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钩沉 | 回眸1956年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1956年6月15日至7月26日,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安举行,这次历时43天的会演比原订计划延长了11天。参加这次大会的有西安市、直属县市及渭南、宝鸡、商洛、汉中、安康、绥德、延安、榆林等八个专区的观摩演出代表团共12个,包括37个演出团。其中演出代表1873人,观摩代表630人,特约老艺人15人,中央及山西、甘肃、青海、西藏、云南、新疆等地特约观摩代表115人。 

在四十多天的时间里,大会观摩、展览及售票演出共150场,其中观摩演出71场,售票演出58场,展览演出21场。观摩演出的剧种除秦腔外,还有话剧、新歌剧、歌舞、眉户、京剧、豫剧、评剧、晋剧、越剧、汉调二簧、汉调桄桄、花鼓戏、端公戏、八岔戏、曲艺剧、同州梆子、二人台等扎根陕西的外地剧种和本土地方戏,丰富多彩。 

二人台《十对花》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眉户《迎春花开了》

参演节目中本折戏及音乐舞蹈节目共145个,其中本戏21个,折戏110个,音乐舞蹈节目14个。在这些剧目中,既有创作的现代剧、历史剧,还有改编、移植的剧目,同时还有进行整理改编的原本演出剧目。 

大会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会刊和历次座谈会、评奖会,组织大家自由地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进行了反复地讨论。

时任陕西省文化局局长、大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鱼讯在大会总结报告中谈到,“这次会演是我省戏剧界盛况空前的首次大会师,正当国家处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之中,正当各方面向我们戏剧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的时候,我们举行这一次全省戏剧队伍主要力量的大检阅,是必要的、适时的,对于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明确方向,也是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的。” 

秦腔《忠王李秀成》

秦腔《卖水》

这次会演,是对陕西戏剧的一次大检阅、大展示、大交流。会演中,不仅有保持古典风格传统表演的各个剧种的老艺人,还有各个剧种涌现出的大批青年新秀。

大会特别邀请了各个剧种的一批老艺人进行了展览演出。如:秦腔老艺人张德明演出了《拉骡子》,魏甲合演出了《怀王搜杯》,著名演员李正敏演出了《二进宫》,著名演员苏育民演出了《扑池送亲》,同州梆子老艺人王莱莱演出了《滚鼓刘封》,汉调二簧老艺人范大德演出了《失火印》、张庆鸿演出了《张松献图》……

秦腔《怀王搜杯》

秦腔《拉骡子》

老艺人张德明非常激动,向大会捐献了十四个秦腔珍本,还有不少的老艺人表示“家中还有宝藏”,或是说“肚子里遗产还很多”,过去没人重视,埋没、废弃了,愿意倾囊相授,传递给年轻一辈。会演中,为63位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戏曲遗产、对我省戏剧艺术事业有着卓越的贡献名老艺人颁发了大会“奖状”奖。 

老艺人程海清发言

老艺人程海清在闭幕式上发言时讲到:“我这次有机会参加全省会演大会,真是万幸。一个多月的观摩,演出节目,一天比一天丰富多彩,实在令人高兴。这种情景感动得我心里惭愧。解放了,我翻了身,生活也改善了。想起旧社会时,艺人们教徒弟,都是'教三句留三句。今天在新社会,谁还能再这样呢。所以我把在家留下的一些戏本,抄写好送到文化局了。我们老艺人也要把东西拿出来,'推陈出新,把事情做好。

 在全部会演节目中,由我省戏剧工作者自己创作的,或是根据传统剧目发掘、整理、改编的,共有118个,占总数的92.9%。不少剧目迄今已成为我省戏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

 秦腔《铡美案》、端公戏《打麦场》、豫剧《王佐断臂》、秦腔《法门寺》、花鼓戏《夫妻观灯》、秦腔《游龟山》剧本荣获整理改编一等奖。眉户《粮食》、秦腔《烈火扬州》剧本荣获创作一等奖。 

秦腔《铡美案》、秦腔《三上轿》、豫剧《王佐断臂》、歌剧《赤卫军》等17部作品荣获演出一等奖。曲艺《小姑贤》、花鼓戏《桑园配》、评剧《杜十娘》等16部作品荣获演出二等奖。秦腔《金沙滩》、秦腔《藏舟》、秦腔《烈火扬州》等20部作品荣获演出三等奖。

闭幕式上,时任陕西省省长赵寿山作了讲话。他在讲话中谈到:

任何一种戏剧艺术,如果抛弃了民族形式和民族传统,都会是脱离群众的,没有前途的。为了我们民族戏曲艺术的繁荣和昌盛,今后首先必须积极地、正确地、发掘一切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民族戏曲剧种和剧目。继承和发扬前辈艺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丰富的艺术遗产。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提高,使我们的民族戏曲更加丰富多彩。

为此,首先要求新文艺工作者和民族戏曲工作者,青年演员和老演员,剧团和剧团,进一步团结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好好向老艺人学习,继承遗产,下定决心,勤学苦练;加强政治、文化、业务、理论和历史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发扬民族戏曲遗产中一切健康、优美的东西,并进一步提高它、丰富它。只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苦下身段,经常练习,把吊嗓、韵调、吐字、步伐当作必修之课,同时一定要虚心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吸取先进经验,这样,我相信我们的戏剧事业,一定能够得到迅速的蓬勃的发展。

时光荏苒,当年的许多新秀已成长为秦腔舞台上的艺术大家,时至今日,当年这场观摩大会的许多参与者也已作古。回首往事,无限感慨。近年来,由中央到地方出台多项文件,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当年的这场艺术盛会对于当下的戏曲发展也有许多启迪。

编辑:杨瑶

审核:王梅、妍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戏史正源——关于皖南花鼓戏源流的几点思考(上)
强力推荐:杨宝喜(大麻子)《三上殿》1956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 临潼
意外:教育部已同意,再建一所戏剧学院!建成后有多少人愿意上?
同州梆子
当代剧作家:石来鸿
中国各地戏曲一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