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峡博物馆(下)

       城市之路厅。以城市近代化为主线,运用博物馆积累半个世纪的文物资料,采用先进的高科技展示手段,以文物资料陈列、场景复原陈列相结合的方式,再现重庆城市近代化历程。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包括五大部分:
  “城市变迁”以城市模型为中心展品,以文物资料陈列为主线,形象展示重庆城市百年历史变迁。
       重庆周朝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设巴郡。在此后漫长的古代时期,一直是一个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重庆城由秦朝张仪筑造,三国时期李严扩建。公元1240年彭大雅再筑重庆城,明代洪武年间,戴鼎在旧城基础上,筑城门十七个,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之形状,从此,重庆逐渐成为川东地区军政中心。重庆古城,经历了3000多年的沧桑变化,而今只留下部分地名和残存的遗迹。展览中陈列的有关古城的照片和历史资料,均为明代戴鼎所筑之城。




       晚清时重庆被迫开埠,这是重庆由一个封建城池向近代城市演变的新起点。开埠后,伴随着列强相继在重庆设立领事馆、租界地,外国军舰游弋川江,教堂、学校、医院、书局也随之兴起,并有西式洋房、商业场、电灯公司、电影院、报社出现。“洋”字号企业、商店林立。重庆开埠标志着重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端,同时也是重庆近代化的起点。


       晚清重庆城市沙盘,以晚清重庆綦江人刘子如所绘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为依据制作。在九开八闭十七门的重庆古城中,街巷纵横交织,会馆钟楼、衙署楼台错落其间。此时的重庆不仅是川东兵备道的所在地,也是长江上游最为发达繁华的商业都会。《全图》绘制时,重庆已经开埠,图内可见帝国主义轮船、兵舰游弋两江;各列强在重庆设立领事馆;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重庆海关、邮政局;清朝政府设立在重庆的统治机构——巴县衙门、重庆府、川东道。


       魁星阁始建于清代,据《重庆府志》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知府张光鏻在文庙内建尊经、魁星二阁;雍正九年(1731年),巴县令朱介珪重新之。嘉庆十六年(1881年),知县叶文馥修魁星阁。该阁为八角飞檐三层斗拱楼阁,位于今天解放碑颐之时大酒楼前街道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该阁为危险建筑,被拆除。


        重庆建市。1911年,重庆蜀军政府成立,辖川东57州县,成为全川第一个省级资产阶级革命政权。重庆政治、经济的深刻演变,为重庆建市准备了条件。1921年,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成立,为重庆酝酿设市之始。1927年,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1929年2月15日,市政厅改为市政府,重庆市正式宣告成立。
    重庆建市后,拆城垣、开新区、修公路、建码头,旧城区突破城墙封闭向沿江发展。1933年,重庆市政府正式划定了新市区范围,形成了旧城、江北、南岸三足鼎立的格局,从而奠定了重庆作为一个近代城市的初步规模。南区、中区、北区马路的修建,更使重庆城市的面貌有了巨大改观。市政建设的初步实施,使重庆发展成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并为重庆向近代化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重庆在陪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 12月1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办公。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训令,定重庆为陪都。随着国家机关、工矿企业、文化机构、金融机构的纷纷内迁,重庆从一个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跃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从一个商业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近代工业基础的中心城市;从一个普通的中等城市上升为一座国际反法西斯名城。

       西南大区。1949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决定,刘伯承任第二书记,贺龙任第三书记。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中共中央西南局进驻重庆,直接管理全西南党的各级地方组织,成为西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领导核心。1949年12月22日西南大区正式成立,贺龙为司令员、重庆为大区直辖市,1953年,重庆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大区撤销,重庆成为四川省直辖市。1952年川西、川北、川东和川南地区合并成立统一的四川省。重庆继续保持了两年中央直辖市的地位, 直到1954年西南军政委员会被撤销。照片正中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使用过的国徽。


       成渝铁路是川汉铁路其中的一段。1911年,清政府将川汉铁路“筑路权”出卖给了英、法、德、美四国,“保路运动”由此爆发。清政府对保路运动的疯狂镇压,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成渝铁路也因此停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决定复工修建,又因战事紧张、经费困难停工。
       重庆解放初期,修筑成渝铁路对恢复和发展经济有极大的关系。党中央顺从民意,从建设人民的交通事业着手,掀起了西南大地的建设高潮。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为修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拉开了序幕。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7月1日,成都至重庆500多公里的铁路全线通车。成渝铁路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奇迹,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


 第二单元 山城漫步
  “山城漫步”以行业历史发展背景为主线,以文物资料展示为主要表现语言,以场景陈列为副线,在老城门、老城墙、老石板街、老商铺的民俗生活场景中,展示重庆商业、金融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近代化历程。
    油腊铺是老重庆生活中最常见的铺子之一。主要经营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酱油、麸醋、豆瓣、甜酱、花椒、胡椒、盐、腊肉、酒、白糖、黄糖等,兼卖香油纸烛、洋火、洋烟等。成立于1936年的“人道美”便是当年重庆著名的油腊铺。


    重庆虽有两江环抱,但在旧时,山城的饮水既不清洁又困难。据统计,重庆在20世纪初人口不过二、三十万,却大约有2万多挑水夫从江边挑水供人们饮用。这种用一根棒棒两个桶为生的力夫,该是重庆城最早的“棒棒军”。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当年在目睹了重庆的挑水夫后,曾画下他的传世之作《巴人汲水图》,并题诗曰:“忍看巴人惯挑担,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火锅最初起源于朝天门一带,当时的码头工人将一些没人要的动物内脏或头、蹄,加入辣椒、老姜一起煮着吃,这就是火锅的雏形。真正的重庆毛肚火锅出现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有两个姓马的回民兄弟,突发奇想,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小餐馆。他们用牛油、辣椒、花椒等佐料熬成一锅汤,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作为主要菜品,顾客来了,点一份毛肚,给一碟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且烫且吃。据说,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和得名。抗战时期,国府西迁,火锅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段,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菜品也由单一的牛杂,转为增加了生鱼片、活鲫鱼、鸭杂、鳝鱼、血旺等,素菜也更丰富。“云龙火锅”、“一四一”、“夜光杯”等老字号十分著名,一些外来的达官贵人、名人雅士一到重庆都要道这些火锅店中品尝。“日暮长街吃火锅,家家扶得醉人归”便是对当时人们吃火锅的盛况的真实写照。

       黄桷树。漫步山城,随处可见一种树冠庞大、枝干精壮、根系发达的树,这就是重庆的市树——黄桷树。山城的老百姓都喜欢在树下歇脚乘凉,因此,树下也是小贩们做生意的好去处。比如卖担担面的、卖麻糖的等等。担担面是山城人民的经济小吃,每到傍晚小贩就挑着一副担担,沿街叫卖,“担担面”的名字由此而来。麻糖就是麦芽糖,因为切开来卖的时候,成片的麦芽糖上,总会出现许多气孔,让人想到麻子的脸,于是,幽默的重庆人就把它叫麻糖。

       铁器业又称红炉业,分大小炉。大炉制作耙、锄、铲、刀等主要生产工具;小炉则只制作钉、扣等生活用具。民国初年,重庆市内开设多家铁器铺,尤以江北最多且集中,形成当时著名的“打铁街”。

       重庆是著名的药材产地和集散地,药材种类繁多,尤以黄连、白术、五倍子、金银花、厚朴、黄柏、杜仲、天麻、元胡等闻名。重庆经营中药的药商分成许多帮,其中川帮药商开设的中药铺主要有咀片铺、择药铺、字号、药栈。药铺柜台后面那一列百多个抽屉的大药柜里放满了各种药材,分门别类。一般常用的药都会放在容易拿取的抽屉里,而名贵的,较少用的药就放在两旁和较高的位置。柜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坛子里则是各种成药。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老百姓来说,最熟悉的轿子,莫过于办喜事时的迎亲花轿了。花轿,也叫喜轿,又叫彩轿,轿身造型一般为四方四角出檐宝塔顶,一尺六寸见方,高六尺多,寸和分也多与吉祥的“六”字相合。轿壁四周镶有精制的花板,其上一般刻有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案。据记载,最早的花轿迎亲仅限于皇宫贵族,而民间娶妇嫁女“坐花轿”则始于宋代。政府为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对考中的举人、进士都要以轿迎接。因为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们便把结婚叫作“小登科”,认为和考取功名一样光彩。因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让新媳妇做上花轿“隆重”一下。


城市交通 

近代商贸

 第三单元 工业崛起
    中国近代工业是在外资侵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条件下,于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它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然后逐渐向内陆推进。重庆近代工业的产生,比沿海城市晚20—30年。随着重庆开埠和川江航运的近代化,重庆近代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封建军阀多重压迫的历史夹缝中逐步兴起。1891年,重庆第一家近代企业森昌火柴厂建立,1905年,又建成了第一家大型机械化企业重庆铜元局。1911年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重庆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从而使重庆近代工业的产生从个别企业、个别行业推及到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到1936年,重庆已经在火柴、缫丝、采煤、钢铁、兵工、机械等许多部门出现了近代工厂。
北川铁路蒸汽机车
    北川铁路创办于1928年,是四川第一条专用运煤铁路。1934年3月,铁路全线贯通,总长33华里,有蒸汽机车5台,自动御煤车61节,日运煤能力900吨。抗战爆发后,北川铁路更名为“天府煤矿专用铁路”,日运煤量达到1500吨;1943年10月,为了打破日寇的经济封锁,天府煤矿技术人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全部采用国产零部件,试制成功蒸汽小火车,被誉为“开创了新中国机器制造之先猷”。抗战八年,蒸汽小火车共运煤220万吨,为支持重庆钢铁,军工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荣昌夏布起源于汉代,古称“蜀布”,俗称“麻布”。《元和郡县志》有“昌州贡筒布、斑布”的记载。明清之际,荣昌夏布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生产夏布的手工家庭作坊遍及荣昌镇,产品远销西南各省。近代以来,纺织业普遍推行机器纺纱织布,而荣昌因为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心城市,所以较多地保持了传统手工生产的工艺程序,堪称纺织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在荣昌夏布的纺织机背面的墙上,是荣昌夏布的老式印花雕板,这8张雕板,最早的制作于清咸丰年间,最晚的制作于同治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合川桃片创始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川人朱国桢在合川开设同德福糖果铺,首创合川桃片。后经合川“三民斋”糖果铺加工改进,名声大振。据《合川县志》载:“光绪三十年间成渝屡开盛会,州人以此入会,皆得奖励。”1914年,合川桃片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荣获金质奖。合川桃片采用优质糯米、麻油、核桃及川糖、蜜玫瑰为原料,以传统工艺手工精制而成,是著名的重庆特产。


       铜元局鳄鱼式剪刀机制造于1911年,是铜元局引进的第一批设备,全部采用齿轮传动,性能稳定,剪口整齐,经久耐用,一直到2004年正式退役前,仍然是该厂重要设备之一,也是重庆工业100年历程的重要实物见证。


   《新华日报》印刷机。《新华日报》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国统区第一张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党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迁来重庆。从1938年10月25日到1947年2月28日,在渝期间共出版发行2945期,向全国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和作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9年,四川督军熊克武,为了在重庆兴建钢厂、制造兵器。1921年夏,这台250轧钢机运抵国内,时值川局动荡,军阀混战,筹建钢厂之事一拖再拖。1935年8月,刘湘主政重庆,停顿长达16年之久的重庆炼钢厂筹建工作再次启动。钢厂筹备委员会为此特设立建厂纪念碑。碑文的第一句话是:“重庆炼钢厂为西南一切工业之母。”1937年1月8日,250轧机终于在重庆炼钢厂正式投产。当年轧制各型钢材730吨,为重庆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仅1945年,“250轧机”轧制各型优质兵器钢材3943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清国子弹装配机,是重庆最早的兵工设备。1878年,清政府在四川设立“大清国四川机器制造局”引进德国蜀赫厂的设备,制造“马梯呢”步枪;1904年,四川机器制造局又与德国蜀赫厂联合制造生产毛瑟步枪及其子弹的机器。


    第四单元英雄城市。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突出相关文物资料,揭示历史人物在重庆城市发展历史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良主义思想家宋育仁(1857-1931),四川富顺县人.1896年赴渝主持四川商务和矿务,兴办了洋车、洋烛、玻璃、卷烟、煤矿等四川第一批实业公司,大大推动了四川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897年11月,宋育仁在重庆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家报刊——《渝报》。《渝报》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给重庆思想界以巨大的震动。推动了四川维新运动的发展,形成重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邹容撰写的《革命军》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的人权宣言”,是20世纪中国的《独立宣言》;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谱名桂文,字威丹(一作蔚丹)。重庆巴县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家、宣传家。1902年8月留学日本,阅读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参加革命团体的活动,并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4月返回上海,入爱国学社,与章太炎结为忘年交。在张园拒俄大会上慷慨演说,痛斥沙俄侵略中国东北。5月末,《革命军》成。由章炳麟(太炎)作序,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大力宣传革命,号召推翻清朝统治阶级,建立“中华共和国”。《苏报》连续刊载,轰动一时。6月底“苏报案” 发,见章太炎被拘,乃于7月1日自动投案,被判刑两年。1905年4月3日,因不堪虐待,病故狱中(或疑被工部局毒死)。1912年2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重庆
   抗战爆发后,重庆即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国内外政治精英云集重庆。1938年10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西迁重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直至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为重庆这座城市造就了坚强的个性,孕育了永载千秋的红岩精神。以宋庆龄、张澜、沈钧儒为代表的各民主党派、社会各阶层的爱国民主人士纷纷汇集于重庆,重庆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后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和抗日民主党派诞生的摇篮。

重庆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选择。为了争取和平,反对内战,毛泽东肩负民族希望,身系天下安危,亲赴重庆与蒋介石国民政府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在张治中将军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陪同下,乘飞机到达重庆九龙坡机场。从8月28日到10月10日,谈判先后在林园、桂园、中山四路德安里101号、103号多次举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直接会谈达8次之多。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终达成协议,在张治中公馆——桂园,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同国民党代表王世杰、邵力子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因当天是双十节,该《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重庆谈判的直接成果。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是第二条战线的重要舞台。重庆解放前夕,被关押在歌乐山集中营的三百多名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信念,为巴渝大地铸造了高尚的灵魂,为我们留下了《江竹筠烈士遗书》、文泽烈士《天快亮的行凶》、蔡梦慰烈士《黑牢诗篇》等等浩气长存的英雄的诗篇。1949年11月30日,刘邓大军席卷西南,解放重庆,从此山城人民迎来了新的曙光。


       江竹筠烈士遗书一份。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49年,邓小平同志和刘伯承同志率部进军大西南,与贺龙同志率领的一野部队一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摧毁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防线,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云、贵、川、康、渝诸省市上空。1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起长江、南至湘桂黔边境的千里战线上,向西南发起强大的攻势。11月30日,西南重镇重庆解放。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在此后主政西南期间,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铸造了一座座历史的的丰碑。


    “尾厅”以大型激光壁画为主要展品,展示重庆主城一日从清晨、黄昏、夜晚的不同景观。




  《壮丽三峡》展厅由五部分组成:
  “诗意序厅”营造如梦仙境,序厅部分以夔门雄姿、朝霞白帝城、滟澦堆为重点表现,采用数字灯光和电脑控制,突出李白的诗意。
    迎面那块石头叫滟滪堆,古代又名犹豫石。在秋冬水枯时节,它显露江心,下水船可顺势而过,上水船则因水位太低,极易触礁。夏季洪水暴发,一江怒水直奔滟滪堆,狂澜腾空而起,涡流千转百回,形成“滟滪回澜”的奇观。滟滪堆大部浸入水下,行船下水,如箭离弦,分厘之差,就会船沉人亡。古代船民为消灾避祸,有投牛祭江的风俗。为彻底整治汹滩恶水,疏通长江航道,政府部门于1958年冬将这堆礁石炸掉。   
    墙面上的是一幅表现“三峡桃子峰”壮丽景观的大型油画。地面是用玻璃和写真喷绘造景而成的仿真长江水,与壁画中的水景融为一体。


       瀑石是在三峡蓄水前抢救切割而来,它们原来在古称“天开一线,峡张一门”的夔门边上,经江水长年拍打和冲刷而成,因其形状像瀑布落下,故名为瀑石。   




  “造化三峡”以三维动画短片的形式,展现三峡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而自然形成的过程。

长江三峡
瞿塘峡 一称夔峡。长江三峡之一。包括风箱峡和错门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间为狭窄谷地;长8公里,为三峡中最短的峡。两岸悬崖壁立,江面最狭处只有百余米,江流湍急,山势峻险,号称“天堑“。西口称夔门。大溪至大宁河口为大宁宽谷,长25公里。


       这是我1985年过瞿塘峡拍的。那时相机和胶卷是奢侈品,这还是单位的相机每人只拍一张。


巫峡  因巫山得名,一称大峡。长江三峡之一。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綿延约40公里为狭窄形谷地。长江横切巫山主脉的石灰岩层,峡谷特别曲折幽深,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并列江边,以神女峰(望霞峰)最奇。

西陵峡  长江三峡之一。西起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20公里。分为四段:官渡口至香溪间为香溪宽谷(长约45公里);狭窄形谷地;香溪至庙河间为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岭峡;狭窄形谷地。庙河至南沱间为庙南宽谷(长约33公里),开阔谷地。南沱至南津关间为灯影峡及黄猫峡。峡谷段合长42公里,狭窄形谷地。两岸峭壁巉岩,以牛肝马肺峡最险。




  “山水之间”再现三峡山水人家,看点包括:云阳考古发现的唐代水田遗址、三峡地区日常生产生活用具、按1:1比例复原的民居、峡江地区的竹筏、打鱼船、帆船、三峡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戏曲、音乐、川江号子等。

       三峡民居。受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民居选址大多背依青山,面临流水,自然质朴,随形造式,充满了强烈的山地意识,形成极有特色的人文地表景观。民居建筑多以穿逗式、干栏式为主;其建筑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福防灾的功用观,人地和谐、乡土特色的审美观,崇拜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观,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木刻《石柱县向氏族谱叙考》(1936年刻)该木刻纵3.1米,横5.35米。3300余字,楷书。“叙考”文字叙述了居住在重庆石柱县桥头乡向氏家族的源流、支脉情况。元代战乱,向氏的一支避乱入蜀;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又一支“奉旨”入蜀(即明初的“湖广填四川”)。其后裔广居万州、丰都、忠州、石柱等地。该木刻文字是研究桥头乡向氏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背篼、背荚、打杵子。三峡库区丘陵、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7%,由于山高坡陡,道路陡峭、狭窄;因此人力运输多以背负为主,背篼、背荚成为当地主要运输工具。打杵子成为人力运输休息时负重的一种工具。

   三峡纤夫。历史上对三峡纤夫拉纤有生动描述。清代的著名学者陈明申在《夔行记》中记载:“大船用纤夫五六十人,小亦二三十人,上拉下推,逆流而上。遇滩合三四船之纤夫百余人,共拉一船”。古代三峡的拉纤,最为惊险壮观!纤夫裸露着脊背,古铜色的肤色,凸起的筋骨,大汗淋漓的额头,轮廓分明的脸写满了大山的风骨,肩胛上勒出深深的发红的印痕,一双粗壮的大手拽着纤绳,逆流而上攀爬在峭壁与险滩之间,拼尽全力牵引大船。拉纤的夥掌头在不时的高喊注意前方的道路,船上的蒿工点蒿不断,纤夫的号子声、喊声响成一片!纤夫拉纤的纤绳,是用竹篾和麻绳纽编而成的,一般长约百丈,用之前要放到石灰水里煮以增加韧性。因此,在唐代称之为“百丈”,清以后称“纤绳”,沿用至今。每船备有大中小三根,大的称“坐藤”,重载船过凶滩时用;中者称“二
行”过一般险滩时用;小者称“飞子”,空驶或过缓流时用。
    三峡两岸崖壁上,那些千百年来,纤夫用纤绳和血汗磨出的道道沟痕和凹槽的纤夫石,它们(纤痕)一起見证了三峽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见证了長江水運的苦難,蕴含着深刻而悲壮的人文精神。
       1985年我乘船游览三峡,当年亲睹纤夫拉纤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



       千百年来,三峡人因河制宜,创造了适合大小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水势行驶的各式船只。据了解:往来于川江上游的船只,有上百种之多,最常见的也有数十种。其种类之多,造型之独特,在全国实属罕见。有蓬的是峡江上最常见的打渔船,这艘船身狭长,船底较平,船头船尾两头上翘,长约10米,宽约1米的船名为辰驳子。因形如柳叶,当地人又称之为“柳叶舟”。主要航行在大宁河和神农溪、马渡河等江流上。它们是三峡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具。




“三峡风流”。

三国故事
三峡地区在三国时期是蜀国的区域,因此留下了许多蜀汉遗迹和名人逸事。         偏将军印章。十大镇馆之宝第四。是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收藏。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是一方汉代官印。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曾被封为偏将军,《三国演义》还有关羽“挂印封金”的佳话。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至为珍贵。


    关羽字云长,蜀汉名将。关羽具有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素质。而且是一位具有指挥大型战争能力的名将。关羽对待刘备,不管其处于何种情况,都衷心拥戴,矢志不渝,这在战乱时各种势力盛衰莫测的形势下,是难能可贵的。也体现了关羽独特的人格魅力。忠于职守,以身殉职。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者、志士仁人、普通老百姓所讴歌、崇拜,并祀为神灵,他由生前一位将领、侯爵,死后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极作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此铜像原位于重庆“关庙”,1959年入藏重庆市博物馆。

    《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所作。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同时也思虑精细,在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这是一幅民国时期刺绣的《前出师表》,其书法传为岳飞所书。


锁江铁柱
瞿塘峡是进出川东的重要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朝时陈国的守将、隋开皇间的杨素、后唐时的张武等,都在这里架设过铁缆以遏止战船。南宋末年,
为了持久抗击蒙军,监守瞿塘峡口,防止蒙军顺江东下,南宋政府在瞿塘峡口设铁锁关,竖铁柱、以铁揽拦江,铁柱附近崖壁上所撰的《铁锁关题刻》记载了这一史实。

金腰带
中心玻柜里陈列的这件金腰带是重庆南川出土的宋代文物,它由11块大小相同的方形金牌组成,腰带采用了捶揲工艺加工成形,腰带扣和每块金牌的中间部分采用凸花工艺雕刻有精美的缠枝葡萄,显得华贵而庄重。按南宋制度,只有一品官可以系金腰带,由此可见,这件金腰带的主人官居高位。

    大夏明玉珍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是当时全国风起云涌的反元斗争的重要一翼。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了大夏政权, 1366年,明玉珍病逝,葬在重庆江北区上横街宝盖山南麓,历史上称“睿陵”。
    1982年,明玉珍墓在重庆江北被发现,这件青缎衮龙袍出土时,是覆盖在内棺上的,其胸、背上绣有“衮龙”纹,古时候称“衮服”或“衮衣”,所谓“衮衣”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祭享先王的礼服。这件龙袍上绣升龙,应是皇权的象征,用以覆棺,则表示尊崇之意。这件龙袍只绣龙纹,而省去了许多繁杂的图饰,可能是明玉珍称帝后还没有完全失去俭朴的本色的一种反映。
    明玉珍墓出土的金银器仅有三件。金碗和银锭的制作非常简朴。明玉珍墓出土的玄宫之碑,其左右两侧各刻一条阴线盘龙。碑文共二十四行,全碑共一千零四字,主要记载了大夏皇帝明玉珍的史实,为探讨地方史和元末农民战争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重庆唯一进入正史的女性秦良玉,重庆忠州人,自幼操练武艺,演习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能。二十四岁那年,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远嫁到少数民族地区——石柱。
    秦良玉到石柱以后,协助丈夫马千乘治理军务,训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地方武装,由于这支队伍的兵器是用白木杆制成的长矛,所以称为“白杆兵”。其夫去世以后,秦良玉代理夫职,率领“白杆兵”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朝廷授予都督佥事、总兵之职,您面前的这把战刀展示着她英勇无畏的风采。由于她战功卓著,清顺治二年(1646),在福州的隆武帝派使节到石柱,加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贞侯”爵,赐给这方“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此时七十三岁的秦良玉毅然接受隆武政权的封号,打起了“复明抗清”的旗帜,后来因为隆武政权的败亡,未能成行,但她的抗清立场,至死不渝。


       十大镇馆之宝第十,朐忍令景云神道碑出土于三峡库区云阳县旧县坪遗址,是东汉朐忍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碑文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三峡腹地的故事以及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碑为浅灰色细砂岩,造型古朴。该碑为云阳旧县坪是汉代县城遗址的历史推断提供了铁的证据,而碑文中详细的历史年份也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碑额正中雕刻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碑面打磨光滑,中间为隶书碑文,共13行367字,书法美,雕刻精,保存好,是汉碑中的精品,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举世无双的水文文化
    三峡地区众多的水下题刻不仅为今天的长江水利、航运事业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水文依据,而且还在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民风民俗、书法艺术、古代气候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位于重庆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这些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这里出土了颇具特色的道教文物。置放在古人棺材上的镏金棺饰铜牌在三峡地区,特别是在巫山发现了很多,它的寓意和古代的升仙思想有关,是早期天师道形成并传入蜀地发展为五斗米道、西王母在道教神系中具有相对固定地位后的产物,属于早期五斗米道的宗教遗迹。西王母是道教最重要的一位女神,凡男女得道升天成仙者,都要先入天门拜谒西王母。在棺饰铜牌的西王母画面上,大都有玉兔、蟾蜍、灵芝、九尾狐和三足乌出现,和《山海经》、《焦氏易林》等书中的记载吻合。这是道教的“三清图”。三清是指道教的最高主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漸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神秘诡异的巫文化
    三峡地区是巫文化的发源地。左边的大梁岩画是在云阳发现的,它以阴刻的方式刻画了巫师做法事的场景,画面古朴自然,具有极强的原始性。
    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巫术占卜的传统,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用这种方式来趋吉避凶,这是在云阳李家坝出土的唐代龟卜,是目前在三峡地区发现较完整的一片龟卜,极其珍贵。
    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土家族人的傩祭活动,它体现的形式就是傩戏表演,这些面具和法器就是表演时的道具。傩戏的面具一般为24面,主要从善神类、凶神类、人类三方面来划分,它们变形的、风格化的、富于幻想的形象,使人感受到原始的、拙朴的、天真的美。傩戏的表演者戴上神秘的面具,扮成比鬼疫更威猛、凶厉的战将,手拿各种兵器,以一种强大的气势,手舞足蹈向鬼疫宣战。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五人的“千古绝唱”雕塑。

 “永远的三峡”
反映自孙中山以来几代领导人“高峡出平湖”梦想的“三峡寻梦”



宏伟雄壮的三峡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与三峡移民密不可分,峡江人民顾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将永远记入重庆的史册。

       三峡百万大移民雕塑。我觉得这幅作品不成功,因为面部表情不合情理。

       三峡移民时期最有名的一幅照片:家乡,让我最后看你一眼。这才真正反映了移民的内心世界。


出口的墙壁上有几组反映三峡过去和现在的照片。

      全部展览看完了。对博物馆冠名“中国”不以为然。在众多的条件中,我以为馆藏品的数量和等级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是否大馆的最硬性指标,相比较而言,不说“中国”如何,即便是在省级博物馆中,三峡博物馆也远不能与比陕博、豫博、晋博、鄂博、山博、上博等重量级的大馆相提并论。除“壮丽三峡厅”稍有特色外,其它几个厅的布置是失败的。关键是要突出一个“渝”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开巴渝风情面纱 记者探寻重庆三千年文明史(图)-广西新闻网
名胜|重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北京之外第一座以“中国”命名的博物馆
【原创】游在重庆5:参观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合川】遂渝铁路上的合川站
「重庆博物馆」——探寻古韵与现代魅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