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承】黄氏剪纸

【传承】黄氏剪纸 — 延续刀与纸间流淌的千年民间技艺

中国剪纸,

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

有张贴、摆衬、

刺绣底样、印染等用。

❖ ❖

其利用折叠、阴阳刻、刺孔等手法,

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

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

在民间,

剪纸深受世人喜欢,

其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 ❖

南北朝时期

❖ ❖

《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 ,

是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

这几幅剪纸,

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

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令人叹为观止。

北朝对马团花剪纸(左为残片,右为复原图)

唐代

❖ ❖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

杜甫《彭衙行》诗中,

便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

制作的漏版印花板,

用厚纸雕刻成花版,

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

形成美丽的图案。

唐代 菩萨立像

南宋时期

❖ ❖

南宋时期,

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

《武林旧事》中记载,

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

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

有的善剪“诸家书字”,

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当时有用作民间礼品的“礼花”、

贴于窗上的“窗花”,

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纸品名目繁多。

宋代 吉州窑剪纸贴花方块盏

明清时期

❖ ❖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

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

当时的皇亲国戚也离不开剪纸。

宫殿窗纸裱糊在外面,

墙壁用纸裱糊,

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

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

清代剪纸 鸭子戏莲

历经上千年的岁月磨刷,

这项流淌在刀与纸间的民间技艺,

似乎已走过众星捧月的那段繁华,

如今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而在南岸,

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曰黄氏剪纸,

它却在默默延续这份中国民间技艺!

“黄氏剪纸”,重庆仅此一家

刻刀细如针,

在红宣纸上时快时慢地游走,

须臾间,

一叠红色纸屑从纸上脱落... ...

今年46岁的黄涛伏在工作室的桌面上,

凝神创造一件剪纸作品。

在黄涛这间位于

南坪正街65号老式宿舍楼的工作室内,

出产的剪纸艺术品,

已经占据了重庆剪纸市场80%的份额。

黄涛是“黄氏剪纸”的第三代传人,

在他的努力下,

“黄氏剪纸”不仅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

其剪刻结合的工艺,

日前也成功申报成为南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氏剪纸”极具特色,

整个重庆只有黄氏一家,别无分店。

祖孙三代代代相传

“也许我身上流着剪纸刻画的血。”

将剪纸当作自己的事业,

黄涛无法避过父辈对他的影响。

黄涛回忆,

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

爷爷每年春节就会剪出

中国传统“福”字、“喜喜”字,

出售赚点家用补贴。

“但那时候,

只有等到逢年过节,

周围邻舍为图喜庆,

才会想到买剪纸。”

到了黄涛父亲一辈,

剪纸成了一种家庭生活娱乐方式。

黄涛说,

他的父亲擅长书法与国画,

同时也会创作一些剪纸作品。

朋友聚会,家人过生时,

父亲就会剪出各式各样的图案,

然后赠送给亲朋好友。

父亲那时也有稳定的工作,

“剪纸只是他日常生活中

熟悉并常常运用的一种技艺,

却非谋生工具。”黄涛坦言。

但剪纸的技艺,

父亲还是传给了儿子。

黄涛说,

当他还是小孩儿时,

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学国画,

父亲常常会握着他的手学习剪纸,

这打下了剪纸技艺扎实的基本功。

现在,

虽然黄涛已是“大家”,

但只要遇到问题,

还是会拿到78岁的老父亲面前询问讨论。

重庆剪纸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97年,

三峡大坝即将导流明渠试通航,

中外游客竞相游览三峡。

当时从事旅游职业的黄涛,

正在转业与否间徘徊,

经朋友介绍,

黄涛开始在游轮上展示手艺,

推销自己的剪纸以及

夹有剪纸作品的线装书。

开始生意还不错,

游客也非常多,

但一年过后热潮一过,

黄涛发现船上的生意不好做了,

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岸”,

正式将剪纸当作事业做了起来。

此后,沙坪坝磁器口,

多了一个出售中国传统字画剪纸的路边摊,

其他小贩见黄涛生意不错,

便时常向他拿货,

黄涛从零售商转变成为供货商。

2000年,

黄涛注册了重庆首家剪纸公司,

成了重庆剪纸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黄涛说,

虽然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也走遍大街小巷做过调查,

了解市民喜欢的风格,

商家热销的款式。

然后试着做一些以

重庆风光为主的特色剪纸产品,

以画册、镜框、卷轴、书签等

不同的载体来包装剪纸,

物美价廉,顾客十分喜爱。

随着公司推广渠道的建立,

比如电话与网络等方式的并用,

顾客也就越来越多。

经过多年的磨砺,

他比父辈们剪出的剪纸更加精湛,

也更多元,更符合消费者的胃口。

“黄氏剪纸”出品的剪纸,

备货数量大,种类全,

顾客如果要几十上百件的现货,

立马就能拿出来。

熟能生巧,熟能成精

黄涛说,

创作一幅剪纸,

必须从一开始就用心用力。

一本重庆民俗风情剪纸,

剪纸的数量不到20张,

用了黄涛整整一年的时间。

首先是采风,

到重庆各处去寻找最具有民俗的景色,

大山中、溪河边、居民楼里……

把最经典的景色拍下来留做原始材料,

“我只选择最精准的选材体现艺术品。”

黄涛说。

有了选材,

接下来便是设计,

将照片中的景色化作剪纸艺术呈现。

与绘画不同,

剪纸要体现虚实,更需要精美,

黄涛认为这是最难也是最费脑的地方,

“构思设计需要不断累积经验,

也需要不断地创意,

更要不断地学习。”

黄涛四处寻找灵感,

看各种流派的剪刻剪纸,

学各种剪刻方式,

运用空间思维能力,

将照片化作一幅幅镂空剪纸。

最后一步是剪纸刻画做工,

“熟能生巧,熟能成精”,

这些年来,

黄涛不断追求精细,

无论多忙坚持每日抽空执刀练习,

决不让双手对剪纸生疏一天。

如今,

黄涛已能同时刻制50张宣纸而不变形,

精细之处小于米粒。

让非遗“活态”传承

黄涛说,

公司走的是大众化路线,

薄利多销,普通人也买得起。

比如一本剪纸画册,

从设计到制作完成,

要花一个月时间,可团购价仅百余元。

“黄氏剪纸”作为非遗传承,

黄涛想得很清楚也看得很明白,

非遗就是要活态传承,

只有把传统文化推向市场,

使其融入大众生活,

剪纸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黄涛感慨:

“对于非遗手艺人来说,

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智慧成果

转化为市场产品或变现,

再好的作品也只能是孤芳自赏,

无益于传承。”

现在,

为了更好传承“黄氏剪纸”,

让公司多元化发展,

黄涛还开起了剪纸培训班,

一周一次课,十次课为一期。

目前班上有20来个学生。

黄涛说,

将这些愿意学剪纸的人聚集到一起,

在剪纸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

也让剪纸这门手艺回归到日常生活中。

有时候我们会突然害怕,

害怕那些美好的东西就这样消失不见,

而我们却无能无力... ...

还好有黄涛这样的一群人,

帮我们留住上千年的中国国粹。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浆染尚芜湖 传承有新人
中国人不可丢弃的10大传统手工艺
我和大师有个约会——简子印象
非遗文化进高校 剪纸漆艺“云”上教
千年传承 | 桐庐民间剪纸
传统的10大手工艺,巧夺天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