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年五月英伦自由行之25-大英博物馆之九非洲馆、美洲馆及其它

24号展厅(主题馆 | 生与死:惠康基金会展馆)

       为庆祝大英博物馆250周年庆,使用殖民主义时期人种志学的旧有收藏,以新的学术研究方法所提出的当代人类学观点,呈现于“生与死”展览上 。这个展览设计概念的立论是:无论哪种文化背景的族群都必须面临生活挑战,观众会看到今天世界上的人类如何应付艰苦的现实生活,如何避免或应对这些烦恼、悲伤、需求与疾病所做的改变或遭遇。以利观众增长他们自己生活世界的经验,能利用更广阔的、不同地区的、不同时间的人类所制作的物件,以及他们制作这些物件时的思维。






 


     Hoa Hakananai'a岛的雕塑,(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70)

       其英语翻译为“失落或被盗的朋友”,俗称复活节岛巨石像。这座巨大的石像是1869年英国带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来自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是复活节岛上近千座巨型石像中的一座。

       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离有人定居的皮特开恩群岛有2,075 公里,距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公里。但如此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竟然耸立着800多座巨型石像。这些石像“长”的都差不多,都是半身像,一对长耳,双目深凹,削额高鼻,嘴巴噘翘,下巴棱角分明,手臂垂于两侧,两手十指拉长护住腹部。在岛上,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神态威严。


       石像高度大部分在7—10米之间,重达十余吨乃至数十吨,据考证雕凿于公元1100-1680年间。这些巨大石像代表什么?怎样雕刻的,又是怎么运到海边的?要知道,当时岛上的原住民是根本没有任何金属工具的。这些问题吸引了很多人去研究,至今仍然是待解之谜。但这没有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这尊石雕的背部,刻有复杂的图案:石雕两侧的肩胛骨上各有一个鸟人的标志,后脑上有两支船桨,手柄上带有类似石像脸孔的图案,船桨中间站着一只鸟,而这种鸟所下的鸟蛋,就是复活节岛上“鸟人崇拜”仪式的核心。


 

       有专家解释了这种仪式:1600年左右,复活节岛上的生态环境已急剧恶化,岛上居民逐渐把植被砍伐殆尽,将鸟类捕杀绝迹,海鸟不得不迁移到更安全的岩石和岛屿上筑巢。为了应对生态危机,复活节岛的居民转向了“一种完全与稀缺资源有关的仪式”:“举行一年一度的竞赛,参赛者去邻近的岛屿收集迁居的乌燕鸥本年下的第一枚鸟蛋。能够穿过海洋和峭壁,将鸟蛋带回来的男人就成为这一年的‘鸟人’。


       水晶头骨被置于展厅入口的角落中,很容易被忽略掉。借助好莱坞和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电影(又名《夺宝奇兵》)之手,它获得了无数人的尊崇和质疑。这颗实物大小的透明头骨由整块水晶雕琢而成。将其握在手中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你会感到无比的惊奇:它的内部有天然水晶不可避免的小裂缝,但依旧光彩熠熠;它那玻璃一般的表面,打磨得如此丝滑;它那强健的下巴,雕琢得是如此准确;它的眼窝和牙齿展现出的不同雕琢技术是如此高超——将这些细节叠加起来,这件艺术品真是美得难以置信。

       这块精致的水晶头骨在2005年接受大英博物馆的电子扫描显微镜测试时,发现是赝品,震惊世界。它并非出自古代玛雅祭司之手,而是现代珠宝商。而这一整块没有瑕疵的天然水晶很有可能产自南美洲的巴西。


《世界末日》

       以死神骷髅骑着蝗虫来代表地球上所有国家面临的困境:战争、饥饿、瘟疫与死亡。对于人们则是“烦恼、悲伤、需求与疾病。这个作品本来是作者为墨西哥亡灵节而作。墨西哥人在每年十月之后开始庆祝、在天主教圣徒纪念日、万灵节(11月1~2日)时达到高潮的亡灵节。


       在亡灵节时,墨西哥人都会摆神龛以纪念他们热爱的已故亲友,欢迎死者的灵魂归家。神龛上摆放着已故者的照片、食物、饮料、骷髅形状的糖果、蜡烛和纪念死者的万寿菊。人们还要到公墓去扫墓,他们来到举行仪式活动的墓地,戴上各种面具跳起狂欢之舞,以唤醒长眠地下的亡灵与之共舞。




《从摇篮到坟墓》

       用两道编织着20000个药丸的矩形带状网,以高低不一,相依一起,平面展开的形式摆放在展台上,用来代表当代男人女人与一生中所吃过的药物。周围还放置助听器、老花镜、义齿等。


25号展厅 非洲   塞恩斯伯里展馆

25号展厅与24号、26号展厅不在一起,要从24号展厅下楼。展厅呈n形。


废物制作的艺术品。


16世纪的贝宁铜板(Benin Plaques)。(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77)

       这些矩形金属板块是国王宫殿的装饰,它们描述了宫廷生活及其仪式,以及欧洲探险家、神和神的侍从。每个板块都有一个故事要讲,非常迷人,令人得以瞥见到一个复杂的社会。




       贝宁王国位于现在的尼日利亚,在16世纪晚期国力达到顶峰,首都位于贝宁城,这块贝宁饰板由黄铜制成,中间的那位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和政治权威奥巴,它的独特之处是从非洲的视角记录了他们与欧洲人的相遇




贝雕面具


       坎加(kanga)——一种用来缠裹身体的长方形花布,是源于中非和东非的传统服饰。人们往往成对购买、穿戴坎加,一块用来包头,一块用来裹身。这种传统服饰通过纹饰、图案以及中心下方的警句(或政治口号)传达各种社会信息。


       非洲馆中有一整面橱窗展示了各种颜色的坎加,其右方的彩图也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穿戴坎加的情景。



       武器王座  莫桑比克克马普托 公元2001年(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98)

       这个座位是由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步枪组成的,最古老的,作为背面,是两支过时的葡萄牙g3步枪,椅子的扶手是用苏联的ak 47制成的,前腿之一是一个朝鲜的akm枪管。

       由四位莫桑比克艺术家创作的雕塑作品《生命之树》。作品通体呈棕褐色,泛着金属或明或暗的色泽,显现出奇特的光影效果。这件乍看颇具浪漫色彩的艺术品,实际是由莫桑比克内战后上缴的枪支雕塑而成,废弃的武器已经生锈,但在艺术家的手下却化作充满生机的景象。




用武器制作的昆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 非洲 人民仍然能创作出这样温馨的作品,是对 和平 的向往,他们希望在自己的家乡生长出枝繁叶茂的 大树 ,家园有昆虫等生物和谐相处。家乡永远不要有战争!



生活器具


       基尔瓦陶器碎片(陶瓷碎片)坦桑尼亚基尔瓦  公元900-公元1400(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60)

       这一堆陶瓷碎片平淡无奇,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却向我们反映了当时印度洋沿岸发达的贸易网络,以及人们生活的境况。这些陶瓷碎片形状各异,材质和上面的图案表明它们分别来自阿拉伯世界,甚至遥远的中国。

        这是令人震惊的发现,辽阔的印度洋没有阻碍人们之间的交往。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使人们创作出了一个巨大而紧密相连的世界。


苏丹豁鼓   中非 公元1850-1900(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94)

       鼓是由一块红色的非洲珊瑚木制成的,发现于非洲中部的森林中。它是一种耐用的硬木,常被用来制造鼓,因为它能很好地抵抗反复的敲击,它能保持恒定的音色,而且对白蚁有抵抗力。鼓筒从鼻子到尾巴大约有2.5米长,高约0.7米,大小相当于一头小牛,腿很短。头小,尾短。大部分都集中在身体里,身体已经被挖空了。在后面的上面,是一条狭缝。这只牛鼓的侧面被雕刻成不同的厚度,这样一个熟练的鼓手用传统鼓棒就能产生至少两个音调,多达四个不同的音高。

       第一次重新塑造。鼓的每一面都有一个雕刻的长方形,里面有圆形和几何图案,可以立即识别为伊斯兰图案。

       1898年第二次重新雕刻,或重新烙印一个非常小的英国皇冠徽。然后,鼓被献给维多利亚女王,苏丹在独立前一直作为英埃领土被统治。




      木雕是非洲雕刻的主要载体,它的地位如石雕于欧洲 ,如陶瓷于中国 。木雕艺术代代传承,学徒经过三年左右的观察和模仿逐渐掌握这一技能,当然,最后没有结业考试。雕刻者或全职或兼职,这取决于周围的需求,在他们的社会里这些艺人备受尊敬。




伊费的圣王 (Ife Sacred King)黄铜加铅上色,尼日利亚,36厘米高,約鲁巴文明,约公元1250年(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63)

      这个具有帝王威仪头戴王冠的雕像描绘的是約鲁巴人的城邦国家伊费一个圣王(Ooni)。约鲁巴人是非洲沙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最大的族群,是他们修建了非洲最早的城镇。在伊莱-伊费镇出土的约鲁巴人的历史文物包括泥塑、石器、铜器和黄铜器。在約鲁巴人的文化中,头部被视为一个人生命力和性格精华的居所,因此成了約鲁巴艺术家最为关注的主题。这个头像的作者描绘了领袖人物才具有的个人品质,例如沉着、含蓄和耐心。

       整座头像被涂以红漆,具有典型的非洲风格。脸部线条流畅,布满了精心雕刻的竖线。双唇微张,目光注视着前方,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头上有一顶王冠,最上面还有一根醒目的羽毛,表明了他独特的身份。


        与其相似的头像一共发现有十三尊之多,几乎件件都是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但最使我们震惊的是,与以往非洲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狂热奔放,肆无忌惮不同的是,整座头像洋溢着一种浓厚的宁静和祥和之气。这似乎是非洲版的佛陀头像,它所反映的庄重,理性,克制精神以及精湛技艺,表明它一定来自于一个稳定而秩序井然的高度文明社会。

       今天的伊费古城早已是一片废墟,关于这座雕像以及它背后的故事我们也知之甚少,但无疑的是,这座雕像的出现唤起了人们对非洲古文明的极大关注,也使非洲人对自己祖先的辉煌过去充满自豪和向往。

26号展厅  北美洲

26号展厅与24号、27号展厅相通。

入口处19世纪美国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的红杉雕刻




北极雪橇ARCTIC SLED




北美鹿皮地图  美国中西部 公元1774-1775(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88)

       地图绘制在鹿的皮上,大约是90厘米乘120厘米。是这些侵入性的定居者和美国原住民之间的多次对话的记录之一。它被用来与皮安卡肖印第安人谈判,试图购买土地。定居者未能通过这一特殊的土地协议,该协议被英国殖民总督推翻。独立战争之后,美国也不得不取消瓦巴什公司和违反现有条约的皮安卡肖之间更多的土地出售尝试。

北美水獭烟斗  美国俄俄州芒德城 公元前200-公元200(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37)

       吸烟有其乐趣和危险,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两千年前的北美洲。

       这是孩子们的玩具音乐烟斗,当你吹它的时候,它会发出嗡嗡声。这个是用红色石头雕刻的,底座扁平,大约10厘米长,并在一端雕刻出一个小孔作为口部。管碗的形状是游泳水獭的上半部分,它的爪子栖息在河岸,看上去就像从水里跳出来四处看看。它美丽地暗示着动物光滑潮湿的皮毛。如果试着抽它时,会和水獭鼻子对鼻子。这是历史上世界上最早使用烟草管道的、精心制作的、令人难忘的物体。


其它动物形烟斗



奥尔梅克石制面具,发现于墨西哥东南部,公元前900-400年(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29)

       奥尔梅克人被称为中美洲的母体文化。奥尔梅克人在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到公元前四百年间统治如今的墨西哥地区长达千年,被称为中美洲的母体文化。奥尔梅克人拥有极高的智慧,他们修建了中美洲最早的城市,绘制了天文图,发明了当地最早的文字,并很可能创制了当地最早的历法。他们甚至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球类游戏之一,西班牙人要在三千年后才首次接触它。



印第安战斧通常被叫做Pipe tomahawk。

      因为这种印第安战斧的上端中通常都有烟碗,通过中空手柄来吸食烟草 。印第安人的意思是:愿意和平相处,就一起抽烟,要战斗哥们就用斧头劈你。






      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印第安部落用红杉木雕刻的鹰,象征财富与力量,制作时间不晚于1910年


27号展厅  墨西哥馆

       印加文明(安第斯山脉周围的山地文明)与玛雅文明(是古代位于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和犹加敦半岛等中南美洲区域的丛林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并称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

       安第斯山脉的印加文化。印加是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15世纪起势力强盛,极盛时期的疆界以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16世纪初由于内乱日趋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印加最早采用结绳纪事,神秘的绳结被印加人称为奇普,是用棉线、骆驼或羊驼毛线制成的。它是在一根主绳上串着上千根副绳,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在所发现的600多个奇普中,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间结成的。不过,其中还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可惜我在大英博物馆只看到印加金羊驼,似乎没有专门介绍印加文明的展厅或单元。

       通常,玛雅文明被划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称为前古典期或形成期,公元300年-900年为古典期,公元900年-16世纪为后古典期。

       玛雅文明的建筑工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能对坚固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经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的运动规律;雕刻、彩陶、壁画有很高艺术价值,被称为“美洲的希腊”。

       玛雅人非常重视这套复杂而精细的历法,他们在许多纪念碑和神庙的石刻铭文中对此都有记述,仅存的3部玛雅抄本亦然。正因为有这样详细的编年记录,才使我们对玛雅历史的了解比对美洲其他民族的要深入得多。

       玛雅文明是崛起在贫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热带雨林之中。是建立在玉米农业的根基之上。自古以来,玛雅农民采用一种极原始的“米尔帕”耕作法:他们先把树木统统砍光,过一段时间干燥以后,在雨季到来之前放火焚毁,以草木灰作肥料,覆盖住贫瘠的雨林土壤。烧一次种一茬,其后要休耕1-3年,有的地方 甚至要长达6年,待草木长得比较茂盛之后再烧再种。当古典期文明繁盛、人口大增时,农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更多地毁林开荒,同时把休耕时间尽量缩短,然而这样一来,土壤肥力下降,玉米产量越来越少。玛雅文明在人口大发展之后,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资源枯竭的严重问题,作为人口主体的农民食不果腹,社会状况一落千丈。

       玛雅古典期高度发达的文化也开始崩溃。当城市周围贫瘠的荒地连成一片,饥饿就迫使玛雅人弃城而去了。

       然而在北部尤卡坦半岛干旱的石灰岩平原上,一些新的玛雅城邦再度兴起,构成了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玛雅人的一个族系——蒲冬玛雅人,建起了后古典期最著名的城邦奇琴伊萨和乌斯马尔。

       公元987年左右,北方的托尔特克人夺取了该地的控制权,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正在走向衰落的玛雅文明,出现了一次复兴。

       神奇的玛雅文明是以一夜之间,在南美大陆广修金字塔为开端的。这就好比一场戏,没有过门和序曲,一拉开帷幕玛雅人就登场上演了一出壮观的历史剧。他们未给历史留下任何解释的大迁移,就好像匆匆落下了帷幕,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到此戛然而止。

       今日仍有200万以上的玛雅人后裔居住在危地马拉低地,以及墨西哥、伯利兹、洪都拉斯等处。但是玛雅文化的精华如象形文字、天文、历法等知识已消失殆尽,未能留给后代。

       大约公元1400年,阿兹特克文明征服了瓦斯特克文明,后者是更古代的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中美洲文明。阿兹特克人似乎接受了瓦斯特克人信仰的某些方面,并将其吸收进自己的信仰当中。1521年,特诺奇蒂特兰城被西班牙人攻破并摧毁,阿兹特克文明从此灭亡。       

展厅门口的一对石雕。





       一个石头台阶上,一条盘绕的石蛇和两个蹲坐的人形石像,一尊是爱与艺术之神,一尊却是死神,茫然地望着远方。四周红色的墙壁镶嵌着石雕。





       墨西哥人,特别是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特别崇尚蛇,蛇是一种如同中国的龙一样的重要图腾。他们认为:蛇的蜕皮,表现的是自然的新旧交替,而蛇陆上与水中的穿梭能力,就是表明蛇是具备水陆与空间之间穿梭能力的媒介。


这条蛇雕塑像中国的龙。

瓦斯特克女神像   砂岩 墨西哥帕努科河  公元900-1521(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69)

       这尊雕像可能是一位瓦斯特克女神,她张开的嘴和乳房下松弛的皮肤是稍晚时段阿兹特克女神特拉佐蒂奥托(意即“吞污女神”)形象的原型。特拉佐蒂奥托常被描绘成张开了嘴巴准备吞噬污秽,清除身体垃圾和精神邪恶的形象。


       亚克锡兰(Yaxchilan)是一个4-9世纪时存在的玛雅古城,先后经历了17个玛雅国王。遗址位于现在墨西哥恰帕斯州乌苏马辛塔河(Usumacinta River)的河边。19世纪后期开始,西方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对古城进行了挖掘,残存的主要建筑有60多座,这些建筑以精美的门楣石刻著称于世。

       公元450-550年间的石刻,玛雅人所使用的八百个象形文字,已有四分之一为语言学家解译出来。但对整个玛雅文字的解译,依然力有未逮。。

      玛雅放血仪式浮雕(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51) 

      手持长矛的人是名叫Bird Jaguar IV的玛雅国王,大约公元752-768年在位,他脚下是一个战俘,Bird Jaguar IV正准备用他的鲜血献祭,从俘虏的鼻子和脸颊上能看到血珠。



       右侧是Bird Jaguar IV的一个妻子,正准备进行放血仪式。她抱的筐子里放着用于刺破皮肤采血的魟鱼脊椎骨、一根绳子以及树皮纸,左侧从地面上的盆中出现的是羽蛇神的形象。玛雅人热衷于放血仪式,他们认为众神用自己的血灌溉万物、滋润玉米田,同时也希望人类能仿效他们所作的牺牲来表达敬意。因此玛雅人通过流血来取悦神灵,浸透鲜血的树皮纸将被焚烧,散发的烟雾将成为滋润诸神的养料。玛雅人确信这对于降雨和丰收有根本性的作用,他们还认为,除了用战俘的血献祭,玛雅皇室成员流血对于维系世界更是至关重要,这是人类奉献给诸神最贵重的礼物。

       也是放血仪式主题。右下角是681-742年在位的国王Itzamnaaj B'alam II的一位夫人,左边出现的同样是羽蛇神幻像,这个仪式是为了纪念Itzamnaaj B'alam II登基



陶器




玛雅贵族的玉石雕塑

双头蛇  公元1400年至公元1600年(100件文物看世界史之78) 

       墨西加(阿兹特克)艺术的代表,这件引人注目的艺术品是在仪式上佩戴的胸饰。它由木头(桃花心木和西班牙杉木)雕刻而成,在一块木条上镶嵌着约2000块绿松石木头背面被掏空。

       海菊蛤壳用来装饰两个蛇头上鼻子和嘴巴周围鲜红的细部。凤凰螺壳用来做白色的蛇牙。张开大嘴里的树脂胶被赭石粉染成了血色。蜂蜡粘附在空眼眶的边缘,空眼眶可能最初是用黄铁矿石镶嵌而成。




面具

       是阿兹特克皇帝摩克特斯玛二世赠予哥尔特斯的赠品。在面具的表面饰有由土耳其石镶嵌的两条蛇,蛇从颚、口、鼻到眼睛,其尾巴正好是面具的 眉毛部分,面具的牙齿是用贝壳镶嵌的。对于阿兹特克人而言,土耳其石较为珍贵,他们认为土耳其石所发出的青光是诸神的象征,现在这种镶嵌有土耳其石的面具 共发现有二十几个。这些面具对人类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最后参观的是2a号展厅,沃德斯顿遗赠。

       沃德斯登遗赠是由Baron Ferdinand Rothschild于1898年留给博物馆的近300件藏品。它包括特别重要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以及一些19世纪的赝品。他们共同描绘了一幅19世纪后期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迷人图景。

入口处,上方是沃德斯登庄园的照片。

       它的名字取自Baron Ferdinand的豪宅,沃德斯登庄园,在那里它被展示在一个特别设计的环境,新的吸烟室。














The Holy Thorn Reliquary

       这座华丽的圣殿是1400年左右在巴黎建造的,用来展示据说耶稣基督在耶稣受难时所戴的王冠上的一根刺。

       刺显示在一个水晶窗口后面,并通过一个拉丁铭文识别,该铭文翻译为“这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王冠上的刺”。它最初是为让·duc de Berry(1340年—1416年)制作的,到1544年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帝国国库的一部分。这是Baron Ferdinand Rothschild在1860年后的某个时候获得的。

       中间牙签状的是荆棘刺,正对耶稣下巴,耶稣左右是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翰,周围环绕着12门徒,比如右手边最上面拿着钥匙的是圣彼得。上方是在末日审判的上帝,下面是死去的人纷纷飞出棺材介绍最后的审判,四角是吹着号角的天使。背面有门,右边是代表“生”的圣克里斯托弗背着幼年耶稣渡过湍急的水,左边是代表“死”的圣乔治屠龙,圣乔治也是英格兰的守护圣徒。1860年送去清洁,结果返还了赝品,直到1920年代大家发现其中原委。圣物匣是当时很流行的物件,里面装着圣物或者是圣徒的遗骸。


鹦鹉螺壳杯(Nautilus shell cup)

       鹦鹉螺是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菲律宾域的一种珍稀贝类软体动物,在我国的南海也有鹦鹉螺栖息。它的外形不象一般螺类的锥状或纺锤状,壳作卷曲状,形状颇似蜗牛。呈灰白色,背部有棕黄色条纹,其软体头部触须较多,当触须伸出壳外,外形酷似鹦鹉的冠及喙,美丽的外壳成了鹦鹉的身躯,鹦鹉螺之名因此而来。鹦鹉螺是一个极其珍贵稀有的物种,迄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历史,外形美丽,数量稀少,有“活化石”之称。由于螺壳内隔层的特殊结构,倒酒时酒可以从小孔流入每个隔层中,而饮酒时却不能一饮而尽,其藏酒之妙,足以为饮酒人助兴添趣。

The Palmer Cup

棕榈杯大约有800年历史,质量非常好。它之所以能存活下来,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被人们所珍视。

它是由公元1200年代早期叙利亚或埃及的一个漆了漆的玻璃烧杯组成的,装在不久之后法国制造的银色镀金的脚上。1893年,Palmer-Morewood夫人把它带到大英博物馆进行鉴定。Curator A W Franks建议她把它拍卖,在那里它被Baron Ferdinand购买。弗兰克斯很可能向男爵通风报信,希望它最终能在博物馆展出。


Huntsman automaton

这个机器人是以猎人的形式出现的。这是17世纪早期德国饮酒聚会中的一种罕见的生存方式。

它是由纽伦堡的Wolf Christoff Ritter在1617–1620年间制作的。它保留了它原来的(现在已经坏了的)装置,这将推动它穿过底座上三个隐藏的轮子上的餐桌。这是一个戏法酒杯--根据当代的用餐习惯,它停在前面的人被期望把头移开,喝下所有的空杯子里的酒。


Hippocamp pendant

这个华丽的吊坠,由金色、绿宝石和珍珠制成,形状像海马(海马),有一位美洲土著骑手。

它可能是19世纪初在巴黎制造的,但它是以16世纪制造的珠宝为模型,这些珠宝的目的是展示新世界哥伦比亚矿山中大量的深绿色翡翠。它设置了13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卡邦和桌子切割绿宝石和骑手单独铸造。










Turquoise glass goblet

这个高脚杯是1490年代后期在威尼斯用极为罕见的绿松石玻璃制成的,模仿了半宝石绿松石。

茎是由一个更暗的蓝色玻璃和模仿青金石,另一个珍贵的石头。整个外观装饰着明亮的搪瓷和镀金。在玻璃碗上,两个圆形的面板上有一对穿着华丽的情侣,一对在阳光下,另一对在月光下。这些数字可能代表着爱情或贞洁,暗示着这个高脚杯是用来庆祝婚姻或订婚的。


The Deblín Cup

这个耀眼而特别大的威尼斯杯是由苏打玻璃制成的,使它重量轻,但也使它有很大的清晰度。

为了使身体,肋骨在挤压前形成一个模具,形成含片。这些都是充满了丰富的彩色玻璃的斑点,然后为珠宝般的效果镀金。杯子的形状模仿了后期哥特式的金匠作品,尽管在玻璃中创造它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它的名字来自于捷克在摩拉维亚,靠近当今捷克共和国的布尔诺,为代布林的领主们祝酒的基座上的铭文。


       大英博物馆整整写了一个月,感觉意犹未尽,若有机会,再去现场观摩一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墨西哥出土古代浮雕,雕刻内容却不忍直视,学者:玛雅文明太残忍
国博展讯 |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3月开幕
为了信仰,玛雅人用这种方法把脑袋挤成美洲豹头形,真够狠!
英领馆请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策展人为你讲座,教你正确观展姿势!(免费活动)
玛雅出土'甲骨文',引发巨大猜想:玛雅文化是殷商创造的
墨西哥出土的浮雕,都雕刻着什么内容?为何有人说玛雅文明太残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