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诠解最新章节

概说

本篇是论述血痹和虚劳两病的辨证论治。本篇共有条文十八条,载方十一首,其中附方二首。篇中第一、二条是论血痹病的发病机理、脉证、治法和方药。从第三条至第七条,以及第十条至第十二条是论虚劳病的脉证、发病原因和机理,可作为本篇虚劳病的总论,以下的条文则阐述虚劳病的证治和方药。由于血痹和虚劳两种疾病都是虚证,故合为一篇论述。

血痹是以肌肉麻痹为主证,多因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所引起。血痹证除肢体局部麻木外,往往亦有酸胀和微疼的感觉。它和痹证的筋骨肢体疼痛而迥然有别。

虚劳是慢性的衰弱疾患,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等一切证候而言。本篇是以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虚损的发病机制为立论根据,并提出了治肾虚调节阴阳,治脾虚调节气血的重要治略思想。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词解】

尊荣人:指富贵人。

【诠解】

本条是论述血痹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凡尊荣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虚则寸口脉微,血虚则寸口脉涩。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汗出后,体气愈疲,因而嗜卧,卧中不时动摇,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寒外束,风与血相搏,则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故关脉小紧,紧为邪客,微涩为气血不利,治用针刺法,引动阳气。阳气行则邪去,邪去脉和而不紧,则血痹自愈。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乃因疲劳汗出而阳气一伤,卧不时动摇而阳气再伤。于是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经云:'邪入于阴则痹也。’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则邪之征也。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而痹之为病,血既以风入而痹于外,阳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必针以引阳使出,阳出而邪去,邪去而脉紧乃和,血痹乃通。以是知血分受痹,不当独治其血矣。”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诠解】

本条是论述血痹病的辨证论治。由于营卫气血俱虚,阳气不足,阴血涩滞,又感风寒,故见肢体麻木不仁,即谓之血痹。阳气不足,寸关脉微。外感风寒,故尺中脉小紧,血痹之证以肌肉麻痹为主,如邪重者,亦可发生疼痛;故曰如“风痹”状,而实非风痹之关节流窜疼痛之证。

血痹治疗,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黄芪益卫气之行;桂枝温经通阳,协黄芪达表,温通血脉;芍药通血脉,而养阴血;生姜、大枣散风寒,补营血,调和营卫。此节与上节合看其义始备,其方即桂枝汤,妙在以黄芪易甘草,倍用生姜载黄芪走表之法。

【选注】

《医宗金鉴》:“此条言阴阳寸口关上俱微,尺中亦小紧,合而观之,可知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涩、俱小紧也。微者虚也,涩者滞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血痹外证,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但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主黄芪桂枝五物汤者,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病案举例】

金某,女,22岁,工人。1976年2月5日初诊。患者一个月前,因用凉水洗衣服,突然发现双手苍白渐即转为青紫,发冷伴有麻木刺疼感,间歇性发作,每次可达数小时,每需双手放入温水中方能缓解。经我院西医外科诊断为“雷诺氏症”。曾使用妥拉苏林、烟酸、消炎痛等效果不佳,乃改用中药治疗。症如上述,舌质淡红,苔白偏厚,脉弦紧。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处方: 黄芪60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2片,红花9克,桃仁9克,地龙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上方连服二十剂,上述症状已全部消失。原方又服二十剂,病状未见复发。

(摘自《中医杂志》1982,1:72)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词解】

为劳:言其势之将成。

【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劳病的变化,有阴阳两种病情。虚劳病人阳气不足,阴血亏损,则有阴虚而阳气外浮之机,故见脉浮大按之无力。又有阴阳气血不足,阳气衰惫之象,故轻取则脉象软,重取则脉无力。脉大与脉极虚都是虚劳病的脉象特点,说明肾精损则阴不配阳,故脉大;脾气损则中气不足,故脉虚。先后天阴阳气血亏损是虚劳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选注】

《医宗金鉴》:“男子平人,应得四时五藏平脉,今六脉大而极虚,非平人之脉也。然大而无力,劳役伤脾气也;极虚者,内损肾阴精也。此皆欲作虚劳之候,故有如是之诊也。”

4.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词解】

面色薄;面色浅薄不红。

卒喘悸:突然发生气喘心悸。

【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劳病的辨证。由于心肾阴血不足,血气少而不荣于面,则面色无华,望之浅白,谓之“面色薄”。上条重则论脉,此条重则论色,合而观之,以见虚劳为病色脉之诊。血气不足,必然津液匮乏,故见口渴,以及亡失血液,所以面色薄也。如其人卒然发生气喘心悸,诊其脉而浮于外,便知其里之虚。夫气虚则喘,血少则悸,而脉又按之无力,如是色、脉、证结合分析,故知其证为虚劳。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渴者热伤阴气,亡血者不华于色,故面色薄者,知其渴及亡血也。李氏曰:'劳者气血俱耗,气虚则喘,血虚则悸’。卒者,猝然见此病也。脉浮为里虚,以劳则真阴失守,孤阳无根,气散于外,而精夺于内也。”

5.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词解】

目瞑:闭上眼睛。此处“目瞑”有眩晕的意思。

【诠解】

本条是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病。由于肾中真阳不足,精血内虚,故脉虚沉弦;肾虚不能纳气,则呼吸短气;阳虚不能温煦,则腹中拘急;肾阳虚不能气化津液,则小便不利,少腹胀满;肝血虚,则面色白而无华,阴虚不潜,阳热上扰,则目瞑兼衄。

【选注】

《医宗金鉴》:“脉虚沉弦,阴阳俱不足也;无寒热,是阴阳虽不足而不相乘也,短气面白,时瞑兼衄,乃上焦虚而血不荣也;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乃下焦虚而气不行也。凡此脉证,皆因劳而病也,故曰:此为劳使之然。”

6.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词解】

酸削:指两腿酸痛、消瘦。

【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肾精虚损,虚阳浮于外,所以见脉浮大。阴虚生内热,故手足烦热。春夏木火炎盛,阳气外浮,阴气内伤,故病加剧。秋冬金水相生,阴气得助,阳气内藏,故证候得瘥。但是,秋冬阴寒盛阳气衰,阳虚失于固涩,可能精液清冷而自出。精虚则肾虚,肾虚则骨弱,故两腿酸痛如削,不能行走。

【选注】

《金匮悬解》:“脉浮大,手足烦者,阳气内虚而外盛也。春夏阳气浮升,内愈寒而外愈热,故剧;秋冬阳气沉降,故热轻而内寒减,故瘥。缘中气虚败,不能交济水火,火炎上热,水澌下寒。肾者,蛰闭封藏之官也。水冷不能蛰藏阳气,则阴寒精自出。水寒不能生发肝木,则酸削不能行也。”

7.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一作:泠。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肾阳不足的虚劳病。由脉浮弱而涩推论病情,可知涩为精血衰少,弱为肾阳不足,浮为虚阳不潜,精气不敛。肾之阴阳精气不足,故精气清冷,所以无子。本证阴阳精气交亏,有阴无阳不能生,有阳无阴不能长,是为“精气清冷”之意。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此以脉断无子也。男精女血,盛而成胎。然精盛脉亦当盛,若浮弱而涩者,浮乃阴虚,弱为真阳不足,涩为精衰,阴阳精气皆不足,故为精气清冷,则知不能成胎,谓无子也。盖有生而不育者,亦是精气清冷所致,乏嗣者可不知之而守养精气者乎。”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 一作目眶痛 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

失精家:经常亡失精液的患者。

阴头寒:指男性龟头发凉。

梦交:指女子在梦中与男人交接的证候。

【诠解】

本条是论述阴阳两虚的辨证论治。久患失精病的人,由于肾阴耗损太过,阴虚及阳,肾阳亦虚,阳气不能温煦下焦,气化不利,阴寒凝结,故少腹弦急,阴头寒冷,下利清谷,亡血失精,脉象极虚芤迟。病久精衰血少,故目眩发落。以上脉证,多属元阳衰惫,但也有阳气微浮之象,如脉芤亡血。脉得芤动微紧,芤动说明心火、相火浮而不守,微紧说明阴寒凝结之象仍然存在,故见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与少腹弦急等。

本证属阴阳两虚,而见元阳衰惫和阳气浮动两种病证。用助阳之法,则有动火之害,如用养阴之法,则又有增寒之弊,故仲景从调和阴阳入手,而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谐阴阳,交通心肾。方中桂枝温通阳气;芍药敛阴缓急;生姜健胃而散阴寒;甘草益中气;大枣补阴血;又加龙骨潜阳,牡蛎敛阴,安肾宁心,固摄精气。务使阴阳相互维系,阳固阴守,则失精自效。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脉极虚芤迟者,精失而虚及其气也,故少腹弦急,阴头寒而目眩。脉得诸芤动微紧者,阴阳相乖而伤及其神与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沈氏所谓'劳伤心气,火浮不敛,则为心肾不交,阳泛于上,精孤于下,火不摄水,不交自泄,故病失精;或精虚心相内浮,扰精而出,则成梦交者’是也。徐氏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

【病案举例1】

冯某,男,32岁,干部,12月9日门诊。

自谓婚前梦遗失精,婚后房事过度,致患盗汗,迄已年余,屡医不效,多则二三次,至少一次,汗出则醒,醒后潮热,心悸难寐,一寐又汗,惊惕,每晚如此。现头昏目眩,少气腰痛,精神委顿,面色枯黄,舌淡苔薄微干、尖红,唇燥,小便时清时黄,大便时燥时好,六脉轻按浮濡,重按微弱而数,此即《内经)所谓“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之候也。拟滋肾水,调阴阳,兼以潜阳固涩。

处方: 桂枝3克,白芍12克,炙甘草、炒枣仁、龟板胶各9克,生熟地各18克,龙骨、牡蛎各15克,生姜3克,大枣5克。水煎服。

二剂后盗汗止,精神好转,五剂后,诸症消失。

(摘自《中医杂志》1979,6:11)

【病案举例2】

患者王某,男,20岁。患失精症,几乎每夜均有,人已疲惫不堪,屡经医治而不见效。余诊其脉弦缓无力,视其舌苔淡嫩不泽。余问有梦否?答曰:始则有,而今已无。辨为脾胃不和,心肾阴阳不交,而精关弛废之证。

处方: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生姜1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此方连服5剂,滑精止,人有精神,饮食较佳,从此病愈。

(刘渡舟治验)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诠解】

本方指出虚劳病的治法。天雄散方,以温补阳气为主,收敛精气为佐。方中天雄助阳暖水脏,补腰膝,调血脉,利皮肤;桂枝温通阳气;白术健脾化湿;龙骨收敛精气。本方治疗五劳七伤、阳痿遗精等证,而以白术开源,龙骨节流,天雄固本,三法合一,方意突出。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天雄散一方,纯以温补中阳为主,以收涩肾精为佐,想为下阳虚甚而上热较轻者设也。”

9.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词解】

喜盗汗:喜当“善”字解,或“多”字体会。

【诠解】

本条是论述阴阳气血俱虚的脉象和盗汗之证。脉象虚细而微弱,是为不足之脉,可知为阴阳气血不足之证。阳气虚而不能固表,阴血虚则不能内守,故容易发生盗汗。盗汗,睡而汗出,阳加于阴,而阴虚不守之证。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男子平人,为形无病者言也。其形虽不病,而其脉之虚而弱,则阳已损也;细而微,则阴已消也。阳损必驯至于失精,阴耗必驯至于亡血。验其外证,必喜盗汗。阳损斯表不固,阴损而热自发。皆盗汗之由,亦即虚劳之由也。”

10.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词解】

痹侠背行:指背后脊柱两旁有麻痹感。

马刀侠瘿:结核物生于腋下,名马刀。马刀,长形蚌名,生于颈旁名侠瘿。瘿,同缨,缨帽而有带,结于项间,此处结核,叫“侠瘿”。

【诠解】

本条是论述三种虚劳病的辨证。病人五六十岁而精气衰少,虚阳外浮,虚火上炎,故脉大而中软。卫阳不足,督脉气衰,则脊柱两旁而有麻木痹阻之感。气虚而陷,则肠鸣矢气;或者阴虚阳郁,痰核结于腋下,如“马刀”形,称为马刀。结于颈旁,称为侠瘿。以上三种病,都是属于虚劳病的范畴。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人年五六十,精气衰矣,而病脉反大者,是其人当有风气也。痹侠背行,痹之侠脊者,由阳气不足而邪气从之也。若肠鸣、马刀、侠瘿者,阳气以劳而外张,火热以劳而上逆。阳外张则寒动于中而为肠鸣,火上逆则与痰相搏而为马刀、侠瘿。”

11.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词解】

脱气:元气脱失。

喘喝:疾行时张口喝喝而喘。

【诠解】

本条是论述脾肾阳气亏损的虚劳证。脉来沉小而迟,是脾肾阳气亏损的征象,故名曰脱气。肾阳虚不能纳气,急行则喝喝而喘。肾阳虚,不能温暖四肢,则手足逆寒。肾阳不足,脾阳又衰,脾胃运化功能不足,则饮食不能消化,故见腹满、溏泄等。肾阳虚则生机衰弱,脾阳虚则气血来源不足,这是一种难于恢复的虚劳病,故名“脱气”,以喻其甚。

【选注】

《医宗金鉴》:“脉沉、小、迟,则阳大虚,故名脱气。脱气者,谓胸中大气虚少,不充气息所用,故疾行喘喝也。阳虚则寒,寒盛于外,四末不温,故手足逆冷也。寒盛于中,故腹满溏泄,食不消化也。”

12.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诠解】

本条是论述脉见芤革,主亡血失精。正如陈修园所注:脉轻按则弦而重按则大;弦则为阳微而迟减;大则为中盛而中芤;减则阳不自振为诸寒;芤则阴不守中为中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革脉不易明,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之,则不易明者明矣。得此脉者,则正气不足,气血虚寒,妇人则主不能安胎而半产,不能调经而漏下;男子不能统血则亡血,不能藏精则失精。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脉弦者阳不足,故为减为寒;脉大者阴不足,故为芤为虚。阴阳并虚,外强中干,此名为革,又变革也。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是皆失其产乳生育之常矣,故名曰革。”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诠解】

本条是论述脾胃阴阳两虚的辨证论治。脾胃衰弱,阴血阳气来源不足,可发生元阳衰惫,虚阳上浮和营养不足三种病情,表现出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证象。如偏于寒的,阳气不能温煦,阴血不能濡养内脏,则为里急腹中痛。如偏于热的,阴虚内热,虚阳浮动,则为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衄血,多梦失精。如气血虚少不能濡养肌肉,则为四肢酸疼;血不养心,则为心悸。

由上可知,在阴阳失调的病情中,补阴则碍阳,补阳必损阴,只有用甘温之剂以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运化正常,则阴阳气血来源充足,则阴阳平衡,营卫和调,而寒热错杂诸症状自然消失。用小建中汤是本治劳以甘之旨,使其温补脾胃,以滋生化之源,内调气血,外调营卫,则阴阳自在其中。方中桂枝辛温通行阳气,温中散寒;饴糖味甘而厚,缓急止疼,合芍药酸甘以化阴,合桂枝辛甘以化阳;芍药味酸,收敛阴血,养荣平肝;甘草甘平,调中益气;大枣补脾滋液;生姜健胃理气。此方调营卫、和阴阳,为何名以建中?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治疗之意。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病案举例】

曹某,男,11岁。

一诊(1972年7月11日): 腹痛反复发作,已有年余。近日寒热不已,其腹痛时作时止,大便或泄或干,有时便血,纳谷不佳,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脉虚软,舌淡无苔。西医外科诊为节段性小肠炎。此为太阴虚寒,营卫失和,脾不摄血。治用小建中汤。

处方: 桂枝3克,白芍9克,煨姜3片,红枣5枚,炙甘草3克,饴糖30克(冲)。四剂。

二诊(7月15日): 腹痛已和,便中带血,低热不退,纳谷尚少,脉舌同前。原法不变,增以补气。上方加党参6克,黄芪9克。四剂。

三诊(7月19日): 痛除血止,面色转润,但大便不实,胃纳较差,脉沉,舌淡苔润。此中下虚寒,须温里扶阳,拟附子理中汤加味主之。

处方: 党参6克,焦白术9克,姜炭3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淡附片4.5克,怀山药12克,煨木香3克。五剂。

四诊(7月24日): 大便已调,胃纳亦开,但时有低热起伏,脉细舌淡。仍须以甘温退虚热,再拟小建中汤加味。

处方: 桂枝3克,白芍9克,煨姜3片,红枣5枚,炙甘草3克,饴糖30克(冲),党参9克,焦白术9克,云苓9克,怀山药12克。五剂。

药后热退而安。经西医检查,认为病情基本痊愈而出院。

(摘自《中医杂志》1980,12:36)

1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诠解】

本条承上条论述阴阳两虚而卫气偏虚的辨证论治。上述之脾胃两虚,营卫气血来源不足,若气虚为甚,形成里虚脉急腹痛,以及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而又见倦怠少气、自汗恶风等,可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以补脾肺之气,而有益气生津、补气固表止汗之功。若因阳气不能温煦,肺中寒凝气滞,聚湿生痰,引起气短胸满等,则加生姜散饮化痰以理气;若痰湿停于肺中,肺气不降,而生咳逆,则加半夏降逆涤痰;若寒湿凝于脾胃,运化失常,引起腹满,而小便不利,则加茯苓渗湿,以利小便。去大枣之甘,以防其滞腻。本方亦治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如辨证得法,效果颇著。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芪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芪、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若气短胸满加生姜,谓饮气滞阳,故生姜以宣之。腹满去枣加茯苓,蠲饮而正脾气也。气不顺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补正也。”

【病案举例】

易某,男,33岁,医生。

1971年4月。患肺结核十余年,反复咯血,经西医抗结核治疗,中医滋阴保肺或金水双培等法治疗,效果均不明显。X线胸片见右上肺大片阴影,密度甚高,左肺及右下肺透亮度增高,诊为:肺硬变,肺气肿。

症见: 恶风自汗,心悸短气,面色少华,形体羸瘦,少腹拘急,手足烦热,饮食少进,口燥咽干,溺清便少,脉虚细,前医投月华丸、百合固金汤等皆无显效。证属肺病日久,子盗母气,导致脾胃亏虚,生化无源。投黄芪建中汤加人参:黄芪20克,人参10克,饴糖30克,白芍20克,桂枝7克,炙甘草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

服至10剂诸症见减,饮食增进,精神转佳。效不更方,守方再进,服至30剂时诸症大减,食纳如常人,面色转红润,体重增四斤。服至70剂时各症消失,恢复全日工作。

(摘自《江西中医药》1980,4:63)

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方见妇人杂病中。

【诠解】

本条论述肾之阴阳双虚的辨证论治。肾之阴阳两虚,则阴不濡,而阳不煦,气血虚空,故少腹拘急,腰痛膝软,肢冷畏寒。肾与膀胱为表里,若阳不足,则气化无权,故小便为之不利。方用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以生气,助阳之弱以化阴,阳生阴化,气化乃行,则诸证自愈。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腰者肾之外候,肾虚则腰痛。肾与膀胱为表里,不得三焦之阳气以决渎,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拘急,州都之官亦失其气化之职,此水中真阳已亏,肾间动气已损,与是方以益肾间之气,气强则便溺行而小腹拘急亦愈矣。”

【病案举例1】

白某,女,26岁。一年来心悸,胸闷,头晕,多汗,口干,腰酸,腿软,血压130/90毫米汞柱,心率120~180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未发现有关器质性变化,诊为交感神经β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此属心肾阳虚,拟金匮肾气汤加减:

熟附子、桂枝、山萸肉、山药、泽泻、生地、丹皮、茯苓各9克。

经治月余,诸证消失。

(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80,4:182)

【病案举例2】

陈某,女,34岁。

患病已二载,症状为咽喉干燥,而欲频频饮水,然干燥不得解,反而小便增多,尤以夜晚则更甚。尿色清长,量多而畅,除此而又于三五天内,必然发生小腹疼痛,痛时则周身发冷,毛孔粟起,如同感冒风寒之状。

月经正常,惟带下略多。切其脉沉而无力,视其舌苔薄白而润,咽喉未见红肿。

辨证: 肾气虚衰,气化不行,水不变津,则咽喉干燥,虚则饮水自救,故而多饮。然饮入之水,不能变化为津液,所以咽喉干燥不解。今阳气衰于下,则阴气独治,是以夜尿多而小腹痛,《内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则小腹痛而又周身发冷亦势所必然矣。病名“肾消”,非八味地黄丸不能愈。共服二斤,则诸证皆瘳。

(刘渡舟治验)

1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麴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蔹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诠解】

本条论述气血两虚又感风邪的辨证论治。虚劳病人,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则易被风邪所袭,因而肺气闭郁,则心中郁烦,腰酸骨节烦疼;风邪扰于上,则头晕目眩;脾胃虚弱,则食少不化;气血虚损,故少气乏力,羸瘦,惊悸失眠。本证若单纯补益气血则有恋邪于里之弊,若单纯攻邪则又有伤正之虑,必以正邪兼顾之法,才能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薯蓣丸,君以薯蓣健脾益阴,治在扶正;臣以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生姜、大枣佐薯蓣健脾以益气;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麦冬、阿胶养血而滋阴;配以柴胡、桂枝、防风祛风而散邪;桔梗、杏仁、白蔹则利肺开郁,以行治节;佐以豆卷、神曲运脾气,行药力,有补而不腻之功。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不专言里急,是内外皆见不足证,非独里急诸不足也。然较黄芪建中证,前但云里急,故主建中,而此多风气百疾,即以薯蓣丸主之,岂非此丸似专为风气乎。不知虚劳证,多有兼风气者,正不可着意治风气,故仲景以四君、四物养其气血,麦冬、阿胶、干姜、大枣补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开提肺气,桂枝行阳,防风运脾,神曲开郁,黄卷宣肾,柴胡升少阳之气,白蔹化入荣之风。虽有风气,未尝专治之,谓正气运而风气自去也。然薯蓣最多,且以此为汤名者,取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脾肾兼宜,故以为君,则诸药皆相助为理耳。”

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酸枣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

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论解】

本条是论述虚烦不眠的辨证论治。由于肝血不足,血燥生热,热扰于心,故心烦而不得眠;虚火上炎,故咽干、口燥、盗汗、头晕目转;血虚则心虚,心虚故心悸。

酸枣仁汤以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川芎调肝养血解郁;茯苓、甘草补脾和中,宁心安神;知母滋阴降火,养肺肾之阴,以除烦渴。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虚劳虚矣,兼烦是挟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气亦不顺也。其过当责心,然心之火盛,实由肝气郁而魂不安,则木能生火,故以酸枣仁之入肝安神最多为君;川芎以通肝气之郁为君,知母凉肺胃之气,甘草泻心气之实,茯苓导气归下焦为佐。虽曰虚烦,实未尝补心也。”

1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大黄䗪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䗪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词解】

羸瘦:身体肌肉消瘦无力。

两目黯黑:有两种解释:一,两眼呈黑黯色;二,两眼视物发黑。应以前解为得体。

【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劳内有瘀血的辨证论治。由于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伤,而劳热煎熬,使经络营卫气血运行不畅,以致内有干血,肌肤不润而如鳞甲之交错;内有干血,气血不能上荣,故两目之色黯黑,瘀血聚于少腹,则少腹硬满,痛而不移,脉多见沉弦涩。

大黄䗪虫丸,以大黄、桃仁润血泻瘀;干漆急窜,破瘀逐痹;虻虫、水蛭、蛴螬、䗪虫等生物药,实有虫蚁透剔、活血通络之功;芍药、地黄补益肝肾之阴,而有增血行瘀之义;黄芩、杏仁清肺热,利肺气,热去则血不枯,气调则血不停;甘草健脾,调和诸药,以缓中急。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此节单指干血而言。夫人或因七情,或因饮食,或因房劳,皆令正气内伤,血脉凝积,致有干血积于中,而虚羸见于外也。血积则不能以濡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能以营于目,则两目黯黑。与大黄䗪虫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则邪除正旺矣,是以谓之缓中补虚,非大黄䗪虫丸能缓中补虚也。”

【病案举例】

石姓,女,19岁。患者16岁月经来潮,18岁初月经渐少,后即经闭不行,形体日渐消瘦,面色

白,饮食减少,精神衰弱,头眩心悸,诸医有从气血虚弱论治常服八珍、归脾汤;有从虚寒论治用温经汤等诸药乱投,月经不行,形体更瘦,少腹拘急不舒。脉象迟涩,舌中有紫斑。病久气血内损,治宜补气养血,但月经不行,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因此治当通瘀破瘀。治仿《金匮》大黄䗪虫丸,攻补兼施,汤丸并进,久服方能达到气血恢复,月经通行的目的。

处方: 当归、党参、白术、熟地各10克,桃仁、䗪虫、红花各6克,甘草4克,大枣5枚,川芎6克。两日服一剂。大黄䗪虫丸每服4克,日服3次。原方加减共服两个月,形体健壮,面渐红润,月经已行1次量少。原方既获显效,再服1月,经行正常,病即痊愈。

(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0,7:2)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

一云:复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解】

本方是论述气血两虚,脉结心悸的辨证论治。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血脉不养心,心虚则血行不畅,故脉见结代,而见心动悸。血脉虚燥,不能濡养,故失眠盗汗,咽干口燥,身体瘦弱,大便则干。心血不足,血气不畅,故见胸闷。

治以炙甘草汤,补阴血,通阳气。方中炙甘草益气补中,为和中总司,而化生气血,复脉之本;人参、大枣补气益胃,使气血化生有源;桂枝配甘草通心阳;生姜配白酒通血脉;生地、阿胶、麦冬、麻仁补心血,养心阴,充养血脉。炙甘草汤两补阴血阳气,使心气复而心阳通,心血足而血脉充,则诸证自愈。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谓虚劳不足者,使阴阳不至暌隔,荣卫稍能顺序,则元气或可渐复。若汗出由营卫强,乃不因汗而爽,反得闷,是阴不与阳和也。脉者所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为脉,言其行之健也。今脉结,是营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失所养,荣气既滞,而更外汗,岂不立槁乎!故虽内外之脏腑未绝,而行动如常,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自绝也。若危急,则心先绝,故十一日死。谓心悬绝,该九日死,再加火之生数,而水无可继,无不死也。故以桂甘行其身之阳,姜枣宣其内之阳,而类聚参、胶、麻、麦、生地润养之物,以滋五脏之燥,使阳得复行于营中,则脉自复。名曰炙甘草汤者,土为万物之母,故既以生地主心,麦冬主肺,阿胶主肝肾,麻仁主肝,人参主元气,而复以炙甘草为和中之总司。后人只喜用胶、麦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

《肘后》獭肝散

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词解】

冷劳:指寒性虚劳证。

鬼疰:是指传染性的痨病。

【诠解】

本方指出虚劳劳瘵的证治。瘵虫传染于体内,耗竭阳气,损伤阴血。阳气虚弱,故病人食少,倦怠乏力。阴血亏损,故潮热,女子血干经闭。津液不润,故音哑。

本方用獭肝一具,炙干为末,内服。獭肝性温,温阳化阴,可杀瘵虫,而治冷劳。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劳无不热,而独言冷者,阴寒之气与邪为类,致邪夹寒入肝而搏其魂气,使少阳无权,生生气绝,故无不死。又邪气依正气而为病,药力不易及,故难愈。獭者阴兽也,其肝独应月而增减,是得太阴之正,肝与脾为类,故以此治冷劳,邪遇正而化也。獭肉皆寒,惟肝独温,故尤宜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总属阴邪,须以正阳化之耳。”

结语

本篇是论述由于气血虚损的血痹与虚劳两种疾病。血痹病是由于营卫不足,感受风邪,血行涩滞所引起,症状以肢体局部麻痹为主。可用针刺疗法和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行痹则愈。

虚劳病是由于气血阴阳虚损,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所引起。至于虚劳的性质,可分为三种:一、元阳衰惫的,则多偏于寒证;二、若虚阳上浮的,则多偏于热证;三、气血不能濡养五脏的,则多见五脏不足之证。虚劳病治疗原则:阴虚的养阴以配阳;阳虚的助阳以配阴;血虚的补血;气虚的补气;若干血成劳,外羸而内实,则用大黄䗪虫丸缓中止痛,补虚活瘀;若气血两虚,中气不立,阴阳不和,难于调理的,可用小建中汤,补脾胃之气,化生血液,而缓急止痛,调和阴阳;若阴阳两虚,而心肾不交,则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节阴阳,收敛精气。其他如天雄散之补阳;酸枣仁汤之补血;八味肾气丸阴阳两补;薯蓣丸之正邪兼顾;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炙甘草汤治心悸脉结;獭肝散治冷劳等,究其治疗宗旨,皆是“后天之治本血气,先天之治法阴阳”而已。 ztUABqsNi704CCFgtb/xxVNWdVRSGPyRFyjgJjLouDzw3T7hyiiboaiiOezzYML+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ztUABqsNi704CCFgtb/xxVNWdVRSGPyRFyjgJjLouDzw3T7hyiiboaiiOezzYML+

概说

本篇是论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的辨证论治。篇中共有条文十五条,载方十五首,其中包括附方五首。篇中从第一条至第四条为全篇的总论,阐述了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的成因、病理变化、脉证、治则与转归。第五条、第十条是专论肺痿的脉证治法;第六条至第九条是专论咳嗽上气的脉证与治法;第十三、十四两条则是论述肺胀的证治,第十一、十二、十五三条是论肺痈的脉证与治法。由于这三种病证,都与肺病有关,故合为一篇讨论。

肺痿是肺脏气津不足,肺叶枯萎的病变,然有寒热之分:热性肺萎是肺热气燥,津伤不布,则成肺痿;寒性肺萎是肺寒津凝,气不布津,而成肺痿。肺痿的主要证候表现为咳嗽、咳吐涎沫等。

肺痈,是火毒之邪由气而血伤肺成痈,多属实证。其主要证候,多为咳嗽胸痛,吐脓液浊痰为主。

咳嗽上气,即是咳嗽气喘,亦有虚证实证之分。肺胀是饮邪填塞肺中,咳喘上逆,不能平卧,喉中或有痰鸣声为其特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证,都关系于肺,轻者使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重者由气及血,而发生胸痛,咳吐脓血。

1.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词解】

浊唾涎沫:浊唾是浓稠痰,涎沫是稀饮。

辟辟燥:辟者空也。形容口中干燥,津液极少,咳而无痰之状。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肺痿、肺痈的病因、证候和鉴别诊断。肺痿病的成因,由于汗出太多;或呕吐频作而伤胃液;或因消渴而津液不滋;或小便利数,而下伤津液;或大便秘结,燥热伤津;或因攻下过度,而重伤津液,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津伤则阴虚,阴虚则生热,热灼肺叶,肺燥火盛,则寸口脉数,热炼津液而为痰,故口中反有浊唾涎沫。

肺痈病是由于湿热火毒聚于肺,壅塞不通,腐肉化脓,故咳唾脓血。邪热在肺,津液不布,则口中干燥;热壅于肺,血脉不利,则胸中隐隐作痛。

肺痿病是燥热伤阴,故脉来虚数。肺痈病是痰热壅塞,故脉数实有力。

【选注】

《医宗金鉴》:“李彣曰:潘

甫云:痿与痈,皆热在上焦,其脉皆数,皆咳,亡津液,未有异也。但痿属肺气虚而亡津,虽有热亦不烈,故不致燥涸,虽咳而口中有浊唾涎沫,故脉虽数而虚也;痈则气壅血凝,邪实而热烈,故津液亡而更觉干涸,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痛,津液既涸,脉应涩滞而反滑数者,蓄热腐脓,脉故数实也。”

2.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词解】

脉微:沉取则微而不显,意指浮脉而言。

过:经过。

浊沫:“浊唾涎沫”的简称。

振寒:恶寒而身体振动。

始萌可救:病邪在萌芽时可以挽救。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肺痈的病因及其病理变化。肺痈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风热之邪始伤于卫;二、风热之邪,内舍于肺,凡此犹属邪浅病轻,尚未成为肺痈,故易于治疗,其预后也是良好;三、风热火毒内传荣分,而壅结于肺,邪深病重,则成为肺痈,脓成而不易治疗,其预后则较差。

寸口脉微而数,微,此处指沉取无力,乃浮脉之象,为风中于卫;数脉为热,主热在于内。微为风,风性疏泄则汗出;数为热,内热而外风则反恶寒。风伤于卫,气得风而浮,则吸气不入,故气则呼利而吸难;热过于荣,血得热而壅,则气亦因之不伸,故气吸而不出,此证风伤皮毛虽浅,而热伤血脉则深。风邪从卫入荣,而内舍于肺,结而不散,则使肺气不利而作咳。肺热而壅,则口干喘满;因热在血中,故咽燥而不渴;热邪必逼肺之津液不布,故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反时时振寒,由是热之所过,则血为之凝滞,蓄结于肺叶而为痈脓,故吐如米粥之脓样物。

【选注】

《医门法律》:“然风初入卫,尚随呼气而出,不能深入,所伤者不过在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风由所合,以渐舍肺俞,而咳唾振寒,兹时从外入者,从外出之易易也;若夫热过于营,即随吸气深入不出,而伤其血脉矣。卫中之风,得营中之热,留恋固结于肺叶之间,乃致血为凝滞,以渐结为痈脓,是则有形之败浊必从泻肺之法而下驱之,若得其毒随驱下移,入胃、入腹、入肠,再一驱即尽去不留矣,安在始萌不救,听其脓成而致肺叶腐败耶。”

3.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词解】

上气:指气喘。

肩息:指呼吸摇肩,气息困难之状。

【诠解】

本条是论述正虚气脱的上气证。上气面浮肿,摇肩呼吸,气有升而无降。切其脉浮大无根,反映肾不纳气,元阳之根已拔,故为不治。又加下利,则阳脱于上,阴脱于下,离决之象见,故尤甚焉。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是较论上气,而非肺痈者也。师意以为肺痿、肺痈无不上气,而亦有非肺痿、肺痈独见上气之证者。总之,上气而浮肿,肩息,脉浮大者,不但肺不制,兼之肾气脱,为不治也;又加下利,脾肾皆脱,为尤甚矣。此明上气证,又与痈痿之上气有别也。”

4.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诠解】

本条是论述外寒内饮的上气证。由于风寒外束,肺失宣降,水饮内停,肺气壅闭,气机不利,故肺气胀满,上逆而喘,烦躁不安。本证肺气壅闭,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溢于肌表,可能成为风水。肺胀病因,主要是风寒外束,水饮内积,若发汗散风寒,则肺气通畅,肃降得宜,水饮可以解除,而诸证自减。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上气喘而躁者,水性润下,风性上行,水为风激,气凑于肺,所谓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者也,故曰欲作风水。发汗令风去,则水复其润下之性矣,故愈。”

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

不能制下:指肺气不能制约下焦。

服汤已:已,当完了讲。

【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寒肺痿的辨证论治。虚寒肺痿,因于上焦阳虚,肺中寒冷,气虚不能敷布津液于诸经,所以多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必遗尿,而且小便亦经常频数,这是上虚不能摄下的证候特点。由于上焦阳气不足,又必见头眩之证。

治以甘草干姜汤温肺气,行津液,制约下焦之阴水。方用甘草、干姜辛甘化阳,以温肺寒。温则润,能行津液,而利阳气,气利则津达,肺得其养,则肺不痿。方有理中之意,具有振中阳、补土暖金之法。

若服甘草干姜汤后,而反口渴者,说明此证已属消渴,则按消渴病治之,不在此例。本条说明虚寒肺痿的治疗要温肺益气,待阳气复,而津液敷布,则唾证自愈,而肺痿可复。

【选注】

《医宗金鉴》:“肺中冷,则其人必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多涎唾。所以然者,以上焦阳虚,不能制约下焦阴水,下焦之水泛上而唾涎沫,用甘草干姜汤以温散肺之寒饮也。”

【病案举例】

宁某,女,58岁,1968年11月25日诊。有肺结核、气管炎病史已久,经常低热盗汗,咳嗽,近三年来气喘加重,入冬尤甚,经检查确诊为肺源性心脏病。症见:形体消瘦,咳吐白痰,自觉痰凉,咳即遗尿,浸湿衣裤,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证属肾阳虚衰,气虚下陷,治以温补肾阳,益气固正。

方用: 熟地24克,山萸、山药、陈皮、半夏各12克,丹皮、茯苓各9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桂枝、附子各4.5克。

三剂后咳喘稍减,但饮食欠佳,余症同前,乃求治于周师。师观其脉证,谓“此乃中阳虚衰,运化无权,土不生金则肺痿,失去肃降之力,不能通调水道,故咳而遗尿,病机为肺中虚冷,阳气不振,上虚不能制下也。乃甘草干姜汤证无疑。”方用:甘草30克,干姜30克,浓煎频服。服药二剂,遗尿、咳嗽减轻,再增甘草为60克,三剂。症状基本控制,继用肾气丸加减调治而愈。

(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82,1:40)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 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

水鸡:即田鸡。水鸡声,是形容咳喘的痰鸣声连连不绝。

【诠解】

本条是论述寒饮咳喘的辨证论治。外受风寒,闭塞肺气,水饮内发,痰阻其气,气触其痰,故咳嗽喘急,喉中连连如水鸡之鸣。

治以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开气道之痹。方中麻黄、细辛温经散寒,开肺化饮;款冬、紫菀温肺止咳;半夏、生姜涤痰降逆;射干开利咽喉气道;五味子酸收肺气,以监麻黄、细辛之散;大枣安中扶虚,调和诸药。

【选注】

《医门法律》:“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碍其气,气触其痰,风寒入肺之一验耳。发表、下气、润燥、开痰,四法萃于一方,用以分解其邪,不使之合,此因证定药之一法也。”

【病案举例】

王某,女,62岁,初诊日期:1979年5月4日。

病情摘要: 肺炎后患咳喘已10多年,1978年冬以来喘咳一直未缓解。上月底感冒后哮喘更甚。

现症: 哮喘甚,喉中痰鸣,伴咳吐白痰量多,恶寒背冷,口中和,大便溏泄,日二三行,苔白微腻,脉弦细。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左肺有湿啰音。脉证合参,此为外寒内饮,合邪阻肺,治以散寒化饮,化痰降逆,与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10克,麻黄10克,桑白皮10克,干姜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草10克,冬花10克,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

结果: 上药服三剂,喘平,咳吐白痰仍多,左肺偶闻干鸣,未闻湿啰音,上方继服6剂,7月17日随访,仅胸闷,吐少量白痰。

(摘自《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2:23)

7.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词解】

酥:酥油,俗称黄油。

【诠解】

本条是论述痰浊咳喘的辨证论治。由于上焦有热,煎熬津液,形成稠黏的浊痰,阻碍气道,肺金不能肃降,故咳嗽气喘,时时吐出浊痰。痰浊壅盛,吐之不尽,卧则痰上而阻气,呼吸不利,故但坐而不得眠。

本证之痰浊有胶固不拔之势,如不迅速扫除,则痰壅气闭,使人闷绝。治以皂荚丸,皂荚涤痰去垢,扫除痰浊,其力最猛,故饮用枣膏,使其安胃补脾。用蜜为丸者,以制药悍也,又有生津润肺之效。俾涤痰破结而又不伤正,为制方之旨。辨证眼目,在于“但坐、唾浊”四字。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浊,浊痰也。时时吐浊者,肺中之痰,随上气而时出也。然痰虽出而满不减,则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势,不迅而扫之不去也。皂荚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解】

本条以脉测证,有外寒与内饮之异,故其治法亦各不同。夫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邪在肺家气分,故小青龙汤去桂、芍、草三味,而加厚朴、杏仁利肺以理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养心和胃,以扶正气。本方是为有制之师,用药极为巧妙。

【选注】

《医宗金鉴》:“李彣曰:咳者,水寒射肺也;脉浮者,停水而又挟风以鼓之也。麻黄去风散肺逆,与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龙加石膏汤,为解表行水之剂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则水亦不行,故用厚朴疏敦阜之土,使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矣。杏仁下气去逆,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决水之功也。”

9.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 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诠解】

本条继上文而言若咳而脉沉,则里邪居多,为水饮羁縻于肺而不出也。治用泽漆汤逐水通阳,止咳平喘。方中泽漆逐水,消痰之力为猛;桂枝通阳,温化水气;紫菀、白前温肺,止咳平喘;生姜、半夏健胃涤痰散饮;黄芩清肺,除水饮郁生之热;人参、甘草扶正健脾,运化水湿。本方先煎泽漆,汤成之后入诸药,取其逐饮为先,领诸药而治咳逆之气。

【选注】

《医宗金鉴》:“李彣曰:脉沉为水,以泽漆为君者,因其功专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阴寒,桂枝行阳气以导之。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气逆不能通调水道,故用人参、紫参、白前、甘草补脾顺肺,同为制水利水之方也。黄芩苦以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10.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词解】

大逆:大为火。“火逆”为津虚火炎,虽咳逆而无痰涎。

【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火上炎的咳喘证治。肺胃津液耗损,燥火内盛,虚火上炎,肺中燥热而不得滋润,故见咳逆上气,脉来虚数等。阴液虚少,不润咽喉,故咽喉燥痒不利,或咽中如有物梗,口干欲得凉润,其舌光红少苔。

治以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中重用麦门冬,滋养肺胃之阴液,清降肺胃之虚火;半夏用量极少,为麦冬七分之一,则降逆开结,而疏通津液流行之道;用人参、粳米、甘草、大枣益气养胃,生津润燥。脾胃健运,津液充足,上承于肺,虚火自敛,咳逆上气等证亦可随之消解。此条与泽漆汤治水饮凝结之咳逆相比,而有水咳、火逆之分,并引申下文肺痈之实喘,而又不同矣。文法前后比较,读者须知。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火逆上气,挟热气冲也,咽喉不利,肺燥津干也。主之麦冬生津润燥,佐以半夏开其结聚,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概施补益于胃土,以资肺金之助,是为肺虚有热津短者立法也,亦所以预救乎肺虚而有热之痿也。”

【病案举例】

李某,女,75岁,1981年1月22日就诊。

高年形瘦体弱,素来不禁风寒,不耐劳作。稍作外感则每易发热咳嗽,稍有劳累则必定气喘息促。半月前因外感发热咳嗽,未得及时治疗,迁延时日,至今虽外邪自解,但口干咽燥,气喘息促,咳嗽频繁,吐出大量白色涎沫。面色萎黄,纳食少进,口淡乏味,精神疲惫,卧床不起。脉虚缓,舌质淡红少苔。此属肺痿之证,气阴两伤。治拟《金匮》麦门冬汤培土生金,以降冲逆。

处方: 麦冬12克,党参12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茯苓10克,粳米一把(自加)。

1月25日复诊: 服药三剂,纳食增加,口干、咳嗽大有转机,精神好转,已能起床活动。然仍面色萎黄,脉缓右关虚大,苔薄而略干。脾气大虚,胃阴亦伤,再用前方加山药12克、炙黄芪10克。服七剂后,诸症悉除,已能操持家务。

(摘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2:25)

1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词解】

熬:当炒字解。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肺痈在将成未成之初,邪气壅于肺的辨证论治。由于肺痈初起,风热病毒,浊唾涎沫,壅滞于肺,阻碍气机,因而咳喘不能平卧,甚或胸中隐隐作痛。

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乘其始萌一击而去。方中葶苈苦寒滑利,开泄肺气,泻水逐痰;佐以大枣之甘以和药力,而有安胃补脾,补正生津,调和药性的作用。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风中于卫,血气壅逆,呼气不入,则喘不得卧,因循日久,必致肺叶腐败,吐脓而死,故用葶苈急泻肺实之壅,俾气血得利,不致腐溃吐脓,且以大枣先固脾胃之元,其方虽峻,不妨用之耳。”

1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肺痈已经成脓的证治。由于肺痈日久,腐血为脓,故时出浊唾腥臭,或久久吐脓如米粥样的,叫做肺痈。毒热郁于里,而使皮表不固,故脉数而振寒。湿热郁于肺络,肺气不利,故咳而胸满。毒热壅于肺的血分,故咽干而不渴。

治以桔梗汤,为治肺痈之主方,此病为风热所壅,故以桔梗开结排脓;热聚成毒,故用甘草清热解毒。甘草倍于桔梗,其力似乎太缓,实为痈脓已成,正伤毒溃之治法。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乃肺痈已成,所谓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邪热结于肺之荣分,故以苦梗下其结热,开提肺气,生甘草以清热解毒,此亦开痹之法,故又注曰:再服则吐脓血也。”

【病案举例】

施某,男,17岁。病史摘要:患者憎寒发热一周,咳嗽胸闷不畅,吐少量白色黏痰,查血:白细胞24500/立方毫米,中性85%,X光胸透并摄片报告为:左下肺脓肿。经住院治疗八天,使用大量抗生素,发热不退,遂邀中医诊治,用:桔梗60克,生甘草30克。服药一帖,咳嗽增剧,翌晨吐出大量脓痰,夹有腥臭,原方继进二帖,排出多量脓痰,发热下降,减桔梗为20克,生甘草10克,加南沙参、银花、鱼腥草、生薏仁、瓜蒌皮等,服至10余帖,服尽热退,精神佳,饮食增,胸透复查:脓肿已消散吸收,血象亦正常。

(摘自《江苏中医杂志》1981,3:35)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

目如脱状:是指两目外鼓,有脱出之状。

【诠解】

本条是论述热饮“肺胀”的证治。由于外感风热,水饮内发,内外合邪,热饮上蒸,填塞肺中,肺气胀满,故咳嗽上气,喘急不得息;喘甚则两目鼓出,而欲脱状。其脉浮大者,为风邪热饮盛于表里,而不解也。

治宜越婢加半夏汤。用麻黄、生姜攻外宣肺,发越水气;石膏清肺中之热,以降肺气;半夏降逆化痰;大枣健脾补中,调和诸药。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睛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使然也。”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诠解】

本条是论述痰饮挟热的“肺胀”证治。由于外感风寒,寒饮内发,内外合邪,郁而生热,故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指此证为风饮,与肺痈证不同。

治以小青龙加石膏汤,外散寒饮,内清烦热,本方介于越婢汤、大青龙汤之间,寒温并进,两不相碍。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心下有水,咳而上气,以小青龙汤为的剂,然烦躁则挟有热邪,故加石膏,参用大青龙之例,寒热并进,两不相碍。石膏宜生用,研末,加倍用之方效。”

【病案举例】

李某,男,80岁,1973年夏门诊。哮喘发作旬余,形寒畏冷,时当盛夏,犹着毛线背心,口和不渴,证属寒哮,以发作于暑令,依寒包热证治,径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原方:麻黄9克,细辛2.4克,五味子9克,干姜3克,炒白芍9克,法半夏9克,甘草6克。服三剂减轻大半,继服三剂,哮喘已获控制。

(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1,5:7)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词解】

心中温温液液:泛恶欲吐之意。

【诠解】

本方指出凉燥肺痿的辨证论治。由于凉燥伤肺,肺虚气乏,不能敷布津液而四达,反聚而成涎,故涎唾为多。肺气虚乏,津液不能流布,化成痰涎,积于膻中,故心中温温液液。

治以炙甘草汤,温润肺气,以行津液。方中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温补脾肺,双补气阴,温润肺气;桂枝温通阳气以行津液;麦冬、生地、麻仁、阿胶滋补阴血,润肺滋燥。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汪双池曰:肺痿者,肺虚气惫而肺叶枯萎,此乃清燥之甚,如秋树之枯叶,非由火热,与肺痈大不相似。总有热而咳血者,亦属燥淫所郁之阴火,非实火也,故仲景治肺痿用此汤,及甘草干姜汤。肺枯而反多唾者,肺燥之甚,不能复受津液,则胃气之上蒸者皆化痰涎而已。痰涎积于膻中,津液不复流布,故心中温温液液。”

《千金》甘草汤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诠解】

本方是凉燥肺痿的治法。由于凉燥之气伤于肺,肺叶枯萎,不能敷布津液,故涎唾多。肺痿不能流布津液,津液化为痰涎,积于膻中,故心中温温液液。治用甘草一味,健脾消饮,生津润燥,清肺胃虚热,解毒扶正,故可疗肺痿疾患。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肺痿之热由于虚,则不可直攻,故以生甘草之甘寒频频呷之,热自渐化也。”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诠解】

本方之治是由于脾胃中虚,则使水寒不运,反阻津液不能上滋,以致肺叶枯萎,故吐唾涎沫不止。胸咽干槁无液以滋,则咽燥而渴。

治宜生姜甘草汤,培土生金,滋津润燥。方中人参、甘草、大枣补脾气,化生津液,润枯泽槁;生姜辛散温通,而暖中宫布散津液。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汤即甘草一味方广其法也。谓胸咽之中,虚热干枯,故参、甘以生津化热,姜、枣以宣上焦之气,使胸中之阳不滞而阴火自熄也,然亦非一二剂可以期效。”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诠解】

本方是论述气不致津的肺痿证治。由于气寒不温,胸阳不布,而使肺津枯槁,因而成痿。此证吐涎沫,则非无津液,乃是虽得津液而不能收摄与分布耳。

治宜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中甘草、生姜、大枣温补心肺阳气,而有生津润燥,散寒温肺的功效,桂枝温通胸肺,宣行营卫,合皂荚利涎通窍,以除浊痰。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用桂枝汤嫌芍药酸收,故去之;加皂荚利涎通窍,不令涎沫壅遏肺气而致喘痿;桂枝和调营卫,俾营卫宣行,则肺气振,而涎沫止矣。”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诠解】

本方是论述湿热火毒肺痈的辨证论治。由于寒痰冷饮壅滞于肺,日久化热而腐溃气血,则见胸满隐痛,咳嗽吐黄痰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成为肺痈。脓成于内,毒气外见,则振寒脉数,寒痰之邪使津液不布,则咽干不渴。

治以桔梗白散泻痰排脓。方中贝母开胸中之郁结,以利巴豆之峻攻,而急破其脓,驱毒外出;桔梗开提肺气,载药上行,以驱尽胸肺之毒。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即前桔梗汤证也。然此以贝母、巴豆易去甘草,则迅利极矣。盖此等证危在呼吸,以悠忽遗祸不可胜数,故确见人强或证危,正当以此急救之。不得嫌其峻,坐以待毙也。”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诠解】

本方是论述肺痈的辨证论治。由于湿热内结,痰热瘀血郁结肺中,故咳嗽微热,烦满,吐腥臭黄痰脓血。气滞血凝在肺,不能荣养肌肤,故胸部皮肤粗糙如鳞状。治宜苇茎汤,方中苇茎清肺泄热,利肺滑痰;薏苡仁利湿排脓,清肃肺经毒脓;冬瓜子清化热结,涤脓血浊痰;桃仁活血祛瘀,泻血分热毒。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治肺痈之阳剂也。盖咳而有微热,是邪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

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方见咳嗽门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湿热壅塞于肺成痈,而脓未成的辨证论治。由于痰热火毒,浊唾涎沫,壅塞于肺,气机被阻,故胸满而胀,喘鸣迫塞;肺气壅塞,通调水道失职,则水气泛滥,故一身面目浮肿;肺气不利,不摄津液,故鼻塞流涕,不闻香臭。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解见前。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痈在肺,则胸胀满;肺朝百脉而主皮毛,肺病则一身面目浮肿也;肺开窍于鼻,肺气壅滞,则畜门不开,但清涕渗出,而浊脓犹塞于鼻肺之间,故不闻香臭酸辛也。以其气逆于上焦,则有喘鸣迫塞之证,与葶苈大枣汤以泻肺。”

结语

本篇论述肺痿、肺痈以及咳嗽上气的辨证论治。肺痿有虚热与虚寒两种类型。虚热肺痿可用麦门冬汤,养胃润肺,并清虚火;虚寒肺痿先用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以约下焦而布津液。

肺痈要辨脓成与未成,未成脓时,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开泄肺气。若已成脓,时间已久,用桔梗汤排脓解毒而不伤正。至于《千金》苇茎汤,为清泻肺热,兼有逐痰排脓解痈作用,对于肺痈的脓成与未成均可应用。

咳嗽上气有寒热虚实之分:虚火上炎的咳喘,可用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止逆下气;痰浊壅盛的咳喘,可用皂荚丸涤痰去垢;外寒内饮的咳喘,可用射干麻黄汤散寒开痹化饮;寒饮上迫的咳喘,可用厚朴麻黄汤温散寒邪,降气化饮;水饮内停的实性咳喘,可用泽漆汤逐水气,止咳平喘。

肺气胀满是因痰饮郁肺而引起,要辨清寒饮与热饮的不同。如热饮填塞肺中,可用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寒饮壅肺,内挟有烦热,可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外散寒邪,内清热邪。    ztUABqsNi704CCFgtb/xxVNWdVRSGPyRFyjgJjLouDzw3T7hyiiboaiiOezzY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学习笔记156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表方剂
(6)[转载]从《伤寒论》第29条认识阴阳
炙甘草汤《伤寒论》一类方
王玉堂读书札记四
方剂歌诀 | 炙甘草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