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友不二禅:胆摘除的后续隐患

网友不二禅:胆摘除的后续隐患 

    五脏:肝、脾、肺、心、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朋友于多年前因胆结石摘取了胆,当时被告知可能会影响油腻食物的消化,其余不会有什么副作用。最近接触几位不同的亚健康人士,都有去胆的经历,而目前又都呈现出类似的精神和身体状况。

    不二禅以为,胆居六腑之首,与肝脏相表里,肝为阴木,胆为阳木。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有经脉相互络属。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又相互影响,不可能生硬摘除其一,而不牵连它脏,不引起连锁反应。

    胆的生理功能有三:

    一、贮藏和排泄胆汁。形呈囊状,若悬瓠,胆内贮藏的胆汁,来源于肝脏,是一种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纯汁液。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肝胆的疏泄作用而入于小肠,融化食物,利传渣滓。

    《脉经》:“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如果胆去,则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其一可能致使肝失疏泄,造成肝气郁结,胸闷胁痛,口苦咽干,情致郁闷,头痛眩晕,甚至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其二肝胆为木,脾胃为土,木不抒发则克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症状,甚至身体易疲倦、便溏、肢冷等脾阳虚症状。

    二、调节脏腑气机。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素问·六节脏象论》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杂病源流犀烛》有“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之说。如果去胆,则诸脏易紊乱,气血易失调。

    三、胆主决断。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大喜大悲)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气以胆壮,邪不可干”。去胆后,胆气必然虚弱(只能靠肝脏临时分泌少许,没有储存),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虚烦等情志病变,甚则惶惶不安,惊恐如人将捕之状。

    总之去胆后,肝脏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并牵连它脏,一方面容易肝气郁闷,一方面肝阳失去节制调和。阳木实强,则刑克脾胃,导致脾虚胃痞,阴木虚弱,则火生失源,导致心阳虚诸多症状。从心理方面,去胆导致决断力下降,抑郁踌躇而不定,进而烦不能耐、悲不能禁、恐不得安,或多或少,不同程度体现。

    相信大自然的造化神奇,万物存在都有其理,绝非西医以为更换零部件那么简单。

    当然如果疾病使然,不得不除,两害权轻,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网址:http://blog.baby.sina.com.cn/s/blog_4b07049b0102dsbj.html

      延伸阅读:肝与胆

  一、肝的生理病理

  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现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肝藏血。

    其含义有两方面:

       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二)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是指肝的功能。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三)肝主筋。“筋”指肌健,具有束骨系关节功能,肝藏血,血养筋,故筋是肝的精气所聚,故《素问》说:“肝主筋”、“肝之合筋也”。若肝血充足,则筋脉得以滋养,筋健力强,四肢关节活动灵活,屈伸自如;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轻则关节屈伸不利,重则四肢麻木,筋脉拘急,甚至手足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

  (四)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液运行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肝与目关系更为密切。因肝藏血,其经脉又上连目系,肝的精血散于目,故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说,也就是说,目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视觉功能,因此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如肝血不足,则目失血养,可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雀目。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又年老肝肾精血渐衰,常会出现视力减退,双目昏花。许多眼科疾病,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多从治肝入手,临床收到满意效果。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五)肝与胆的关系。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经络相络属,肝脉下络于胆,胆脉上络于肝,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肝属里,胆为表。在生理情况下互相配合,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症候兼见,治疗上常肝胆同治。如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汗分泌、排泄;反之,胆汗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所以肝胆症候同时并见。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临床均有胁痛,黄疸、口苦、呕吐、眩晕等,采用肝胆同治,以清利肝胆之法,既治了肝又治了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与胆
养生,从养肝胆开始
中医论肝的热与寒
黄帝内经 中与 肝胆 有关的条文 - 已回答 - 搜搜问问
肝胆病常见舌象与体质
【干货】养肝就是养命!中医详解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