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曲剧:京腔京韵的地方戏

十几年前,台湾著名京剧艺术家吴兴国先生来北京,说起他在台湾看到的北京曲剧《茶馆》《烟壶》,很是兴奋:“哇,那叫一个京腔京韵,曲剧才真正是北京的戏,曲剧才应该叫京剧。”吴先生此话虽带点玩笑,却也道出了曲剧的特点,它的确是“京味儿”最浓的北京地方剧种。


北京曲剧是一个很新的剧种,它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的,最早名叫“曲艺剧”。1952年,在老舍先生的建议下,曲艺剧定名为曲剧,为了区别于河南曲剧,后又改称为北京曲剧。


《龙须沟》剧照


单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也称“八角鼓”。它是采用牌子曲联缀体、三弦伴奏、八角鼓击打节奏演唱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曲调丰富,形式多样。它的主要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罗江怨】【南城调】【剪靛花】【湖广调】【南锣北鼓】【数唱】等,大都出自民间小曲,有的擅长抒情,有的适合叙事,成为曲剧选用和改编、创造新唱腔曲调的主要来源。


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极具民族特色,鼓面蒙蟒皮,鼓壁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故又称之为“唱八角鼓的”。“八角鼓”是八旗子弟创造的重要艺术形式,盛极一时。 旗人所好,旗人所演,自然弥漫的都是原生的京味儿,故而以单弦牌子曲为基础的曲剧就是京味儿浓郁的地方戏剧。


《龙须沟》剧照


北京曲剧以演出现代戏而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剧种。1951年夏至1952年初,北京曲艺团选用单弦牌子曲,并吸收大鼓、琴书的唱腔,排练和演出了老舍先生编写的现代戏《柳树井》,这部戏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演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的台词在普通话的基础上,以北京语言的声、韵、调为准,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故事通俗易懂;表演没有严格的行当之分,以生活化为主,朴实生动;演唱清晰悦耳,说唱结合,韵律独特,一经上演,立刻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北京曲剧接二连三地创作剧目,逐渐形成了曲剧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北京曲剧从形成到现在,已经演出了一百多个剧目,其中不少改编自文学名著。像老舍先生的作品,除了他自己创作的《柳树井》之外,还有《方珍珠》《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六部,这些作品保留了老舍先生的文学精髓和语言艺术特色,成为北京曲剧的重要经典作品。此外,还有改编自曹禺的《北京人》、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邓友梅的《烟壶》等。


《龙须沟》剧照


北京曲剧的取材范围相当广,除了文学名著改编,还有反映革命题材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箭杆河边》,讲述历史传奇故事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屠夫状元》《墙头记》,以人物传记为题材的《曹雪芹》《雷锋》《徐悲鸿》等,反映重大社会事件题材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歌唱》等等,都是观众喜欢的作品。


总的说来,北京曲剧的大部分剧目都很“接地气”,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老百姓熟悉的喜爱的。同时,由于它没有严格的科范,所以它的包容性很强,能广泛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近年来北京曲剧团创作了一系列风格各异的剧目也证明了这一点。以上两点使得这个剧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若能够更好地把握好这两点,想来北京曲剧一定能继续创作出既有当下感又不失其鲜明艺术特点的好剧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舍先生为“北京曲剧”命名--满岩傅力
北京曲剧
“曲剧”剧种由此而得名——北京西城大齐家胡同手机速写
正阳门箭楼箭窗到底有多少扇?︱箭楼北侧为什么只开了一扇窗?
TA才是正宗的京戏,可惜鲜为人知
曲剧《拉荆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