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抠门”的黄芪建中汤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18-1-28 17:10 编辑



从仲师“抠门”说起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此方以“黄芪”冠名,而方中“黄芪”的用量却只有“一两半”,远小于桂枝、白芍等药
  如果按汉代一两等于现在3克计算,[黄芪建中汤]的现代剂量为:黄芪4.5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饴胶40毫升)、大枣3枚(7.5克)。
  经方大多“药物味数少、单味用量大”,为何仲师开立[黄芪建中汤]时却如此“抠门”呢?


“黄芪体质”与黄芪的“药势”

  黄芪“体质用药”的经验,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清朝的邹润安,及当代的岳美中教授、黄煌教授都有相关的论述。
  《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中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的“骨弱肌肤盛的”的“尊荣人”。
  “腹大而肢体血痹”的“胖人”是“内充而外不充”,自然宜用“补气而升发走表”的黄芪

  朱丹溪说:“本品功专补气,肥白多汗者多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用三拗汤泻之可解”
  《本经疏证》为清代邹澍(润安)撰,约成书于1832~1840间,书里的{饴糖}条目中说:“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
  “腹瘪而肢枯”的“瘦人”是“内外皆不充”,当先充里,故宜用“补气而守中”的“人参、大枣、炙甘草”


黄芪升发气血,阴虚体瘦者多用易腹胀

  阴血亏虚的体瘦之人,用大剂量的黄芪之后会引起腹胀,原因是腹部的气血被黄芪提升到胸部头部,发散到四肢肌肤之后,中焦脾胃气血空虚,造成的胃肠蠕动减慢、消化能力降低。
  用于阴虚瘦人的处方,宜加“补中气”、“充内”的“人参、大枣、炙甘草”之类的药来与黄芪配伍,以制约黄芪升发气血的“副作用”。比如[补中益气汤]就是这样配伍的,但这个方子黄芪是主药,用量不算小,此方对于“下焦肾气亏虚”及“体瘦阴虚过于严重“的人来说,仍然不适用。


黄芪固表敛邪,内有邪热者用之宜斟酌

  黄芪是补药,虽然它能够在补气的同时将气血从内脏发送到肌肤四肢,但它不仅不能“解表散邪”,反而有“固表闭邪”的作用。《本草经疏》中说:“黄芪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本草新编》也说:“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所以从“闭表敛邪”的角度来看,“内有邪热”的人也不能使用大剂量的黄芪。因为体内的热气、湿气、浊气等实邪不能从皮毛散发出去而郁闭于内的话,也会引起腹胀、胸满,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陈皮这类行气、化湿、导滞的药来消除黄芪敛邪的这个副作用了。


[黄芪建中汤]以“黄芪”冠名,为何黄芪用量最小(仅一两半)

  需要服用含有大量“饴糖、芍药、大枣、炙甘草”等补中焦脾胃之气的药物的{建中汤类方}的“虚劳之人”,多数体型是偏瘦的,属于阴虚精亏的“失精家”,所以不宜使用大剂量的黄芪,容易导致胸满腹胀口干上火等副作用。
  “阴虚体瘦”的人在确有需要时小剂量使用黄芪还是可以的,以现代临床经验看,宜小于10克每剂
  想必当年仲师深明此要,所以在此方药物剂量的调配上相当的“因人制宜”,“证候”与“体质”都兼顾到了

  [黄芪建中汤]中“黄芪”的用量只有“一两半”,远小于桂枝、白芍等药。也远小于适合患“血痹”之证的“骨弱肌肤盛”的“体胖腹大、肌肉松软”的“尊荣人”所用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三两”的剂量。
  如果按汉代一两等于现在3克计算,[黄芪建中汤]的现代剂量为:黄芪4.5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饴胶40毫升)、大枣3枚(7.5克)。

  为何[黄芪建中汤]中要用少量黄芪呢,我认为是因为此方常用来治疗“中焦脾胃虚寒”引起的“溃疡性疾病”,比如虚寒性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口腔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
  在“饴、芍、草、枣”等品“充里守中、健脾益气”的基础上,用小剂量黄芪“升发气血、生肌敛溃、荣养肌肤”
,促进身体各处“上皮组织”的修复。“建中气”的同时“适量”的“用中气”,去弥补和养护身体上这些虚损不足的地方。所以《金匮要略》原文中说:“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用小剂量还减轻了其“闭表敛邪、助热伤阴”之弊,适应了[黄芪建中汤]这个治“虚劳”的方子需要“久服”的特性

  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备急要方》中有一个对应的方子叫[黄建中汤](方名仅差一个“芪”字),药物组成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是黄芪的剂量变成了“三两”。即使黄芪用“三两”,也没有超过同方中桂枝、白芍、生姜等药的剂量,按一两等于现在3克计算只有9克。
  而观察现在运用[黄芪建中汤]的医案,一般黄芪起手就是15克左右,甚至更多,如果患者很瘦、阴血很虚、或者有内热的话,用了之后很容易出现腹胀、口干、胸闷等副作用。
  如CCTV健康节目上专家推荐的[黄芪建中汤]药物剂量:黄芪用到15克,而桂枝和白芍只用10克,饴糖甚至不用,严重背离经方原量,忽视了“虚劳里急、诸不足”之人的“体形体质”

  一管之见,仅作探讨,不对的地方盼各位老师指点斧正。


藏在[黄芪建中汤]加减法中的“秘密”

  《金匮要略》中[黄芪建中汤]的方证条文、药物组成、及其加减法如下: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虽然“小建中汤证”和“黄芪建中汤证”均为“阴阳(气血)两虚”的虚劳证,但“小建中汤证”有“悸,衄,梦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的“虚热”之象,而“黄芪建中汤证”只言“虚劳里急”,未言有“虚热”之象,且言身体出现了“诸不足”,可见“黄芪建中汤证”脾胃虚寒的程度比“小建中汤证”更重,所以“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以温补肝脾肺的阳气,同时升发气血去荣养“诸不足”之处

  [黄芪建中汤]仅比[小建中汤]多少量的黄芪(一两半),为何其后出现了3条加减法,而这3条加减法为何没附在[小建中汤]方中呢?
  这说明[黄芪建中汤]的3条加减法中出现的“或然证候”(胸满、腹满、气逆)是由于加了黄芪所致

  而经方一两实际上相当于现在15克左右,最新考证是13.8克,照此折算,一两半黄芪即为21克-23克。
  也就是说,一剂[小建中汤]中加入20克左右的黄芪就可能导致“胸满、腹胀、气逆”的副作用足见服用[黄芪建中汤]的“虚劳病”患者,多数为“羸瘦之人”。而“胸满、腹胀、气逆”的副作用是因为黄芪“升发气血、闭表敛邪”所致。

  所以朱丹溪说“若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用三拗汤泻之可解”,[三拗汤]用的是“麻黄、杏仁、甘草”来宣肺散邪,但[黄芪建中汤]的服用者是“阴阳两虚”的“虚劳”之人,不宜用峻猛的麻黄,故将生姜用量加倍以增强宣肺散邪之力缓解胸满之证
  “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也是一个“抠门”的地方,茯苓是味甘淡平和的药,但它能利水宁心定悸眩,药势走下,会引气血下行,用量如果过大会抵消黄芪的升发之力,所以只用一两半,与黄芪等量。饴胶和大枣均可生湿助满,然而饴胶是君药,是“益气建中、补阴缓急”所必须的,不可去,故只能去枣。
  肺气以肃降为顺,降肺气即为补肺气,所以如果出现了肺虚损失降,导致上气咳逆之证时,需要“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黄芪建中汤]若按其加减法,去大枣加茯苓之后,相当于合入了用于“胃阳虚心下停饮证”的[茯苓甘草汤],如果再加半夏,则相当于又合入了用于“饮阻胃阳支饮水盛证”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如果再加一味“陈皮”,则“燥化痰饮”的[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也包含在里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斯人已逝,验方长存|继承邓老衣钵,做中医脊梁
虚劳风湿痹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法
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中茯苓的六种功效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四四)临证谈四君子汤
黄煌常见病用方索引            02内分泌,肿瘤,感冒发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