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0%的影视公司不赚钱,只因犯了这13个错误


去年广电总局张宏森在十九大上透露,中国的影视公司有14389家,数量之多,全球罕见!


注册一个影视公司很容易,但要运营一个影视公司却很难!


在少数精品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大部分院线、网大、电视剧等影视成品上线后表现平平,甚至有的票房惨淡,让人对影视行业望而生畏。但是没有多少人重视和思考背后的原因。

 

做电影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失败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能避免其中一两个也难能可贵,但许多影视公司仍是盲目尝试继续亏损,而不去认真思考。


本文尽可能地罗列原因,期望勇于尝试的新公司、新团队能审时度势,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投资角度】


1、外行资本尝试性投入


在影视市场逐渐火热的趋势下,外行资本转型进入影视行业,包括大的财团,也包括小的民营单位。各行各业都不能避免不专业的探险。以资本带动产业,条件不具备,团队不成熟,考虑不周密的情况下大胆尝试,通常导致最常见的失败,然而他们对失败结果是有承担的。

 

2、心血来潮式的出品投入


电影某种程度上是艺术作品,像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创作者可以自由发挥,无视他人感受。少数出品人在情感驱使下积极创作,不考虑市场需求,一心只想做自己梦想中的作品。


此类投资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电影,我爱过;影视圈,我来过了。但影视圈可能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创作,因为电影通常是大工程,再富有的投资人也不会不停地扔钱。

 

【意外角度】


3、自身运营出错。


资金链断导致项目夭折,或是制作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延期制作,需要追加预算补救,但问题正出在这里,不能对意外有所准备,不能未雨绸缪,不能以平常的心态合理完善,草草了事,以至于大大影响成片质量。


4、碰触敏感因素导致反复审核或是下架整改。


据“猫影传媒”数据,每年有22%的电影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上映,制片占用资金周期过长,综合压力下调整作品本身就容易出问题,如果无法上映,资金可能全部都会打水漂。

 

【团队角度】


5、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电影作品。


出品人自身对具体题材的电影有偏见意识,在了解部分电影理论的基础上,以固有的成见对编剧、导演等职业创作人发出频繁而非常具体的指令,对创作造成最直接的影响。


团队中喜欢指手画脚的领导,对影视作品的影响远超其他非艺术行业,偏执个人的观念强加给为电影买单的受众群体,会引发恶劣的回馈。某些生硬插入的因素破坏电影的统一,甚至让电影变的毫无味道。

 

6、用人失策。


围绕酒桌组件团队:以人情颜面为纽带组建不合格的制片团队。通过陪酒聊天的方式沟通,用和气的方式照顾颜面满足自尊,避免就实质性问题展开讨论与研究的的严肃接触。


制作方由能力欠缺但不能听取意见的人掌舵,致使作品从制作到成品毫无效率与成绩可言。

 

7、轻信策划方案,过度放权:


投资人了解项目,大多凭借一纸策划书或是制片人的三寸不烂之舌。任何一个策划方案都可以像满分考题一样做得漂亮无比,策划案是专为投资人准备的,与剧本质量没有直接关系


投资人看到喜欢的项目往往陷于信任与怀疑两难中。投资人通常没有耐心去详细了解剧本,在无法衡量的情况下,对项目质量的信心建立在亲朋好友或是同事的信任上。本来需要专业人士来鉴定的剧本,在无奈中以察言观色的方式结束。


某些非专业制片人怀中揣着大堆的廉价剧本,游说粗心的投资人,他们拿下项目投资的期望大大高于对作品质量的期望。


投资人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唯一有机会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是对制作团队施压,催促制片方在限定时间内完工,在有限的预算内做得更完美,偶尔在制片过程中咨询、查看。待影片上线以后只能听天由命。然而在失望的票房数据面前,有关人员可以解释出一千个理由。

 

【难以避免的事实】


8、由于圈子不大,项目有限,电影项目制作的过程中,各个岗位的人为了珍惜工作,不得不在言辞上为自己辩护,替自己挣得更有利的地位与话语权。沟通往往像开会一样变为没有实质内容的形式。


9、很多不懂电影的中间人戴着投资人、导演或是实力制片人的帽子四处搜罗创意,但收获常常不会留给原始的创作者。大量原创编剧与投资方之间存在沟通障碍。有能力的新人,有正能量的创作者,有责任感的人才,往往得不到发挥的机会。更难以打开获取信任的途径。

 

10、盲目崇拜IP


IP为资本带来的现成好处与明星带来的粉丝效应一样,能让电影在制作之前就有一定的市场,节省部分宣发费用和时间成本,能让投资相对迅速的回笼。


但大部分投资方对IP或明星艺人缺乏深刻的认知,轻信IP表面数据与热度,过度依赖IP或是明星艺人。在明星高额片酬支付后,无力支付其他必要的制作费用,导致成品走形。


【影片生产角度】 


11、对剧本质量的忽视


很少有团队将构思创意、研讨创作列为制作流程中的重中之重。


有的出品方认为剧本的质量可以忽略,认为创作不需要多少成本。剧本通常是流水线上最末端的一节,在多种压力之下连夜赶工粗制滥造,它最终沦为某个时间点必须落实的任务,而没有在创意产生细节敲定后,重新回到桌面来研究,进行二次三次创作,反复修改精进,成为影视作品的灵魂,成为观众买单的理由。


有的创作团队,投资人、制片人、导演、演员甚至其他工作人员对剧本都有权力提出不同的看法与潜在的建议,七嘴八舌不会讨论出绝佳的剧本,只能创作出表面上看似大家都满意的剧本。


另一种情况,剧本的决定权掌握在导演手中,决策者有更多的机会随便修改,替自己刷存在感。

 

12、缺乏严谨的制作模式


通常影片制作缺少科学的模式,任何小小的人为因素都可以影响影片。少数人的做事风格掌握了一部部影片的命运。

 

13、有时候,“缺好剧本”是一种病!得治!


有时候,“缺好剧本”是一种病!得治!很多团队天天喊着缺好剧本,结果剧本发过去却连看完的耐心都没有,同时也缺乏对好剧本的判断。


缺好剧本前,先问问自己,究竟什么是好剧本?现在摆一个好剧本在你面前,你能识别什么是好剧本吗?


缺乏寻找好剧本的耐心,缺乏对好剧本的判断,甚至缺乏谦虚的学习心态,任何一句让人不舒服的谏言都可能让人才拒之门外。好的导演应该有优秀的创作能力,否则导演只是替编剧展现剧情的工匠,而不是优秀的艺术家。

 

总之,成功的影视作品不会侥幸产生,精品绝不会是少数人的玩物,是优质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这其中,需要优秀的创意为基础,以稳定的资本做后盾,需要优秀的人才掌握话语权,需要谦虚理性的沟通。同时需要监督,需要避免感情用事。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业 | 2016编剧新生态全解析
一年过去了,那些融过资的编剧公司,怎么样了? | 娱投调查
影视投资没有经验怎么办?学会这几点就能解决一切了!
编剧余飞:资本退潮IP遇冷,那些编剧最终怎么样了
两个理想主义者的御寒之道
股权投资进入影视文化产业链正当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