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省博物馆--历代陶瓷展览

       馆藏历代陶瓷展览以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馆藏陶瓷文物为依托,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中国陶瓷从产生、发展、到兴盛的历史。该展览从馆藏中精选出近三百件文物,从工艺的进步、器物的演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面貌。展览共分四个部分:初见窑火、瓷国崛起、各领风骚和南国明珠。




展厅局部


陶与瓷的区别


       第一部分“初见窑火——陶器的起源与瓷器的滥觞”,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展现陶器和瓷器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的概况。


展柜局部


新石器时代  半山类型双耳叶纹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半山类型五圆圈纹双耳陶罐


新石器时代 半山类型双耳圆圈纹陶壶

       侈口,短颈,大腹,小平底,腹中下部装双扁耳。口内沿绘弦纹和连弧纹,颈部绘波浪纹。肩腹部以对称分布的四大圆圈为主体,构成黑红彩绘制的多重连续涡纹,圆圈中和黑彩线条边缘绘锯齿纹。


新石器时代 马厂类型双耳纹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类型双耳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山东龙山文化  白陶鬶

       鬶是龙山文化的一件典型器物,是先民们用来盛水和煮水的器物。



商 绳纹陶罐 
       商代陶器的主要特征是圜底、圈足和袋状足。绳纹维占陶器纹饰总数五分之四。


西周  素陶鬲

陶鬲是西周时期的主要炊具。


西周  双耳罐


春秋   三耳陶罐


春秋   原始瓷豆

       原始青瓷接近瓷器的标准,出现在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展柜局部


战国 原始青瓷双耳曾首鼎



展柜局部


东汉 绿釉通花陶熏炉

东汉 绿釉凸兽纹陶壶







东汉 绿釉陶犬

汉代 三合式陶屋

长30厘米,宽29厘米,高22厘米

       正房里四人作干活状,门口左边有一人持棍站立,似守门,右边狗洞里钻出一狗在张望,另一人赶三羊进圈。后院牲畜亦有二动物,跪卧着。


展柜局部



东汉 彩绘兽面纹带盖陶钫

西晋  青釉印花盘口壶 


西晋  青釉卧羊


西晋  青釉鸡头壶






西晋  青釉虎子




西晋  青釉堆贴人物鸟兽谷仓




西晋  青釉格型洗

       东晋和南北朝,南北都生产青釉瓷器。北方器物,釉色呈橄榄般的绿色、胎体厚重,造型粗犷、纹饰庄重;南方器物釉色青绿,造型巧致、纹饰精细,以刻划的莲瓣纹为主要纹饰。

东晋 青釉卧兽水注


南朝 青釉灯


南朝  青黄釉碗


南朝 青釉点彩单把钵

       点彩始于西晋晚期,流行于东晋、南北朝,并为以后龙泉青瓷继承。



南朝 青釉六耳罐


       第二部分“瓷国崛起——陶瓷的发展期”,展示了隋唐至宋辽金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陶瓷迅猛发展的面貌,全国各主要著名窑口,如长沙窑、巩县窑、钧窑、定窑、官窑、登封窑、景德镇窑等的器物,以及辽瓷、金代瓷器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展柜局部

隋代仍然以青釉为主流。

隋代青釉三兽足龙柄鐎斗

       鐎斗盛行于汉晋,下置火盆,作温食用具。


隋代 青釉四耳盖罐


       唐代河南黄道窑黑釉双耳罐(左)、唐代河南鲁山窑黑釉加彩罐(中)、唐代河南登丰曲河窑绿釉绞胎小方枕(右)


唐代 巩县窑绞胎小方枕

       绞胎器用两种不同的色泥绞在一起,必须把握好它们的湿度和收缩率,否则会出现干裂或变形。因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弥足珍贵。

唐代 河南鲁山窑黑釉加彩罐

       鲁山窑以生产花釉瓷器著名。在黑釉上施以不规则的月白色斑点,赋予线条美。

唐代 河南西关窑绿釉双耳葫芦瓶

西关窑发现于河南密县,始烧于唐,终于宋。


唐 西关窑白釉执壶

高16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厘米

    这是河南密县西关窑的一件白瓷佳作。壶型敦实古朴,撇口、粗短颈、丰肩、圆鼓腹、近足部急收成平底。颈至肩部有一扁带状弧形把,肩部出圆筒形短直流。通体施白釉,釉色匀净,有小开片,因土浸稍泛黄,壶底无釉。


唐代 三彩镇墓兽

       唐三彩是唐代生产的彩色低温铅釉,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并在釉里加入大量炼铅熔渣和铅灰作助熔剂,经过约800℃高温烧制而成。釉面呈现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颜色,但以黄、绿、白三彩为主。

       唐三彩都是明器,就是下葬用的,专门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唐三彩是在高宗时期才开始生产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三彩器。高宗时唐王朝国力日渐强盛,统治阶级的奢侈之风也愈演愈烈。达官显贵们期盼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总要随葬大批珍宝和三彩器,从而使厚葬之风日盛。


唐代 三彩釜


唐代 三彩文立俑


唐代 三彩马



唐 长沙窑褐绿釉贴塑壶







      白瓷到了唐代已自成系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即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与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

唐 邢窑白釉碗

定窑白釉葵瓣纹口碗(左)、邢窑白釉碗(右)


唐  白釉兽头壶 

高36.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9.5厘米

       龙卷角,竖耳,睁圆眼。胎白细腻,制作精美,反映唐代大型器物高超的制作技艺,唐代典型器物。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窑址在浙江余姚、上虞、绍兴一带,烧瓷时间为汉至宋。唐、五代时越窑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南方最著名的青瓷窑。越窑青瓷在唐代时器物以造型、釉色取胜,越窑瓷的釉色特点,或碧玉般晶莹,或嫩荷般透翠,或层峦叠翠般舒目,等等。胎体多光素无纹,少量有划花、印花、刻花及褐色彩绘等装饰。越瓷作为茶具风气很是盛行。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

唐代越窑青釉葵瓣口碗(左)、唐代越窑青釉葵瓣口碗(右)

五代 岳州窑青釉莲瓣纹小口瓶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割混乱局面,实现了统一。是中国制瓷工艺百花齐放的时期,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五大窑定、汝,官、哥、钧产生于这个时期。

      宋代白瓷出现南北不同的两个瓷系。北方白瓷以釉中带黄的定窑为代表。南方景德镇首创白中显青,青中见白的青白瓷。

      宋代景德镇窑影青划花葵瓣口碗(左)、宋代景德镇窑影青釉瓣口碟(右)

    “影青”是景德镇宋代瓷器的主要产品。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细白而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故有人叫它为影青、隐青或者叫它罩青。


南宋  青白釉刻花重弦纹梅瓶

高32.5厘米、口径4.2厘米、底径9.5厘米

       小口、颈部凸起一周、丰肩、腹部向下渐收、假圈足。肩部以划纹作地,剔刻缠枝莲纹,腹部以下至足部刻重弦纹。足部露胎见火石红。


宋代 景德镇窑影青印花八角带盖梅瓶


宋代 景德镇窑影青褐彩芦壶

       龙泉窑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

宋代 龙泉窑青釉盘口双耳壶



北宋 龙泉窑刻花带盖五管瓶


北宋 龙泉窑八角暗花碟



北宋 青釉刻花梅瓶


宋代  修武窑绞胎小碗

整个碗身以褐、白两色泥料绞出花纹,新颖别致。


       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黑釉釉瓷生产中心之一。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和玳瑁斑成为传世珍品。吉州窑其装饰手法包括木叶、剪纸、剔花、玳瑁斑、兔毫斑等,将黑釉瓷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黑釉瓷是吉州窑开放“异彩的山花”,又称之为“天目瓷”。

宋  吉州窑 玳瑁纹小碗




宋代 吉州窑双凤梅花纹碗


宋代  吉州窑黑釉剔花“天庆观”胆瓶

       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前者在坯体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最后罩透明釉烧成。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以宋代磁州窑系制品为代表。后者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如吉州窑和磁州系的剔花制品。 


建窑是指福建的建阳窑(黑瓷)和德化窑(白瓷)。

       黑色茶盏作为当时广为流行的饮茶、斗茶的器具,受到宫廷与民间的喜爱,推动了黑瓷的发展。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的窑口有江西吉安的吉州窑、福建建阳窑等。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即指黑釉兔毫盏。宋徽宗对茶颇有讲究,曾撰《大观茶论》二十篇,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茶宴的盛行.民间制茶和饮茶方式的日益创新,促进了品茗艺术的发展,于是斗茶应运而生。因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贵白、青白者受水昏重,青者受水详明。建安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

宋代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小盏(左)、宋代 建窑黑釉小碗(右)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北宋时以生产白瓷为主,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与剔花多种。

宋代 定窑刻双鱼葵口碗(左)、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盘(右)

高4.5、口径18.1、底径5.7厘米

       撇口、浅圈足,因是覆烧芒口而口沿镶裹银边。盘内刻莲花纹,线条流畅清晰,通体施白釉,稍泛黄。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在白釉上以黑彩作画或划、刻、剔、填彩兼用。以瓷枕最为著名。

宋代 磁州窑白地黑花鱼纹枕

前高7.4、后高10.5、枕面长23.3、宽19.3厘米

       枕面呈腰形,四周凸出窄沿。,在开光内绘褐彩鲤鱼和水草,笔画简单却富于生气。开光外绘椭圆形双线框。枕壁绘写意卷草纹。施白釉,底无釉。施白色化妆土,胎灰黄色。底钤一阳文直排正楷“张家造”。

宋代 磁州窑三彩刻花枕


宋代 磁州窑“酒色财气”四系壶


宋代 磁州窑三彩花凤枕


宋代 扒村窑黑花玉壶春瓶

       扒村窑位于河南禹县,烧制的器物以白釉画黑花为主。


北宋  登封窑珍珠地刻花瓶

高40.5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9厘米

       小唇口、溜肩、至底渐收、平底。全身施化妆土,胎土黄色。纹饰由肩部、腹部、底部三大部分组成,满而不乱。肩、腹部分别为珍珠地刻花纹,底部为刻划莲瓣纹。登封窑为宋代重要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登封曲河镇,珍珠地划花器是其代表性产品,尤其以瓶类最为突出。


宋代 河南登封窑珍珠地牡丹纹枕


钧瓷

      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

宋代 钧窑紫斑盘

高2.6厘米、口径17.9厘米、底径9.6厘米

       板沿、盘心为平面,矮圈足,底有脐。器身满施天蓝釉,内外均有大片玫瑰紫斑。圈足施薄薄的酱色釉,内有三个支钉痕。钧窑的这种紫红斑,是由于青蓝色釉中三价铁的青色和铜的红色合成而形成的。


宋代 钧窑碗


宋代  耀州窑莲瓣纹碗

       宋代耀州窑在陕西铜川,宋时属耀州。耀州窑虽是民间窑,产品却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宋代 临汝青釉莲瓣纹碗

       临汝窑在河南临汝县,盛于北宋后期至金代。产品以青瓷为主,器物以盘、碗生活用瓷为多。


       五代、北宋时期有契丹族建立的辽、金政权与之对峙。他们的瓷器也有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辽 黄釉鸡冠皮囊壶


辽绿釉渣斗


辽白釉瓣口盘


金代  耀州窑刻花犀牛望月纹碗

高8.5厘米、口径21.3厘米、底径6厘米

       碗心中央刻一卧牛,抬头望天,天上一轮明月。中心纹饰四周刻连弧开光,开光外刻蔓草纹。这种纹饰也称“吴牛喘月”。犀牛望月又称为吴牛喘月,其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宋元瓷器中的这类图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对战乱引发的沉重生活压力深感畏惧的心理。

       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北方烧青瓷不如南方,但是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它的颜色是呈橄榄绿。它这种深沉的颜色呢,是跟北方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喜欢的东西都比较重——颜色重,深沉。


金代 磁州窑虎形花卉纹枕

       金代器物纹饰常出现虎、豹、鹿等,也与其民族"秋捺钵"(秋天狩猎)的生活习俗有关。



金   登封曲河窑素三彩牡丹刻花小碟



第三部分  各领风骚


展柜局部


       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形制高大,胎体厚重。质量不如南宋。普遍饰有花纹,其中印花数量最多。

元代 龙泉窑刻花罐


元代 龙泉窑暗花瓣口盘



元代 磁州窑《唐僧取经》故事图枕





元代  磁州窑孔雀绿釉人物纹梅瓶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种类繁多,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明代的德化白瓷形成了中国白瓷的代表。明清时期尤以佛道人物著称,当中又以观音像最多、最美。瓷塑胎质优异,别有情趣,所塑人物性格鲜明,造型优美,神态逼真,风格洗练,有一种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

明代 德化窑树头杯

其造型像老树头



明代 德化窑“张寿山”款负书罗汉像


清末 德化窑“博及渔人”铭暗花持莲佛像

       苏学金(1869一1919 ),德化县人,德化瓷雕著名艺术家,何朝宗优秀雕塑风格和技法主要传人。得意作品背部盖有“博及渔人”等印章。


清代 德化窑白釉达摩坐像(左)、德化窑白釉许云麟印款坐狮狮观音像(右)


清代 德化窑贴花双兽耳桃纽盖罐


清代 德化窑童子观音像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 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

清代 宜兴紫砂象生瓜形茶壶






清乾隆 宜兴紫砂刻花提梁茶壶

明代 三彩浮雕花卉四足方鼎,山西窑口

       山西窑口主要出产白瓷和黑釉器物,白瓷器物主要受当时邢窑、定窑、磁州窑影响较多。山西窑口烧制时间长,著名的有:大同窑、怀仁窑、浑源窑、榆次窑、平定窑、交城窑、介休窑、霍县窑、长治窑等。


明代,珐华三彩瓶,山西窑口



       元朝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生产。为瓷都景德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青花瓷的成熟和釉里红的初步创烧成功,使瓷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菱口单凤纹茶碟



元代 景德镇窑卵白釉梅花双耳瓶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青白色釉,色泽白中微泛青,釉面透明长低甚至呈失透状,恰似鹅蛋壳,故名“卵白”。


元代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据说玉壶春瓶因苏东坡诗句“玉壶先春,冰心可鉴”而得名,造型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


明洪武 景德镇官窑釉里红菊花纹大盘


明永乐 景德镇官窑白釉玉壶春瓶



明永乐 景德镇官窑青花带盖梅瓶


明宣德 景德镇官窑宣德款红釉盘


明宣德 景德镇官窑青花缠枝莲纹盘

       盘敞口,弧腹,圈足渐敛。盘心绘四朵莲花围着中心花头。内壁饰六对花卉包括牡丹、菊、莲、茶花等,口沿内饰回纹一周。外壁饰缠枝各式花卉,口沿外一圈灵芝纹,近底环饰三叶纹。

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器圆口微外撇, 长颈自上至下渐阔, 扁圆式腹, 椭圆形浅圈足。口边, 颈部白地青花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 腹部青花满绘海水纹为地, 刻划二条白色行龙, 回首观望, 奋爪腾身, 履水而前, 波涛滚滚, 汹涌澎湃, 卷起白浪, 有'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之感, 更衬托出游龙凶猛强悍,气势豪放, 气吞山河之状。钴蓝抽地白花装饰始见于元代景德镇窑, 明代永乐, 宣德时期制作更加娴熟, 蓝白相映, 各臻其妙, 纹饰鲜丽生动。此器形制高大, 制作规整, 青花浓艳, 绘制与刻划装饰技法相结合, 纹饰奔放, 气势宏大, 堪称明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扁壶为陈设用品, 其造型源于十三世纪伊斯兰文化玻璃质扁壶, 反映出明初中外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 此壶为明代永乐的典型器, 青花装饰纹饰有云龙, 穿花龙, 缠枝花卉, 海水白龙纹等。


       正统、景泰、天顺在陶瓷史上称为空白期。因为这三朝实际上两个皇帝执政。这三十年间,战争频繁、饥荒不断、皇室内斗激烈。景德镇官窑生产瓷器较少,且不写年款。景泰皇帝特别喜欢珐琅器,也制约了陶瓷的发展。

明天顺 青花八仙过海图大罐


明天顺 青花携琴访友图瓶


       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又恢复烧造,此时的器形玲珑秀奇,胎体细润晶莹。因此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

明成化 景德镇窑蓝釉双狮头罐


       弘治时间创新出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品种,如色调特殊的茄皮紫釉、独出心裁的露胎火石红色纹饰和青金蓝釉着彩。其中低温黄釉是弘治瓷器的最大成就。,由此成为明清两代皇家专用的瓷器颜色。

明弘治 景德镇官窑黄釉碗





明弘治 青花人物纹诸葛碗


       正德时期,因受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影响,多装饰阿拉伯文和吉祥图案,甚至用藏文和八思巴文书写年款。

明正德 景德镇窑蓝釉鱼纹罐


明正德 景德镇官窑白釉绿龙纹碗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龙纹碗


嘉靖时期,大型器物增多,比较粗糙,且婴戏纹增多。

明嘉靖 青花道教人物坐像


明嘉靖 景德镇窑青花凤纹盘(左)、景德镇窑青花凤纹盘(右)

明嘉靖 景德镇窑黄地青花勾莲龙纹大盘

明嘉靖 景德镇官窑青花婴戏纹大罐


明嘉靖 青花寿字纹葫芦瓶


       隆庆一朝仅有六年,且政局不稳,经济萧条,生产品种和数量急剧减少。

明隆庆  青花嫦娥奔月纹八角盘

高3.6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7.8厘米

       口、腹、底均作八角形,沿稍外折,口沿和足外壁均画双弦纹,外壁绘相间的折枝花卉和如意云共八组,内沿画弦纹和如意头边饰,内底绘嫦娥与玉兔。在月宫中,嫦娥忧伤地眺望远方,怅然若失,似在思念尚留在人间的丈夫后羿,又或在思念人间的温情,玉兔乖巧地伴随在她身旁。青花浓艳灰蓝,釉白稍泛黄色,足心青花方框内书“隆庆年造”楷书款。

       隆庆一朝时间较短,景德镇窑瓷器遗留传世的器物并不多,带年款的器物甚少,因此,这件带年款的八角盘虽为民窑器,但也弥足珍贵。


       开光是瓷器装饰的一种形式。原是古代某种建筑物上窗户的形式演变而来。即为使器物上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称之为开光。一般为白地开光,也有色地开光。在边框外饰以满地锦纹的称“锦地开光”,明代称“锦地盒子心”。

明万历 青花克拉克瓷花鸟纹盘

高5.5厘米,口径28.5厘米,底径15.7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该瓷盘属于明代外销瓷,又称“克拉克瓷”。器物葵口折腰,敞口,口沿外撇,口下斜直内收,中部折腰,下腹略鼓,底部圈足。盘内壁为单线分割的八开光,开光内有对称花卉和杂宝纹,开光间有锦文相隔;盘内的主题纹饰为八角开光花鸟纹,其间一鸟立在岩石之上抬头仰望,一鸟振翅高飞于空中,二者一上一下,相互呼应,牡丹花纹则衬之其右,平添了几分活泼气息。

       克拉克瓷作为景德镇最早形成的一种规模化的外销瓷品种,具有鲜明特征,它是有指向性的外销瓷,在国内发现极少,几乎不为中国百姓使用。这类风格特异的外销瓷,延续烧造时间较长,产量也较大,这在景德镇烧造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明万历 景德镇窑五彩花卉纹罐

明万历 青花龙凤纹大盘


       天启一朝仅七年,官窑器物极其少见。所见多为民窑产品。由于朝廷控制力减弱、官窑工匠和原料外流,精品较多。

明天启 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明天启 哥釉青花岁寒三友图胆瓶


       明崇祯朝历时17年,国势衰退,景德镇官窑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当时仍有民窑瓷大量出口。制瓷质量明显下降。从明清制瓷史来看,崇祯青花正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有细器和粗器之分。

明崇祯 景德镇官窑崇祯款青花罗汉纹炉


明崇祯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象腿瓶


明崇祯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莲子罐


     

      顺治朝历时18年,景德镇官窑是“有命帽供,无命则止”,“官搭民烧”。此时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

顺治 青花洗口双兽耳龙纹瓶

高45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15厘米

       这种器型为顺治时期特有,仅风青花品种,因极像西藏喇嘛教所用的号筒,故又称“号筒尊”。为佛前供器。胎体厚重,釉白中闪青,青花翠蓝浓艳但有晕散现象。洗口呈墩式碗状,颈部饰双兽耳,长颈上窄下粗,溜肩长腹,下部外撇,平砂广底。口沿下画倒垂莲瓣纹,颈部画朵云纹和红崖海水,腹部画海水云气龙纹。云纹留白边,龙矫健凶猛,麟片大而留白边。


清 顺治 青花蕉石麒麟纹大盘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竹林七贤图大碗



清康熙 景德镇官窑瓜皮绿釉碗

       瓜皮绿釉是一种瓷器釉色名。一种低温铜釉。因色泽绿如西瓜皮,故名。在涩胎上施釉,于低温中二次烧成。


清康熙 景德镇官窑黄釉大碗

       如此大口径黄釉碗仅康熙有见,用于祭祀时代替青铜酒器盛酒。


清康熙 景德镇窑釉下三彩八骏图觚

       釉下三彩,又称釉里三彩或釉里三色,是清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技法于同一器身,先在素胎上刻划花纹再加彩提亮,故烧成后纹饰清晰,富有立体感。青花以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豆青则以铁为着色剂,因三种彩料对温度及气氛要求不同,而使其烧制成功极为不易,故烧造量并不大,传世品更是少见。


清康熙 景德镇窑郎窑红釉观音瓶

       郎窑红釉,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清康熙 景德镇窑五彩瑞兽纹大盘

       敞口,弧壁,圈足。盘内以五彩绘麒麟、鸟纹。整体图案繁密华丽,施彩浓重艳丽。五彩是景德镇窑在宋元时期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宣德时期五彩以红绿黄三色为主;嘉靖、万历时期,极盛一时,清康熙时发明了蓝彩和黑彩,使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雍正时粉彩流行,五彩制作趋于衰落。


清 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


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特点,轻巧秀美。

清雍正 景德镇窑墨彩山水纹盘


清雍正 景德镇官窑胭脂红釉罐

       胭脂红釉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的一种,康熙末年从西方传入我国,故称洋红。当时只见在珐琅供瓷器上用,极少见单色釉器。胭脂红釉器以雍正、乾隆两朝最精。


       粉彩瓷是康熙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低温釉上彩,至雍正时盛行。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花蝶纹笔筒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仕女图大盘



清 雍正  青花九凤纹天球瓶

       雍正时期的天球瓶非常秀美,器口微撇,短颈,腹部扁圆。


       乾隆时期,景德镇彩瓷和单色釉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新奇的制品层出不穷。

展柜局部


清 乾隆  景德镇官窑斗彩八吉祥纹大盘



清 乾隆 景德镇窑粉彩玲珑花果纹小碗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清 乾隆 青花八吉祥纹扁壶


清  乾隆 豆青釉青花一路连科图瓶



清  乾隆 青花春耕图瓶


清  乾隆 青花功名富贵图执壶


清乾隆 豆青釉青花釉里红葫芦瓶

       青花釉里红器物十分难烧成,因为两种颜色的烧成温度不同,所以这件器物就更加难得。




清乾隆 青花回纹双系盖豆


清乾隆 青花花果纹执壶


清乾隆 中国伊万里双兽耳狮头纹盖罐

       日本最早成功烧制出瓷器是1610年,在以佐贺县有田为中心的区域,当时称之为“肥前地区”(今佐贺、长崎两县)。当时是以大量传入日本的中国景德镇瓷器为样本,用来自朝鲜半岛的陶工的瓷器烧制技术制作而成。由于有田的瓷器从伊万里港装船运往各地,渐渐的又被称为“伊万里烧”。1659年起,借助于中国明清更替、国内战乱的契机.日本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式拉开了伊万里向欧洲出口的时代大幕,到1757年画上句号,整整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由于日本“伊万里瓷器”在欧洲逐渐受到欢迎,中国瓷器为了争夺市场,也开始对这批日本瓷器进行仿制,于是被称为“中国伊万里”。



清  乾隆 青花描金花鸟纹盘


清乾隆 景德镇窑松石绿地粉彩花卉纹唾盆


清 乾隆 青花柳亭纹茶壶


清乾隆  景德镇窑粉彩佛像



清乾隆 宜兴紫砂刻花提梁茶壶



清 嘉庆  景德镇窑青花八宝纹双耳三足炉



清嘉庆 景德镇官窑绿地粉彩开光花卉纹茶壶

       圆球形腹,弯耳形柄,S形曲流,穹形盖,珠钮。施草绿釉为地,上绘粉彩缠枝花卉,纹饰层次分明有序。底施松石绿釉,书矾红彩“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壶腹部开光,白地墨彩题诗:“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署款“嘉庆丁已小春月之中瀚御制”,钤“嘉”“庆”两印。


清嘉庆 青花红彩云龙纹盖盒

       清代皇宫内日用黄釉瓷器使用规定:里外全黄色为皇太后。皇后使用;里白外黄为皇贵妃使用;黄地绿龙为贵妃、使用;蓝地黄龙为嫔使用;绿地紫龙为贵人使用;五彩红龙为常在使用。


清嘉庆 景德镇窑青花“镀匣”铭文瓷板

清道光 粉彩过墙花果纹盖碗

       外壁画粉彩翠竹和佛手,画面翻过碗口连到内壁,这种构图俗称过墙花。圈足内书“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方款。白釉明亮。


清 道光  景德镇官窑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



清道光 青花一琴一鹤图罐



清同治 青花花卉纹盒


清同治 粉彩三羊开泰图碗


       光绪时期,其间是慈禧50、60、70大寿,瓷器业曾出现中兴局面。

清光绪 景德镇窑粉彩花蝶纹水仙盆




清光绪 青花胭脂红八仙过海图碗



清光绪 青花人物故事图觚


光绪时期,出现许多仿康熙、乾隆时期的瓷器,完全可以乱真。

清光绪 仿乾隆粉彩九桃纹天球瓶

清 日本伊万里花鸟纹大瓶


       清宣统历史短,器物造型规整,器体轻薄,胎体细密而莹润,传世品不多,甚为珍惜。

清宣统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清宣统 青花山水纹香炉


第四部分   南国明珠

展示广东陶瓷的发展历程。


展柜局部


商  陶豆   饶平出土


商  陶尊   饶平出土

西周  陶簋  博罗横岭山出土


西周  圈底陶罐  博罗横岭山出土


西周  双耳罐  博罗横岭山出土


春秋  原始瓷盘  韶关出土


春秋  原始瓷豆  博罗横岭山出土


春秋  三耳陶罐  珠海出土


战国   青瓷钵  肇庆出土


战国   陶罐  肇庆出土


东汉  酱黄釉划花陶温壶  佛山澜石出土


东汉  红陶母鸡  佛山澜石出土


东汉  陶猪  佛山澜石出土


东汉  楼阁式陶屋   南海平洲出土


南朝  青釉六耳罐   韶关出土

高13.6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8.6厘米


南朝  青黄釉碗  韶关出土


东晋 鸡头壶  广东高要市出土


唐 水车窑青釉双耳大口罐



唐 水车窑青釉双耳大口罐(左),宋代 潮州窑青白釉莲瓣炉(右)

展柜局部

宋 廉江窑青釉瓷坛 

         西村窑自北宋开始烧制,是专门烧制外销瓷器的著名民间窑厂。

北宋  西村窑青釉刻花盘  1989年菲律宾棉兰老岛出土

       内外施青釉,纹饰自然流畅,为西村窑典型器物。


元  海康窑褐彩凤鸟纹盖罐

通高31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3.4厘米


       佛山石湾窑制陶历史悠久,善于仿制宋钧窑,被称为“广钧”‘又为广东各窑的代表作,又被称为“广窑”。

明 石湾窑钧蓝釉蟠螭纹瓶


明 石湾窑翠毛釉梅瓶



明 石湾窑翠毛釉梅瓶


明 石湾窑“祖堂居”款黄釉鼓型三足炉


明 石湾窑白釉“粤彩正记”款挂壁


北宋 潮州窑青白釉佛像

佛像通体施青白釉,头、眼、须部位以黑褐色釉彩描绘。

明 潮州窑堆贴花瓜形壶

       以瓜作壶身,以蒂作流,以一藤作把,壶口在瓜上部用瓜叶遮盖。壶身堆贴花叶藤蔓。施白釉泛黄色,有小冰裂纹片,甚莹亮。底无圈足,有脐。


北宋 潮州窑白釉鱼篓形四耳小罐



明 潮州窑白釉观音立像

       观音双辫垂于肩,胸佩璎珞,一手执如意,一手掩于衫下,立在荷叶莲花座上,通身白釉泛黄色,釉面开小冰裂纹片,甚洁净。

清 潮州窑白釉刻花芭蕉觚 


清 潮州窑瓜棱扁壶

清嘉庆-光绪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清道光-光绪  石湾窑古珍彩绘百福迎祥挂壁


清  石湾窑仿哥釉米芾拜石像

清光绪-民国 石湾窑“陈渭严”孩童像

       孩童持蛤立于石台上,喜笑颜开,活泼可爱。座左方留一长方形空白上书“广州石湾陈渭岩塑”。


清光绪-民国 石湾窑潘玉书塑老人像

       老人坐在石座上,双目凝视,沉思的神情刻划得甚为传神。衣衫施青白釉。

清末-民国初期石湾窑“梁南隆制”青白釉狮

清光绪-民国  石湾窑“佐朝作”款蓝釉老人读书像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广彩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广彩是运用我国织锦图案的手法,以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著称;广彩利用各种颜色和金银水进行钩、描、织、填,宛如无数金银彩丝织于白玉之上,显得是那么光彩夺目、富丽堂皇。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

展柜局部


清雍正  广彩开光人物瓶


清乾隆 广彩航海图茶壶


清乾隆  广彩西洋人物茶叶罐


清乾隆  广彩描金人物纹鱼盘


清乾隆广彩风景人物纹带盖执壶

清同治 广彩开光人物纹双螭耳花口瓶

清乾隆 广彩浆胎奖杯扁瓶

       四瓣瓜棱形扁腹,瓣形口,撇圈足。模印花纹凸起,两面各有两相对开光。颈部开光绘菊花,腹部开光以干大红加金彩绘奖杯,衬以小朵花卉。口沿、开光以外和折足处均绘带卷须的四瓣花卉。纹饰精细,颜色艳丽,布局疏朗,主次分明,互相衬托。

清乾隆 广彩花卉纹六棱瓶


清乾隆 广彩描金荷兰纹章纹盘


广彩八方形双耳花插

      造型独特,从凸雕到绘画,工艺十分精致。


清道光 广彩麻姑立像


清  广彩蒜头口花卉纹瓶






清乾隆 青花广彩人物纹花觚

清乾隆  粉彩“吕布戏貂婵”图大盖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青花瓷器
陶瓷知识 —— 陶瓷时代知识9
瓷器收藏知识入门
上海博物馆馆藏瓷器
吕成龙《元明清瓷器的发展与鉴定提纲》
CHINA——瓷的祖国!中国陶瓷赏析(图文)[170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