洲乡村式两层花园小洋房,深灰色的鹅卵石外墙,中西合璧的家居陈设,清幽典雅的花园布局,构建了“一个最安适而不华贵的住宅”。此为上海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寓所正面景。

孙中山和宋庆龄还相互开玩笑,一起聊天,一起在家看电影,还结伴外出游览。此为1919年4月,孙中山宋庆龄与陈少白、卫侍黄惠龙、马湘等游览西湖的合影。

合影

  

合影

  

合影

结婚五周年纪念

  

展厅局部

油画《孙中山、宋庆龄和李大钊》

孙中山和宋庆龄玩过的门球球杆和球。

第三部分 精诚笃爱同忧乐

1920年12月底粵军克复广州,桂系军阀溃败。11月25日 孙中山偕宋庆龄等离开上海前往广州,重组“护法”军政府。此为孙中山和唐绍仪等在赴粵轮船上合照。

桂林合影

1921年6月,为积极襄助孙中山的讨桂战争,宋庆龄与何香凝在广州发动妇女组织“女界出征军人慰劳会”,募集经费和慰劳品,并赴前线慰问讨桂部队。7月,出征军人慰劳会卖物场开幕,孙中山致贺,并与宋庆龄合影,此为孙中山宋庆龄在卖物场正门前合影。

1920年11月28日,孙中山偕宋庆龄抵达广州。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设总统府于广州观音山南麓,寓所粵秀楼坐落在观音山山腰,两处有天桥相连。图为广州观音山。

1922年6月16日,宋庆龄和孙中山共同经历了一场几乎置他们于死地的打击,而施加这个打击的人正是追随孙中山多年的“革命将领”陈炯明。6月16日凌晨2时,正在酣梦中的宋庆龄突然被孙中山唤醒。他急切地告诉她,陈炯明已经叛变,即将攻打总统府,并催她赶紧穿上衣服一起撤离。此刻的宋庆龄顿感事态危机,瞬间意识到倘若随丈夫一同撤离会有诸多不便,贻误了时机,会造成危险,拖累丈夫。生死关头,宋庆龄临危不惧,再三婉求孙中山先走,并恳切地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孙中山实在不忍留下妻子一人独对危险,犹豫很久,才最终同意了宋庆龄的主张,但命令将五十名卫队全数留在府中,保卫宋庆龄。见孙中山似乎仍在踌躇,部下强挽着他离开了越秀楼。宋庆龄冒着枪林弹雨、冲破层层封锁,才在一天一夜后辗转到达永丰舰上与孙中山会合。事后,孙中山深情地题赠妻子“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 。

1923年8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永丰舰与官兵合影纪念蒙难一周年。

1922年西湖会议前后,李大钊在上海就国共合作等问题多次与孙中山会晤。宋庆龄曾回忆: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认为李大钊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因而“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此为友人赠送给宋庆龄1919年出版的《追踪布尔什维克》一书。

1923年6月,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在大元帅府设宴,为苏联顾问鲍罗廷及其夫人洗尘,10月,孙中山委任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指导和帮助国民党改组。此为鲍罗廷夫妇赠送给宋庆龄的题签照。

1924年4月12日,为将“建国大纲”石印出版,孙中山再次手书全文,宋庆龄随即提跋于后。此为孙中山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石印本。

孙中山宋庆龄用过的餐具

第四部分 生离死别两相隔

抱病北上

北上路过日本神户时合影

孙中山出院后,移居铁狮子胡同11号行辕养病。在孙中山病重期间,宋庆龄代表孙中山会见各方代表,宣传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为稳定政治局势,宋庆龄还不断澄清一些报纸关于孙中山病况的不实报道。此为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外景。

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病情焦急如焚,日夜守在病榻旁,寸步不离,衣不解带,他们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此为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孙中山病榻旁留影。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孙中山病危,宋庆龄强忍悲痛,含泪托着孙中山的手腕签署国事、家事、遗嘱及致苏联遗书。病危的孙中山对宋庆龄说,“汝不用悲哀,我之所有即汝所有”,宋庆龄亦向孙中山回答:“我一切都不爱,爱者惟汝而已”,言时哽咽,泪如雨下,此为宋庆龄在北京狮子胡同行辕花园留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孙中山的家事遗嘱。

  

展厅局部

墙上的展板,内容非常感人!

  

  

  

  

结束语

文物馆是前门进后门出的,后门出来,就能看到孙中山故居这幢楼了。往右手走是故居楼前的草坪,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卉,楼前的墙上攀爬着蔷薇花,站在小花园里感觉特别幽静、雅致。

香山路6号,20世纪20年代建造,约1933年之前,一栋拥有宗教元素的花园洋房,建筑融合了中国、西班牙、教会、法国文艺复兴式元素,整体呈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南进门南花园,坐北朝南,主副楼结构,占地1576平方米近3亩,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花园约1200平米。

建筑的主入口位于西南角,一层西边凸窗教会元素,彩色玻璃,一层南面所有房间均开门通向南面的门廊,门廊下长阳台,装饰性的铁艺窗,台阶下面就是约1200平方米的大花园。

故居前草坪和鸽舍。1922年9月4日,孙中山在这草坪上,召集在沪各省国民党同志五十三人,举行改进国民党会议,参加会议者有中国共产党人。

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班牙建筑特有的水泥拉毛墙面,较为平缓的筒瓦屋面,拱门拱窗,烟囱但是它比单纯的西班牙建筑多了教会特质。三层西南角有小露台,在主入口上方。同时,它对称安稳,具有丰富的法国古典主义细部,设计精美,施工精良。一、二层为五开间的文艺复兴风格的科林斯式连续劵柱廊,二层的科林斯式柱的柱头正前方有人脸装饰。

二、三层间有突出的巴洛克植物花纹装饰嵌板,二层为方窗,用水泥防石窗框装饰,出挑阳台底部用装饰牛腿支撑,东西对称;三层为狭长的半圆拱窗。

北立面相比南立面稍简洁,但是一样丰富精美。楼梯三层推进出来一个平台,顶部做山花状处理。

小礼堂背面有哥特式尖券彩色玻璃窗。

四坡屋瓦面,两侧深挑檐,檐下有木支托。

这是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寓所,也是孙中山给夫人留作纪念的唯一家产。这寓所内的大部分家具是宋庆龄的母亲倪珪贞赠送的。关于这幢住宅来历,据宋庆龄1972年给广东中山大学陈锡祺教授等的复函中回忆,这幢房子是加拿大温哥华的国民党的同志出资购买的。因至今没有查到确切资料,故一般采信宋庆龄的回忆,认为是加拿大华侨集资购买后赠送中山先生的。孙中山为革命长期在世界各地奔波,他没有自己固定的居所。

宋庆龄按照孙中山生前生活的原样,亲自布置故居的一切,故居餐厅的一套广东式样镶嵌大理石的红木餐桌椅是宋庆龄非常喜欢的家具,但为了保留孙中山居住时的原样,她没有将这些家具搬到她的新居——淮海中路1843号。

客厅中间摆设着一套沙发是当年孙中山使用的。圆形红木茶几上放着镶银边的紫檀木雪茄烟盒和搪瓷烟灰缸。会客厅墙边放着六把红木椅子,四个墙角放着红木高茶几,茶几上陈列着铜质套盘。墙上正中挂的一幅照片是孙中山临时大总统时拍摄的。照片镶嵌在一个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木块拼装的大镜框里,显得光彩夺目。这五色代表着当时的五色国旗,喻意汉、蒙、满、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相处。镜框四角刻着相同的花朵图案,每个图案由18个星组成,表示辛亥革命时全国由18个省市响应。相片的周围用彩色丝带围成一个钟形,含意是孙中山要用革命的钟声唤起中国民众。客厅侧壁上挂的一幅照片是孙中山在”永丰舰“蒙难一周年拍摄的。这艘军舰现改名为“中山舰”。1922年5月16日,军阀陈炯明叛变,炮轰-时,孙中山冒者枪林弹雨登上这艘军舰坚持战斗了40多天。

餐厅与客厅相通。在餐厅里有一套广东式的红木圆桌和圆凳。餐厅内陈列的一把指挥刀,这是日本友人久原房之助赠送的祖传宝刀,孙中山在1917年北伐时使用过。在陈列品中,有在1924年北上时沿途军政要人及民众赠送的银盾、银杯。

墙上挂着一幅孙中山和宋庆龄当年视察广州停机场时在我国第一架自己组装的飞机前的留影,这架飞机后来以宋庆龄英文名字罗莎蒙德命名。

二楼是书房、卧室和小会客室。

书房

书房的中央摆着一张普通的写字台,上面放着孙中山当年所用过的文房四宝。周围墙上挂着孙中山经常查阅的12幅地图,其中有几张是他自己亲自绘制的,如《上海吴淞间水陆交通图附军队配备地点》和用毛笔画的一张军事路线图。书房里和卧室外的走道上,整齐地排着几个书厨,里面存放着中外文书籍约5400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和法律等方面,说明孙中山先生酷爱读书。

走过室内阳台是孙中山夫妇的卧室。

这里陈设简单而朴素,墙上挂着孙中山和宋庆龄在1922年的合影--宋庆龄端庄地坐在椅子上,孙中山亲切地伫立在她的身旁。室内有一张靠背沙发椅,孙中山生前经常坐在上面写作。楼上右后侧是一间小会客室,东北角有一个小壁橱,里面挂着孙中山当年自己设计、在北伐中穿过的“中山装”。另外,壁橱下面还陈列着当年孙中山行医使用过的医疗器械,以及他使用过的票夹、眼镜、行军餐具等,每一样物品均可以感觉到孙中山当时的生活是那样的简朴。

宋庆龄曾充满感情地说:“孙逸仙没有什么财产,她以毕生精力献身于中国革命,死后只留下他的书和他的故居作为纪念。这些简单的东西可以使后辈对他生前的情况有一些感受,体会到他为了使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进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中国人民曾经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道路取得胜利而建设富强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基础。在这条道路上中山故居象征着重要的里程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年城事]莫利爱路29号:孙中山的爱情与社会梦想
香山路7号(孙中山上海故居)
上海孙中山故居——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 孙中山故居
阅读街区|香山路上的“邻居”
上海地方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