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上沙龙读书会回顾|线上共读第六期《逃避自由》&《爱的艺术》
第一部分   嘉宾分享

嘉宾戈多: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要分享的书是美籍德国犹太作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逃避自由》和《爱的艺术》。《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首部作品和成名作,这本书出版时弗洛姆已经41岁;《爱的艺术》是弗洛姆知名度最广的作品,据说在德语书籍的销量排行是第二名,第一名是《圣经》,由此可见弗洛姆作为心理分析大师和人本主义哲学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我之所以想把这两本著作作为一个专题分享,一方面是因为这两本著作体现了弗洛姆一以贯之的人本主义思想,即人(人性)是目的,不是工具,更非自己的创造物的奴隶,而爱与人的自由、人的自我完成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个人认为,如果对一个作者感兴趣,多了解一些他的著作,会对作者的思想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对于弗洛姆这样大师的著作总会出现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我个人的解读也可能有很多的偏狭和不足,在稍后的问题讨论环节非常欢迎大家指正。

我想先简单的介绍下弗洛姆其人,弗洛姆于1900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传统犹太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岁进入大学学习社会学,22岁获得博士学位。次年转修精神分析学,加入一个社会观察学会做社会研究。在德国工作期间有一段比较不幸的婚姻。纳粹执政后,为避免遭到迫害,34岁移居美国,在美国大学做研究和授课并加入美国精神分析协会。50岁的弗洛姆与第二任妻子搬到墨西哥城,在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学院,随后不久第二任妻子病逝。53岁与第三任妻子安妮斯结婚。1974年搬迁到瑞士生活,直至心脏病去世,享年80岁。弗洛姆有过三次婚姻,可谓情史丰富,他的第一、二次婚姻都不够幸福,第三次婚姻从情感的角度则非常幸福美满,持续了27年。《爱的艺术》这本小书就是在弗洛姆结识他的第三任妻子的时候完成的,也是弗洛姆对自己亲身的爱的实践的总结。弗洛姆一生的关键词是:精神分析研究、爱的追求和实践、参与反纳粹反战的社会活动

下面聊聊我对《逃避自由》这本书的感受。首先书名为什么叫做逃避自由?自由一般可以分为政治自由、物质自由和精神自由,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后者即内在的精神自由。通过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纳粹主义兴起的社会现象,弗洛姆对个人的盲从现象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分析。虽然纳粹主义的狂热比较典型,但个人的盲从并非独特历史时期的独特现象,而是深植于个体心理结构的普遍现象。在二次大战前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化已经相对发达,个人在外在的物质方面的获取比较农耕社会更容易,社会制度更加民主化,可以说表面上的物质自由度和社会自由度更大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的基督教信仰的逐渐垮塌——上一期参与过尼采读书会的朋友知道尼采说过 “上帝死了”的名言就是描述社会的现实心理状态——“现代人”不得不以个体去面对整个社会、以自我面对精神传统的崩塌和价值的绝对虚无,这样的情况下现代人感受到的自我是无用的、渺小的、无助的和孤独的。为了摆脱这种让人产生内在恐惧的状态,现代人有两条路,一是寻求内在的、自发的积极的自由;二是通过服从外在的权威,从而削弱自我意识,进而削弱了自我的无助和孤独的恐惧。这第二种方式正是弗洛姆揭示的“现代病”,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是实质上的“逃避自由”。由于逃避自由的结果是失去了真正的自我,使自我处于一种不安全感当中,从而被迫与他人趋同,失去了真正自由和自由的可能。

现代人本质上屈从于权威,失去了自由,却自以为自己是自由的,是按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的,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权威已经转化为各种各样迷惑性的概念。这本书的重点在于:一、认识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二、辨别、批判伪自由、伪自我的形式。三、树立对追求真正自由的观念。

现代人服从了哪些权威而不自知呢?弗洛姆指出,传统的权威是外在权威,比如纳粹时期国家权威或者宗教偶像——比如说新教(加尔文主义)的上帝,宗教偶像要求个体的自我绝对服从,偶像崇拜在文化多元后被削弱,但并未消亡。还有更隐蔽的内在权威,以职责、良心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形式干涉个人的自由。这里的职责、良心并非出自个人的自我需求,而是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弗洛姆认为这样的内在权威更可拍,因为个人会认为这些规范是自愿遵从的,而人是不能反抗自己的,相比之下,外在权威尚有反抗的可能性,所以弗洛姆形容其为“看不见的敌人”。除了僵化的伦理道德规范,现代社会中还存在更加隐形的高大上的权威,比如:常识、科学、舆论等等,比如说现在的媒介如此发达,广告铺天盖地,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并实际影响个人的自我选择。

有人说,那么为何不能选择服从权威呢?自己思考也是很累有时很痛苦的事儿。弗洛姆指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最佳途径是自发的和自由的,外在的权威无法最终形成适合独特个人的发展信念,所有最好的感受、思想、愿望总是通过自发的行为和实践才能实现。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外在权威与自我成长的真实愿望会冲突,会产生潜在的不安和焦虑并不断累积,并最终形成了伪自我。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实质上已经成为了机器人,自以为自己是自我的人,生活在幻觉当中,幻觉的背后是不安和焦虑。其实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是人必须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追求真自我难,顺从权威的伪自我容易,这也是现代社会的特点。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追求真正的自由,弗洛姆给出的关键词,是自我的自由活动,包括独立思考、认识自我、自由发挥情感和理性的潜能,而人性中的成长、发展和实现潜能的冲动是这些自由发展的创造性(自发性)活动的动力(争取正义和真理的人类倾向正是在人类追求自由和成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按心理分析的概念,用真实的实践、感受、理性和意识去影响或取代潜意识,在生活中实现完全自主的选择。

其中,弗洛姆特别提到了社会性格的概念,即人为适应社会生产和生存方式不可避免的受社会影响的性格模式,实现个人自我需要认清社会人格的利弊,比如现代化的工业社会,造就了消费至上的社会人格,个人就应该理性思考和行动影响降低消费主义对个人的影响。尽管社会存在种种弊端,个人是否可以完全独立的存在,不考虑他人和社会呢?弗洛姆的答案是:不能。因为弗洛姆认为个人只有与他人和自然产生联结才能成为完整的人,个人想要充分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就无法离开他人和社会。也就是说,个人既应是独立的、独特的,又应从独特性出发去与他人和社会进行联结,才是最好的存在方式

接下来我谈谈另一本书《爱的艺术》。还是从书名说起,爱为何是一门艺术?重点不在于爱是美的和愉悦的,这似乎已经是数百年来无数文学作品歌颂的事实,而是指爱像任何一门艺术——比如绘画、雕塑一样——需要感受、学习、实践。换句话说,爱是一种能力

首先我们看看弗洛姆对成熟的爱情的定义,“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由此可见,弗洛姆关于成熟的爱的前提是个体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里的独立性不仅仅指外在的独立和自由,更是指内在的精神自由和成长的自由。个人完整性更是指个人理性和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当然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个人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人才可以是情绪的主人,才可以从积极的情绪(与狂热的情绪相反)出发让爱情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让爱成为积极性的活动就是爱的能力的体现。

弗洛姆把爱的积极性活动的特点总结为五个要素: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理解),要注意这些要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的。其中,弗洛姆认为给予恰恰是个人有力量的表现、是个人有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表现,富裕者方能馈赠,只有个人丰富才有能力给予。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个体把内在的感受、欢乐、悲伤、智慧与他人一同分享时,也是将自己的生命活力与对方分享,并唤起了对方心中的生命力,当对方予以回应时,双方因这种生命力的相互唤醒而快乐。关于责任心,弗洛姆强调责任心不是义务,是对对方生命的愿望的应答,对一个成熟的个体而言,沟通、理解、成长的愿望是普遍存在的,“责任心”意味着学习和实践这样的能力以应答他人生命的愿望。尊重是强调在建立紧密的生命关系时,不要有意无意的控制他人,尊重对方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个常见的句子“希望你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我希望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只有个人自己是完全独立的,才能最好的尊重他人的独立成长。关于最后一个要素,认识或者说理解,我知道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一畅销书的书名叫做“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虽然这本书我没读过,但在线上听一位经济学家讲座时提到过,书中指出了男性和女性无论在生理和心理、语言和情感上存在众多差异,造成两性沟通理解的困难重重、矛盾不断。我相信男性女性确实有种种的差异,但是根据弗洛姆的观点,无论男性女性有着与他人联结和成长的渴望这样的相同最根本的人性基础,在此基础上两性不管是差异还是相似之处,都可以寻求互相欣赏的部分。而且,通过相互的深入的、而非表层的认识和理解——弗洛姆写道:“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人”——也就是说我们互相发现了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虽然灵魂总是神秘的也有部分必需保有私密性,但我们总可以找到心有灵犀的部分,虽然人互相认识到的只是心灵花园的局部,但是这种深层次的快乐无可比拟,虽然探索自我以及互相理解很不容易,但这种探索可以因共同成长而长久持续。也许这就是现在线上线下常常提及的灵魂伴侣,也是种种理想的灵魂之爱的奇妙之处吧。

爱这种积极的力量可以达到美好的亲密关系,而现实中的爱往往并非弗洛姆所说的成熟的爱情,那么如何辨别什么是成熟的爱情呢?弗洛姆指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书中提到不同的爱的形式中理解什么是成熟的爱。

我从书中总结成熟的爱的五个特征:第一、成熟的爱应该是独立的。以母爱为例,母亲除了应该给予保护、耐心、宽容和指导,还应该排除对子女的占有欲和依赖,母亲应该关心和希望孩子成长并从自己身边独立。第二、成熟的爱是以博爱为基础的,而博爱又源于认识和理解。博爱的特点是没有独占性,弗洛姆指出:“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而同情必然包括理解的因素。如果你不爱所有人,自然也不包括特定的那个人。“对人类整体的爱是对一个特定的人的爱的先决条件,尽管对人类的爱从其产生来看是通过对某些特定的人的爱发展起来的”。第三、成熟的爱是从自爱开始的,或者说自爱与爱人是不可分割的,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他自己第四、爱情是同时兼有独特性的。这基于人既有共同性,也有独特性,每个人都有的成长的潜能和需要又同时都是独一无二的自我。爱情中的性以及独特自我的对象这两方面,确实有排斥他性,但并非否定了更底层的博爱的意义。第五、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最难的部分是爱情要求个人成长。个人的成长需要克服许多外在(包括社会)和内在的(包括传统)困难,从《逃避自由》一书中可知,只有个人成为真正的自由的自主的有信仰的自我,自我才能彻底消除潜在的不安和焦虑,并在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中体验幸福,弗洛姆甚至提出,幸福是一种美德。换句话说,只有个体是发光的,我们才有可能互相照亮。

关于如何进行爱的实践,这是见仁见智的。弗洛姆提供了几个原则,包括自律、集中注意力、耐心、谦恭、客观和理性等等,这些部分可以稍后讨论。如同佛法所说先建立正见,再去按一定的原则去反复实践,方可得正果,我觉得如果说人生是不断修行的过程,那么爱情其实也是,弗洛姆定义的成熟的爱情也无法一蹴而就吧。

最后,我想说,弗洛姆笔下《逃避自由》中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以及《爱的艺术》中成熟的爱情也许带有一些理想光环,然而我相信那是一个更美好的境界,弗洛姆以其一生研究人性和人类心理根源、不断实践爱的理想,我想他不愧为是一位“爱的先知”。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第二部分   问题讨论

Q1
如何看待弗洛姆写的“不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Alice: 我理解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是站在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的。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付出感情。

余梦: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类似于子女对父母的爱,那是一种寄托在依赖和索取前提下的爱(小宝宝没有父母的保护不能生存),从自身的立场出发的。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则类似于父母对子女那种爱,是以爱为基础,从对方的立场出发。

小枫:我的理解:一个是向内的(不成熟),另一个是向外的。

一花一世界:长久成熟的爱情是,我爱你,你就是你,不需要为我改变什么,只需要在一起就ok了;不成熟的爱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我才去爱你,我是这样理解的。

岚梦: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这个情况的爱,我是依赖你的,我对你有依赖,没有你的话我就找不到我自己,这是不成熟的爱。因为Ta把自己的价值完全依靠在对方身上,缺了Ta就无法生活下去。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因为我爱你,我才需要你。就像我爱一朵花,我爱某一个事物,我会很喜欢和它在一起。所以,我爱你,我喜欢跟你在一起。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两个人是独立的,但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两人在一起是很舒服、很愉悦的感觉,这是我的理解。

S:不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例如,一个女生,她需要男生爱我,需要男生保护,疼爱等心理的依靠,或者是金钱的给予,这是一个女生对男生的需求。而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种爱是自发的喜爱,是积极的爱,就像《爱的艺术》第52页说的一句话:“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那就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我赞成弗洛姆,我觉得这才是爱一个人的真谛。我爱对方生命的本质。但是,如何具备这个爱的能力?我觉得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因为这个社会比较浮躁。比如很多女生追男明星,有盲目性。可能因为他形象好,物质条件比较好,就确定恋爱关系,付出爱情。我觉得爱情的真谛应该是爱对方的本质,这个我和弗洛姆意见一致的。像嘉宾说的,爱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学习的,就像人生是一场修行,人具备爱的能力也是一场修行。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111页也说到:爱的能力取决于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我们同世界、同自己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出一种创造性的倾向。本人成熟的程度包括个人的独立性,个人成长等方面。弗洛姆在最后说到掌握一门艺术或者是学木匠等等,无论是学习爱也好还是其他,要有纪律,集中能力,极大兴趣,这三点是作者认为具备的要素。

岳某:我理解的不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我需要你应该是我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我从自己内心出发,我说出这样的话。而成熟的爱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我爱你是我内心的感受,然后我说出我需要你。不成熟的爱中,我需要你,很表现出一个人的占有欲,给人觉得很自私。因为爱情是双方的事情,仅从自己角度出发,这是不成熟的爱。与之相对的是成熟的爱,我爱你,我们两个人灵魂共鸣,我觉得我们在本质上类似,可以有这种爱情,再说我爱你,相对成熟些,这是我的理解。


嘉宾戈多:岚梦和S的观点,和我的观点比较接近。弗洛姆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这是具有依赖性的,岚梦也提到了。弗洛姆强调相爱的双方,两个人都应该独立,各自完整性,反对依赖性。如果强调有依赖性,就是不成熟的爱情,最终也不会幸福。而成熟的爱情,前面书友也提到过,解析得很清楚,因为我爱某一个事物,所以我需要它。我需要你,也就是说我和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亲密关系的链接,有一个对孤独感的打破,但单纯依赖别人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S也提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去认识对方的本质,我理解的就是对对方有深入的理解,理解人的精神层面更深层的部分,才可能达到我和这个社会、他人、爱人互动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我自己,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你,认识人的灵魂。我觉得爱有这样的作用,我发现我需要你,但是这个需要不是一个依赖,而是你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次的发现和需要,这是我的理解。我觉得和S等人的说法,我都挺赞同的。

Q2

你如何把握现实生活中的自由?你认为如何能扩大自己的自由和自主性?

whenwhen:她更多的讲述的是屈从权威,机械屈从,是一种无意识地逃避自由,我想谈一下生活中的不自由和如何把握现实生活中的自由。宫崎骏的动画片《千里千寻》,有一个小女孩全名是四个字荻野千寻,为救爸妈,她去求汤婆婆给她工作,签名时用四个字,汤婆婆说四个字太多余太奢侈,从今天开始你就叫一个字“千”,手一挥就没收了她名字中的四分之三,只剩下四分之一。这个故事就是讲汤婆婆通过没收名字来控制她。关联到我们生活中自由的被剥夺,我刚工作时家里长辈给我的忠告是你要把可爱顽皮机灵古怪收起来,在工作中不要显示这一面。这个亲身经历是说我们为了融入工作的团体或社会组织或朋友圈,需要藏起自己的个性或舍弃它们,这才是团体所需要的,团体不接纳和欣赏你除此之外的多余的东西,比如才能、思维、价值等。那我们如何把握生活中的自由呢,我觉得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多一点,尽可能多一点,在这个空间和时间里,你可以很好地释放自己多余的思维、才能、价值等,让自己成为更完整的更丰富的,没有被肢解掉的自己。

S:我没有看《逃避自由》,我蛮认同上一位书友分享的观点。我比较幸运的是毕业后做了两份工作,都是工作环境很简单,不需要太多人际关系的维护,可以简单地做自己。所以到现在工作5年了,对于职场的人际关系还是小白,我一直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也不加班和付出太多个人精力,我觉得生活大于工作,工作赚钱就是为生活服务的,我更多的精力用在生活方面,怎样把握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我觉得需要一个物质保障,经济独立,保障自己的生活,我们不可能去做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月亮和六便士之间要达到一个平衡,尽可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金钱物质保障,就像我的一个保护伞,让我可以充分发挥找到我的自由,比如我喜欢文学、心理学等,我就去学,就去探索,探寻真理。

段莉:萨特:“人被判定自由”。是自由之刑。人被抛到世界上,没可能不自由,从出生就不是自主性行为,多时我们讲的不自由,只是没能力选更想的那个而已,不选择也是因为你选择了不选择。

冯嘉宝:我还是比较困惑,有时候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就会想,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个命题我们真的能做得到吗?在哲学上有两种自由,一种是消极的自由,一种是积极的自由。消极的自由就是工作太辛苦每天要加班,我们不想要它,想逃避它。积极的自由就是没有生活和经济的压力,每天的时间都是很自由的情况下,我们还知道我们每天要干什么吗?比如工作之余我们会有很多爱好,但是这些爱好是我们真正喜欢,还是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呢?对于这一点,我比较困惑。另外,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的自我是随年龄的变化而不断成长的,生存智慧是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的,最后变成了一条在水中的鱼一样,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这与前面几位同学的说法似乎是相反的。这是我的一点困惑。

嘉宾戈多:这个题是我自己选的,也是我的困惑。首先,几位书友的发言都很接地气,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以及困惑提出来的。我觉得我自己讲的东西比较抽象,这种抽象在佛洛姆看来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从个人体验出发,从个人经验出发,从个人情感出发,才能得到一个自发性的、积极性的互动,形成一个人的自主性,我也和大家学习了。刚才说到几个点,我也挺感兴趣的,比如,刚入职场长辈说要抛去一些个性,肯定是有利有弊的,如果你完全服从这种意见,那就是佛洛姆所说的服从了长辈的权威,而没有经过自己的甄别判断,其实有些建议未必不对,比如刚毕业时比较幼稚,要去成长,这是肯定的,但是总是要自己去鉴别的,如果一股脑接受,就没有形成自己的成长道路。还有,如佛洛姆所说,我们要有自主性,读《红楼梦》时,里面的探春、晴雯,尤三姐都是非常有自主性的,非常有个性,非常反抗,她们就是不服从那个时代的权威的观念、传统的礼教,我觉得这种自主性,最能体现生命的价值。还刚才冯嘉宝提到的困惑,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时也很无聊,比如这次疫情就是这样,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工作,但是你工作了不到一星期你又会厌倦,现在的工业化社会,弗洛姆用了一个马克思的概念,叫做异化,你的劳动异化了,它不是你真正要的,是你要生存。这种异化会让你个人的成长受阻碍,你没有按照你自由的意愿去成长,它的损害就是这样不知不觉的,现在的人,被异化了之后,你会很累,累了有购买商品、娱乐等方式,但这种按弗洛姆说就是比较浅层的东西,如果你一直做这些,你就会无聊。正如叔本华说人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像钟摆一样。你有大把时间来按自己的意愿成长,但成长不是像娱乐消费那么轻松简单的事情,它其实是有难度的,但它有趣,你就会有动力去做。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S:刚才针对上一个朋友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把握自己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寻找现实生活的自由,她又提到孔子儒家提倡立德立言立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是古代哲学不止儒家,还有道家、佛家,我觉得我的思维更偏向于道家。比如庄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然性,他就是崇尚自由的人,我就是这样的,可能不是太主流。

岚梦:赞同戈多,自主性对之于自由是至关重要的,真正的自由就是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这种自由是以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社会为前提。自由是相对的,自由与义务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有自由就会有义务,有义务才能自由。

小枫:没有对不对,只有接受不接受。你放弃了这个自由可能得到了另一个自由,关键是那个自由最大化。

嘉宾戈多:关于立德立言立功,身后名这个想法,我已经放弃很长时间了。法国某国王所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你留的身后名真的是有用吗?我在想,不是没有用你就不能追求,我是说你可以追求但你会发现这最终没有根,没有依据,会怀疑我们追求的身后名有没有价值。假如我们人类一千年后要灭亡,那你的这个观念有没有价值。我们人类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小点,宇宙并不以我们人类为中心,身后名只是人类的自大。我们如果把此生过好,那死后该留名留名,不留名也留下自己的足迹。

冯嘉宝:我刚才那个意思不是立德立言留身后名。伟大的人做了伟大的事,也不是以留身后名为目的,但是他最终结果是留了身后名了。还有一种人值得探讨,就是作家,之前看到冯唐有本书说伟大的作家都是有这种野心的,想用他的文笔和思想去对抗时间的永恒,所以为什么人类那么多宝贵的财富留下来,就是这些思想者、作家们让这些成为不朽,这对于我们人类还是很有意义的。

嘉宾戈多:留名客观上是有好处的,比如许多流传下来的发明、文化、经典等,我们也享受到它们带来的好处。我想说的是伟人一开始并不是想留名。比如佛陀,他的最初目的是解决他个人的困惑:生老病死,人为什么会经历这么多痛苦,以及能不能解答周围人的困惑,他并没有立志建立一套体系,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包括一些发明家,发明是出于兴趣,再比如达芬奇画画,更多出于兴趣和好奇,他尝试用新技法绘制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甚至在他死前就开始掉色,他并没有想名垂青史。至少有一部分伟人或科学家,并没有想这个事,名声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但这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只是结果。

Q3
你如何看待《爱的艺术》中弗洛姆提到的母爱?错误的亲子之爱对幼儿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冯靖文:我当时看《爱的艺术》的时候有做笔记嘛。然后翻了一下有提到父爱、母爱,那里有一点我是比较认同的,就是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成熟的人既是自己的母亲,也是自己的父亲。人可以把父亲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上,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之上。所以在爱他人之前要学会爱自己。我觉得越成长,我们会对父母有很多的可能,会有不满。但是慢慢地长大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是你无论怎么说,想要摆脱父母的阴影,你还是会有带有父母的烙印。所以,很多事情,我说我绝不会像自己父母一样,但是往往你会表现得像他一样,所以我看那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印在我脑海里面就是我们要不断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修炼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是当自己的父母,而不是依赖父母,就是尽量的去学习他们好的地方,尽量避免他们不好的地方去影响自己。我的发言完毕。

嘉宾戈多:我很同意刚才靖文提到的那个“我们就应该是自己的母亲,又是应该是自己的父亲”。这个弗洛姆在书里面就提到的,这个还是讲,母亲可以无限的宽容自己的儿女啊,他就想这种爱是一种非常包容的爱,就是我们应该爱,应该具有这种包容性。但另一方面,父亲的角色是一种更理性的角色。就是说,在小孩子还不成熟的时候,我们要去引导他,要去规范它,甚至个别的时候要去惩罚他。让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这样一种理性的和一种情感的包容,一种结合。这个观点我觉得我很同意。

还有一点我想分享一下,就是弗洛姆讲的母爱里面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他讲做一个母亲或者说做一个父亲,作为一个长辈来说,他应该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他认为这个层次是高一个层次的,因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母爱的话,其实非常注重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那种付出,你付出的越多,甚至有的到达宠溺的那种程度,觉得那种爱很伟大,因为我舍不得吃都给你,我舍不得穿的给你就很伟大。但是弗洛姆觉得更伟大、更有理性的话是我希望这孩子成长,我希望他独立,我希望他成为一个知道他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只有他是独立的、完整的,他才能够精神幸福。我们平常看到很感动的那种我们对他的物质上的付出啊,那种给予啊,当然也很好。但是弗洛姆认为,特别是像小孩子小的时候,亲子之爱是一种本能,就是怎么讲呢?特别是在母亲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这种本能就是,我要对我的有血缘关系的幼子,对他一种特别特别亲密的关怀,这个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稳步成长的一个关系,不是一种精神上有提高的关系。我对这一点印象挺深刻的,因为我们常常会误解,说父母在孩子怎么小的时候,对他孩子这么付出,但是长大了以后付出的似乎就会减弱,或者说他再付出的话,我们就经常会观察,父母对子女会有一种有意无意的有控制性。如果再在更长大的话,子女成年以后,也许父母步入老年以后,父母会对子女还会有一种依赖性。不管是控制性还是依赖性,在弗洛姆看来,都不是特别健康的一种关系。好的,我的感受就是这样。

Jack:我赞同弗洛姆关于母爱的看法,母爱是一种自然的爱,不平等的爱。只在母爱成长中孩子容易缺乏社会标准的训练,容易不思进取,因为母爱并不需要个人努力就可以获得。结合经验,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很冷,妈妈容易代替孩子做决策,孩子的独立性被抹杀,容易胆小,缺乏创新。

Q4
大家如何看待周围普遍存在的“缺少真爱”的现象,你认为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

冯嘉宝: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教育的问题,教育三个功能。第一是培养健全我们的人格;然后第二个功能就是培养我们学习的思维;然后第三个功能就是培养我们的一技之能。然后,现在社会的话,因为我们人口过剩,竞争太过激烈了,所以把最后一个功能就提到最前面来,把我们每个人都培养成一个很好用的,一个工具一样的人,然后后面的那个培养一个健全的人这个功能的话,我觉得就被很大程度的削弱了。所以就是我觉得爱的能力,是一个健全健康的人格和灵魂的一种能力和基础吧。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人格还有灵魂,才能有爱的能力。但是这个社会都没有给我们这部分的培养,我觉得缺乏真爱,缺乏爱的能力,也是比较正常的,而且缺乏了健全的人格。我觉得不仅是缺少真爱,我们还缺少很多东西,比如说缺少信仰,缺少理想,还总是觉得自己缺少金钱。这是我的感受。

Silence:我同意上一位书友提到的关于教育中缺少真爱的一个影响。就是我觉得造成这种原因,有部分是因为环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一直拿一些古代的一些作品,像什么红楼,朱丽叶啊,这些以前的一些作品去看。以前的真爱什么的,现在能够感觉到的感觉很少,或者说见到的也比较少,我们在这种社会里其实是不太相信真爱,这也就是我们看到很多,就是比如说不好的呀,或者说不要浮躁,不要物质啊,或者说也不一定说是物质,就说我们相信这种东西就是他会来,但是也会走。我觉得我的观点就是觉得有部分就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就是有的人就觉得:我这么做就是理所当然;或者说:我就是追求物质;或者说:哦,我就是追求这种,我没有必要付出;或说,我也不知道我是否有爱的能力等这些。我觉得有部分是因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导致我们可能也不会去相信。就像他说的,我没有这种信仰,你说真的有真爱这种东西的存在,那我也不会去尝试。我现在就可能会害怕,因为害怕受伤害之类的。这是我的一个观点,谢谢。

小明:看了这问题,我在想,现在我们讨论的关于“爱情”这个词,或者说概念,可能是从西方在近代引入的。就是说,“爱情”这个词可能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如果把上面说的“爱情”这个概念与中国以前的文学作品,比如刚提到的《红楼梦》等等中国历代一些文学作品里的内容对比起来,比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红楼梦》里面,贾宝玉跟林黛玉说“我爱你”是一种怎样的画面,那是不可想象,也是不可能的。就是说,我认为以前中国人好像并不会直接说太多东西关于“爱情”,或者我们更多注重的是“情”这个字吧,比如“亲情”、“友情”等等。回到刚刚说的,“爱情”这个东西可能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它的内涵似乎没有被中国人完整领悟(所以,既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也就不知道何为“真爱”)。另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作者说得很有道理,理清了我的很多一直模糊不清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在实际中怎么区分,如何运用在现实生活,从而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这是困扰我问题,我可能也在思索中吧。

靖文:为什么会说现在缺乏那种真爱的现象了?我记得看《爱的艺术》的时候,弗洛姆就认为,现代社会的话,商业化是占统治地位的,还有我们把商业成功看的高于一切的文化。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也是遵循着某一种商品,还有劳动市场的那种基本原则。所以往往我们的行动准则是比较冷漠和自私的。然后我们以为我们现在谈恋爱是自由恋爱,自由选择,其实我们并不自由,我们其实在谈恋爱的时候还是会不知不觉的心里面比较。无论怎么说自己自由恋爱的也好,我不相信大家是永远不会去计较对方的物质,还有对方的家庭环境,最重要的是经济条件。我觉得这种情况,这种社会环境下,我们是缺乏那种真爱的。但是另一个作者,我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了,就他做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问他,他说你怎么看,现代的年轻人好像并没有深情,就是他们很容易的就可以在网上找到一段感情,就是他们很多情,没有以前那种深情了,但是那个作家就说,我仍然相信,虽然说科技会让人有了很多选择,会看起来人好像比以前肤浅,但是他说他还是相信人心不会那么肤浅。人心中还是有一种长情在的,所以我觉得可能一方面我们会觉得缺少真爱。但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还是有一小撮人会相信真爱的。

Juno_yjl:我这边来分享一下,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其实我觉得在书里面有提到这是资本主义,因为这个作者也是在资本主义背景下面生活的嘛,他也看到资本对于人的异化的一个问题,就是人越来越作为一种好像工具一样的,然后不断地在做事啊,或者去衡量一些事情都是以是否有相关的一些资本或者他本身的,简单来说,就可能是财力是否雄厚啊,有没有相应的资产啊,就像这些问题中的这个情况。我们觉得他说真爱越来越少了,然后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人去结婚,好像八卦新闻一样,我们去看那些新闻这个人跟那个人在一起,是不是因为他背景很雄厚啊,或者很有钱的这种情况。有的人不自觉的就在我们去日常交流的时候就会用这些资本的条件去衡量你所认识的一些人,就是觉得他家里是不是很有钱,是不是很有文化。他家里是否有一些背景。我个人认为这些都属于资本对于我们一些日常个人思维异化,让我们觉得我们平时找对象就是应该要找这样子的条件,就是很多网上一些文章说,我们找男生要找这种条件的,那个条件的比较好,或者女生要找老公,要找个有这种条件比较好的。但是为什么刚刚有朋友提到,还是会有对于真爱的渴望,我觉得追求真爱是一种人体的本能,人的本能吧,就是我们还是希望有精神上的那种灵魂伴侣的情况。就是不可能是完全变成一种屈服在一个资本下面的一种工具人的那个形态,完全是为了那种经济条件去追求我们的一些恋爱也好,婚姻生活这样。

Arollrock: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其实简单的来说,会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就是现在为什么会感觉普遍都存在这种说缺少真爱啊、爱情关系后,在各种特别是自媒体文章上见到。先说客观吧,从客观上来说,的确是因为在自从现代之后,也就是大概是二战之后整个社会背景和人文思潮都在一个急剧的变化,然后基本上从没有了上帝到没有了唯一的真理。然后其实我们的很多方面的标准其实也不再是一个唯一的东西,这也是个大背景,所以肯定他必然跟很多前现代的、古代的很多人对爱情的看法有一种比较主流或者一种比较经典的一些归纳是很不一样。这个是客观上肯定是会存在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其实也不是客观和主观,就不说客观,就撤回一下。这其实就这是第一个点,但我觉得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是,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当然,刚刚几位书友都有讲到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个特别的因素,因为现在的确主流的世界上都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社会,基本上可以这么说,然后,它对于关系也产生了异化,然后当然就对于很多标准也会形成一种,比如刚刚那个是我讲到的,大家以为是在做选择,但实际上是一种被规训下的一种选择,大家都以为那个很好的,我自己都想着要去选,然后大家都在比较,就是还觉得自己在竞争,我在用一个很好的标准去筛选什么人啊,对方什么样子呀,那实际上就是规训。但是还有背后其实联系弗洛姆的这两本书一起来看的话,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可能大部分在说没有真爱的人,他们没有办法首先得做到弗洛姆说的那种独立,跟那种自由,就是能够在精神上是一种自由,在行动上就是说能不能够去逃脱甚至是反抗这个社会对于主流的一些关系的看法,然后又做出自己的选择。就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艺曦:其实我是比较疑惑的,看到这个题目,因为我不知道这个真爱的定义是怎么定义的,然后前面有一位书友提到说,人是摆脱不了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嘛,我觉得,前段时间就看到一篇公众号,然后写了一篇文章,就说:调查了一个现代的年轻人关于想要从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中想获得什么,然后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情感和情绪的一个需求,就是为了体验爱与被爱,最主要的是一个精神的陪伴;然后第二点是生活陪伴的需求,就是共同分享生活的点滴吧;然后第三个就是满足外界的期待,解决身份危机;第四个可能就是想改善或者保持社会经济地位等等。我觉得我就是没有说要去评判这些需求,哪个好坏或怎样。我只是觉得,人处在这种社会的大环境下很难去区分这东西到底算不算是真爱呢?或它有没有真爱的成分呢?所以我就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疑惑。然后刚才前面小明也提到说爱其实是来自于西方的一个概念,然后引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那我就也想跟在座的书友探讨下,那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家就一再讨论真爱,那就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大家觉得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一个真爱的一个体现了,就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才是一个就是真爱的关系呢?

故城:其实我和艺曦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有一个疑惑,就是什么是真爱的评判标准?这我也不好说,我们先来回顾一段,《爱的艺术》里面说: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以政治上的自由原则,一方面是以市场作为调整一切经济活动,因此也是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则为基础的。货物市场决定进行货物交换的条件。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力的买卖。有用的物和有用的人的精力和技巧都变成价值。这些价值根据市场的条件,自愿公平的进行交换。我们现在的社会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社会,那么,对人的影响也肯定是有的。那么我们的真爱的标准是否也会跟着这个一起变化呢?是否也可以这么思考,这个人符合我的标准,并且在与对方的相处中,我们都保持着独立性和完整性。那么这是否是让人满意的爱情呢?我记得大学期间有这么一则新闻,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他的妻子布丽吉特,也就是他的中学老师,结成了夫妻了。当时在我国的媒体里面掀起了一波自媒体的热潮。就说这就是爱,跨越了年龄。但是,我们在一个课上去分析了马克龙的追他妻子的那个过程,以及他的妻子布丽吉特的身份背景之后发现马克龙原来是喜欢她的女儿的。后来呢,发现她的女儿对他并不感冒,所以呢,又转身去追布丽吉特了。布丽吉特所属的家庭是当时法国贵族社会的贵族家族,而且他们掌控着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的政治力量。那么,当马克龙和布丽吉特结婚之后呢,马克龙建立了一个新的政党,并且他的这个政党很顺利的变成了执政党。但是你又不能说马克龙,他对布丽吉特是不爱的。他们在所有的一个社会相处中,哪怕是对媒体公布中,他们都相敬如宾,并且马克龙需要布丽吉特的背景,布里吉特也需要马克龙对她的关心和爱,那么这段关系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当做是一个真正的爱情?

嘉宾戈多:刚才很多书友发言我觉得都是涉及了很多的角度,我最后听到故城发言的,所以我就跟着故城用我个人的角度回应一下。故城提到就说我们既保持我们个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又符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标准,因为既然我们处在这么一种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反正不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是现代化的工业社会,都要求人或多或少都被劳动力化。那我们就坚持这样一些条件,然后都符合不是很好吗?像马克龙一样,我既找到了真爱,我事业上还顺风顺水。但是,往往我们鱼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我们可能是只是很一厢情愿地提到了极端的以及极个别的例子。你看他鱼得到了,熊掌也得到了,对吧。然后我们实际上,也许我看周围的一些现象,也许大家都是因为真爱的条件是不容易满足的,而我举着的那个社会价值观定的那个条件是比较容易满足的,或者容易看得见的,所以说我们往往就说,既然我找不到真爱,我就满足那个现实的那些社会价值观给我的那些条件吧,最后不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潮流。我个人是这么一个感觉。

我还想补充一点的就是刚才小明提到的,也许爱情这个概念从西方来讲也没有多长时间,就是说爱情的观念肯定是在不断的演化的,我都同意。但是我还是补充一点,在公元前上千年前,我们已经有了《诗经》对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是不是也是表现爱情的?只是人们人没有定义它,给它一个名字叫做爱情对不对,那个时候能写出这么优美的句子,如果只是说双方的性本能的吸引,我觉得可能还不是。然后那个弗洛姆另外一本书提到有一个例子也挺有意思的,就说现代人好像是科技很发达,技术很发达,但是现代人工作,就是你一定看上去我们工作很有效率,很有便利,但一定你就比古代人幸福吗?或者说你实现了个人的那个自我的独立性、完整性就比古代人好吗?在他看来是不一定的,比如说一个古代人,一个手艺人,他给你做了一辆什么,比如说马车之类的,他可能从材料从选树,去刨木头,然后做那个轴啊,那些装饰啊,他从头到尾都是手工的。在手工的过程中,他虽然很辛苦的效率很低,但你有没有觉得他很有成就感,他很快乐,他很可能比我们现在一个富士康工厂去流水线上去拧一个螺丝的人要快乐的多。那这样一个快乐的人,他碰到另外一个同样的织布的,从采蚕丝开始,然后织成布的一个古代的女人。他们相遇的时候,这样快乐的人会迸发爱情吗?我觉得也许会吧。

Jack:按照弗洛姆的理解,爱是一种能力和技术,普遍缺乏真爱,是因为爱的教育的缺乏,我们学校学生存技能的知识多,爱的知识少。


Q5
你周围是否有弗洛姆提到的成熟的爱情?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翩翩:嘉宾要不要说说为什么设置这个问题?

嘉宾戈多: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听一听现代社会里真实的真爱是什么样子的,想听听大家的感受而已。

冯嘉宝:没想到大家周边那么缺少真爱,那我分享一个。就是有一对情侣现在已经结婚了,他们俩都是我读研时的同学。他们俩的性格,那个男生是比较包容的,那个女生是脾气很大。但是他俩有个共同点是智商和情商都比较高,尤其是那个女生。虽然她脾气很大,但是她确实非常的聪明和成熟。而她对爱的理解也很深刻。我跟那个女生还是室友,她谈恋爱的次数并不多,但她很会思考。她的上一段恋爱也是非常用心,包括她看了别人的恋爱,然后从中总结了很多经验,就用到现在这段恋爱中来了。包括他们处理生活中两个人的一些矛盾等等,那些方法都很成熟。所以,我在没有看到这本书之前,很早之前就感受到,爱真的是一种能力。作者谈得也非常好,但是周边包括我们的父母,还有其他的人,可能一辈子在婚姻里面、在两性相处里面,未必都能把两性关系、把爱处理得那么好。


第三部分   自由讨论

针对嘉宾介绍的《爱的艺术》和《逃避自由》这两本书的内容,各位有什么问题想交流的吗?

翩翩:刚刚在聊天框里面,段莉老师引用了萨特的一句话:“人被判定自由。”对于这句话,嘉宾是怎么理解的呢?

嘉宾戈多:刚刚段老师提的这个问题,我没有读过萨特这句话,但是段老师有个很好的解释,就是说“人是被抛到世界上的”,所以人的出生并不是一个自主性行为。我们讲的不自由,讲的只是没能力选择更想要的那个而已,不选择也是选择了不选择。我对这句话的背景和涵义肯定没有更深的理解,我只是从个人理解来讲,人的自由是被判定的,也就是说人是没有可能绝对自由的,有时是必须接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想飞,我们也没有翅膀,对吧?我们受我们肉体的限制。比如说我们想永生,那也不可能。就是说,你的自由总是被限制的。

作为具体的个人,我们的有些理想,比如说我想做运动健将,但是没有先天的条件,也是不可以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弗洛姆给我的感觉,我们应该有很大的自由。有些东西我们不能选,但是有些东西我们又可以无限选择。那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人的成长。你的心灵能有多丰富,你是不知道的,或者说别人的灵魂的深处是怎样的,你也不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很奇妙的,它有怎样的能力,我们的大脑有怎样的潜力,我们不知道。所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面,其实可以说你的选择也是无限的,因为你在有限的时间里,你无法实现所有的选择,所以我们也可称之为无限。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既有限制,又可以无限,同时接受那些自己受限制的客观部分。

我比较喜欢蒋勋,我记得蒋勋讲过,我们不只有天然的限制,还有一些社会的限制。他讲唐诗,比如说我们现在多写自由诗,想写多少字就写多少字,也有很多精彩的诗作。但是唐朝那种律诗规定是很严格的,比如说你必须写八句,第三第四句必须要对仗工整。虽然律诗限制得这么严格,好像限制很死,但是比如说杜甫,他可以写很美的律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千古名句。就是说你可以在限制里面,做出很美的东西。又比如我们看陈丹青《局部》里,讲到了文艺复兴之前的绘画,那些画家只能画宗教题材。陈丹青给他们取了个名字叫“伟大的工匠”,他们接到的活是定制的,你必须画耶稣、圣母等题材。但是他们能画得非常不一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技法揉进去,有创新。就是说,我们生而在限制中,但是我们又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又或者说我们可以拓展我们的自由。我觉得这个是挺受鼓励的,但我也只是限于他们思想的浅层表面,自己在限制中,碰到那种限制还是蛮痛苦的。但是有时想想他们的说法,还是会得到一些思路和宽慰。谢谢。


翩翩:有位书友说:“书翻得太快了,没找到作者有怎么设置主体间的关系?爱的意愿、能力、成长可能都是两个人的事,而且,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所以”不同步“可能是常态,经常会是只有一方努力直至煎熬的情况,如何解?”

嘉宾戈多:这个问题我也挺困惑的,我还没有成长非常同步的、喜悦的经历,所以我不知道,万一不同步了该怎么办。但是我想,首先你能找到一个有共鸣的人的话,并非是一个很浅的基础。比如说,你们双方都是成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话,比较成熟的话,它实际上是有一个基础的,这个基础决定了,它成长的速率不会太停滞,要不然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基础它有一个成长的潜能,而且它是一步步成长过来的。我也相信,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如果在双方都比较丰富的基础上,很少会出现一个人基本的价值观或基本的信仰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或者颠覆性的变化。反之,如果出现了,那是有可能出现两个人越走越远的情况。

因为弗洛姆说人类灵魂的宽度是非常宽的,深度是非常深的,所以成长面向有很多。比如你读文学,她可以绘画,或者其他任何感兴趣的东西,每个人都会有成长,你很难去评论说,对方在那方面的成长和你不同步,只要对方是有一定程度成长的幅度,我觉得都可以去欣赏。你可以欣赏与你相同的部分,也可以欣赏与你不同的部分。这些也只是我纸上谈兵。谢谢你的问题。

冯嘉宝:我看书有很困惑的一点是,作者说只有阴阳结合、男女在一起才能找到内心的统一,然后他得出来一个结论,同性恋者,或者是做不到爱的那些原则和要求的异性恋者,是永远摆脱不了孤独的折磨。同时作者也有一个观点,爱有关心、责任、尊重、理解这几个层面,就我看来,我觉得有些同性恋者也能达到灵魂共鸣的程度。我在他们的相处当中也能看到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相处也是非常的幸福和融洽的,但是他们为什么永远摆脱不了孤独的折磨呢?作者关于阴阳结合的解释,感觉还是不太能说服我,如果那么简单地把这种群体打为永远摆脱不了孤独的折磨,我觉得对他们好像也挺不公平的。我就有这样一个疑问。

嘉宾戈多: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任何一本著作,或者任何一个作者,我都觉得他们的话不一定是百分之一百对的,就像弗洛姆说的,我们要自主判断。书中很多观点是很有启发的,但是同性恋者不能逃脱孤独,可能是在那个时代,你要知道在1960、1970年之前,同性恋在西方社会都是违法的。如果被发现,像王尔德那样,都会被抓起来关在监狱里呆几年的。也许弗洛姆不能完全脱离那个时代的社会观念。但是弗洛姆是怎么说的,我没有特别关注这句话,所以我还不好说里面全文是怎样的,但是从我个人来说,就像冯嘉宝说的,爱的积极性表现在理解、关心、给予、责任和尊重等,这个与你是同性恋或异性恋没有什么关系,同性之间也可以做到这些。所以关于阴阳结合的说法,我个人也觉得是不是很同意。

岚梦:刚刚提到阴阳结合和同性恋的问题,我倒是想说,书中的阴阳是否可以不一定完全理解为男和女,因为同性恋的话,我感觉也是其中一个人是偏女性化的,其中一个人是偏男性化的,所以我觉得他们同样也是可以有幸福吧。这是我的一点感想和理解。

嘉宾最后总结:今天晚上非常高兴,与大家交流,也准备了一下讲稿,不知道有没有正确表达出弗洛姆这两本书正确的观点,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弗洛姆这个人。而且我有一个感受,因为这次的《逃避自由》实际上是一位书友推荐给我看的,而《爱的艺术》我是好几年前看的。其实当年看《爱的艺术》时没有特别感觉,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次看了《逃避自由》,忽然觉得他的观点很值得我去深究,然后反过来又把《爱的艺术》看了一遍,发现自己以前没看懂。所以我也很珍惜各位书友给我推荐的书,还有各位讨论的观点,再次谢谢大家。

翩翩:爱是一门艺术,谢谢嘉宾今晚为我们解读弗洛姆的著作,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什么是爱,也谢谢大家今晚抽空参与线上共读分享会。



第四部分   部分音频以及讨论的截图
Arollrock&艺曦—问题四的讨论 来自云上文化沙龙 00:00 05:27
嘉宾戈多—人被判定自由.mp3 来自云上文化沙龙 00:00 04:20
嘉宾戈多_不同步的感情.mp3 来自云上文化沙龙 00:00 02: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弗洛姆《逃避自由》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放在心底的爱
称得上真爱的恋情必须经过四个阶段
你了解爱这件事吗?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