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6年9月欧洲行-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之一

    梵蒂冈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国中国),为天主教最高权力机构圣座所在地,也是教宗驻地所在。简而言之,梵蒂冈城,是梵蒂冈的首都,亦即国家,故曰“城国”。作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冈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其前身为教宗国,自从1929年起以《拉特兰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统治,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在2002年以前,梵蒂冈常以意大利里拉及梵蒂冈里拉作为其境内的通用货币。意大利加入欧元区后,梵蒂冈与欧盟签订特别协议,发行小量铸造的属于梵蒂冈的硬币,作流通和收藏之用。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美国、中国、俄罗斯一样重要的影响力。梵蒂冈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教宗是梵蒂冈的首脑,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权,且一但当选则终身任职。教宗自称“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译为梵蒂冈圣伯铎大殿,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西元326年落成。圣彼得大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主持设计施工,布拉曼特来了,米开朗琪罗来了,德拉·波尔塔来了,卡洛·马泰尔也来了。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

    教堂前面是能容纳30万人的圣彼得广场,建于1667年,由贝尔尼尼--巴洛克艺术之父主持设计施工。广场长340米、宽240米,被两个半圆形的长廊环绕,每个长廊由284根高大的圆石柱支撑着长廊的顶,顶上有142个教会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异、栩栩如生。




高18米的圆柱气派不凡,游客在里面休息



    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是1856年竖起的,它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


    这座方尖碑不同于寻常的地方是它没有刻上象形文字,甚至于有没有绘画图案也很难判断。方尖碑落成时间可以追索到法老阿美浓哈特二世统治时期的海里奥波利司、奥古斯都征服埃及后将它从亚历山大带回来。这个方尖碑高82英尺,重320吨。


    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涓涓的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


    站在圣彼得大教堂门前看圣彼得广场。柱廊犹如两只伸开的手臂,象征罗马教会拥抱全人类。


排队走过经历五百多年的由小方形石块铺设的通道。


教堂左侧的大门是不能进的。

    皇家卫队就是梵蒂冈国家的军队。卫士们个个高大魁梧,他们身穿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手握长戟,威风凛凛。他们都是瑞士人,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门前左边树立着圣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右手握着两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根根皱纹、下巴上的撮撮胡须和身上的层层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逼真。如果把脸和头发涂上真实的颜色,一定会被当作真人。



    教堂门前的右边竖立着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那是耶稣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罗。而他曾是在耶稣回天国之后,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后来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被耶稣用光芒罩住并与之对话,从而得以认识耶稣,知晓耶稣原来是真神。从一个祸害基督教的人转变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保罗是基督教除耶稣基督之外最重要的传道者。


    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丽,正面宽115米,高45米,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8根圆柱对称立在中间,4根方柱排在两侧,柱间有5扇大门,2层楼上有3个阳台,中间的一个叫祝福阳台,平日里阳台的门关着,重大的宗教节日时教皇会在祝福阳台上露面,为前来的教徒祝福。





    教堂的平顶上正中间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是他的12个门徒的雕像一字排开,高大的圆顶上有很多精美的装饰。




    上面是保罗六世的皇徽图案,包括一顶罗马教皇的三重冠冕和两把交叉的金黄与银白色的钥匙。三重冠代表了教皇的三种最高权力: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而那两把金黄色与银白色的钥匙,则是基督交给圣彼得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他。


    大教堂内部平面图,可惜没拍清楚,导致回来后,各小礼拜堂都对不上号。


    走进大教堂先经过一个门廊,门廊里带浅色花纹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纹,从左到右长长的走廊的拱顶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个黄褐色的顶面布满立体花纹和图案。


顶面布满立体花纹和图案。

拱顶上有黄金装饰的保罗六世的皇徽图案。


拱顶上有很多人物雕像。



    门廊正面有五个大门,与此相对应的前廊各有5个铁栅栏。过去只有中门是铜铸的,近几年把另4扇木门也改为铜门。

    自右向左:圣门、圣事门、中门、善恶之门和死门(图中未拍出)。


下面从右到左一一介绍:
  第一门叫“圣门”。平时是关着的,只有逢“圣年”或其他庆典才由教皇亲自打开。圣年的规定源出犹太教的“禧年”,最初每5年一次。基督教的“禧年”间隔期几经调整:1300年定为每100年一次,后又改每50年、每33年一次。15世纪改为每25年一次,至今未变;16世纪又规定发生重大事件的某年也可以按圣年庆祝,例如1560年特兰托大公会议闭幕,1929教皇比奥十一世晋铎50周年,1965年梵二会议闭幕,以及最近的1983-84年,庆祝基督救赎1950周年,都是随机决定庆祝的特别“圣年”;2000-01年是“千禧年”, 是正常“圣年”。

  我们竟然有幸从圣门进去!


  因为门上雕有16幅圣经故事画面,使第一门极富工艺价值。门面分为16格,每格一幅画一个故事,由上而下,从左到右,依次为:(1)天神持剑守地堂(2)亚当、夏娃被逐(3)圣母默祷(4)天神来报(5)耶稣受洗(6)迷途知返(7)浪子回头(8)跛者痊愈(9)圣女玛客达泪洗耶稣足(10)耶稣教导门徒宽恕他人(11)耶稣回头注视三次否认他的彼得。(12)耶稣被钉十字架(13)巡训万民,(14)圣神降临(15)耶稣显现给保罗(16)教皇开圣门仪式。


    每逢圣年就把有幸开门的那位教皇的徽章刻在门上的浮雕下方,现在门上已有27枚徽章,说明已有27位教皇开门27次。

  第二门叫“圣事门”,1963年由著名雕刻家克罗千谛改木门为铜门。门上的图案都是关于天主教会七件圣事的雕刻,故名。七件圣事:洗礼、坚振、圣体、忏悔、病人傅油、圣秩、婚姻。

其中“坚振”就是主教在信徒头上覆手祝福;基督教的“圣体”就是圣餐,饼是身体,酒是血;在病人身上涂抹经过祝圣的橄榄油就是“病人傅油”,象征把病人托付给了基督拯救;“圣秩”就是基督将传教救人的任务托付给门徒和他们的继承人。

  第三门是“中门”,它原是旧彼得教堂的大门,由费拉来特在1433年所铸,因此也叫费拉来特门,是本堂最古老的门。中门共有6幅画像,由左而右,自上而下,依次为:(1)正襟危坐的基督,(2)双手胸前的圣母,(3)执剑肃立的保罗,(4)圣彼得给筹划铸造这扇铜门的教皇欧杰尼四世交付钥匙,(5)视斩如归的圣保罗在等待判决。(6)圣彼得要求倒立钉十宁架而死,以免和耶稣的殉道方式雷同。以上(5)(6)两幅画面上都有尼禄皇帝在刑场监视。


  第四门叫“善恶之门”,由雕刻家明古则于1970-77年建造。左扇门上的浮雕描绘历代殉道者受各种酷刑时的悲壮情景;右扇门上则描绘圣善,例如圣约翰为隐者受洗等。

  第五门叫“死门”。由雕刻家马祖在60年代初将木门换成铜铸门。门的上半画面反映耶稣圣逝与圣母安眠,下半的八幅画描绘的也是其他信徒的逝世情景。

  前廊的两端,各屹立着一对高大的骑马石像。右面的是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由贝尔尼尼于1670年塑造;左面是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由雕塑家高纳齐尼1725年塑造。这两位皇帝在教会早期发展过程中,都曾起过极其重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因此梵蒂冈要在教堂前特别表彰。



    进入教堂的大殿堂,殿堂之宏伟令所有的参观者惊叹,殿堂长186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能容纳6万人。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正堂和两侧的小堂,高低错落的拱门之间,有十几个穹窿,就像空中的旋转飞碟,上有天仙飞舞,精灵游弋,美轮美奂,大放异彩,愈发显得圣彼得大教堂高大宽阔、不同凡响。

    圣彼得教堂主堂两侧各有6根石柱,将主堂分为三条通道。中间一条最宽25米。金碧辉煌的堂顶,都是由金黄耀眼的玛赛克镶嵌而成,其豪华壮丽笔墨实难形容。在东西方向每两根巨柱之间,有穹窿相连,它也是走向两旁的过道;过道通向靠墙的小经堂;巨柱的外部和相邻的两个小经堂交结的墙垣之间,又形成一个小穹窿。由此可以想象,大堂和两侧的小堂之间,巨柱的前后左右,十几个穹窿,水平相连、高低相错、大小相间,宛如十几个倒垂的莲花花瓣飘浮在大堂之上,愈显得圣彼得大教堂高大宽阔、四通八达、精巧非凡。

    北侧第一间小礼拜堂“圣母怜子堂”(Cappella della Pieta)聚集了很多人,远远地就看见著名的它-米开朗基罗青年时代的作品《哀悼基督》。


    为了避开人流,我们先直奔教堂中心区。

    整个殿堂的内部呈十字架的形状,在十字架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祭坛上方是贝尔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baldacchino)。它由4青铜华盖由根20米高(足有5层楼那么高)、异常华丽的螺旋绞链形铜柱围成;每根铜柱分为三节:下节由绛色的、形似麦芽糖的、螺旋形线条雕刻而成,中节和上节全部由橄榄叶装饰,无数飞舞穿梭的小蜜蜂穿插点缀在枝叶间,顶着一个精工雕琢的顶棚,总重37000公斤,是全世界最大的铜铸物。


华盖顶棚内侧有一只代表圣灵的信鸽,周围阳光环绕。

华盖顶棚的外侧有带双翼的天使群雕。

四角各一位身穿金色纱裙的成年女守护天使。


    在守护天使之间又分别雕刻着一对小天使:有的高举彼得的三层皇冠和两把钥匙,有的在戏弄保罗的经卷和宝剑。在四铜柱顶上,又有四根凤尾状的铜柱四脚扎在下面的四根大绞链铜柱顶上;四根凤尾状的铜柱头合扰,上面共同支撑着一个镀金青铜球体,球上又竖立一个十字架。即使它矗立在138米高的穹顶下依然显示出“青铜华盖”的大气磅礴、雄伟壮观。华盖下垂的帐幔上还雕饰了许多蜜蜂。不知这蜜蜂有何含义?



华盖铜柱大理石基座。 

 

    华盖铜柱大理石基座上的图案是乌尔班八世徽章,他出身意大利巴尔贝利亚家族,1623年继任教皇,徽章上的三个小蜜蜂正是巴尔贝利亚家族的标志。



    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教皇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



    华盖的上方是教堂顶部的圆穹,其直径42米,离地面120米,圆穹的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这是米开朗境罗的杰作,双重构造,外暗内明。对于这个大圆顶,曾有过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于1506年设计,1514年他去世后拉斐尔接替了他。六年后,拉斐尔也去世了,教会对教堂顶部借鉴哥德式的设计,强调黑暗与光明的对比,采用了玫瑰花窗,于是出于对教堂入口处的光线对比效应的考虑,圆顶被取消。后来米开朗基罗在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恢复了圆顶。

    从十六扇天窗透射的光在空中交织成一片耀目的明亮,层层泛射到四周,有如涟漪般减弱,到了支撑穹顶的四根壁柱,竟变得面纱般轻柔了,难怪没有任何人工照明的雕像上总是有那么一层柔和的光,这些都是米开朗基罗的典型风格。

    在那耀目的中央,四周会因光线暗弱而变得虚无,只有大圆穹顶底部的那一圈黑色的著名文字,在明亮的金色衬底上明白地宣示着:"Tu es Petrus et super hanc petram aedificabo ecclesiam mean et tibi dabo claves regni caelorum"(你是那块“基石”,在这基石上我要建造我的教堂,而你,我将予以天国的钥匙"。这是基督对彼得说的话,见《马太福音》。


    穹顶的表面由细密的拼贴马赛克和白色石膏塑型而成,以十六扇天窗为界,半球形的穹顶被十六条拱梁均匀等分,十六个等边三角形弯曲婀娜的腰伸向中央藻井,每个曲腰三角形上有规律地分六层布置了人物画像,从天窗往上开始,第一层是十六位安葬在本堂的教皇胸像;第二层是圣像,有耶稣基督、圣母玛丽亚、圣约瑟夫、圣浸信约翰以及耶稣十二使徒;第三层的十六个矩形画框内,天使们手持象征耶稣精神的法器;第四层圆形徽章框内是小天使和六翼天使肖像;第五层是圣彼得墓守护天使像;第六层是背生双翼的天使像。


    再往上就是藻井的檐口,那上面有一圈拉丁文字,写道:“献给圣彼得,教皇西斯都五世于1590年,在位第十五年。”从檐口往上,藻井有十八米高,在那最高处的天花板上是圣父肖像。无疑这是圣彼得教堂的最高点,光明从天而来,来自天堂。

    穹顶四角各有一个直径八米半的圆形马赛克画,分别是:马太和牛、马克和狮子、卢克和天使以及约翰与鹰,这四位都是基督教早期最著名的传教士。

马太和牛


马克和狮子

约翰与鹰

卢克和天使

    中央的位置属于圣彼得,是他的墓以及青铜华盖下的忏悔台。穹顶到地面有一百二十米,最大处直径七十一米,人在其下,本是无比渺小的,而在这神奇的光影中偏居穹顶下一侧,你会模糊了周围的喧嚣,仿佛自己在见证圣彼得与神的对话。


    青铜华盖的后侧是圣彼得宝座祭坛。这里只有祈祷的人才能进入,不是信徒禁止入内。

    这是一个金光四射的巨大的青铜雕塑群,由贝尼尼1666年1月17日完成。宝座是在中世纪木椅上加镀金青铜覆面,下面由四位青铜镀金人物塑像支撑着。


    木椅的表面镶嵌象牙,椅背上还有一对青铜雕塑小天使,分别手持圣彼得的钥匙和三重皇冠,这是教皇的象征。另两位天使当扶手。

    

    四位支承宝座的也非等闲之辈,靠外侧的戴帽子的两位分别是拉丁教派神学家圣安布罗斯和圣奥古斯丁,靠里侧没戴帽子的两位是希腊教派神学家圣亚达纳西和圣约翰·克里索托斯。他们都是基督教早期的神学先贤,一贯忠实于圣彼得所宣讲的教义。四位先贤站立在西西里红白纹大理石建造的底座之上,仅人物的高度就达五米,整个宝座的高度超过十五米。显然,这并不仅仅是一把椅子,因为圣彼得坐在这上面传过教,它早已化作崇拜的对象,象征着教义的崇高和永恒。事实上,当教皇亚历山大七世要求贝尼尼做这件事的时候,这把椅子已不是圣彼得使用过的原物,据考古学家分析,只有椅子中的一些橡胶木组件属于圣彼得时期,其他的橡木构件、象牙镶嵌以及金属加固件都是拜占庭时期重修时新做的,时间相差数百年。贝尼尼忠实地秉承教皇的旨意,在这把椅子的周围做上了兼具宗教和华美意义的装饰,成为圣彼得大教堂庄严的崇拜中心。



    在宝座的后面,以窗洞为中心建造了一座几乎与建筑主体等高的雕塑背光,和宝座一起构成完整的祭坛。背光的中心是椭圆形波希米亚黄色水晶玻璃制成,被分割为十二组向外辐射,象征耶稣的十二圣徒,正中央是双翼伸展平飞的鸽子,和青铜华盖蓬顶内的一摸一样,那是圣灵(Holy Spirit)的象征,是教廷的精神中心,永不疲倦地指引和教导众生。阳光从外面透射进来的时候,这里就是那一片金焰,在灰暗中毫不吝惜光芒。四周围绕着的是一圈石膏镀金天使塑像,左右各有一组少年天使站在金色的云端,其余的都是丘比特,翻飞在四射的光焰之间。这又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华丽得令人窒息,贝尼尼对巴洛克风格艺术的贡献在这里得到相当成熟的体现。

    宝座两侧是教皇墓。左侧是保罗三世,1534年继任教皇,在位15年,第222任教皇,81岁高龄去世。教皇是青铜雕像,下面是大理石雕像。右侧是乌尔班八世,1623年继任教皇,第237任教皇,在位21年,乌尔班八世任内完成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对伽利略进行了审判。墓龛由贝尔尼尼设计。

    所在礼拜堂的檐口上有一圈金色大字,左边是拉丁文,右边是希腊文,内容都是:“啊,本堂牧师们,你们哺育了所有的基督的羔羊”,这句话可谓意味深长。本堂的牧师都是红衣主教,包括教皇在内,是罗马教廷地位最高、造诣最深的精神领袖群体,而基督的羔羊则泛指信徒,羔羊是需要牧人引领和看养的,这或许就是“牧师”称谓中“牧人”的本意。这一条标语既是对全体神职人员职责的赞美与警示,也是对所有信众的鼓励与提醒。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的本质之一是做人类的精神支柱。


宝座上方是金色的穹顶,上有精美的浮雕。

    在支撑教堂穹顶的四大立柱之下各有一个壁龛,分别安置圣安德鲁、圣维罗妮卡、圣海伦娜和圣朗基努斯等四座10米高的雕像。壁龛上方的露台分别为以四位圣人为名的经堂,其祭坛壁雕分别对应四位圣人的标志性器物——X形十字架、圣容面纱、耶稣受难十字架和圣矛。

    西侧(圣维罗妮卡和圣海伦娜一侧)立柱上方的金底黑字意为“照遍全球的唯一信仰由此产生”,东侧(圣朗基努斯和圣安德鲁一侧)的金底黑字意为“全体教士的统一组织在此诞生”。



西南方向

    圣维罗妮卡像由Francesco Mochi作于1639年。

    在这座雕像上方的石室内保存着与耶稣蒙难有关的遗物,其中有一块面纱残片,上面有一位胡须男性的影像,由十字军东征时从耶路撒冷带回罗马,教廷相信这正是那件圣女维罗妮卡面纱的一部分,如今,这件圣物在每年的圣周五向公众展示一次,耶稣蒙难十字架的残存部分也存放在这间石室,安放在一只银镀金青金石制成的十字形匣内。另外,这座雕像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意义,就是在1506年4月18日圣彼得教堂正式重建之日,时任教皇朱利奥二世正是在这个位置埋下了奠基石。

西北方向

    圣海伦娜像由Andrea Bolgi作于1635年。

    海伦纳是君士坦丁大帝之母,她改变信仰皈依天主教后,曾为教会捐建多所教堂,并在赴耶路撒冷朝圣时找回耶稣受难十字架,因此被天主教和东正教奉为圣人。


在这座雕像上方的石室内保存着耶稣受难十字架。


东北方向

    圣朗基努斯像由贝尼尼作于1635年。

    朗基努斯原为罗马帝国百夫长,在耶稣受难时曾用长矛刺穿耶稣胸侧。因其半盲的眼睛在沾染耶稣伤口溅出的血水后即刻复明,使他感受到神的力量,从而受洗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东南方向

    圣安德鲁像由Francois Duquesnoy作于1635年。

安德鲁是圣彼得之弟、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他在赴希腊传教时被捕,因自认不够资格仿效耶稣和彼得,故而要求用X型十字架殉教。


在这座雕像上方的石室内保存着X型十字架。


然后,返回入口,从北侧开始参观。

    为了方便表述,将教堂的穹顶在这里集中介绍。大教堂共有13个圆顶,除了中间大穹顶,入口和出口各有一个中型,另外各小礼拜堂共10个小型穹顶。

大小圆顶的外观。(网络图片)


入口处中圆顶




出口处中圆顶


小圆顶



    塞巴斯蒂安经堂的圆顶之上的马赛克宗教画作于17世纪中叶,比祭坛马赛克画还早一百多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二) 环球之旅(26)
梵蒂冈教皇的宫殿
旅游回忆:行色匆匆看欧洲之五 感受上帝之光|老小孩讲述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欧洲行十五)
圣彼得大教堂 · 梵蒂冈09
【寻星】神圣之圣彼得大教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