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诗词创作中的诗法
  关于诗词创作中的诗法

  大家知道无论做任何事都应有个法,作诗亦有诗法。诗法不外乎三点;立意、谋篇、修辞这三个环节。

一:立意:

     写诗立意为首,人常说:“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所谓炼意就是创造诗的意境,所以立意乃造境。如果把诗之外形喻为肤体,则词句为骨骼血脉,那么意境则为其丰韵神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论境界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可以理解第一境是登高远望,去博采众长;第二境为孤灯夜坐,更苦思冥想;第三境乃幡然有悟,恰自然成妙。王国维对境界的这段比喻正是写诗过程的绝好诠释即;难-易-难三个阶段。

     那么什么是立意呢?即用主观之笔状客观之景,这便是立意。当然不同人有不同之人生观,故客观景在不同人的眼中笔下就产生不同之境。因此如何立意亦无固定之规可循。诗有即兴之作亦有应制命题之作,即兴之作绝少事先立意,而是兴到句来,浑然成篇,形虽无立意但意境柔入篇中。而应制命题之作依题立意,意求真实新颖,大凡因情造境尔。力求达到“人人心中皆有,前人笔下曾无”。

二:谋篇:

     谋篇乃是布局,也叫章法。在格律诗的创作中,除了要遵守“韵、声、粘、对”这基本四要素外,还要注重章法,要想写成一首好的作品,是不能不讲究章法的。章法即谋篇布局。大至如下之分:

1、并列式:如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杨慎谓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咏秀孤松。”此类诗布局适用描景,特点多用对仗。但应用不好则易散乱无章。此上形式一章四景皆列,称并列布局。

2、承接式: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描写法,全诗上承下接,如行云流水,通畅自然。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枝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浓愁。”诗首两句各述一景,前说山花后述水,而第三句承首句,由“山桃红花”引出“似郎意”,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引来“似浓愁”。全诗两两并列,承接对应,结构严谨,具有民歌特色。此类写法大都类似素描,信手拈来,不加雕饰,浑然一体或卒章点题,或隐题其中,很少工对适合民歌形式及竹枝词,柳枝词等。

3、因果式: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诗首句与二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第三句与第四句互为因果,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因果相连。另如李涉《登山》“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客,又得浮生半日闲。”此诗首句起,次句忽转,转代承;第三句“因过竹院逢僧客”又转最终“果”收。此类写法适于对仗流水对形式。

4、转折式: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前两句一起一承,如行云流水,第三句突转,如奇峰突起,结句顺流而下,似水到渠成。此类写法重点在第三句,起承转合分明,章法严谨,以下就“起、承、转、合”诗家之通论专题述之。

5、起承转合法:

对于格律诗的章法结构,元代就有人明确提出“起、承、转、合”这四字。其“起、承、转、合”法是格律诗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其“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尾。而在元代之前,甚至在格律诗创作繁荣的唐代,人们也是不约而同地遵循这一规则进行创作。只不过是没有总结形成规则而已。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1、起:

     首联首句起:起即发句,发端,也叫破题。人说万事开头难,故起笔看来很重要。历代论及破题多有议论:宋人严羽称:“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元人杨载指出:“破题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明人谢榛也称:“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清人朱庭珍曰:“凡起处,贵用陡峭之笔,洒然而来,突然涌出,若天外奇峰,壁立千仞…。”。由此可以看出诗词起句的引人入胜之重要处。当然诗词的起句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式的突兀,高远;也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式的平和,舒展。起句表现手法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悬念起、比兴起…等。

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也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其语气表现为款款道来,从容不迫,有如顺水推舟,鱼贯而入。如李白的“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暗起是不从题正面说,而先提出意见。如文天祥的“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

反起是从题意的反面起笔,用说反话的形式表现主题,其法则以来势突兀为胜,惊人之响为佳。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悬念起:是使诗开头就设下一引人入胜的悬念。如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比兴起:这是常用的艺术表达手法,由于这种比兴手法,使开篇更为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想象。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遙看近却无。”

从具体起法上还分1、触景起、2、生情起、3、由事起、4、议论起…等。

1、触景起:一般是从景象正面直抒胸意,由景生情,景情相承。如李白的“昨夜梁园雪,弟寒兄不知。”

2、生情起:不同的情会给景物以不同的感情色彩,发端由情起,似如离弦之箭。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由事起: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让人有感而发的事,所以直述其事让人明了因事而参生的某种联想。如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4、议论起:社会上难免有人情冷暖,黑暗光明,故以议论开篇发端直叙,更会使题目深入,引人共鸣。如陈子昂的“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

2、承:

以上提到的是起的重要性,那么承是要颔联或第二句与首联或首句紧密衔接,不可松泛。点醒题意全在此句此联,故有醒题之说。留有不尽之意,暗埋伏笔。笔墨不用老为上,以留回旋之余地。如张巡《军中闻笛》“苕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此诗颔联写的军中情况紧承上联,此题用意全醒。

3、转:

第三联或第三句为转笔,转者,或推广前境或另避新境,虽表面似无关联而实不断。这在诗中是很难写的也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法。转有三法;1、递进法,即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虚到实。2、拓开法;宕开意,即也是由时间、空间、虚实的转换。3、对立法;即转到相反一面,转处活而不死,相互呼应。

日前与一个初涉诗词的朋友谈起诗词章法时谈到了“转”,这个朋友问:“转”是不是瞎扯的意思?我笑着说:差不多,可以这样理解,但不能扯到与本题无关,转者,或推广前境或另开新境,是宕开一笔,让视野更广阔。

4、合

合者,收束全诗,俾有下落也,这就叫“妙合”。人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诗词亦然。收束之处方见笔力,在结处当含蓄有余味,生动有趣,所谓是,临去秋波转,耐人寻味也。白石道人在《白石诗话》中说:“结尾当有力,如截奔马。”《四溟诗话》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施补华的《岘佣说诗》中道:“做回顾之笔,兜裹全篇。”陈延焯《白雨斋诗话》云:“结句贵情余言外,含蓄不尽。”

以上诸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结句作的论述,慨括之:写景状情;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直抒胸意;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传情达意;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下面介绍几首谋篇布局时运用“起、承、转、合”较好的诗: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联描写老朋友热情相邀,款待,为之起。颔联紧承首联描写周边的美好景色。颈联由写景话锋一转开轩设宴,把酒闲聊,为之转。尾联写露出恋恋不舍之情,并相约再聚,暗合首联。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深深。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芜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该诗前半部写景,后半部论事。首句设问扣题,第二句紧承首句自作回答,颔联继续描述周围景象,承接首联,颈联一转写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叙事,此章法为转。尾联首句“出师未捷身先死”,是承上启下过渡句,尾句“长使英雄泪满襟”,收朿全篇,余味悠长。

     由以上例中看,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基本应达到如下要求:发端:即起联或起句应对景物或兴起或比起,或由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要善于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笼罩全篇之势,尽量避免平庸。颔联或次句:或写意,或写景,或写事,或引证。要紧承首联或首句中意思继续铺叙,抒发,不可松泛。颈联或第三句:或写意,或写景,或言事,或引证。此句为转折句,要笔锋陡转,别开天地,突起波澜,兼顾前后,应意转而脉不断。尾联或结句:或就题结,或用事,或宕开一步。要呼应开篇,点明题意,收朿全篇,努力做到弦外有音,生发新意,引人遐想,即“言已尽而意无穷”如余音绕梁,回味幽长。

三:修辞:

1、动词形容词的巧用:

     前面说过,把整首诗喻为肤体,那么词句即为骨髓,血液。可见词句的修辞即炼字,炼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首诗好的句子让人过目成诵,终生难忘。诗有“诗眼“之说,有人认为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为“诗眼”之所在,此话不无道理。从音律学上讲,因为此处是音律关键之处,所以此处多半用动词或形容词。也有人认为;凡是诗句中响亮之处即可能是“诗眼”,不管什么观点,“炼字炼眼”就是炼动词或形容词这是共识的。下面举些好的炼字例句:

     王昌龄的《青松述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杜甫的《旅夜书怀》“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景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子京的《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现代诗人陈三立的“夜[枕]堆江声,晓梦亦[洗]去。”“一片匡庐挥不去,来[扶]残梦[卧]云烟。”刘庆霖的《中秋赏月述怀》“手[提]明月行天下,怀[抱]诗灯[挂]夜空” ”(《农村杂咏》之二),“秋眠忽被月[推]醒,不许人间入梦深” 本人拙作《绿石谷探幽之三》“又逢七夕任疏狂,深谷犹依宋玉墙。欲表素心言旧事,相思[抓]把送伊尝。”,《赏春》“迟日东君遍际涯,芳辰[挽]住友人家。对床夜雨兴酣处,薄雾轻[撩]赏杏花。”,《咏耕牛》“放眼荒原无尽疆,春风又度菜花黄。平明憨洒躬耕力,默默归途[啃]夕阳。”,《晨曦即景口占》“羲轮晨起巧梳妆,笑脸由红[涂]到黄。行至林梢缓留步,悄将瘦影[贴]冰场。”以上所例都是炼字炼眼较成功的例子,但细品之有的生动鲜活想象丰富,但也有的雕痕重些比如本人之拙作,可见功底不深之故,拿出来也算示众以求得方家斧正吧。

2、虚词的巧用:

     虚词在诗词中巧用可以使其传神生辉,从而能达到诗脉流畅,文气回旋,情致委婉,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李商隐可以说在巧用虚词方面是非常善常的,如《风雨》“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诗中“仍”字加重了黄叶本已凋零之气氛,其景象有让人“更”凄凉伤神之感,“自”字其一转,与“仍”相对应,描绘出青楼管弦高奏,无视天下平民之疾苦,作者借助此景含蓄地表述了那种愤愤不平的心态。还有众人皆晓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上句的“方”与下句的“始”使该联表达巧妙,韵味有余音绕梁之感。还有如下联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中遥想何时重逢再西窗剪烛并联想到巴山夜雨的凄凉之境,在凄婉的感怀中有种温馨的希望在闪耀。而这美妙的诗句中“何当”“却话”发挥了意味深长的作用。

以下再举较好运用虚字虚词使其诗句起点睛之妙用的例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未必]柳间无谢客,[只应]从此见穷通。”,“[曾]避暖池将浴凤,[却]同寒谷乍迁莺。”,“[更无]新燕来巢屋,[唯有]闲人去看花。”,“[[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莫把]少年空倚赖,[须知]孤立易蹉跎。”,“书山[每]恋十年苦,商海[犹]悲数载烹。”,“[未必]扶疏能永日,[唯当]风月可长传。”,“[若非]王者推广磨,[定是]官场撑壮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体诗浅谈
今日荐读 | 格律精讲第一课:能力诊断!你是入门还是没入门?
学诗四大阶段和进阶方法,送给爱诗的你
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
学诗浅议
点评七律《春》(十)【舍得之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