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温伤寒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百看都有一些新的发现,每每结合临床医效甚妙。

    《   伤寒论》 的原书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此书原名《伤寒杂病论》,凡十六卷 ,兼论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现在流传的《伤寒论》十卷是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出来的。书中主要的八篇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等六经病和霍乱病,劳复病的脉象,症候和治法。这八篇论述了外感热病的一般发展规律 ,反复辨别症候和脉象的类型,并根据不同的症候类型,介绍了适当的治疗方法,也可以说这八篇阐述了通过临床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所以学好此书,如能运用他的原则和方法,就可以为进一步掌握辨证施治打下基础

     一,六经病          

       医圣仲景参用《素问》的六经分症和传变原则,把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 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类型   ,也就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和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   。任何一个类型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外感热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症状,六经病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并能互相转变。但六经病是哪六经呢?宋。朱肱《活人书》明确的说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朱肱依据内经从六经的循行来联系症状,说明流经发病。但足经受病,手经也会波及,如太阳篇的鼻鸣咳嗽气喘·,是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足阳明腹证的燥屎与手阳明大肠经有关。少阴篇的脉微细,但欲寐是肾阳虚衰,也是手少阴心经的心阳虚衰。知道六经病是经脉受病的症候,对于理解六经病就更深入。

     二,六经病的症状与治法

     《一》太阳病是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主人体之表,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脉浮,头项强痛等,一切的外感病邪,常首先侵袭太阳。由于病情与病人体质的不同,太阳病所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如太阳病除了一般表症发热脉浮,头痛以外,有汗出恶风,脉浮缓的为中风;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的称为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得为温病。这是太阳病的三个主要类型。但是发病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往往有复杂的证候变化。如太阳病发作有表症兼里热的,或夹水饮的,有转为里实热或里虚寒的。太阳中风,伤寒,温病是病邪在太阳经的表正的三个类型,称为经症;还有邪入膀胱的蓄水症和蓄血症,称为太阳腑症。因为本病是表症,所以一般是使用解表法,但由于病症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无汗脉紧的是表实症,就宜开腠理,驱寒邪,须用麻黄汤解表发汗;自汗出,脉浮缓的是表虚症,宜调和营卫,须桂枝汤解肌发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的,是温病,属风热表征,应用辛凉解表。

    同时由于表症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发汗的具体方剂也必须不同,例如以麻黄汤和桂枝汤为基本方剂,发展为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葛根汤等,这些方剂在临床运用方面,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无汗脉紧而烦躁的,这是风寒外束,里有郁热,须用大青龙汤解表邪清里热;表症未解又有咳喘干呕不渴的这是里有水饮,须小青龙汤散表邪行水气这是表里双解法。太腑症的蓄水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蓄血证用抵挡汤等祛除淤血。

    解表的方法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表症均可发汗,例如久患疮疡或流血过多等都不宜用解表法,以免有不良后果。

   《二》阳明病属于里热证,在治疗上针对经症和腑症有清和下两个大法。此病是一般外感热病,呈现高热,不怕冷,口渴,汗出,热不退,大便燥结,甚至澹语脉象洪滑有力,舌苔黄厚等。阳明病没有怕冷身痛等表症,而有大便燥结,口渴蒸热等里症。所以阳明病是实热证。阳明病的症候分型,一般可分为经症和腑症两种。经症就是病邪在阳明经,是散漫无形的热,症状表现有高热自汗大渴引饮脉搏洪大等。须用白虎汤清解;腑症是病邪在阳明胃府有燥屎结聚,须用承气汤泻下;表现有潮热便秘腹满胀满不通的憺语脉实等症状,用小承气汤;治谵语潮热腹满痛拒按的用大承气汤;治心烦腹胀满的用调胃承气汤。此外由于肠中津液枯燥而大便难用麻子仁丸。

    由于阳明病燥热太甚,津液势必受伤,因此在治疗上须注意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利水等方法耗损津液。

   《三》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症,因为它所表现的症状既非表症又非里症,主要呈现口苦咽干目眩耳聋目赤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症。治疗宜用小柴胡汤和解,太阳病的汗法与阳明病的下发都属禁忌。但如果少阳病兼有表症,则可兼用解表法,可用柴胡桂枝汤等;如兼有里症,可兼用下发,可用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辨证施治,不可拘泥。
 
   《四》太阴病是三阴经病之一,阴经病大多是从三阳病传变而来的,一般特点是无发热。太阴病是里症,是脾家虚寒,湿邪内阻,所以常见腹满呕吐,腹泻,口不渴,食不下,脉缓等症状,与阳明病同为里症,但两者在性质上完全相反,阳明病是胃肠燥热,属实,属热;太阴病是脾虚寒的里虚寒症,属虚,属寒。治法宜温中焦,助脾阳,祛寒燥湿为主,主要方剂是理中汤。

   《五》少阴病也是属里,属寒,属虚,常见脉象微细,四肢厥冷,只想睡,怕冷蜷卧,渴喜热饮,饮而不多等症状,全身呈现虚寒症象,阴阳气血皆虚,病情比较严重。这是少阴病夲症,是心肾之阳两虚的里虚寒证,属于寒化;为阳气衰微,营血不足;因此治法宜用回阳救逆,温经散寒,须用附子,真武,四逆等汤急救。少阴病的另一种情况,就是阴极似阳,里真寒,外假热,治疗当以逐寒回阳为原则,急用通脉四逆或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不可误认为阳病的热证;除此以外,少阴病尚有寒从热化的,应根据不同的症情,选用黄连阿胶汤,猪肤汤等治疗,兼有表症的,就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温经发汗。除正治法外,仍需按各种病情辨证论治。

    《六》厥阴病在临床症状上 表现比较复杂,也是比较严重的阴经病,主要的是上热下寒,厥热胜复。上热下寒症多由误治而来,主要症状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为上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为下寒)等症状。上热下寒症方药应寒热并用。可用乌梅丸。

   厥热胜复症是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厥与热出现得时间相等,或热多于厥的,为正气能胜邪;如果厥多于热的,是正不胜邪,此外有热厥,寒厥及下利呕秽症。厥阴是在里的寒热错杂症。

   厥症:如血虚寒滞,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的,用当归四逆汤;蛔厥用乌梅丸;寒厥用温法,热厥用清法,治疗厥阴病尤当细心辨认,症候的热多寒少,或寒多热少,并宜掌握病机的进退,及时治疗,才不至殆误病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长友谈六经 系列讲稿(三)
论阳明中寒
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5 桂枝汤 | 整体观中医
六经辩证之我见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伤寒论》的辩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辩证,传变规律是以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