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座】第二章 健康饮食的基本逻辑

病从口入。吃对很多人来说,是很感性很私密的事。但是一旦吃错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出问题。在慢性病高发的现代社会,理性的科学膳食尤为重要。本书自始至终以逻辑和数据诠释健康的饮食方式。我们吃对了,很多吃出来的疾病可以不药而愈

你在吃食物药物还是毒药

自从呱呱坠地,我们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吃奶。所以吃是一种本能,甚至是最重要的本能,因为这个动作维系我们的生命,不是吗?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食物?食物应该具备或者不具备什么特性?

以副作用的大小可区分食物、药物、毒药

专家们喜欢在电视上讲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但是很少提它们的副作用。食物会有副作用吗?

有人说,有副作用不就是药物了么?我同意。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也就是说,我们用某一种药是因为它有毒性的一面,而这种毒性往往正是其药效的另一个表现。

从中医角度来说,有的食物存在一定的“偏性”而这些偏性形成了利用它们调理我们身体的药用价值。这叫“药食同源”。

如果一种东西吃了只有害处没有好处,我们管它叫毒药。

在营养学范畴,有些食物中的某些物质有营养和伤害双重特性。比如胆固醇,是身体所需的,但是过多会造成伤害。那么含有这些成分的食物我们应不应该吃?

有些食物同时含有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不同于上面说的一个成分的两面性),虽然这些有害物质的毒性不像毒药那么明显,那么快。这些食物我们应不应该吃?

所以从食物到药物到毒药是个连续的特性谱。这个特性谱的哪一段可以定义为食物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深思的。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药物不同于食物,是不能随便吃的,要根据医嘱在特定的情况下服用。而毒药是不可以吃的。

最好的情况是像现代医学之父希波柯拉底说的那样,让食物成为药物。

“我需要这份食物吗'

所以今天我们要构建一个逻辑体系,帮助我们回答上面那些不简单的问题。

当我们拿到一份食物后,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我需要这份食物吗”。如果我们的身体不需要这份食物,那么吃对于我们的身体就没有帮助,甚至有伤害。 

现在太多人无意识地吃,没节制地吃,为了口味吃,为了贪欲吃,总之不是为了健康或维系这个身体吃。

另一种过食情况是因为不舍,怕浪费,强迫自己吃。如果吃饱了,身体不需要了,多吃也一样是浪费,甚至影响健康。

肥胖和很多其他病痛都是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

如果我们不需要,就不要吃,因为这时的吃是一种自我伤害。

这份食物健康(有毒)

如果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是,我需要”,并不表示就可以吃了。下一个问题要问自己:“这份食物健康 (有毒)吗?”

希波柯拉底说,医生首先要do no harm',也就是不伤害。显然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已经偏离了其鼻祖提出的基本原则。

连医生都不可以做有伤害的治疗,食物就更不应该有副作用了,毕竞食物是我们天天要吃的。这些伤害很多是累加的,有些是不可逆的,还有一些是伤害程度不能确定的。

对于不能确定的风险,有一个'precautionary principle',即保守原则。保守原则的意思是,在推出一个新产品或过程的时候,如果其最终效果有争议或不明确,我们就不应该推出。

这个原则意在强调,我们不能为了其他因素,比如小集团的利益,而放下社会责任。在欧洲的法律体系,保守原则是基本的要求。

所以如果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话,对于有明显两面性,或有争议的食物,明智的决定是选择避免。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包括健康教育工作者,只强调一种食物有什么营养,却只字不提它的问题和已知的副作用,这叫“选择性失明”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他们被自己的偏好和立场影响了,失去了客观性。

在做健康推广时,这是大忌。

有没有替代食物

如果我们需要,且食物也没有副作用,就可以吃了。如果有副作用,我们需要问第三个问题:“有没有替代食物?”

毕竟我们首先要保证活着,才能谈到做其他事。

所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比如,在我们面要,但食物有副作用,同时又没有替代食物的时候,为了生存,我们还是要吃,同时明确地知道这种食物对我们有伤害。我们是不得已而吃之。

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可以找到替代食物。这时候,当替代食物没有毒,或者毒性小得多,我们就选择替代食物。

这样我们建立了吃的逻辑。这个逻辑的出发点是在自我伤害最小化的情况下,满足身体的需要。这点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因为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自我伤害的结果。

假如你面前有个鸡蛋

让我们举一个鸡蛋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运用这个逻辑。

假设我们面前有一个鸡蛋。

首先我们问自己:我需要吃东西吗?如果不饿,已经吃饱了,我们选择拒绝这个鸡蛋,因为我们不需要。 

如果我们真的饿了,需要吃东西,那么第二个问题:鸡蛋有没有毒? 

答案是鸡蛋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都有很大关系(关于鸡蛋的副作用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中详述)。

所以我们还不能作出吃的决定。

这时我们问第三个问题:有没有其他食物替代这个鸡蛋?  

实际上很多没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小得多的植物性食物都可以接代鸡蛋,鸡蛋不是必须吃的食物。没有人因为不吃鸡蛋而死,或生病。

所以,我们决定选择其他更健康的替代食物,如豆腐。

当一辆烧汽油的车加了柴油,它会冒烟,会发出“咚咚”的爆裂声,会打不着火,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其实,这么多症状都是加错了油的结果而已。一旦我们用汽油替代柴油,我们的汽车又可以正常驾驶了,和没有使用柴油之前一样。

同样,我们的身体是为吃植物性食物设计的(参见本书第十章第一篇《进化到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应该吃什么?》)。因为摄人动物制品造成了自我伤害,才有了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只有我们停止自我伤害,回归为身体设计的食物时,我们才可能健康起来。

所以如果还在吃肉或者吃假素的话,就不要抱怨为什么我们得了这样或那样的疾病,甚至抱怨命不好。

停止在饮食上自我伤害,是走向健康的第一步。

今天问问自己:我在吃食物,药物,还是毒药?

荤素搭配科学还是伪科学

荤素搭配”是最没有信息量的词之一。谁不在荤素搭配呀,除非你是那不到1%vegan (纯素食者)。

正因为如此,它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词之一,因为其直接效果是鼓励大家接受现状,不做任何改变。

不改变的结果是,我们的病人越来越多,医院越盖越多。因为现代病大都是吃出来的。

01

不管是养生节目还是社区讲师,不管是营养师还是吃瓜群众,荤素搭配总是挂在嘴边。在美国也是这样,只是他们说的没有这么冠冕堂皇罢了。  

去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营养医学年会上,一位资深营养专家在台上介绍关于抗衰老的研究。她一个一个营养素分析研究得很全面。当然,她发现吃得越素越有利于抗衰老。

但是仔细看她的食谱设计,鸡肉赫然在目,只是比例小一些而已。课后我到前面问她,有什么依据要在食谱里加入鸡肉。她就开始支支吾吾,闪烁其词。到最后我发现,没有什么科学原因,仅仅是习惯性加进去了面已。

最严格的学术研究都受到个人饮食习惯的影响,就更不用说日常生活了。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往往被没有数据支持的看法或偏好所左右,这就是“想当然”

根据百度百科:“凭'想当然,得到的结论(判断)错误会滚滚而来,对科学研究危害极大。……我们必须消灭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用逻辑学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真理进行科学思维,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真理近在眼前也会发现不了

02  

其实主张荤素搭配的人也有他们的逻辑:荤食提供一些营养素,素食提供另外一些营养素,搭配在一起,营养是不是更齐全?

根据这个逻辑,我也可以说:荤食里面有一些毒素,素食里面有另外一些毒素,搭配在一起,会不会更毒?

所以“想当然”是得不到客观结论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分析一下,到底荤食和素食在我们的膳食结构里各搭配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健康有没有益。

植物性食物可以提供什么?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抗氧化斜、植物生化素……这些最重要的营养素,植物性食物都可以提供。

动物性食物可以搭配什么?

胆固醇:堵塞我们的血管……

饱和脂舫/反式脂肪:导致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肠漏综合症……

动物蛋白:促进癌症、钙流失、肾结石……

激素、抗生素……

维生素B12、维生素Dω-3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很重要,但是科学合理的全植物性饮食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由此看来,动物性食物并没有搭配出什么植物性食物不能提供的营养,搭配进来的都是毒!

03  

著名的罗马琳达大学AHS-2研究涉及近十万人,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癌症、代谢综合症的发病率随纯素食—蛋奶素—鱼素—“半素”—非素食的膳食结构趋势递增。换句话说,荤素搭配充其量仅仅处于这个谱系的中间而已,并不是最佳的饮食结构。

坎贝尔博士在《救命饮食》里指出,20世纪70年代时中国普遍的饮食结构更接近于低脂素食。他发现,即使某些地区的膳食中加入很少量的动物性食物,都对癌症等多项健康指标造成很大影响。

坎贝尔博士得出结论,最健康最科学最合理的饮食结构是纯的全食物植物性饮食。

其实不仅仅坎贝尔博士,很多最有贡献的营养学家都持这种观点:Ben Spock, Denis Burkitt, Dean Ornish, David Jenkins, Caldwell Essylstyn, Neal Barnard……

04

记得有篇发表在美国某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在得出素食更健康的结论后,继续写道,可是普通老百姓不会接受植物性饮食,所以还是忘了这件事吧!(言下之意:不用对他们建议素食更健康了。)

这句话可是出自一个医生之笔!

医生应该是健康饮食的引领者。医生有义务把最健康最科学最合理的饮食结构告诉患者。能否做到,做到多少,这是患者的事。我们没有权利替患者做选择,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饮食偏好失去客观性。

或许这位医生的想法很有代表性,荤素搭配才大行其道。

“少吃点肉”的意思是“少吃点毒”

佛莱明心脏研究发现,有35%的心脏病突发,发生在胆固醇4—5.2毫摩尔/升的范围,只有指标在4毫摩尔/升以下才比较安全。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体验胆固醇读数“正常”(<5.2毫摩尔/升),仍然有很多人会死于心脏病。

20世纪70年代,85%的国人胆固醇低于3.9毫摩尔/升。那时我们的饮食接近于低脂纯素。

所以相较于纯植物性饮食,“少吃点意味着每年多死19万人(中国每年58万心脏病突发的35%)。

05

退一万步说,假设我们的目的是要引导大家调整一下饮食结构而已,多吃些素食,那也应该倡导全素。

荤素搭配可以指10%90%素,也可以指90%10%素。宣传荤素搭配无异于告诉大家要维持现状。这是不做生活方式改变的最好借口。

即使人们完全同意我们的纯素建议,在执行中,多数人会做这样或那样的修改,也不一定做得到完全素。所以作为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需要担心大家都吃全素了卖肉的丢了工作,而更需要担心大家不做任何改变。

这就好比宣传戒烟,如果我们建议吸烟者少抽,我们的建议是无效的。因为少抽无法定量;即使定量,也是简单地被习惯和烟瘾牵着走。

说穿了,荤素搭配”不过是给我们的口腹之欲找借口罢了。正是在这种自我放纵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营养教育没有结果,病人还是越来越多,国家不堪重负,老百姓依然病不堪言。

拿我国居民第一大死亡原因心脑血管疾病来说,低脂纯素是唯一一种被科学证明可以逆转治愈的方法。既然如此,低脂纯素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最基本的饮食模式?

鉴于无可辩驳的临床证据,美国的医保结合体Kaiser Permanent要求其体系下面的所有医生向病人介绍素食的重要性,不管那个医生本人吃不吃素。

作为健康天使,医生首先就应该做表率,选择最健康的饮食。现在,美国至少有数百名不但自已践行,而具使用植物性饮食治疗疾病的医生。

在中国,用植物性饮食治疗的临床医生也越来越多。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真正回归医学鼻祖们教导我们的: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孙思邈

“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希波克拉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妈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植物之旅
植物性饮食能逆转心脑血管疾病
素食和阿尔茨海默
海峡卫视?《大家茶馆》栏目?——素食的理由
想吃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这里有一份从荤食过渡到素食的指南,值得收藏!
饮食指南:想吃素?如果您患有糖尿病该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