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所认识的路遥》(上)1.过继后边有“文章”

上部:激流中的水手——路遥的成长轨迹

 

                 

1.过继后边有“文章”

  按现在流行的说法,路遥在七岁时,因家庭生活困难,被父母过继给住在延川县郭家沟村的大伯王玉德。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准确。七岁上过继是真,但过继的原因不仅仅是“因家庭生活困难”,还有更多、更复杂的背景。

是的,当时路遥家庭是困难的,且困难的主要原因也确实是因为“子女多、拖累大”。当时他家共有六口人,两个大人、四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不到十岁,最小的刚出生不久。但是,这在当时的陕北农村是普遍现象,那时没有计划生育,一对夫妇生六七个孩子是极平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传统的陕北人不仅不以此为累,反而以此为荣。在那时农民的眼里,有“双男双女”“五男二女”是件十分荣耀的事情。至于说到困难,那是相比较才能得出的结论:他家的人口和别人差不多,别人不觉得沉重,他家怎么会独独觉得不堪重负,进而作“加粮不如减口”之想呢?

后退一步,即使路遥的父母确有这个想法,确实想过继一个孩子给人,选择的对象也不应该是路遥,而应该是路遥的某一个弟弟。因为,将路遥过继给人不合改变家庭困难的初衷(假如这是初衷的话),同时还和“乡村道理”相悖。

先说与此相关的 “乡村道理”。当时的陕北乡村,传统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家中长子的地位既重要又特殊。长子在财产继承上处于优先地位:家里有多处房产,长子不出旧院子;家中有一处房产,长子要分最中间的窑洞;家中弟兄多、窑洞少,甚至只有一孔窑洞,没有别人的也少不了长子的。长子在家族中的特权与其在家庭中责任联系在一起:父母的晚年由他领导弟弟们照顾,照顾的不好,他得负第一责任;父母去世,他得扛“引魂杆”,背“哀哀父母,养我劬劳”的“孝子贴”。父母去世,若留有债务,债主第一个找的就是他,道理是“父债子还”;父母去世,弟妹年幼,抚养和帮其成家是他义不容辞责任,道理是“长兄如父”。路遥是家中长子,他父亲深知乡村道理,怎么可能首先想到把长子过继给人呢?

再退一步讲,即使他父亲为了摆脱贫困,不念乡村道理,过继的首选也不应该是他,因为不合改变家庭困难的初衷。当时路遥实足年龄已经七岁,虚岁已经为八岁,再过一个月虚岁就九岁了(路遥过继给大伯的时间是1957年农历11月)。在当时的农村,这么大的男孩子完全能帮家里干活了,喂猪、砍柴、送饭、点种都能做,可以算作家里的一个“人手”了。更重要的是,他的“潜力”。“男孩子不吃十年闲饭”,再过几年,他自然就成为家中的砥柱,而他任何一个弟弟要做到这一点都得用更多的时间。如果父母过继儿子给人的目的是摆脱贫困,他们为什么不选作为消耗者的小儿子,而选路遥这个家中的“有生力量”呢?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我们权且再后退一步,就算是他父母因一时糊涂,忘记了乡村理论又算错了利害得失,非要把路遥过继给人不可,还有个他大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

他大伯为什么要过继儿子呢?因为自己没儿子且生育无望。为什么不过继别人偏偏要过继路遥家的男子呢?因为“乡村道理”就是这样规定的:有人无子,要抱养儿子,首先考虑过继,其次才考虑抱养。所谓过继,就是把兄弟、堂兄弟或者户族兄弟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所谓抱养,就是把户族外其他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在传统观念看来,这是必须遵循的规矩,不得违反,不容讨论。在现在人看来,这种规矩毫无道理可言,但它却符合传统道理,并且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产生过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这能保证户族血脉的纯粹,不让“白羊群里出现黑羊”;其次可保证祖先留下的土地、房产不落入外姓人之手。

那么,站在他大伯的立场上,他会选择哪一个侄儿呢?我估计他首先考虑的是刚刚出生的路遥的三弟。如果考虑到这个孩子正在哺乳期,其次会选年仅五岁的路遥的二弟,而路遥只会是最后的选择。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并不高深,只要设身处地一想,“地球人都会明白”。

常言道“养儿防老”,抱养儿子更是这样。抱来的儿子能不能为他养老,会不会对他好,互相之间的感情很重要。而感情的培养,一要假以时日,二要有坚实的基础。具体到养子来说,他对生身父母的感情越淡,对养父母的感情就可能越深,因为“一张白纸才可能画最好图画”。路遥已经七岁,人又“百灵百怪”,要让他“忘记过去”,怎么可能?而不能“忘记过去”,培养感情的难度就大了许多。他大伯在如此重大的人生关口,怎么能“舍轻就重”?

说到这里,读者可能就要问了:这也不会,那不会,那么路遥是怎么过继给他大伯的呢?

这正是我想说的问题。我认为,这是路遥自己的选择,为此,他很可能作了积极的争取,包括说服父母亲和说服大伯和大妈。小小的路遥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为了实现他自己的理想:上学。

路遥给我说过,他在清涧老家上过几天学,后来父母不让上了,让他帮助家里做“营生”。 “这使我感觉到非常痛苦,自己下地干活时,看见同龄人上学,难过得就想哭。”大概就是在这时候,他大伯前来讨论过继的事,他从中看到希望,进而努力争取。

有人也许会问:路遥是怎么努力的,他父母和大伯是怎么同意的呢?老实说,这一切我不知道,也不敢臆测。但我会反问一句:如果路遥不同意,他父亲怎么能把他送到延川呢?不要说像路遥这样有个性的人了,就是这个年龄的一般孩子,大人可能逼他干活,逼他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弟弟和妹妹,怎么可能把他逼出家门,给别人“为儿”呢?如果他死活不去,或者去了后天天往回跑,大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有人也许还会问:当时路遥只有七岁,怎么会为了理想主动离开父母呢?他的感情依托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我想补充说明的一点,当时路遥的奶奶还健在,和大伯一块在延川生活。更重要的是,奶奶带过他一段,他对奶奶的感情很深,这可以弥补因离开父母而造成的感情缺口。

   路遥的这个选择对他的一生关系特别重大,能看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应该看出“自古英雄出少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路遥的另一双父母
“父母九旬,还健在,未必是好事”为什么许多人相信这个谬论?
70岁“居无定所”老人叹息,退休后,拼的就不再是子孙和寿命了
养儿防老?生活是最好的道理,成年人的困难不仅婚姻和爱情
路遥为何将奶奶写进《平凡的世界》,她对少年路遥起到什么影响?
国外父母幽默辞职信:儿子 你终于大学毕业了(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