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历史文化陈列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

       展厅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一千五百多件/套,照片三百多张。作为广东省博物馆三大基本陈列之一,该展览通过文物、图片、油画、雕塑、模型、多媒体、复原场景等丰富的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广东从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变迁。

       走进序厅,迎面而来的是气势恢宏的广东海陆图。在以卫星地图为蓝本的墙面上,代表广东历史文化的各种元素在南粤大地和浩瀚南海上隐约浮现,序厅的设计大胆,将时空高度融合。


第一篇   南粤源流

       追溯了广东人的来源、民族融合的过程以及广东三大主体民系的形成和民俗文化特色。马坝人头骨、双肩石器、南越王油画、广府茶楼、猎德龙舟、潮州大吴泥塑、客家围屋……观众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去感受一个生动立体的南粤。

第一部分  远古遗踪



马坝人

       1958年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三公里的狮子山石灰岩溶洞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属早期智人。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马坝人属于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


马坝人遗址

       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特性。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因而分类上可归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

       在其溶洞内发现"马坝人"头骨化石和共存的剑齿虎、剑齿象、鬣狗、犀牛,大熊猫等19种动物化石。

剑齿象白齿



       西樵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西樵山东南坡、中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三大石器制造场遗址之一。出土遗物非常丰富,有加工石器用的工具石砧、石锤、琢锤,石器生产工具有石球砍砸器、刮削器、石斧、石锛、石铲等。创造了“双肩石文化器”,其打造的细石器和双肩石斧精细实用,深刻的影响了珠江流域的原始文明。


双肩石斧

       因其柄部的两侧似人的双肩而得名,适用于砍伐树木。进行农业生产。


各种细石器

       细石器不仅是指细小石器,而且必须是从石核母体上打制剥离下来的细长石片和石核石器加工而成的各种工具。


       在韶关曲江的新石器时期石峡遗址中,发现了石器生产工具、玉器、炭化稻谷等。

石磨盘、炭化稻谷

       石峡古稻是一个从原始栽培稻向现代稻种过渡的杂合种群,是华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之久。


       石峡文化的墓葬大部分是迁葬墓,而且出土的随葬品,往往是两套,一套是连同人骨从原墓迁移过来,一套是迁葬时新埋进去的,但二次葬时时有琮、壁、环等贵重饰物陪葬,证明当时已出现财产私有化和贫富分化。


石器生产工具


广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发现陶器。曲江石峡白陶文化。


白陶鼎


三足盘

       这些陶器基本上全是手制的,而且可能已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流水作业法。


鸟形壶

圈足盘

大口尊

新石器时代石峡文化


彩陶

是以红色等 颜料在陶坯上描绘花纹图案,然后烧制。图案主要是几何线条,没有发现动植物和人物的纹样。而且器形种类少。


第二部分  民族融合


广东历代移民路线及分布图


       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出兵桂林郡、象郡,兼并了包括广西和越南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赵佗在位六十多年间,推动了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和辑百越”是赵佗建立南越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及缓和外地中原人与当地越人的矛盾,采取的灵活政策。主要内容有让越人参加政权管理、尊从越人习俗、鼓励与越人通婚、因地制宜以越人"自治"。


       冼夫人是高凉郡俚人渠帅,历经梁、陈、隋三朝,驰骋岭表六十多年,着力促进俚人社会的进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多次受朝廷册封,被高凉及附近俚汉各族尊称为“岭南圣母”。

灵渠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全长36.4公里,它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是中国南北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和周边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2018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梅关

       梅岭山巅上的梅关关楼,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其“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险要隘,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路,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

       珠玑古巷里,被历史学家称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的墓志铭、岭南先民颇具中原色彩的随葬品、青铜器、铁器等文物展示于此。

       自先秦起,岭北文化传入并影响着岭南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器物出土于广东墓葬中。


错银铜壘    肇庆松山战国墓出土

铜壘融合了中原形制和楚式纹饰。


广东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信宜铜盉(西周)

       通高26.2厘米,口径14.2厘米。该盉造型新颖,刻镂精细。盉身似鬲,口沿外侈,流较长,三足分裆;颈中部饰一周夔纹,肩上有一条斜角雷纹;腹部以裆为界,每足都由雷纹构成一组饕餮纹,两组饕餮纹之间各夔龙一条。盖和流上饰龙纹,龙头是立体的。鋬手由两条镂空的夔龙相合面成,两夔龙之间有小圆柱相连,上部的小圆柱与盉身特铸的一条小龙的口相连构成鋬手,这种构造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西周 青铜甬钟

斜挂的叫甬钟,直悬的则称为钮钟。


双耳四蛙盘口鼎      汉代


       两汉以后,中原文化因素大量渗入越族生活各个层面,影响着岭南原住民的衣食住行,使其生活习惯、随葬习俗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干栏式陶屋

       干栏式居屋形式到东汉早期开始逐渐为曲尺式、三合式所代替。


三合式的前为横堂,后连两室,后院用作圈栏。

陶钫

陶井

汉代,南越族一改饮用泉水或河水的习惯,仿汉族挖井汲泉。


陶灶

       逐渐摒弃了挖地为灶的原始方法,引进汉式炉灶。复杂的多至数眼。


       随着岭北移民的南来,冶铁技术的传入,至唐代,广州、怀集、连山、阳山、潮州等地已有产铁。南汉时期,冶铁技术大有提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汉代水田模型(右上排右)表现了插秧与收割同时进行的情景,反映汉代珠江三角洲水稻已经一年两熟。

      陶五联罐(右下排左一)用来储盛干果或调味品。

东汉 陶水田附船模型    1961年佛山澜石大松岗出土

水田长39、宽29、厚1.2厘米

船长21.2、宽7、高6.8厘米

       陶质水田由田埂分成六块,田内有六人在劳动。一人坐在田埂上磨镰刀;两人在犁田,田中置铧犁;一人弯腰插秧,田里刻划出成行的秧苗;另两人也在田中劳动。模型再现了夏收夏种的情景。水田旁一小船正等待着装运稻谷。

陶囷    汉代广州马湟水岗出土 

      囷是圆形粮仓。《说文·口部》讲:“囷,廪之圜者,从禾在口中。”


西晋陶蒸酒器(中后排)

       由甑、釜、炉三部分组成,炉口附置一梯。说明广府地区不乏粮食,至少有多余的粮食可供酿酒。



褐彩人物梅瓶

描绘了一人从浅尝、微醉、大醉到昏睡四种状态。





穿过城门,一幅雅致精美的广东三大民系生活画卷,铺陈开来。

广东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

广府人

食在广州

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均成为广东先民的美味佳肴。


蚝蛎啄

是水边居民为开启蚝类水生生物用的一种石质工具。


宴席菜单。

粤式婚宴

桌上的粤式美食是重点

传统粤菜复制模型,烧鹅、烤乳猪、叉烧包,仿佛热气蒸腾



广府茶楼——喝早茶

       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是广州西关大屋里过年的摆设,挂满利是封的桃花,年橘,盛放的水仙。

中秋节


栾樨饼印模

万兆泉塑反映了广府地区节日、饮食等习俗。










迎春逛花街是广府最具特色的节俗之一。


赛龙舟

       黑色龙舟是从番禺征集的,彩色龙舟从猎德村征集,长40米,宽1.1米,能容纳80人。猎德“花龙”龙舟和棠下村“黑龙”一前一后,似在竞渡。

       龙舟后面的青砖墙上,投影放映着广州花市的今昔对比,从花田、花渡头到花市,接连放映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一直到2010年广州花市的照片,岁岁年年花相似。

"花龙"曾荣获200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传统龙舟的冠军。

潮州人


潮州工夫茶

潮州商铺里,店主与客人边饮功夫茶,边打着算盘谈生意。



       潮绣是粤绣的主要流派,有着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人物故事彩眉寿帐

“寿”字上衣


潮州瓷器

       通花瓷花,更以雕镂精细的镂空技艺、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珑剔透之美而独步瓷坛。




潮州木雕


《郭子仪祝寿》龛眉花

郭子仪祝寿是寓意光耀门庭的吉祥图案。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兴办学堂。其思想影响了一代代潮州人,到南宋时期,潮州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最多时竟达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潮州被誉为海滨邹鲁。



《七贤进京考试》屏风窗花

       将潮州历史上不同时期科举登第、进京为官的七位乡贤的故事融合浓缩在一起,寓海滨邹鲁连科登甲之意。


闺房

       闺房中的金漆木雕漆画小姐床、金漆木雕虎皮漆面梳妆台、金漆木雕镶玻璃漆面衣柜,尽显潮州木雕的精美绝伦。


       小姐正在做潮绣。


       潮汕民间重视人生礼俗,一个人从出生、成年至老去,通常要经历催生、开腥、满月、四月、周岁、入学、成人(出花园)、结婚、祝寿、丧葬等礼俗,尤其是“出花园”和祝寿礼,别致而隆重。潮州大吴泥塑23代传人吴光让的作品,反映潮汕人一生各阶段的礼仪习俗。



皮影戏


客家人




油画《八山一水一分田》

工具



檐下学堂

       客家人秉承了尊师重教、诗礼传家的传统。檐下苦读是他们走出穷困的通途。他们建立梅州学宫、东山书院,客家人英才辈出。老师将执戒尺的手藏在背后。



       出土于大埔吴六奇墓的陶塑模型100余件,表现墓主人坐衙、出巡、内庭生活情境。吴六奇是明末清初一位客家传奇人物,曾任广东水陆师提督。这三组模型是我国考古出土陶塑中,系统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不可多得的陶塑作品。


第二篇  扬帆世界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海岸线绵长曲折,峡湾良港众多。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先进的造船技术、丰饶的物产资源和发达的手工业,广东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东西文明交汇的中心,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带领观众进入海上丝绸之路,体验广东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精彩历程。满载瓷器的广船,聚集奇异洋货的十三行,精美绝伦的广彩、广雕以及风靡一时的外销画,中西合璧的风格处处都在述说着广东的开放与兼容。

第一部分  海不扬波

1:1 复制的南海神庙牌坊 “海不扬波”



照片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祭海场所。

陶俑灯座

       人物形象似西亚或东非人,深目、高鼻、厚唇,俗称“昆仑奴”。


东汉 楼舱式陶船   1980年德庆高良官村汉墓出土。

高21、长54、宽18.5厘米

       陶船分为头舱、楼舱、舵舱三部分。拱形篷顶,两侧开对称的窗户,墙壁用复线纹分开五格,以示梁柱结构。楼壁与两边船舷想结合处有三小孔。头舱与楼舱下各有一块活动的底板,上塑一站立人物;舱楼下二人弯腰弓背两手向前。船头尾翘起,平底。船尾后墙有一圆孔。


铜钱、铜尺

汉代的楼船和明朝的广船。

       巨大的古代远洋船舱南海1号,货舱内环境模拟:上层丝绸、二层瓷器、三层缸瓦,底部是压舱石。

“苏哈尔号”船模  公元6世纪

       阿曼同中国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建立了直接联系。当时,阿曼建造的一艘大木船从当时的重要商埠苏哈尔出发,历经艰辛后终于抵达中国广州。苏哈尔因在当时阿曼海上贸易中的突出地位而被阿拉伯地理学家称为“通往中国的门户”。 1980年11月,复原的“苏哈尔”号从马斯喀特港出发,沿着古代阿拉伯航海家开辟的航线,不用现代航海仪器,靠观察日月星辰测定航向,历时7个多月,航行9500公里,于次年7月抵达广州。“苏哈尔”号后来被运回马斯喀特,安置在布斯坦宫酒店门前的人工环岛上,作为阿曼航海史上的“纪念碑”和中阿友谊的象征,供人们参观。


       哥德堡Ⅰ号1738年下水,先后三次远航广州。哥德堡Ⅰ号船体长40.9米,宽11米,船深9米,主桅高47米,风帆面积共计1900平方米,可以运载400吨货物,船上有船员140多名,并装备了30门大炮。当年建造哥德堡Ⅰ号耗费了瑞典15%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哥德堡号每次运航后赚取的利润相当于当时整个瑞典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1743年3月14日,哥德堡Ⅰ号开始了第三次的广州之旅。它先到西班牙卖掉了瑞典的木材和金属,换成白银。1744年9月8日,水手们到广州。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Ⅰ号装载了约700吨的中国货品启程回国。据估算,这批货品达到哥德堡市场拍卖能值2.5亿到2.7亿瑞典银币。1745年9月12日,船上的水手已经可以用肉眼看见海港上欢迎商船归来的民众时,商船莫名其妙地偏离了航道,进入了著名的“汉尼巴丹”礁石区,并且触礁沉没。经过抢救和打捞,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仍然能在市场上拍卖,但是货品的价格已经足够支付这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获利14%。

哥德堡号模型


展厅局部


典型的广东骑楼建筑。



第二部分  海贸基地

       唐宋以来,中国的丝绸、茶叶和陶瓷是三大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第一单元  纺织品

       丝绸织品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所生产的粤缎、广纱、黎锦饮誉海外。

       广州彩缎是明清时期广州大量出口的丝织品,有“五丝八缎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美誉。明末至清中期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

黑缎广绣凤纹女衫      民国

第二单元  外销瓷



       1974年3 月至5月,对西沙群岛及周边海域,先后采集到大批南朝、唐宋至元明清时期的陶瓷产品。分别产自湖南长沙窑、广东潮州窑、广州西村窑、浙江龙泉窑、福建建窑、德化窑和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等。

龙泉窑青釉刻花碗(左)、福建磁灶窑酱釉小口瓶(右)

福建清义窑青白釉划花敞口碗      南宋

“南海一号”沉船出土


南宋  福建德化窑白釉葫芦瓶    

“南海一号”沉船出土


青花折枝牡丹花卉纹盘      明

“南澳一号”沉船出土


新会官冲窑


梅县水车窑青釉双系罐

长沙窑釉下彩斑壶


番禹石马村墓葬出土

番禺石码村青釉夹梁罐

       南汉刘晟皇帝墓中的陪葬明器,器上置弧面盖,盖沿处设一互对扁长方条状穿孔横贯耳,肩部亦附两双相对称竖向穿孔扁长方条状夹耳和两对称单一竖向穿孔长方条状耳。通体施青釉泛绿,温润如玉,胎色浅灰,质坚密。


潮州笔架山窑

潮州笔架山窑青白釉瓜棱执壶

       壶作喇叭形口、高束颈、丰肩、八瓣瓜棱形腹、平底。蝶式盖,盖沿外侈,并设一管状小系;壶肩一侧置管状长弯流,下粗上细,尖状流口;流对称一侧置扁带式把,把顶弯曲处亦有一管状下系,与盖小系相呼应,作穿绳用,可避免壶盖滑落;口外沿,腹上部划弦纹一周,把柄下均划叶片纹装饰,腹部各瓜棱形凹处均划双条竖纹饰,以增加质感。通体施晶莹透澈的青白釉,釉面泛灰,开细纹片,底部露胎,有六个垫烧痕,其造型秀丽典雅,效果如仿阿拉伯国家的金银制品。

潮州笔架山窑鲤鱼形壶

       鱼首双侧刻互对凸起状双圈眼,颈下部刻凸起V形鳃。背脊捏塑凹凸峰起的鱼鳍。鱼体表面满刻指甲状鳞片。尾鳍塑成椭圆形底座,表面划有长短不一的竖线或弧线纹为饰。


广州西村窑


西村窑青釉点彩瓜棱小罐

       外壁施青灰釉不到底,素面无纹。釉面光洁莹润,釉层厚薄均匀。形制线条舒展自然,丰满墩实。


       雷州窑与潮州窑、广州西村窑并称广东三大窑系,出口量很大,主要销往东南亚及西亚地区。以釉下褐彩纹饰为主,在埃及、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遗址中均有发现。

雷州窑釉下褐彩“洞里桃花”纹罐  揭西出土

       器通体施透明釉,釉下用褐彩自上而下绘制图案,四耳间饰复线变形莲纹,上腹部绘三周弦纹间隔缠绕蔓草纹,主题纹饰于下腹部绘四椭圆形开光,内饰折枝菊花和书“洞里桃花”四字,胫部则绘两周弦纹间隔缠绕蔓草纹。

雷州窑釉下褐彩荷花纹瓷枕

       该枕前低后高,枕面内凹呈如意头形,褐彩图案绘于枕面,双如意头开光内饰一盛开朵莲,缠绕蔓草纹和重叠三角形叶脉纹。


佛山石湾窑扑满猪

       该俑为传世品,体态健硕,长嘴廓宽展上翘,前额双眼微睁,后颈上部捏塑耷耳一对,翘臀浑圆,前后肢塑制粗壮有力,踏于地面。通体涂染青花斑纹,表面施以透明釉,眀料发色灰蓝。


石湾窑酱黄釉双兽耳三足炉

       炉口沿与肩部贴塑两对称兽面耳,底部附村枚呈品字形排列的锥状足,足端稍外撇。外壁满施褐黄釉,釉面厚薄不匀,色彩浓淡不一,但光亮润泽。


石湾窑仿均釉椭圆形花盆

       器呈椭圆形,圆唇内敛,广平底,底面四转角处附有长方形对称矮足。通体施厚釉,外壁釉色以红蓝白三色互为映衬,釉汁窑变自然,色彩斑斓,具有“广钧”之美誉。


青釉青釉划弧线瓣纹碗, 惠阳西支江窑

       器圆唇敞口,圈足,足外墙余削,外壁刻花竖向排列斜线菊瓣纹一周,通体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绿。碗造型厚重,釉面光洁润泽,纹饰流畅,整齐划一。


饶平窑青花豆青地缠枝莲碟

       通体内外施透明白釉,盘内底心用青花料绘画朵莲一枝,风壁满绘青花缠枝莲纹,外壁则绘品字排列草叶纹三束。青花发色淡雅,图案自然生动。


外销茶

       17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饮料革命,咖啡、可可、中国茶成为风靡上流社会的奢侈消费品。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向欧洲运销中国茶叶。此后,茶叶逐渐取代了丝绸的地位,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货品。






中外古币




宋代各式铜钱,西礁打捞

       1974年、1975年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考古队员先后两次远赴西沙群岛开展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宋元明清的瓷器。包括宋代青釉瓷罐和瓷洗、元代龙泉窑瓷盘、明代嘉靖青花龙凤纹盘和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福建德化窑青花瓷碗碟等。此外,对明代沉船遗物进行了整理,获得500余公斤的历代铜钱和铜锭、铜镜、铜剑鞘、铅块等。


元 “至元通宝”铜钞版  揭西出土

明 铜钱与礁石粘结块   东沙群岛礁盘采集


第三部分  海事管理


市舶制度

厘秤(左)、砝码(中)、权(称砣)(右)



粤海关


粤海关100两砝码(右)

说明粤海关征收进出口税数额之大。

第四部分  东西汇流

海域来风


《榜葛刺进麒麟图》原画今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

       榜葛剌,即今日孟加拉国,是明朝郑和每次远航下西洋必经之地。在历史上,榜葛剌国王分别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两派使臣沿海路到中国贡献“麒麟”,这个“麒麟”——原来竟然是长颈鹿!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立刻命令一位叫做沈度的翰林院修撰,写了一篇《瑞应麒麟颂》,永乐皇帝看过后,很满意,又下令宫廷画师画下进献麒麟场景,并将《瑞应麒麟颂》,抄在图卷上。


鎏金腰带      南宋     镇馆之宝

       此器物出水自南宋沉船“南海I号”,是1987年第一次试探打捞时出水的文物。目前从该船打捞出水的文物珍品多达四千余件,其中这件鎏金腰带,长1.7米,以四对鎏金铜丝编织而成,呈长圆条绳状,造型奇巧,工艺精湛,尽现异国情调, 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古波斯国金铜制造工艺的重要资料。


汉  玻璃、玛瑙、水晶串珠

蚀花珠饰是西汉时期东南亚地区的产品。


沉香、檀香、绛真香

香料是进口的大宗商品


      书照:《萍州可谈》。记录华侨留居东南亚国家及外国人侨居广州蕃坊的情况。

       模型:光孝寺。东晋,印度名僧昙摩耶舍在广州修建的一座五间的大雄宝殿,寺名“王宛朝廷寺”,后改为光孝寺。唐仪凤元年,慧能在光孝寺菩提树下剃度受戒,并为众人说法,史称“开演东山法门”,光孝寺成为禅宗祖庭之一。


伊斯兰教墓碑


南朝 鎏金花叶鸟鱼纹窝形铜器  遂溪出土

口径8.3厘米,高7.2厘米

       器表通体錾刻多层纹样,有忍冬、卷草、鸟、飞凤和莲花纹,做工精巧,具有西亚风格。

照片广州光塔与怀圣寺。

       均为阿拉伯传教士所建。怀圣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光塔除供来华阿拉伯人举行伊斯兰人举行宗教活动外,还成为商船进入广州港的航标。

       在南华寺大雄宝殿内出土了500多尊罗汉像,用檀香木和柏木雕成,刀法简练,人物形态生动,大部分座上有铭文。南华寺创建于502年,北宋初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禅宗六祖慧能住持南华寺,弘法讲经37年,创立了禅宗南派,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南华寺成为最著名的禅宗祖庭,有粤东第一宝刹之誉。

德化窑达摩执鞋像

       达摩“只履西归”:达摩去世三年后,有人在葱岭遇到提着一只鞋的达摩,问“何处去?”答:“西天去”。后掘开他的墓,真的只有一只鞋。


茶晶达摩像


西风东渐


日晷(左)、六分仪(右)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南京博物院藏


利玛窦与《几何原本》


风雨寒暑表式铜座钟


广州石室

       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创建人是法国传教士明稽章。他曾回法觐见法皇拿破仑三世,得50万法郎专款。圣心大教堂土动工在1861年8月26日,并在1863年12月8日举行了盛大的奠基典礼。明稽章还专门从罗马和耶路撒冷运来泥土一公斤,表达天主教创立于东方之耶路撒冷,兴起于西方之罗马。现在教堂东侧墙角下“JERUSALEM1863”和西侧墙角下的“ROME1863”刻字依然清晰可见。


石室圣心大教堂



航海望远镜


       1718年康熙皇帝朱批奏折:西洋人内若有学部或行医者必速送至。




中学西传



第五部分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其真正名号是“外洋行”  。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展厅局部



       煜呱画广州港全景图,用西洋画技巧写实地记录了从沙面、十三行商馆区、海珠炮台直至东水炮台一带珠江北岸的广阔风景。堪称清代广州的手绘照片、珠江版的“清明上河图”。

象牙柄彩绘十三行风光纸折扇

       折扇一面以纸本水彩外销画的技法绘制了十三行风光,另外一面绘有人物庭园故事图案。其中人物面部为象牙,衣服为广绣,扇柄为象牙透雕。


奇异洋货





外销瓷


外销画

       外销画是18、19世纪中国画师采用西洋技法绘制的外销艺术品。题材以广东自然风貌、市井风情为主,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心,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林呱和廷呱关氏兄弟是当时中国外销画的重要代表人物。

      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长期居住在中国澳门,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画作,这幅画描绘了一位疍民女子的模样和姿态。疍民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沿海沿江一带,属于汉族的分支,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民条件艰苦、处境凄凉,多穿麻布衣服,常年赤足;妇女不缠足,梳尖螺髻,髻尾朝天;基本上都不识字,即便读书识字,也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不与陆上居民通婚。

       林呱(Lamgua)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画家的艺名。在广州、澳门、香港,直到钱纳利之前,本地画师摹做外国油画始终踟躇不前,没有多大进步。钱纳利训导有方,在他的弟子中,如蓝阁(又名林呱),就成为了外国人熟悉的肖像画家,还有他的弟弟廷呱,都超过了广东本地艺人的水平。此后不久,林呱便成为了中国外销画家的代名词。

《广州南货仓》






林呱或其画室绘四大行商之一卢茂官



织锦彩绘广州港全景图


广州鸟瞰图




通草画

      通草是一种多用途的植物,分布于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通草纸色白柔软,看上去像是用大米做成的,导致西方人误称其为“米纸”,用这种材料绘制的画作则被误称为“米纸画”。

       通草画内容反映了18、19世纪的广州的市井生活和珠江风貌,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在广州十三行商馆区附近的画店里,画家利用水彩颜料在植物茎髓切割成的通草片上进行绘制。因画作内容的写实性,通草画被称作是帮助商人扩大生意的“产品说明书”、发往伦敦的“明信片”,被研究者定义为“历史绘画”。

壁纸是外销画的一种。

       中国街景壁纸画,由画面连贯的三幅画拼接而成,如实地描绘了200多年前广州商业街景的风貌。








外销银器



外销银刻兰鹤纹银奖杯


宏兴制外销竹纹银碗


美国徽章纹瓜棱形茶壶、糖盅、奶杯

外销银盘

银刻花山水人物四季花提篮


外销银錾花松竹梅纹酒具

外销扇

象牙与广绣结合的扇子(左)





牙雕人物故事纹折扇

玳瑁的扇子


景泰蓝的扇子

外销漆器


黑漆描金筹码盒

黑漆描金针线盒



广彩


清 广彩人物风景纹盘


广彩开光人物四瓣形扁瓶

广彩描金徽章纹花篮



鎏金镶广彩人物故事纹托盘

清 广彩人物故事双耳盖盅



广彩人物咖啡壶

广雕


清 镂雕山水人物图象牙

镂雕人物柱花卉纹十五层象牙球

高50厘米 底径13厘米 球直径12.4厘米

       象牙摆件由圆形座、多节柱身、托盘、牙球等多个部分嵌接组合而成,综合运用圆雕、浮雕、剔地隐起、镂通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底座雕饰云龙、菊瓣、折枝花卉和连珠纹;多节柱身由下至上雕“麻姑献寿”、镂空通雕九层龙纹转心球、雕花束腰圆筒,并以实心竹节柱相连接。柱顶素面托盘上为十五层镂空雕花卉转心球。作品造型新颖,构思巧妙、雕工精湛,充分展示了广州牙雕的高超水平。 



全镂空的牙雕餐盒

       该器物由盖、三层篮筐。底座和提梁组成,各种牙雕技法,包括镂空、透雕、浮雕,拼接组合、深雕等 发挥得淋漓尽致。刀刀锋棱毕露,不见败痕。


牙雕人物故事纹信插

       信插是钉在墙止用于放置信件的用具。信插上部雕双龙戏珠,并配有清代人物故事。信兜主体以象牙雕人物故事,场景各异,并以象牙雕龙首为栏杆,信插尾部雕人物,边饰双龙。


象牙饰品盒





象牙开光人物徽章名片盒


玳瑁雕乾隆下江南图案针线盒



贝雕鹰熊雀鹿纹摆件


广式家俱


“海山仙馆”款紫檀扶手椅(一对配几)(左)、酸枝镂刻花卉龙凤博古大柜(中)、交叉脚镂雕酸枝大椅(一对配几)(右)

酸枝镂刻花卉龙凤博古大柜

       博古大柜的雕饰面积宽广,柜的四腿较高,三弯腿,前牙雕以立体簇拥大牡丹四柱刻老桠分枝梅花,上屏刻云龙及双凤。柜的形式气魄大,体积感强,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广东酸枝家具雕刻的特色。


交叉脚镂雕酸枝大椅(一对配几)

       椅座下弯为半圆形,四腿成交叉X形,这种椅的形式在英国汤姆斯时代流行,可谓是“西学东用”。 


“海山仙馆”款紫檀扶手椅(一对配几)


广珐琅


画珐琅花卉福寿八宝纹双层盒

高11厘米  口径34.5厘米  底径33厘米

       铜胎,圆形,直壁,圈足微撇。攒盒以铜胎画珐琅工艺制作。盖面微鼓,纹饰分四层,由内至外依次饰“五蝠捧寿”、折枝花卉、缠枝西番莲间“佛八宝”、折枝花卉纹。盖、盒外壁均饰杂宝纹间缠枝花卉纹。圈足外饰缠枝瑞草。盒内8个扇形碟、1个圆形碟组成一个攒碟,碟内饰花卉纹和金色寿字纹,外壁一圈蝙蝠纹。上盒纹饰既有传统的福寿、八宝纹,又有线条奔放、西洋味十足的番莲纹,装饰华丽,构图繁复,色彩鲜艳,取意吉祥。是清乾隆时期广州画珐琅的典型产品。

掐丝珐琅花卉纹手炉

       炉身为瓜棱形,直口,棱形足,曲折式提梁。铜胎镀金,炉身以蓝色珐琅采彩为地,用双勾法掐勾纹饰,内填红、白、绿、黄等珐琅彩。腹壁饰如意、西莲纹。盖面作镂空装饰,中心设海棠形开光,内饰通花荷塘双雀图,开光外饰通花缠枝莲纹。盖沿以红、蓝彩绘炎珠纹。提梁与炉粘贴处饰铜镀金“吉庆有余”纹花牌。


广钟


铜镀金珐琅葫芦式三星献寿转花钟

  底座为椭圆形,内有机械装置,腹壁上下两边饰五彩花卉纹,正面以珐琅彩绘风景画,中间设两扇活动门,门内有牙雕福、禄、寿三星,两侧面为水法布景。底座上突起铜镀金珐琅平台,平台上平铺水法,四角有转花;中心竖葫芦式扁瓶,瓶身饰珐琅彩折枝小花,下腹有二针时钟,上腹有料石转花。在底座后边上弦,玩意启动,乐声中,门启开,福、禄、寿三星和所有的水法、转花都同时转动,两侧似瀑布,平台像起伏的波涛,葫芦式扁瓶仿仿佛浮动于水中,寓意“四海升平”。  

第六部分   海外粤人

第一单元   飘洋过海

那时候的出国考试辅导材料。

居住证、身份证。

第二单元  艰辛创业

自右至左:胡亚基、陈芳、叶来来、陈慈黉照片与简介。

展柜的印刷品是明信片、白鸽票(赌鸽的彩票)、厨房用具(打蛋器、绞肉机)

陈芳

猪仔钱(前排中)

第三单元   文化使者

第一组  唐人街

第二组   华人社团

照片:马来西亚宁阳会馆

        三藩都隆同善堂出港凭票(相当于出境证)、同善堂入闸票(身故后入葬所属社团在海外墓地的凭证)和股份簿等。

第三组  华语学校

各华语学校和赤坎镇司徒氏通俗图书馆的照片。

第四组  华文书刊

《金山歌集》、《中西日报》、《中美周报》

第四单元  回报故里

       有感于西方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的进步,华侨积极扶持家乡建设,关心公共事业,引进新学,投资办厂,开创南粤社会新风尚。

第一组  侨批


第二组  中西合璧的建筑

碉楼,19世纪兴起于五邑侨乡,20世纪20-30年代大量兴建,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是中国著名侨乡和碉楼之乡。开平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现存碉楼1833座,堪为世界建筑文化博览馆,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组  生活习俗的变迁


第五组  繁荣经济

       潮汕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华侨出资兴办的商办铁路。新宁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二条商办铁路。

       陈宜禧 (1844-1929),斗山朗美村人。少年家贫,以卖髻绳、针、钮为生。1864年赴美,在西雅图火车站当清洁工、筑路工。1889年组建广德公司,自任总理,包工承建北太平洋铁路工程。他先后在美国从事铁路建设达40年之久,筑路经验丰富。光绪三十年(1904年)回乡,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号召,倡建新宁铁路,得到县人及旅外侨胞的支持,纷纷投资,先后共筹得股金425万银圆,并于1906 年成立新宁铁路公司,陈宜禧被推为总理兼工程师。历经14年的施工,于民国九年(1920年),建成斗山至北街干线和台城至白沙支线的新宁铁路,写下了我国自力建筑铁路的光辉史页。


     第三篇“继往开来”

展厅局部

第一部分  鸿儒硕学

第一单元  江门学派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世称为陈白沙。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古琴家。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被后世称为"圣代真儒"、"岭南一人"、"岭学儒宗"。

         陈献章提出了著名的"学贵知疑"的教育理论,强调"提出问题"之于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意义 ,逐渐形江门学派。陈献章的白沙心学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在宋明理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陈献章学说高扬"宇宙在我"的主体自我价值,突出个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存在意义,对整个明代文人精神的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茅龙笔

陈献章取当地茅草,束之为笔,取名“茅龙笔”。

湛若水(1466-1560)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

湛若水办的书院分布图。

第二单元   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梁佩兰(1629 ~1705)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年近六十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归,结社南湖,诗酒自酬。其诗歌意境开阔,功力雄健俊逸,为各大诗派一致推崇。 著有《六莹堂前后集》等。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第三单元   岭南两大儒:朱次琦、陈沣

     朱次琦(左)(1807年-1881年)出生于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字稚圭,号子襄,世称九江先生,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 。书法多力丰筋,然不肯为人作字,世所流传,生平著述甚丰,多属尺牍稿本日记等,临终时焚去。虽随意挥毫,已极雄厚苍秀。简朝亮集其诗文,编为《朱九江先生集》10卷。

       陈沣(右)(1810--1882),学者称东塾先生,番禺(今广州)人。字兰森,四川南溪人。晚清次于曾国藩的第二号人物,学术史上主汉宋兼采,力主新式学风。选河源县学训导,归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至老为菊坡精舍山长。少好为诗,及长弃去,泛滥群籍,凡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无不研究。篆书茂密雄强,隶书朴茂,行书宗欧阳询参以苏轼,善画山水、花卉,尤工水仙及菊。

       朱次琦行书陆游七言联(左)“看画客无寒具手,论书僧有折钗评”

        陈沣楷书自题七言联(右)“寸阴尺璧元无价 秋实春华两不凡”

第二部分  近代巨擘

       近代广东,风云际会,许多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发生。中国最早的留学生。资产阶级改革家、民主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诞生于此,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举世瞩目的贡献。

第一单元  抗英图强的志士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探索强国兴邦之路。

林则徐

第二单元  太平天国的首领

       1851年,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1853年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动摇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第三单元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改革派忘却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设备为主,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企业;同时也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诞生了一批启蒙思想家、企业家和近代科技人才。尤以粤籍人才杰出,影响甚至大。以容闳、丁日昌为代表的粤籍人士是这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容闳(1828-1912),原名光照,谱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 Wing,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

        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且经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容闳(左)、南屏甄贤学校(右上)、第一批留美幼童合影(右下)。

雕塑《容闳及两名留美幼童》

第四单元  维新运动的领袖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掀起维新运动。1898年,促成“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康有为与梁启超

第五单元  辛亥革命的先驱

       孙中山以西方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掀起了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7岁的孙中山(左)、翠亨孙中山故居(右上)、四大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合影(右下)

孙中山书法

      方声洞(1886-1911),字子明,福建闽侯人。曾在福州念私塾,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才极好。虽生于富商家庭,但坦率、诚挚、尚气节、重然诺,吃苦耐劳、简朴自砺。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革命事业的信念。逢人痛论国事,力主倾覆满清。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率领下,和闽省精英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刘元栋等人猛攻入广东督署。转战途中,方声洞见相逢的巡防营无臂号,即举枪相向,首发击毙其党人哨官温带雄。激战中,方声洞亦中弹血流遍体,弹尽力竭而死,时年25岁,葬黄花岗烈士陵园,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就义前写给父亲的信。

潘达微殓收72烈士遗体葬于红花岗,并改名黄花岗。

第六单元  国共合作的元勋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3年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广东由此成为中国国民革命的策源地、工农运动的中心和北伐战争的根据地。

雕塑《携手--第一次国共合作》

廖仲恺、孙中山、李大钊

孙中山在测绘



第七单元   文化英才

       舆论界的骄子梁启超、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中国新音乐运动的旗帜冼星海、中国电影的开拓者郑正秋、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师冯如......南粤英才辈出,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领先全国。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丘逢甲,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

吴趼人,近代"谴责小说"的巨子。 代表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等 。

     丘逢甲创办的东同文学堂(左)、梁启超在日本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文学杂志《新小说》(右)。

宋“沧海龙吟”琴

  明代岭南大儒陈献章使用过的古琴。陈献章被誉为岭南古琴第一人,经常操琴云游四方,古琴背面刻有陈白沙亲自题刻的“沧海龙吟”四个字,非常珍贵。

陈献章祖传玉璋


       郑正秋(左)(1889-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汕头人。中国内陆导演、编剧。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中国电影之父。

       黎民伟(中)(1893-1953),出生于日本,中国内陆编剧、导演 、摄影师、制作人。有“中国电影之父”、“香港电影之父”之称。1994年第十三届香港金像奖授予他最高荣誉奖。

       蔡楚生(右)(1906-1968),出生于上海,中国内陆导演、编剧、制作人。1932年,独立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南国之春》。1934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渔光曲》 ,该片获得莫斯科电影节"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7年,执导剧情电影《王老五》 。1941年,由其执导的战争电影《前程万里》上映。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执导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

第一排:蔡楚生《一江春水向东流》编导、严珊珊,中国电影第一个女演员,辛亥革命时参加过广东北伐军女子炸弹队。

第二排:阮玲玉

第三排:胡蝶

       吕文成(1898-1981年),本姓杨,因过继给吕姓人家而改姓吕,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郊区南下乡 。吕文成于1919年加入上海"中华音乐会" ;20世纪20年代在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育会音乐部主事;1923年前后,赴天津、北京及武汉等地巡回演出,独唱粤曲《燕子楼》和《潇湘琴怨》,领奏二胡曲《柳摇金》等;1925年,吕文成的音乐创作进入全盛时期 ;20世纪30年代,吕文成把二胡的丝线外弦换为钢线,并采用了两腿相夹琴筒的演奏方法,成功地制成了高胡 。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和风光,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艳,学者甚众,它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岭南画派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

       广东以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者的诞生地之一。粤商在我国首创机器缫丝厂、火柴厂、葡萄酒酿酒厂、橡胶厂、百货公司等,成为我国近代工商业的先驱。

       马应彪(1864~1944)汉族广府人,生于广州府香山县沙涌乡(今中山市南区沙涌村人),先施百货公司创建者。中国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创始人。他是中山市近百年来在华侨、港澳同胞中第一位捐赠巨额款项支持家乡建设的人。1918年,他捐巨资在家乡沙涌村建造了中山历史上第一个人造公园、第一所幼儿园、第一个人工游泳池,并立下遗嘱把捐赠项目向政府备案。 

     蔡昌(1877-1953)字均泰,香山县上恭都外容茔乡(今珠海市金鼎镇外沙村)人。中国近代现代规模最大驰名中外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大新公司的创建人。他曾先后担任香港慈善机构保良局局长、东华三院董事长、香港中山海外同乡济难总会委员等职。他热心公益,在家乡创办慈善福寿帛金会,出资在家乡外沙村兴建礼和小学,捐资救济穷困乡亲。


       陈淡浦(约1817-1876),南海丹灶良登村村尾坊人,1837年,在广州十三行豆栏上街开办"联泰号"机器小作坊,1976年,改名为陈联泰机器厂,是广州近代第一家民族资本机械制造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之一。1872年成功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器缫丝机,被称为“机器老人”。

    第四篇“粤海烽火”向观众讲述了广东军民血与火的抗日史诗。一幅幅黑白的历史图片,展示了南粤儿女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省长陈济棠的治理下,广东经济建设稳定繁荣。


抗战前的广州。

抗日战争,中国各战区分布示意图。

       广州沦陷后,广东省政府迁往韶关,广东经济发展被迫中断。在李汉魂的领导下,广东政府军组织了三次粤北会战。

       第一、二次以胜利而告终。第三次粤北会战中日军打通了粤汉铁路,攻占韶关。

日军发行的军票

广东国民政府迁往连州,抗战胜利才迁回广州。

敌后抗战



游击队的装备

缴获日军的战利品。


抗战奖章颁给书

      日军侵占香港,大批知名的文化界和爱国人士被困香港。在周恩来和廖承志等的周密部署下,经过5个月的努力,成功营救300余名重要文化界和爱国人士,堪称“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1945年9月16日,广东地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

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签署了《双十协定》。1946年5月,国共双方达成中共广东武装人员北撤山东的协议。

1949年秋,在广东各边纵的配合下,解放军长驱南下,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标志着广东全省解放。广东人民从此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更是飞速发展,经济问题连续20多年移居全国第一。

百年历史

     与序厅的广东海陆图相呼应,展览的结束部分展现的是一望无际的南海。海纳百川,奔流不息,承载了千年文明的广东人民满怀希望走向世界,拥抱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精粹欣赏135P
广州博物馆藏瓷器鉴赏(二)
馆藏瓷器珍品
珐琅彩开片
每日鉴赏|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网上展览│粤艺缤纷——明清时期广东传统工艺精品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