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众位顶级专家出席《兰陵王》研讨会,共论中国意象现代表达,隆重场面难得一见


7月2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新创话剧《兰陵王》专家研讨会在国家话剧院办公楼举行。


话剧《兰陵王》由著名剧作家罗怀臻编剧,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于2017年7月11日至16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进行了首轮演出。该剧通过讲述一个“灵魂与面具”的现代寓言故事,体现对悲剧命运的观照,引发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回归到向善的本心。


研讨会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代行主持,行业内众位知名优秀专家齐聚研讨会现场,隆重的场面难得一见。


到场嘉宾老师合影


到场嘉宾有:


景小勇  

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王晓鹰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罗怀臻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


徐晓钟  

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


谭霈生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锦鳞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  奔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


童道明  

戏剧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马  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文艺评论家


宋宝珍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赵  忱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张之薇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天津歌剧舞剧院导演张曼君为本次研讨会送上了祝福和感言。





周予援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在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话剧人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中国话剧走自己民族化的道路,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价值,进行创造转化和艺术提升,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同时也要遵循话剧创作规律和对外传播规律,创作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国当代话剧的吸引力感召力。




景小勇

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国家话剧院对《兰陵王》从剧目立项之始就非常重视,从剧本创作到策划、组织,总共酝酿了两年时间。第一轮演出过后,《兰陵王》得到了来自社会、观众、专家、市场的认可。可以说,我们努力的结果已经基本符合了当初的预期。


     剧院对此次研讨会也非常重视,感谢各位专家莅临,为这部戏提供评议和建设性意见。我们将来会让这部戏的水准再有所提升,不断接近并最终成为精品剧目。




罗怀臻

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非常感激国家话剧院,非常感激晓鹰导演。我和晓鹰作为多年朋友,一直惺惺相惜,晓鹰致力于在话剧中追求“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特别是把中国古典戏剧的表演元素、美学精神融入到话剧作品中。我自己这些年在戏曲的现代化、都市化,和戏曲重新找回自己的古典精神方面做了自觉努力。现在的《兰陵王》,是一次跟晓鹰有备而来的一次合作,是一种汇合,希望跟晓鹰的这份合作表达我们两个人的思考,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兰陵王》的上演恰逢中国话剧110周年,这也是我和晓鹰的一种表达,关于中国戏剧的“民族学派”,不仅话剧、戏曲,歌剧、音乐剧甚至芭蕾舞现在都在讨论问题,我们算是用这个创作参与了这个讨论。希望这部戏更成熟、更完整,希望它能在当前戏剧创作环境中激起一些话题,希望这些话题能够从戏剧艺术自身发展出发,讨论一些戏剧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戏剧自身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晓鹰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我从1991年跟晓钟老师读博士研究生以后,有一个观点一直延续到今天,叫“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在这个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有意识地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戏曲与话剧创作进行深度的、整体性的融合并且体现现代艺术效果的实验,从《霸王歌行》开始,到《理查三世》、《伏生》,渐渐把这个想法表述成“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现在跟怀臻合作《兰陵王》,其实是给了我进一步实现这种导演艺术追求的机会,因为《兰陵王》的故事、人物和其中的内涵的文化信息,本身就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


比如《兰陵王》里的面具就不仅是一种导演的表达手段而是故事的核心,我从这里面去挖掘发展面具与戏、面具与人的关系,并把它概括成“灵魂与面具”的关系,让兰陵王在两个面具之间往来纠结并建立起极端化的人格冲突。另外《兰陵王》的文化内涵跟我的艺术追求也很接近,它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源头之一,它给了我一个契机,去追寻比戏曲更早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形态,把傩戏、地戏等古老、拙朴的表演方式揉到话剧中来,以强化这个戏的“中国意象”的文化氛围,这是我在“中国意象现代表达”艺术追求上的进一步尝试,也是对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的一个发言。





徐晓钟

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


《兰陵王》是一部深刻的、对人性有严酷剖析的艺术作品。作者和导演用象征的原则、语汇破解了人性的复杂。面具体现兰陵王的处境和心态,也体现人性的种种扭曲、变异。作者和导演纵深地揭示了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关于灵魂与面具的人性难题,这的确是非常深刻的。《兰陵王》舞台演出的所有的视觉、听觉形象和舞台调度特点都傩戏化、歌舞化了,凸显出戏的象征性。这个戏的舞美设计非常好,张武同志采用宫殿式无梁结构作背景,衬托舞台语汇的象征,一方面很大气,同时也很灵便地为导演的舞台调度、为结构象征的语汇提供有力的空间支点。


这部戏的导演是一直在追求剖析人的灵魂的导演,多年来晓鹰的思索和导演实践可以概括成为两件事:一件事是探索追求演出中的哲理思想品格,还有一件事情是探索追求舞台艺术的“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他在自己的导演创作中惯于使用象征,惯于创造诗化意象来传递舞台演出的哲思内涵,激发观众在欣赏戏剧美的同时进行思索,这次在《兰陵王》中诗化意象用得比较充分。晓鹰在文章中说:戏剧演的是你自己,舞台上灵魂拷问的不单是剧中人物,而且是你自己。因此,我们需要在残酷的情境下拷问灵魂的戏剧,非常好!非常有价值!


我对戏也有一点建议,既然用面具作为这台戏演出的主体形象,就给表演提出了一个重点任务,当演员戴上了面具以后,要让观众通过演员的肢体表达,看到人物在“透明的面具”背后的思想,看到“透明的面具”背后的灵魂。




谭霈生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兰陵王》这部戏的题材,我当初一听到就很有兴趣,我也知道晓鹰导演有一种追求路线叫“中国舞台意象”,我想到这个题材为他的这种追求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看了戏以后得到了满足,这部戏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兰陵王在故事中面对的形势跟命运。最开始,兰陵王为了生存而扮演了顺从、丰盈、柔弱的女性形象,后来他戴上大面之后彻底变了,成为英雄与魔鬼,展现了人性两个极端的对照。全剧将人性变异的复杂性、深刻性展现了出来。关于中国舞台意象的探索,涉及很多问题需要导演去面对、解决。


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不仅是“以歌舞演故事”,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程式化的问题、虚拟性的问题。我注意到晓鹰从《理查三世》开始大量吸收戏曲的程式化去进行导演处理,这次《兰陵王》是个特定的题材,适合比较灵活、自由地处理,程式化也可以,准程式化可以、半程式化也可以,还有很多傩面、傩舞、傩戏和打击乐的节奏,这种路可以走下去。作为完整的剧目做这种探索有完整性的意义。


兰陵王戴上面具后的两个角色的极端对照,的确展现出了人性变异的复杂性、深刻性,但是在两个面具的对照之间给观众留下了一个疑问:全剧展现了兰陵王的两极人性异化,那么他作为一个人的本性是什么?他真正的自我是什么?这一点恐怕需要再进行着重表现。




童道明

戏剧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看完之后我非常兴奋,晓鹰一直以来的导演追求终于在这部戏里达到了完整性,这应该是王晓鹰导演最有价值的一部戏。你们这个戏了不起,话剧舞台上竟然有这样的戏剧奇观,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舞台,我被《兰陵王》的舞台所震撼,于是想到了“中国意象现代表达”这句话,有了《兰陵王》这部戏以后,这句话就有了份量,将来的人们可能会常常提到这句话。


     这是一个很成熟的戏,我觉得应该想办法让《兰陵王》进行世界巡回演出,因为它能够用外国人无法想象的戏剧舞台的表现力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多个维度。梅兰芳当年让俄罗斯戏剧界兴奋的不得了,梅兰芳的戏从文本上讲没有什么深刻性,但是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震撼了他们,震撼他们的就是“中国意象”所有的戏剧都有假定性,他们认为梅兰芳的假定性是最现代的,非常绝,这对于他们有非常大的启发,我认为《兰陵王》这部戏也能给外国戏剧同行这样的启发




马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文艺评论家


这部戏是我近年来看到的“三高”、“三多”、“三大”作品。“三高”:王晓鹰和罗怀臻有着很高的艺术追求、业界地位和艺术高峰;这部剧选取了兰陵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高端事件;这部戏引起了北京甚至全国业界的高关注、高期待。“三多”:主题多义性,比如豺狼、羔羊、英雄、恶魔、面具、灵魂、异化、母爱、拯救、救赎,等等;戏剧叙事和结构多处借鉴、化用世界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舞台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戏曲的多种元素。“三大”:编剧和导演努力对人性进行大思考;编剧和导演努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大发现;编剧和导演努力对中国话剧民族化以及当今中国戏曲的发展有一种大设计、大作为。


这两位艺术家是当今艺术家的领军人物,他们对当今时代中国话剧和戏曲的审美走向进行着深入思考,都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例如怀臻的“都市戏曲”和“重返乡土”,对当代中国戏曲的走向有系统表述。晓鹰的“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中国意象现代表达”,在这部戏里做了整合、实验、凝聚、熔铸,所以,这部戏的诞生可能是今天中国文化或者今天中国戏剧的一个“事件”


《兰陵王》 “很美、很辉煌、很精致、很流畅,意念丰富、制作精良、情节完整、非常新奇。”我说它是中国戏剧走到今天的一个“事件”,我估计这种探索、凝聚、整合要给中国话剧民族化的深入探索、给理论界带来很多思考,所以《兰陵王》的意义确实超出了一部具体的戏。另外,这部戏恐怕会引起国外同行、国外理论界的注意。《白蛇传》、《三岔口》当然也能走向世界,它是表现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东西,那是所谓“大戏剧”的范畴,但是要既能和世界接轨、和世界对话,又有民族深厚传统和现代性,《兰陵王》给了我们比较满意的答卷。很早以前就看到了晓鹰“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导演追求。这看出了你的志向,我猜你会一直努力往这个方向走,你所有的探索和研究都正确,而且是高端的,将来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罗锦鳞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兰陵王》的确是一出别具一格的、富于民族色彩的作品,它包容了中国戏剧历史发展中的许多表现形式,以面具的象征和寓意展示了人性中的复杂、真伪、善恶面目,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出。建议在演出中为一些古典文词添加字幕。




廖奔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


看完这部戏,我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极大的满足感与极大的不满足感” 。我极大的满足感在于我从舞台上找回了很多久违的东西:我久违了舞台上的人性追索,久违了舞台上哲思的思考,也久违了舞台上的意象性表达。我从《兰陵王》中看到了编剧导演的前进和探索,得到极大满足。另外,我还有一些不满足的地方,比如剧中的郑儿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娘娘腔的兰陵王?兰陵王的本我究竟在哪?齐王杀掉了自己的拜把子兄弟,留下前齐王的孽种兰陵王,娶了前齐王的夫人,甚至留下前齐王的左右两大臣,这是否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境?我建议创作者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在未来给出更好的呈现。


晓鹰在这个戏里探索的方向逐渐明朗、明确、清晰化,用他自己的词是“中国意象现代表达”。今年是中国话剧110周年,现在仅仅说“话剧民族化”是不够的,我们看了很多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戏曲手法的话剧,我们把它叫做“话剧民族化”,但是把戏曲和话剧嫁接就是话剧的方向吗?未见得。晓鹰提出的理论命题非常好,用“中国意象”来表达当代舞台要表现的东西,他叫“现代表达”,表达成什么样子就在《兰陵王》这个戏里,所以大家看了以后很兴奋




宋宝珍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兰陵王》是一部透视人性、饱含哲思、蕴含辩证,寓意深刻的优秀之作,也是近些年罕见的话剧力作。中国传统叙事与现代思想积淀有机融通,历史的雄浑苍茫与诗意的飞升意象浑如化境,兰陵王的本我与可人儿、代面之间的伪装与伪化、抗阻与挣扎的心理动机与外在行动逻辑清晰,如流水般顺势展开却形成抓牢人心的张力。晓鹰老师这一次也是倾尽心力,巧妙地化用戏曲的身段手势,形成他独创的象征性、表现性、风格化的中国当代舞台语汇,在整体调度上不急不徐、颇有定力、气韵生动、感人深挚这是一台优美、完整、和谐的好戏。




赵忱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王晓鹰与罗怀臻的这一次合作,把兰陵王的故事发扬光大到了几乎是无以复加的地步,十分惊艳。这部戏的舞台美术很棒,那样一种理性追求,一个非常简约的房梁,它既是对人性的压抑和囚禁,同时又是权力的象征。舞美的聪明也成全了王晓鹰老师“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追求




张之薇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兰陵王的故事是非常好的戏剧题材,而且是很好的中国故事。我一直在关注话剧应当如何借鉴戏曲的问题,王晓鹰和罗怀臻两位老师自觉地、有意识地把戏曲作为他们话剧创作的支点来操作,这是非常打动我的。我认为,民族化是中国话剧走得更远、更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欧阳逸冰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

剧作家、文艺评论家


我认为,《兰陵王》是中国当代话剧人对话剧诞生110周年的最切实的纪念。呈现在话剧舞台上的这出戏,是严谨、精湛的。要特别说的是该剧的经典倾向与当代性表现。《兰陵王》的经典倾向在于其完全显示了“在戏剧艺术中,人的动机应该具有感性的丰富性,应该折射出灵魂最深沉、最多样化的运动。”经典性体现的重要之处,在于《兰陵王》写出了人在诡谲命运面前的困惑与求索。 


全剧定位于寓言的品格,使得这种经典性更加彰显;当代性表现是该剧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应有专文研究。从《兰陵王》的某个角度,我们看到了自己:遮掩真我的面具本是自己戴上的,却在某个时候,在习惯之后,竟然忘记了面具,竟不知本真的所在。无论是媚人的面具,还是吓人的面具,可怕的是丢失自我。而晓鹰导演所坚持的“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追求,正是《兰陵王》当代性表现的组成部分




王馗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话剧《兰陵王》以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断代意义的剧目《兰陵王》作为基础,创造性地转化了史料中只言片语的人物个性,变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表达。剧作家罗怀臻先生用对爱与情的呼唤,审视着两副面具,一副让人异化,一副让人神化,他用自己的宽容与平和,为兰陵王找到了安妥灵魂的途径。需要斟酌的是傩戏与宫廷乐人在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与戏剧特征,在今天的舞台呈现时,这些历史元素的文化真实可能会带来戏剧更加深邃的艺术理性,特别是贯通人神的傩所具有的神秘性、神圣性,是更应该成为戏剧立意与舞台表现的重要基础


     但是,这样的苛求实际正说明了傩的使用,让该剧增加了舞台色彩与艺术表现力,这是当前戏剧创作立足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时变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风貌,戏剧创作因民族化的元素而在当代具有了时尚动心的魅力。




张曼君

天津歌剧舞剧院导演


国话的《兰陵王》让我有了久违的激动,全剧呈现出来的高度整合气象,我们争论不休的“内容与形式”在这里和睦体贴,相敬如宾又相濡以沫。我们在戏曲与话剧间拿捏不定的“写意”与“写实”、“抒情”与“思辨”,同船共渡又刀鞘合体。很难想象,倘编导没有这样的一致的自觉与审美取向,古典古朴与现代哲思如何能存放下如此的中国式的气象?两句话涌上心头——“内容给予了形式,形式即是内容”;“文化自信与现代表达的整合”。


结合晓鹰导演追求的“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实践总结,结合怀臻多年实践的“传统戏曲现代化”的理念思考,我以为他们是向“中国戏剧模式”共同的一次发力,是有实践与理性准备的发力,是朝着“现代整合”大获成功的携手前行。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在民族基因上找到了根,有了这样的根,才能枝繁叶茂筋脉通畅地去追求现代高远,在精神灵魂的皈依安放中,话剧舞台上的中国式审美,亦获得了不可替代的现代存在价值


     一定要讲讲演员。坦率地说,已经好久没见过这样“文武双备”的中国话剧演员了。在我看来,在舞台上,还是要回到表演的原点来考量剧目品格。这不是对导演的轻慢,而是舞台艺术特性使然。看得出来,晓鹰导演这次在演员身上花费的精力是巨大的,也是最见成效的。饰演兰陵王的张皓越及傩戏舞者伶人等尤为突出,他们年轻且有一定的技艺,这很重要,所以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中国式的舞台需要他们!


图片摄影王昊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假面的狂欢 灵魂的悲歌
论述百练:王晓鹰-让中国话剧走向更深入的“民族化”+“现代化”
中国戏剧
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宋春舫(简介)
尹韬戏剧《命中注定》加演再加演|命中注定|尹韬|加演
傅谨:新世纪中国戏剧全景扫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