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用麻黄,是师父手把手教会的

导读:麻黄为辛温解表药,其味轻扬,可升可散。用麻黄发散解表,利在速达,但因麻黄性专发散,多服、久服易伤元气,故用量宜适病情,很多年轻医师谈“麻”色变,不知在临床上如何控制用量。

黎崇裕大夫在跟诊经方大师刘志龙时,就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刘老师是如何回答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徒:刘老师,我看很多医生和你不一样,他们都不爱用麻黄,这是为何?


师:仲景时代独爱麻黄,因此我们这些经方学子都很喜欢用麻黄类方,但是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先生为了纠正辛温发汗的片面性,遵《内经》之旨,阐发火热病机,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而不遵仲景用桂枝、麻黄发表之法,成为反对张仲景用辛温发汗的翘楚。后来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等温病大家相继出现,辛凉派占了上风,罢黜辛温麻桂,独崇辛凉银翘,惯用辛凉之银翘、桑菊等方。从而后人用温病多,用伤寒少,还有些人提出“南方无伤寒,不得用麻桂”的错误观点。


徒:不过我看很多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也是辛凉解表的多,而辛温解表的少。


师:是的。因为辛温解表如果是辨证不正确,使用不当容易出现大的副作用,而辛凉解表辨证不正确,使用错误的话亦不会出现太大的副作用,因此大家都喜辛凉而不喜辛温。


徒:可是如果是用错辛凉解表,很多人会遗留咳嗽。


师:是的。这个就是寒邪入肺,若再用清肺则迁延难愈。

徒:刘老师,看您用麻黄得心应手,可是我用麻黄总是怕它发汗过头,所以每次用麻黄都是前怕狼后怕虎的。

师:小裕,不要说你年轻医生不大敢使用麻黄,就是很多老中医,其实对于麻黄都有一种惧怕感,一般都是用羌活、防风、荆芥等来代替。麻黄辛温解表,发汗力量强,过量使用可以导致心慌心悸,汗多不止。但是这个其实是可防可控的。


徒:如何防控呢?


师:年老体弱的、心脏病患者,这些使用麻黄就要慎重,量不可过大,或者用蜜制麻黄。此外,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用生石膏、苍术等来控制,据黄煌教授的经验,越婢汤证汗出而肿,麻黄石膏的比例为 6∶8,石膏量大于麻黄,从而麻黄没有发汗作用,而仅取其退肿的效果;大青龙汤证不汗出而烦躁,烦躁需用石膏,但又需要用麻黄发汗,如何配比?因此大青龙汤中麻黄与石膏的比例为6∶4,则其发汗作用依然十分强烈。可见石膏有制约麻黄发汗的效果,在需要发汗时,石膏的量不宜超过麻黄。另据北京名医许公岩(1903-1994)主任医师的经验,许氏临证尤精于湿证的辨证论治,
创制了“苍麻丸”,临床收效确切,他认为麻黄和苍术两药等量使用,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五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利汗作用,而湿邪则能自化。

徒:原来麻黄发汗还是可控的,而且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石膏和苍术。我学会如何运用麻黄发汗了。谢谢刘老师。

师:不用客气,以后临床中遇到什么疑惑可以随时沟通交流。

徒: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解学用《伤寒论》之要之二”——举方说法
咳嗽之辨证论治(6)
方剂之解表剂之辛凉解表剂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白话汗法与解表药(1)
方剂歌诀详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