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年五月英伦自由行之23-大英博物馆之七中国厅

       大英博物馆目前已累积达二万三千多件中华文物,是海外拥有数量最多的中华文物宝库,自从1914年对外开馆以来,在考虑个别情况许可下,尽可能将这些中华文物,轮流展示与公众人士参观。

       早于1992年之前,这些中华文物均放置在该馆“英王爱德华七世古物廊”。直至1992年,才较有系统地展放在一个中国展览馆,即现时第33号展馆的位置,由何鸿卿爵士赞助经费,并命名为“何鸿卿爵士东方古物廊”,于同年11月9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 亲临主持揭幕,并同时开放与公众人士参观。目前展览二千件收藏品,来自中华和南亚的文物,各佔一半,即各约一千件。

       2016年6月,何鸿卿爵士东方古物廊关闭,安排在原来的第33号展馆范围内,进行长达十八个月的佈置翻新及展品重整。

       2017年11月8日,翻新古物廊的中国展览馆部分,首先以全新面貌重开,当日适逢该古物廊二十五周年纪念志庆,可谓双喜临门,特邀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再度莅临主持重启典礼,并为古物廊大门口中央一个大理石圆形天眼揭幕,上面凋刻着“THE SIR JOSEPH HOTUNG GALLERY OF CHINA AND SOUTH ASIA”及“OPENED BY HER MAJESTY THE QUEEN 8 NOVEMBER 2017”的金色字样。该天眼将古物廊分为两半,位处右方的中国展览馆部分,除了原有展品外,还增加书法、绘画和丝绸类展品,以及现代中国的玉器、瓷器和漆器等。

       还可以直接通往塞尔温和埃莉·阿莱恩中国玉器展厅(Selwyn and Ellie Alleyne Gallery of Chinese Jade,33b号展厅);左侧为南亚厅,也可以通向朝日新闻印度展厅(The Asahi Shimbun Gallery of India,33a号展厅)。


       迎面正对一套中国明代龙纹琉璃墙饰,上有精美的黄、蓝游龙穿梭于莲花之间。曾属中国北部山西省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是约公元1465–1600年间(即明朝宪宗至神宗时期)制作的文物。


      该幅雕塑由四行、每行五块、共20块琉璃瓦片组成,上面雕铸四条三爪龙,第一行和第四行的龙是蓝色,第二行和第三行的龙是黄色,并装饰有花纹,包括莲花和牡丹。


       雕塑左右两旁,各有一座清朝乾隆御造宫廷使用的蓝色瓷制大型景泰蓝薰香鼎,各由三隻瓷制仙鹤品字形站立弯颈以背项承托。


      馆首中央正前方,摆设一座清朝乾隆御造寺庙神坛使用的金色铜制大型烧香鼎,鼎身凋铸两对二龙争珠图案,鼎口边缘则刻有“大清乾隆年造”字样和两对小金龙。


       该铜鼎引领一条中央通衢,直至馆尾。依次布置两件()展品。

景泰蓝佛教曼荼罗或坛场 清朝 AD 1772

       坛城,梵文音译“曼荼罗”或“曼陀罗”。用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图形绘塑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坛城是密教修习和供奉的重要法物。

       这个小型建筑代表一个佛教曼荼罗在三个维度。景泰蓝曼陀罗在乾隆皇帝时期(1736 - 95年在位)很受欢迎,镶嵌着珊瑚和翡翠和银铃铛。本尊均严格地依照藏传佛教仪轨中的规定一一表现出来,繁而不乱,反映出宫廷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唐墓三彩塑像群  唐朝,约公元728 年

        中央这个展柜里的唐三彩分为六人六兽,实际上它们分别是属于两套,是后来人为的摆放在了一起,前边六个,分别是镇墓兽一对,镇墓神一对,还有是文武两位随从(从衣饰上分别)。后边六个分别是两个驯养骆驼和木皮的仆人,以及背着货物的马匹及骆驼。前边一套六枚是从中国武汉地区发掘的一位重要的官员刘廷荀的墓穴中发现,属于唐中期作品,后六枚的创作时间大致相同,但是描写的却是丝绸之路的一个场景。


       后边六个分别是两个驯养骆驼和木皮的仆人,以及背着货物的马匹及骆驼。


       中央通衢将展览馆分开左右两边,每边以红色到顶高柱和展柜形成八个间隔,两边共十六个间隔,从右边开始,直落至馆尾,两边最后一个间隔于馆尾连接,转左再回归至左边馆首。每个间隔呈马蹄铁型,两边各一个具有三扇玻璃的大展柜,中央一个全玻璃展柜。间隔之间的立柱有的布置一件展品。


这些展品分别为:

(没找到说明)


明代彩釉判官  中国明朝,公元16 世纪,高137 cm

       公元10 世纪早期,地狱这个概念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自唐代(公元618-906 年)晚期开始,中国艺术中经常见到地狱审判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刚逝去的死者出现在十殿阎王和判官面前,他们评价死者的善与恶,并处以合理的惩罚。死者必须就自己的行为对判官作出解释,就如同生者必须向地方官做出解释一样。判官会拿来档案文件来支持案例审判。

       这尊瓷像怒目圆睁,脸部施以绿釉,胡须呈暗黄色,穿着世俗生活中的官服,手持地狱生死簿,给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感。


明代彩釉地狱赏善判官

      与上面判官手中的人名册的厚度相比,就知道自古都是善人少啊!


   明掐絲珐瑯云龙紋大罐 明代,宣德年間 高逾60厘米。

       口沿两侧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双款的掐丝珐瑯云龙纹大罐是博物馆官方网站上最耀眼的明星。

       丝珐瑯技术自元代传入中原后深得皇家喜爱,至明初尤盛,明代带有官方年款的掐丝珐瑯只有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年间制造,此件大罐即是珍罕的宣德官方年款存世珐瑯器中器型最大者,身高逾60厘米,早在1967年便入藏大英博物馆。

       据记载,存世尚有另外一只,可与其配为一对儿,目前保存在苏黎世藏家乌氏(Uldry)手中,而就在2012年,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拍卖行里,悄悄出现了第三只宣德款龙纹大罐,由一位中国买家现场以135万美元拍得。

       大英博物馆这件,铜胎质地厚实,包浆古旧,造型敦实古拙,丰肩收腹,配有圆纽卷沿圆盖。该大罐色调浓郁且对比强烈,具有明早期掐丝珐瑯的典型特 点。以宝蓝色珐瑯为底,上面有珐瑯彩极少使用的紫黑色,通身满布黄、绿、蓝、白、赭、红各色交映的卷云纹,龙身为大面积的黄彩,呈轮状五爪张弛有力,红焰、绿发,须发前冲,体现标准明代龙型。

       因为体积较大,原来这个大罐被放置在玻璃展柜最底层。必须跪在地上贴着玻璃才能看这件馆藏。现在放置在显要位置。


元朝,金色青铜佛徒头像。

另一侧依次陈列:

       青铜镈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乐器。它早先脱胎于钟,编钟的发音银色不是很完美,就用镈来配合它发声,作为一种辅音乐器。到了后期隋唐时期,编镈失去了地位,被编钟所取代,名存实亡。编镈基本上是由大到小进行演变的。早期的编镈像编钟一样很庞大,后期就越来越小了。还有人说小型的编镈被编钟用来做定音用的工具。因为钟在敲击时间长了以后音色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需要用个头比较小、敲击频率不高的编镈用来校正音色。

       编镈和青铜钟的外形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椭圆形,但是镈的口是平口的,钟的口会有一些弧度。钟发出的声音比较雄浑沉稳,所以会作为主音乐器。这件文物造型纹饰是比较典型东周时期的青铜镈,上面有回首的伏虎纽系,表面饰盘回纹。

公元535年河北省的砂岩佛像浮雕,收藏于1937年

       这尊木质观音像本来是彩色并有金线勾勒的,目前仅在表面还残留一点彩色。观音菩萨的璎珞是典型的西亚中亚风格,表到了佛教北传的路径;这尊菩萨像出自公元550年左右,陕西省,1961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最后一件是牛车和驾车的老外。


       中央通衢尽头是辽代三彩罗汉塑像(公元950-1050年)。两侧的间隔至此结束。三彩罗汉背后是一块长方形展厅,正中有一面壁画。左侧有大门,通向33A展厅,即玉器。大门上方有一块漆木浮雕。

       壁画两侧各有一座雕像和一幅画,均有玻璃保护。壁画前方还有两个长形展柜,展示长幅画作。


右侧墙壁有一独立展区是敦煌藏经洞文物及其它展品。

辽代三彩罗汉塑像

       尊面容严肃,眉心微蹙,双手结印打坐。辽三彩是继唐三彩后发展起来的陶瓷新品种,它不仅继承了唐三彩烧制技术的精华,而且更臻成熟,更珍贵的是,等身大的辽代三彩陶塑罗汉像在国内根本是看不到的。


左侧墙壁上方的一块漆木浮雕。

       三彩罗汉背后有一面残破的、酷似“敦煌壁画”的彩像,画中三位菩萨人物形象端庄、雍容华贵、体态丰满文雅,作行进的姿态,衣饰飘带较多,线描流畅,色彩丰富。第一身菩萨手执拂尘,回眸一笑,神态自如。第三身菩萨身纹飘逸,颇有吴带当风之意。其实,这面壁画与敦煌没有一点关系。旁边的说明文字显示,该壁画原在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内,由五台山僧人创作,始绘于公元1424年,完工于1468年。

       敦煌风格的壁画,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意义,他对于我们国家佛教的起源考证,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基本的观点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主要为唐朝或稍前,主要有三条路线,也就自然的形成了我们国家现在佛教的三大派别.他们分别是:

1,大乘佛教:主要路线通过西域,以丝绸之路为主要传播路线,流传下来的经文主要以汉字为主,形成了今天的汉文系佛教。

2,小乘佛教:主要是通过今天天的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传至今天的云南,主要以今天的广州为中转,主要语系为巴利语系。

3,通过吐鲁番一带,传到西藏,与当地的宗教融合后形成今天的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


壁画两侧各有一尊雕像。

彩绘木制的观音菩萨(左侧)

      彩绘木雕观音坐像是一尊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品。它高达141厘米,木雕表面残留有彩绘痕迹。观音紧闭双眼、垂头打坐,做转法轮传经的手印,表情透露出安详肃穆的感觉。菩萨的发髻高高束起,带有唐代发型特点。流畅的衣纹和华丽缨络使观音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斜披在上半身的袈裟是10世纪和11世纪佛像多采用的风格。如此古老的木雕造像历经战火和风雨没有被毁,的确是奇迹。

其左侧是玻璃保护的一幅仕妇画。


漆木观音菩萨像(右侧)

       在中国观音是菩萨里最多和经常受到崇拜的。菩萨有获得启蒙和帮助别人作用,观音是由形象确定的,佛陀在她的头饰。她能听到世间的呼声,是被视为母亲或女神的观音菩萨。这幅规模很大的寺庙雕塑是发现于山西的晋朝(约1115-1234)时期的作品。

       宋许道宁携琴访友图  绢本墨画淡彩,纵148.5厘米,横89.5厘米。

       许道宁(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宰相张文懿(964—1049)曾令许道宁为家中画居壁及屏风,并作诗赞云:“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

此画实际上为明代蒋嵩创作于十六世纪的作品。(玻璃反光太厉害!)

      壁画前方两个长形展柜分别展示的长幅画作是 谢楚芳《乾坤生意图》和明代唐寅的《西山草堂》。

       谢楚芳《乾坤生意图》绢本设色,纵27.8厘米,横352.9厘米。这是元朝(1279-1368年)一幅注明署名和日期的珍贵画作。绘画主题为动物和昆虫捕食。一只蟾蜍埋伏等待着正在肢解蝴蝶的蚂蚁,一只蜻蜓袭击蜥蜴捕获的一只小昆虫,以及螳螂捕蝉。卷尾为我们展示了作品更深层的含义:自然界的美好和光明掩盖了昆虫求生引起的混乱无序。






       《西山草堂》是明代唐寅(公元1470-1523年)的山水画作品,它描绘了暮色朦胧中的山水风光。河岸青山连绵起伏。在画面前方,一位学者坐在他的乡村小屋里,享受着乡村隐居生活。打开手卷,可以看到更多的山水景色。将手卷展开,从左方一弯水路映入眼帘。


右侧墙壁是明代《瑶池仙剧图》  。

右侧墙壁是明代《瑶池仙剧图》,由中国画家修复成功。

       张翀,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7 世纪,字子羽,号浑然子,图南,江都(今江苏南京) 人;一作江宁(今南京) 人。善人物,上追古法,笔墨豪迈,亦能山水,所画山石古树,苍郁深秀,在当时,能得其真迹者,必如若拱璧。此件《瑶池仙剧图》为大英博物馆馆藏,画于绢本上,水墨设色,纵200 厘米、横110厘米,绘传说中的八仙聚乐于瑶池的情景,皆头插花枝,闲适逍遥,吹乐观鹤,或吹笛,或击节,或聆听欣赏,人物皆刻画生动传神,线条爽利流畅,着色淡雅古朴,是为张翀所画之精品。

接着是一幅画(有点华君武的风格)和一幅对联。


       京门溥儒(溥心畲)行书七言联“竹静似闻苍玉佩,松寒欲傍绿荷衣”。  

       溥心畲(yú)(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一组玻璃陈列台。










       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主要是由匈牙利裔英国人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分几次从看守自盗的王道士手中以极低的价格获得的,这次大英博物馆只展出了藏经洞中发现的1.3万件藏品中的这四件绢画。


      这幅色彩鲜艳的观世音菩萨像源自敦煌莫高窟第17窟,创作于五代时期(公元910年)。画中观世音左手执柳枝,右手执净瓶,足踏莲花,背后有竹枝。头饰上还有一个小佛像,代表来自净土的佛陀。

       这幅精美的丝绸绘画描述的是一个叫张佑城大户人家带有一个香炉,作为已故的佛教修女燕辉站在右边,拿着莲花盘子,死者的弟弟勒人委托绘制的。一幅铭文描绘了这幅画创作于天府十年(公元910年) 唐朝虽然在公元906年就被推翻了,但是这幅画暗示了一点,就是敦煌地处偏僻,使得新闻过了4年都无法传递到偏远的西域。


       莫高窟千佛洞五代经幡的上部遗画-对角彩绘佛像,绢本设色,绢上织有凤凰纹。色彩较简单,显得质朴大方。高宽均为53cm。



北方多闻天王在水上行走。

王道士的照片和挖掘现场。

立柱旁有一座佛雕像。

       33号展厅外的走廊,肃静而沉寂,一路走到尽头,被两重紧闭的铁门阻隔开来,门后面就是著名的斯坦因密室,这个隐蔽的角落不过20多平方米,常年恒温恒湿,无数画卷在这里沉寂着。          斯坦因密室(或许是因为斯坦因的"贡献"巨大,大英博物馆专门将存放中国古画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女史箴图》也收藏在此。),这间神秘库房名声显赫,但是探秘者稀少。密室只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开放,至今登记在册的进入者不到50人。即使是社会名流乃至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查尔斯王子走到门口,都要自觉止步。(网络照片)


言归正传,回到中国厅。

       该十六个间隔以编年方式为基本布置,全部涵盖从公元前5000年至现在,按年代依时序先后逆时针方向编排展示中华文物,其中十二个代表十个不同年代或朝代,而明、清两朝则各分占两个间隔。再者,在唐朝前及后再各加插两个(共四个)特别类别的间隔,标题包括:佛教在中国、丝绸之路、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

       每根红柱牆上展板都以英文清楚显示该间隔的年代、朝代或特别类别的精简介绍,包括:点出标题、期间年分;征引代表该年代、朝代或特别类别的中国诗文(中英并列);撰写该段期间的历史总结。

前一个标识,新石器时代中国;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Neolithic China  5000-1800 BC)。

下一个标识,早期王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Early dynasties;1600–1046 BC)


1、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China  5000-1800 BC)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约公元前400至200年

(“The origins of ritual lie in food and drink.” Book of Rites, about 400-200 BC)

       诗句出自《礼记.礼运》,指出人类最早的礼仪,是从饮食礼仪开始。

       该馆征引此诗句为启端,配合展示的文物,包括:”仰韶文化“之日常生活应用盛载的彩陶器皿和”红山文化“之祭葬仪典装饰穿戴的玉造礼器。一方面既阐释人类文明发展,最早是饮食礼仪的应用器皿;另一方面亦向游客展示,中华文化源自礼仪之邦。



里面的展柜。





双耳细颈椭圆土罐

世界第一只水壶。公元前16000-3000年



三角陶壶 (约公元前4000年) 

       在节日里喝酒的器皿,这种陶器的外形具有很高的上升性,喷口和三个袋形腿 是一种与饮酒有关的典型的酒壶,出土于黄河下游的山谷中。这种白陶主要是由高岭土在约1200度下烧制而成的。在新石器时代这可能是最好的陶器制品了,无论是工艺还是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2、早期王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Early dynasties;1600–1046 BC)。

      ”…登帚好三千,登旅万,乎伐…?“《商代卜辞》约公元前1200年

       (“Lady Fuhao is recruiting three thousand men to join a troops of ten thousand. Will they be victorious…?” Shang divination record, about 1200 BC)”

       这段甲骨卜文出自《商代卜辞》,背景是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已迁都殷墟的商朝),当时崇拜鬼神,凡事喜爱求神问卜。于武丁中兴时期,第二十三位君王武丁其中一位爱妃名叫妇好,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她是一名女战神,善于领兵作战,可算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她因为准备出兵羌方国而问卜胜败,该卜文记述说:”…为妇好徵集三千士兵,另再为军旅徵集一万后备士兵,命令征伐羌方,可会得胜?…“从卜文可引证,商朝已设立可达一万三千兵力的军队,互相攻伐。

       二里头文化(Erlitou culture) 是中国中原地区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二里头主要的文物有青铜祭器、玉製祭器、嵌有绿松石的小牌饰等等,还有一些工具与武器类的文物。

以下玉器已在玉器篇中详述。



3、周朝:古典时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 (Zhou: period of the classics;1046–221 BC)。

    “檀车煌煌…肆伐大商…“《诗经》约公元前1000至800年

(“How splendid the [Zhou] chariots are!… Swiftly [the Zhou] smote the Great Shang…”Book of Songs, about 1000-800 BC)”

      诗句出自《诗经.大雅.大明》,属一首史诗性质叙事诗的最后八句,原文曰:“…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骤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全套礼器。



甲骨卜文


       觚(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双羊尊  商朝,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二世纪。

       它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到12世纪,同“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出土器皿造型相似,属于南方青铜器风格。顾名思义,这件青铜器的形状为两只背对背联结为一体的公羊,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羊背上驮着的圆柱体则是器皿的口。两只羊都长着弯曲的羊角,眼睛、嘴巴和胡子也被塑造得惟妙惟肖,让人联想起著名的国宝“四羊方尊”。柔和素雅的铜绿、四平八稳的对称、纷繁复杂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赋予双羊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魅力,令观者陶醉不已、沉迷其中。

鸮(xiāo)形卣。商代晚期,公元前1200-1000年。

       鸮,俗称猫头鹰。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盖子两侧往上翘的是它们的喙,器足是它们的脚。纹饰精美,包浆漂亮。

       卣(you )是盛酒器。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立鸮盖方斝 商代晚期 公元前1550-1050年

       斝(音甲)即可做酒器又可用来温酒。口沿上的伞塔形的柱状物是斝必有的装饰物,不过个个形状有异。属于兽面纹的表面装纹图案,铸作精美。

兕觥(sì gōng)。

       兕觥是汉族古代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圈足,有流和鋬,盖做成兽头形。


凤纹提梁卣 西周 公元前10世纪

西周时期的康侯簋(100件文物说世界史之23)

       在1931年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卫侯墓,战乱中流落海外,最终定居在大英博物馆。此簋身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两个对称的半环形把手上都装饰翘鼻兽头。簋的口部和足部相间排列着火纹和目纹,腹部刻划流畅密集的竖直条纹。特别有意义的是,康侯簋底部刻有24字铭文,记载了周王伐商,命令康侯建国于卫地的历史,同时说明簋的主人涾(音同“没”)司徒铸造这件器物是为了纪念他死去的父亲。成段铭文是西周青铜器的一大特色,因为商代青铜器大多只刻有一两个字。周人在祭祖器物上写下他们的功绩,希望祖先在享用供品的时候得以知晓。所以,西周青铜器对铭文的重视大于纹饰,对含义的追求胜过表象。笔画遒劲的铭文不但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它们还给相关史书提供了确凿有力的证据。

邢侯簋

       是邢侯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周公而铸造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儿子周成王即位时年幼,周公又竭尽全力辅佐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周公死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台。姬苴受封后,为祭祀父亲周公,铸造了大批青铜器,邢侯簋便是其中之一。它有一个划历史的意义是在于最早将文字铸造进入鼎的底部,使得对于鼎的年份考证提高了一个很高的精度并对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青铜

       前有流,后有尖尾,中为杯,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双柱。以前大家都认为爵是喝酒的饮器,但其实用它喝酒很困难。时间越早的爵,前面的流越长,比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爵,前面的流差不多有三四寸长,而且很窄,明显不适于用来喝酒,而是用来温酒的。

       青铜爵造型独特奇巧是中国所独有,没有任何一种酒器能像青铜爵那样深入人心,它成了中国所有古酒具中的形象大使。


盉(hé)

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盛水或承接水。圆形、浅腹,圈足。盘中有铭文。


      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青铜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



青铜壶(仪式酒器)来自山西省。东周,公元前5世纪。

       这对壶是在山西省侯马的晋国铸造厂制造的,这里是北部的青铜铸造地,成为了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21年) 的青铜制造中心。在壶盖的下边缘,即花瓣壶顶的下方都有同样的铭文。铭文记载着公元前482年晋国和吴国会晤时,晋国大臣赵孟铸造了此壶。在这次会晤中,两国力图签订合约,或结盟。

        这对青铜壶上的纹饰是一样的。每尊壶的壶身上都有四只饕餮,或四张怪物的脸。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在粘土上刻出花纹印版,并用浮雕装饰。八张脸的模具部分是用单独的花纹印版做成的。


镶玉铜带钩 东周 公元前4-3世纪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鎏金银牛首车饰 东周时期公元前4th-3rd世纪

       这个牛头和一个类似的虎头(现存美国华盛顿特区自由画廊)是从一个战车埋葬的墓穴中发掘的,坟墓就在洛阳附近,这里曾是周朝的首都(公元前771 - 221),后来证实这是周王的陵墓,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铜首的精美。 青铜表面鎏金并以错金银饰表现细节。公牛的头非常圆,突出的耳朵,大眼睛和模仿的鼻子和下巴,眼睛曾经镶嵌玻璃,现在已经瓦解。

这两只动物的头可能用来装饰战车车轴,后端有一个矩形套接,套接部分顶部和底部有方孔,用于安装和固定木轴。

青铜剑

4、秦与汉:帝国的诞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Qin and Han: birth of empire;221 BC –AD 220)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着,死者削。”《商君书》约公元前300至200年

        (“Within the four frontiers, men and women are known by name to their superiors; at birth they are registered and at death they are erased. The Book of Lord Shang, about 300-200 BC)”

       语出商鞅所着《商君书.境内第十九》,本文记述说:国家四境内的男女,都在官府登记名字,新生的人就注上,死亡的人就注销。



东汉绿釉陶楼   公元25-220年

       在汉朝时期,富人死后会用实物或模型陪葬,以装饰他们的墓穴和保障在阴间的生活。墓穴中会有模型建筑、动物和仆人,为死者营造其生前所享受的环境。

       墓葬中的大型陶楼往往体现了死者生前所拥有的庞大财产,这座陶楼的主人很可能是当地一位富有的地主。


       守护者木雕。年代非常早。来自公元前4世纪的东周时期。这样的雕像被作为守护者放置在湖南省和湖北省境内的楚国古墓中。楚国以其悠久的雕刻传统和木雕工艺而闻名,其中包括许多现实动物的雕塑,如鹤和鹿等。



5、 佛教在中国:外国统治者与宗教;公元220年至1000年 (Buddhism in China: foreign rulers and religion AD200–1000)

      “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魏书》公元551年至554年

(“Wise and devoted, Emperor Taizu [of Northern Wei] is the Buddha of our time.” Book of Wei, AD551-554)”

       语出《魏书.释老志第二十》,背景是北朝北魏时期,本属鲜卑族的开国皇帝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笃信佛教,下绍沙门法果(北魏僧人) 前赴京师,任用为道人统(亦称僧统)之僧官,统监全国僧尼事务,既开启中国僧官的先河,亦形成北朝佛教的特色。法果每与皇帝议事,意气相通,供施甚厚。此文记载法果所提倡:”道武帝英明好佛,现在皇帝即当今佛祖如来“的说法。


       公元500-700年陕西省,收藏于1937年,在一块黑色的石头上雕刻的西方极乐世界



两尊木质菩萨像约产于公元900-1100年陕西,收藏于1987年





藏传佛教欢喜佛




水月观音


释迦牟尼坐像,夹纻,13-14世纪


镀金青铜曼荼罗 来自中国,清朝,公元17-18世纪。

        这件精致的青铜曼荼罗是汉藏风格的物品。清朝时期在中国制造,但呈现的却是藏传佛教的元素。这件铸造品就如同一朵石榴花,与莲花样式的印度铸造品有点相似。

  佛像与装饰合为一体。在花坛的中央有一尊佛像,其佛教头衔为本尊。他与其般若,即智慧缠绕在一起。20尊佛像环绕着本尊和他的般若,每片花瓣上有两三尊小佛像立于圆鼓,即祭坛前方。花瓣上刻有佛像和各种符号,包括:马、大象、轮子、香炉、水罐、仗、伞、缎带、天蓬和宝石。

雕漆壶。乾隆时期,1736-1795年。

       这对精美的红色雕漆龙纹壶为清朝宫廷所制,曾用来盛藏族酥油茶。在西藏,这些容器的管状结构有铜制的也有木制的,并以一只摩羯(梵文:makara,神话中的生物)咬住壶嘴底部为特征。


       藏传大威德金刚唐卡,出自乾隆的承德山庄,是布达拉宫同本的复制品,表达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的重视


6、 丝绸之路;公元100年至1000年 (Silk Roads;AD100–1000)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籍《凉州词》约公元800年

       (“Countless bells ringing across the desert from afar, it should have been the camels carrying white silk to Anxi.”Zhang Ji, The Song of Liangzhou, about AD800)”

       这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乐府诗《凉州词》三首,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背景是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乘虚而入,大举兴兵,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东下牧马,佔据唐朝西北凉州等几十个州镇。诗人目睹唐朝战败过程,感慨万千,写下《凉州词三首》,分别从”边城的荒凉、边塞的侵扰、边将的腐败“三个方面,再现边城的惨澹情景,表达诗人对边事的深切忧患。

       丝绸之路(Silk Road;德语:die Seidenstrasse) 一词,最早来自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亦简称”丝路"。丝绸之路是指于西汉时代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从帝都长安 出发,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全长约七千馀公里;将世界文明连成一体,使中国人认识更广阔的世界视野,也对中国以至世界历史的进程,带来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

公元600-800年之间陕西的的哼哈二将。




7、唐朝:新国际秩序;公元618年至907年 (Tang: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AD618–907)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公元758年

(“The most exalted central gate opens on to the palace; officers from countless states bow down to the tasselled crown.” Wang Wei, Response to Dawn Audience in the Palace of Great Brightness, AD758)”

此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原诗全文载录如下: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珮声归向凤池头。



珍珠母嵌花青铜镜 唐朝,公元8-9世纪。

     镜子是私人物品,通过镜子光亮的一面,镜子的主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

  镜子没有镜面的一面通常都有华丽装饰。但是这样的装饰并不是用简单的装饰物,带有宗教意义的镜子可能早在公元前18世纪就出现了。

  雕刻铭文,装饰暗指整个宇宙的四象神兽,以及采用其它奇珍异兽的图案。在镜子上嵌入珍珠母和琥珀。这面镜子上有一对在荷花池中的鸭子,这是婚姻幸福的象征。

唐三彩

       唐三彩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

       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因此,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8、中国绘画;公元618年至现代 (Chinese Painting;AD400–today)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公元847年

(Reaching outward to imitate creation; turning inward to master the mind.” Zhang Yanyuan, Famous Paintings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AD847)”

       此两文句出自唐朝国画历史家、鑑赏家「张彦远」撰写的《历代名画记》,是论述中国绘画源流的第一部通史着作。

       《女史箴图》是公元6世纪至8世纪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最早、最好的绘画作品的摹本。于1903年进入大英博物馆,在此之前几经转手。此图的历史可以通过印章和题字得知。最早的印章来自8世纪翰林院的分院弘文馆。

       它阐述了张华(约公元232-300年)所作的政治讽刺作品。该讽刺作品采用说教的语调,攻击皇后的过分举止。故事的主角是宫廷女教师,她教导皇帝妃嫔们的行为规范。由于其珍贵,每年仅两个月展出。有缘亲眼目睹。下面是乾隆为此画题诗。


秋林读书图  项圣谟

       项圣谟,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子璋、子毗、胥山樵、胥樵、古胥山樵人、兔鸣叟、莲塘居士、松涛散仙、大酉山人、存存居士、烟波钓徒、狂吟客、鸳湖钓叟、逸叟、不夜楼中士、醉疯人、烟雨楼边钓鼇客等。室名朗云堂,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生,顺治十五年(1658)卒,年六十二。项元汴之孙。能诗文,善画山水、人物、树石、屋宇、花卉,取法宋元,写意工笔皆能。著有《朗云堂集》,编有《历代画家姓氏考》。

       此轴《秋林读书图》是项圣谟前期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作。目前将泰昌元年(1620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凡此二十三年间项圣谟的作品归为其前期作品。初期项圣谟山水主要以北宋及以前的画为学习对象。在《秋林读书图》中山川树木的表现皆细致周密,皴法的使用也以塑造山体的块感为主,对应了其“无物不备,必至肖形”的早期山水画思想。正如清代陈銮对其这一时期绘画的评价:“孔彰此画,初观之笔意太刻,细玩知其谨细沉着,真能取法宋人,迥非时手可及,由所见名迹多而学力深耳。”此中较为客观的谈及项圣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特点及其师法渊源。


       大英博物馆用3D还原山水画《秋林读书图》,让世界看到了最美中国。

视频链接://v.youku.com/v_show/id_XMzM4MjEzMDgyMA==.html 

南宋马和之《陈风图》。

       马和之,钱塘(今杭州)人,被誉为御前画院十人之首。宋高宗、孝宗每写《诗经》,均命其补图。陈国始封于西周初年,建都于今淮阳县,前后延续500多年,其文化以鸟为崇拜对象;简礼仪而重巫祠;其俗善歌舞,民风浪漫开放。这些在《诗经·陈风》中得以体现。 






       清朝苏州画工丁亮先的“博古花果图”,一种专门制作出口的套彩木版画。


钟魁图  公元1680-1720 苏州


9、中国书法;公元900年至1900年 (Writing Chinese;AD900–1900)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张过庭《书谱》公元687年

(“Some [brushstrokes] areas heavy as storm clouds, others light as a cicada’s wing.” Sun Guoting, Manual of Calligraphy, AD687)”

       此两文句形容书法的线条和造形变化,出自唐朝书法研究专家孙过庭着作的《书谱》。


《永乐大典》作为明初以前的旷世大典,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还要早三百余年。它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嘉靖副本,今存不到800卷,378册,约为原书的4%, 其中,中国大陆收藏164册(43.4%),英国36册(9.5%)。




纸质文殊菩萨像,出自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10、宋朝及其近邻;公元960年至1279年 (Song and its neighbours;AD960–1279)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公元1147年

      (“New songs and laughter emanate from the pleasure quarters, wind and string music flows from the tea houses and taverns.” Meng Yuanlao, Dreams of Spendour at the Eastern Capital, 1147)”

       此两文句出自北宋文学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一书的意义和价值,代表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开端,也可谕为蜚声国际之《清明上河图》的文字版,更是揣摩品味中国古代宋朝民众生活美学及考察研究北宋当时东京帝都城市经济的重要参考文献。








宋磁州窑白釉黑剔花熊纹如意形台座枕

       如意形枕面,尖形一端高高翘起,前方枕沿刮釉,几何形枕座边角圆滑无装饰。枕面先上一层白色化妆土,后上黑色化妆土,随枕形在其内划出两周如意形开光,进一步做类似柿叶形开光,剔除与正中熊纹饰之间的黑色化妆土,形成大片留白。正中的黑色狗熊憨态可掬,身朝左方,下肢着地,两只前爪撑在一棍状物上,脖下系一粗绳,拴在不远处左方矮木桩上。


缁素瓷

       原意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唐代佛教信徒与制瓷艺人便将此着装习俗引入到茶器设计中。此类瓷茶具,外壁黑循乎缁门仪 轨,内里白宜于茶汤品观,颇受大德高僧及文人雅士钟爱。


       珐华器又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山西省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它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陶瓷界有人认为是琉璃与珐琅的结合体。


11、 元朝:中国的蒙古世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 (Yuan: China’s Mongol century;1271–1368)

      “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马湩,以蒙古巫祝致辞…”宋濂《元史》公元1370年

        (“In their ancestral rites, animals are sacrificed, fermented mare’s milk is offered, and dedications are made by Mongol shamans….” Song Lian, History of the Yuan, 1370)”

       本文几句出自《元史》〈祭祀志三.宗庙上.卷七十四〉,记述蒙古对祖先的祭祀。


元青花


元《青花鱼藻纹大盘》

盘上鳜鱼的鳍、鳞、牙、斑皆刻画精细



凤凰麒麟图


青花缠枝菊花纹玉壶春瓶


元青花孔雀牡丹纹罐


釉里红



蓝釉白龙戏珠纹盘 江西景德镇 元,约1320-1350年

       高1.5厘米,口径15.7厘米 瓷盘将白色图案和纯蓝色基底相结合,这是一种极稀有的工艺,它也因此而备受瞩目。一开始,工匠们将单色钴蓝色釉施于瓷盘,只留下盘底未施釉。之后,工匠在薄粘土上裁下一条苍劲有力的龙在追赶燃烧着的明珠的图案,并将其用于盘中。他们还使用泥釉来丰富图案的细节,比如龙的三爪,还雕刻龙的鳞片、涂龙的眼睛为蓝色,以增加整体的动感。最后,工匠在瓷盘上施一层透明釉,将其放置在1280-1320℃的高温下烧制。


元代河北磁州窑张家造人物故事枕。

落款"漳滨逸人制"。

漳河边上的隐逸之人,制枕高手,书法、绘画均有造诣。

       枕呈长方形,枕面出沿,前低后高,向中间微弧。在白色化妆土上施加黑色纹样装饰。枕面边框与中部如意形开光之间为线条与弧线组成的繁密花卉纹。开光内为主题纹饰,在松柏掩映的古寺前,两位僧人正在台阶下交谈,右侧一位行者手挎提篮向寺庙行来,行者衣带飘动,上身前倾,赶路的形象被绘制得十分生动。


12、明初:庭院与商业;公元1368年至1487年 (Early Ming: courts and commerce;1368–1487)

      “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据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于燕蓟。”杨荣《题北京八景卷后》公元1414年

       (“No place surpasses Beijing for having broad, deep terrain and steep secure passes which will firmly protect the level, broad plain forever.” Yang Rong, colophon on The Eight Views of Beijing, 1414)”

        此文几句出自明朝内阁首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的《题〈北京八景〉卷后》,目的是替明成祖朱棣解释,为何登基后不久,决定将明朝首都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此)迁往顺天府(今北京)。这次迁都北京,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是中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真武铜像(公元1416-1439)高133厘米。

       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敕令在武当山奇峰建造道观。在道观里供奉着相同的一尊真武铜像。真武好似皇帝及朝廷的保护神。他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被称为玄武,并以乌龟和蛇的面貌显现,代表北方。

       这尊铜像有代表兵权的龙及五爪图案,铜像是1908年日本山中先生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可能是最大的铜像之一。




       释迦牟尼镀金青铜像 来自中国,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

        公元8世纪,西藏王邀请佛教僧侣修建寺院,并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传播佛教。最终,佛教掌握了很强的势力,吸收当地信徒。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联系由来已久,公元9世纪,中原和西藏佛教僧侣谈判达成和平条约。从那以后,很多中国皇帝,尤其是明朝和清朝时期(1368-1911年)的皇帝,都受到佛教僧侣神赐能力的鼓舞,成为了藏传佛教忠实的支持者。

  这尊历史著名的释迦牟尼佛像,复杂的设计和金属铸造工艺,彰显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融合。它是现存的15世纪早期最大、最华丽的中藏佛教风格的青铜器之一。这尊青铜像分三部分铸造:佛像和双层莲花座、矩形阶梯式基座以及图案为火焰和缠枝花纹的椭圆光轮背景。佛像的姿势表明着释迦牟尼抵挡住诱惑,获得了安宁和真理。

13、 晚明:家具与建筑;公元1487年至1644年 (Late Ming: furnishings and architecture;1487–1644)

      “今之世风,侈靡极矣。…所谓『月异而岁不同』已。”张瀚《松窗梦语》公元1593年

(“The customs of this age have reached extreme extravagance… ‘things are different every month and every season’.” Zhang Han, Dream Essays by the Pine Window, 1593)”

       此文几句,形容晚明时期民众生活趋向穷奢极侈,社会风气堕落,与明初比较变化很大,出自明朝「张翰」着作的《松窗梦语》〈卷四.百工纪〉。


陶器民居模型陪葬品 明朝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死后的世界和生前差不多,所以墓葬中安放的物品都是平时生活习惯所需要的物品;在汉代221年至公元220年的墓葬中,陶瓷模型的房屋,农场动物,仆人,艺人,盘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十分常见。

       这组展品所体现的是汉人的民居院落,制于明朝,各处细节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貌。




韦驮

珍珠母镶嵌黑漆盒。16世纪。

       这个盒子是16世纪镶嵌漆器的典范。这种类型的图案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部分原因在于木刻版画的广泛应用为工匠提供了清晰的参照物。盒子上的场景描绘了一群身着精致长袍头戴礼帽的文人学士,以及分散在建筑各处的侍者,他们享受着诸如绘画、书法和古筝弹奏等娱乐活动。



14、清朝:帝国庭院;公元1644年至1911年 (Qing: The imperial court;1644–1911)

      “每岁年班蒙古、回部、番部等到京接见,即以其语慰问,无藉通译。”乾隆皇帝《御制诗》公元1788年

       (“Each year when the Mongols, Muslims and Tibetans come to the capital for an audience, I use their languages and do not rely on an interpreter.” Emperor Qianlong, Imperial Poems, 1788)”

       此文几句,是清朝乾隆皇帝讲述自己为方便和外藩能够直接交谈,便亲自学习并通晓多国语言,出自乾隆的《清高宗御制诗文十全集》《卷三十四》《上元灯词》。

八旗军服



金冠






犀牛角杯





慈禧太后用过的扇子、指甲、御笔。



慈禧太后御笔




15、中国与西方;公元1644年至1911年 (China and the West;1644–1911)

     “…来天朝当差之人…即遵用天朝服饰,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乾隆皇帝《敕英咭利国王谕》公元1793年

       (“[Westerners] who came to serve the dynasty… adopted dynastic dress, kept to their halls and were never permitted to return home.” Letters from the Qianlong emperor to King George III, 1793) ”

       此文几句,出自清朝「乾隆皇帝」的《敕英咭利国王谕》,这是他于1793年 9月23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九日)写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 的一封信。敕谕措词全是上国口吻,一面嘉许英王恭顺,一面不许留人住京,理由是不合体制。马嘎尔尼与使节团遭受一番羞辱之后,一无所穫,带着未完成的使命,于同年10月初被迫离京返国。



广州海滨地区西方贸易办事处的大酒碗。







鹅形盖碗


克拉克瓷

       1604年,荷兰人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

       这批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也参与了拍买,于是,克拉克瓷名声大震。

       克拉克瓷原产地为中国福建漳州的平和,克拉克瓷古窑址:五寨洞口陂沟窑、花仔楼窑、田坑窑、大垅窑、二垅窑等。


       克拉克瓷的特点是宽边,青花瓷为多,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






16、现代中国;公元1911年至现在 (Modern China;1911–today)

      “Translation is like river, it always flows towards new ground.”Wu Guanzhong, written for a solo exhibition of his paintings at the British Museum 1992”

        此句英语意谓:「繙译如河川,永流新境域」;出自中国现代画家吴冠中于1992年在大英博物馆举行个人画展时所题。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创作的毛泽东画像


中国陶瓷艺术家郑祎(Caroline Yi Cheng)的《福》

       它从远处看来是一件汉代服饰,而细细看来却是由形态万千的手捏陶瓷小蝴蝶组成。


特写


       这件作品工序复杂、繁琐,必须分工合作。陶瓷蝴蝶部分,先反复实验泥巴颜色,再由景德镇民间艺人一只只手工捏制而成,以致每只蝴蝶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其后布衣部分,是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试验,最终选用一种可以承重,防止变形的布料,然后由裁缝手工缝制而成。就如汉字一般,单独拆分成笔画就毫无意义,但是组合起来则意义深远。

《服》就是取了《福》的谐音。


徐冰,中国现代版画家。1986年的某一天,他突然想到要做一本谁都读不懂的书。

       从1987年到1991年,花了四年的时间,依照《康熙字典》笔画从少到多的序例关系,平行对位地编造了四千多个假字,也就是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不存在也找不到的字。然后按照书的方法,分出段落章节。然后用中国古代最传统的手工刻制、活字印刷的方法,印在中国传统的宣纸上,采用宋体字,宋版风格,线装。成为一本真的谁都无法读懂的天书。


版画




照片太多,可能混淆了展区。容以后更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国篇上
盘点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
大英博物馆今日起闭馆,再看一眼这里的绝世中国文物
照片比较(犍陀罗时代)
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图集(上)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及馆藏中国文物精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