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写专题:城市与乡村

读写专题:城市与乡村

(2012-02-12 11:43:02)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文辅导

【主题说明】
  英国一位诗人说过,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车水马龙,楼宇高耸;霓虹闪耀,朝歌夜弦。城市见证了人类进步。然而,当劳累的城市人们只单单从小道一侧的几束柳芽才能感受自然的变迁时, 那坚硬的钢筋水泥下藏匿的原始纯朴便涌来告诉你,乡村早春清淡的薄雾,金秋满眼的野花,有城市无法领略的美。山村以传统、纯情、极富诗意的魅力,令人们留恋。其实,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葡萄、美酒,都是红红的苹果,只要你会品味,咀嚼,便都有着缕缕清香在心中不停地流淌。


  选文一


村庄的语言
许 锋


  看看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父辈、熟悉的朋友,还有我们自己,真的很多人一生都在挖空心思地“逃离”村庄,甚至宁死也不回头,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使村庄觉得自惭形秽。是不是有的村庄太丑陋、贫穷和封闭?
  村庄里的人都不容易,但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现在不是,以前是,以前不是,祖上是,应该没有彻头彻尾的纯正的城里人。不过,有的人很快进入了城市,并融入其中,使自己像极了比之更先去城里的“城里人”,说话、举动,逐渐地,乃至忘记了自己的村庄。不去想,不去说,懒得说,也羞于说,似乎村庄带给自己的,完全是一种耻辱。
  但那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总有一种东西,你是抹杀不去的,比如方言土语,在你一出生,在你还在村庄时,在你离开村庄前,你一直说的语言,是完全属于村庄的。那是烙印。有趣的是,离得近的村庄,方言不会差别很大,可倘若把范围扩大到方圆百里,就未必了,听起来觉得很陌生甚至很可笑。村庄就是这么耿直,不是它的,它决不容留。千百年来,它封闭得越发让后生们嫌弃,乃至纷纷离家出走。即便如此,刻意地抹杀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烙印也是不明智的。人的根,盘桓在记忆深处。那甚至是心灵唯一的沃土,抑或是最后的栖息地。
  一个人骨子里如何,是可以和他的村庄联系起来的。村庄是硕大的根,人是枝梢或者叶子。那是一种类似血液般的灌输,或者文化的传承。而村庄原本是没什么文化的,读书人少,名胜古迹少,没有大学,也没有图书馆,更没有讲堂。真的,村庄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会有文化吗?可是,不能否认,村庄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有雕刻作用,宛如岁月的刀,缓慢地、不急不躁、耐性十足、一笔一笔地在人的脑子里刻出年轮和思想,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到底是谁手握那柄刀?是村庄的荒山,不好看的歪脖子树,还是村庄浑浊的水潭?这些是天然的大学图书馆和讲堂。人甚至从一只羊和一匹马那里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开始认知善良、丑陋、残忍和凶恶。村庄给予一个人对生活的全部认识。可能有野蛮,却没有欺骗;可能有愚昧,却不妨碍你对知识的追求。为什么村庄鼓动你成为一个城里人?那是因为村庄觉得城里好,并实实在在地承认村庄有太多的地方不如城里,而丝毫不把自己的短处藏在背后。
  城里很好。方言土语也不说了,说普通话,说外国语,“Why”“OK”夹杂着,半土半洋的。
  那天在广州242路大巴上,看见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的女孩接一个电话。大巴是从开发区驶向火车站的,而由于连日来的暴风雪,火车站已经聚集了太多的人。我为这个显然是去火车站的女孩担忧。那个电话是她的村庄打来的,她用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土语说笑着,声音不大,表情丰富,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旁若无人,那么开心。我都想笑了。10多分钟吧,她挂了电话,趴在扶手上,看样子她有点晕车。而来自村庄的电话,让她一瞬间那么可爱,是的,这就是村庄的力量。
  村庄决不会给你大把的钱,让你富有,决不会给你权力、地位,让你不可一世——村庄只会给你快乐。只要你走回村庄,那些生于城市的烦忧,都会离你远去,哪怕很短暂。你说起方言土语,立即就有人搭话,不像在城市,你一张嘴,别人可能就觉得是一个陷阱。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赏析】


  文章以小角度表达乡情,谈村庄的语言美,也即赞美村庄纯朴的美。作者的分析很有见地。例如“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使我们对村庄感到亲切,唤醒了我们最真切的记忆。作者准确地看到了村庄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村庄的荒山,不好看的歪脖子树,还是村庄浑浊的水潭?这些是天然的大学图书馆和讲堂。”分析很深刻。例如第四段,经用对比方法,用比喻句、其他形象句的分析,让人对村庄的作用理解深刻。文末穿插一个女孩用方言打电话的情节,既使行文生动,又增添了崇敬村庄语言的情趣,同时让阅读者产生共鸣,想起自己给家人打电话时的那种简单的幸福。


  选文二


从乡村到城市
刀口漫步


  穿梭在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公共汽车,常常带给我惺惺相惜的感觉:我们既属于乡村,也属于城市,同样的,我们既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城市,始终在路上,像极了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周而复始,疲于奔命。而我居然深爱着这种貌似悲怆实则欢快的命运,甘为飘萍,拒绝扎根,不想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下来。
  我是农民的儿子,在乡村生活了二十多年,黄土地就像母亲的肚皮,哺育了我的成长,后来在城市落脚,仿佛邂逅了情投意合的爱人,她拥有缠绵悱恻的胸膛,怀抱我不羁的心房。
  对我来说,乡村是宁静的、闲适的、单调的,是一种慢,是一首朦胧诗。而城市是喧闹的、动荡的、丰富的,是一种快,像一首通俗歌曲。哪一种生活都不可或缺,哪一种生活都充满了母性的关怀,呼唤一个男人最后的回归。
  平房和庭院不离不弃地相拥,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在把酒话桑麻;庭院里树影摇曳,枝叶婆娑,静候花事的消息;花圃中五颜六色的月季精神抖擞地盛开,便有暗香错落有致地轻轻浮动,弹奏出清丽而婉约的音符;天籁般的鸟鸣已经成为城市的绝响,却依然跳跃在乡村乐曲的每一个声部里;看不见袅袅婷婷的炊烟冉冉升起,却听得见小贩们自由自在的叫卖声曲折地传来,越发陪衬出乡村的静谧;跟母亲下地时,我更像个看客,光脚踩进松软的泥土里,玩味那湿润的温存;一阵风掠过,眼望麦田中似有千军万马激战正酣,一瞬间心旌摇荡热血沸腾;天空深蓝似梦,云朵纯白如棉,让人在不知不觉之间,沉溺在浪漫的温柔乡里,领略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幸福。
  无法为乡村生活提供更多的注脚,只好让小妹说说乡村和城市在她心中的印象。她说城市就像沙尘暴或者冰雹,而乡村是雪或者小溪。我惊异于她微妙的感觉,却忧心忡忡地发现,在她心中有一个恶劣的城市形象。而我所想到的最贴切的比喻,却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的名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乡村就在世界的尽头,而城市正是个冷酷的仙境。
  拥挤的居民楼是一个个巨大的蜂箱,而我们就像蜜蜂一样,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小方格里钻进钻出;广告牌纠缠不清的商业大厦威风八面,怂恿着这个时代的物欲横流;霓虹灯闪烁在城市的夜晚,是一只只迷离的眼,充满诱惑;车流追逐着人流,波涛汹涌地川流不息,于是让噪音淹没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工厂的烟囱林立,像一条条强取豪夺的手臂,向灰色的天空竭力伸展,争抢那最后的一抹天蓝,空气中始终弥漫着苦涩的味道;好像也只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服装店、音像店、书店、网吧、歌舞厅、咖啡屋,以文化的名义,勉强挽回了城市最后的颜面,这不断恶化的城市环境,真让人触目惊心……
  传统在乡村,现代在城市。乡村单调得好像只有一个叫做农业的心脏,而城市的丰富也许就在于它的五脏俱全,商业是心脏,工业是肺。
  乡村包围着城市,同时被城市渗透,蔓延。而我却一厢情愿地希望,乡村永远和城市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保留住自己的清新和宁静,就像捍卫我的另一种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从乡村到城市的心路历程诗。它写出了乡村的甜美和城市的缺憾,表现出对乡村的留恋和对城市弊端的忧虑。大量的比喻、拟人句把乡村、城市描绘得温情脉脉,风姿万种。例如把乡村、城市分别喻作“朦胧诗”“通俗歌曲”,会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第四段中大量的拟人句,把乡村中的各个事物刻画得极富生命力,让读者深情陶醉。另外,乡村、城市的各景各物均写得具体、准确,让读者身临其境。


  作文题目


  农民工进城做工与其子女进城读书是密切相关的两件事。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这些子女上学问题非常重视,花了很大气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但仍有些问题暂时不能解决。作为农民工子女,该怎样振奋精神,面对这些挑战?请以“我们这群学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
  首先,将题目审准。题目是“我们这群学生”,所以要抓住“我们这群”,不是他人;是学生,不是进城的其他类型子女,从背景材料看,且是农民工子女。对题目可理解为“我们这群学生”在城里的生活学习状况和态度等。第二,农民工子女在城里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政府正在积极解决,所以对这些暂时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心态和看法,不可观点偏激。第三,既说文体不限,就可用例如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体,但不适合议论文。记叙文、散文便于叙事、抒情,似乎更适用。


  原文在线


我们这群学生
刘 斌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林立的高楼;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只有饱经风霜的生活;在城市的尽头,有这样的一群人。(对比,交待环境;排比,感情深沉。三句层次清晰,逐步具体。“一群人”暂不点出是学生,以留悬念。)
  而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最好将“人”改成“学生”,直入题。)人们会如何称呼我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女,还是农民工二代?我们都不会在意。(连续三问,未做结论,与末句“不会在意”不一致。)
  我们自小生活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灵魂”不太准确)在田野里抽穗拔节(以形象写成长)。我们有带着泥土气息的小名,我们会拉着彼此的手在田野中、风中奔跑着,憧憬着。(很具生活气息。)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以“风”代党的政策,生动。)为了生计,为了更好的未来,(为生计的是父母,不是“我们”)我们跟随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我们开始习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开始习惯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去学校。(选典型借代城市生活,具体可感。)这里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零食,有我们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层数的写字楼,有行色匆匆的城里人。繁华的城市不曾给我们带来任何快乐(“任何”绝对了,不合实情),相反,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烙印”不准确)。
  【本段从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对比,产生抱怨情绪。】
  我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小心翼翼”暗示了后面要写的坎坷。)但总是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我们看到了暂住户与本地户的区别。我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孩子。
  【本段为后面写坚强心态作铺垫。】
  放学回家,我们做好简单的晚饭,此时父母仍在工地后的菜场劳作;午夜醒来,天空中没有家乡的星星;路上行走,担心我们的打工子弟学校会因为交不出电费而被断电……
  【本段写出在城里的辛苦与无奈。】
  尽管我们的成长轨迹与城里学生如此地不同,但我们不会迷茫(“迷茫”用得好)。就如那年春晚我们充满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看到屹立在奥林匹克公园的鸟巢,看到世博园中被中国红包围的中国馆,我们都非常自豪,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终能完整地向世界展现,我们欢呼,我们激动,我们落泪。(以上几句没扣主题讲,缺乏连贯,显得突兀。)在那些深重的负担中,我们逐渐成熟,告别昨日的羞涩,迎接新的黎明。
  也许,今天我们仍为为数不多的学费而苦恼;也许,我们的学校还是交不上电费;也许,仍有很多体制不够完善……也许有很多个“也许”,但是有一个“但是”就够了。(“但是”转得铿锵。)已经有好多视线都转向了我们,关注我们的生活状况。
  太阳正在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尽头,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这将是一个新的黎明!


  问题诊断


  文章写了城里生活的遗憾以及作为农民工子女的心态、志气和理想。行文思路合乎逻辑,多处用语形象,具有感染力。不足之处:应把昂扬、进取、振奋的精神展示在读者面前,而这方面恰恰写得较少。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的文章,其目的只有一个——“引导人们向前看”。本文虽注意了这种“光明点”,但“光明点”(后半部)写少了,显得积极的东西不足。因此可加强“尽管我们的成长轨迹与城里学生如此地不同”句以后的内容,增强“光明”的比重。增强比重的办法,一是对后部分重新布局,作较大充实;二是学会扩句、扩层、扩段。例如可对“就如那年春晚我们充满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三个事件或其中的一个事件扩充使内容更丰富。本文可对“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作些扩展。也可围绕主题作些议论,协助揭示主题,凸显题目要求。


  升格示例


我们这群学生
刘 斌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林立的高楼;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只有饱经风霜的生活;在城市的尽头,有这样的一群人。
  而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学生。人们会如何称呼我们?无论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女,还是农民工二代,我们都不会在意。(改为陈述句,表意明确了。)
  我们自小生活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心灵(“灵魂”改为“心灵”)在田野里抽穗拔节。我们有带着泥土气息的小名,我们会拉着彼此的手在田野中、风中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更好的未来,我们跟随为谋生计的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我们开始习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开始习惯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去学校。这里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零食,有我们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层数的写字楼,有行色匆匆的城里人。繁华的城市不曾给我们带来乡村里的快乐,相反,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烙印”改为“印痕”)。
  我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但总是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我们看到了暂住户与本地户的区别。我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孩子。
  放学回家,我们做好简单的晚饭,此时父母仍在工地附近的菜场劳作;午夜醒来,天空中没有家乡的星星;路上行走,担心我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会因为交不出电费而被断电……
  我们在逆境中成长,在风雨中前行。我们不会迷茫,因为心中有灯。就如那年春晚我们充满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市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那年,市政府特地安排我们这群学生的代表到北京看奥运会,后来又安排我们去看奥运会建筑群。同学们看到精彩的比赛和屹立在奥林匹克公园的鸟巢,兴奋不已。后来我们又参观上海世博会,参观世博园中被中国红包围的中国馆,我们为这神圣的火种在悠久神奇的大地上涅槃,为我们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终能完整地向世界展现而激动、欢呼、落泪。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因生活在城里而自豪,谁说我们跟着父母在孤岛上生活?(利用原文材料紧扣主题。)我们会告别羞涩,告别孤独,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城市中,去迎接新的黎明。
  也许,今天我们仍为为数不多的学费而苦恼;也许,我们的打工子弟学校还是交不上学费;也许,我们真正融入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许有很多个“也许”,但只要有一个改变我们命运的“但是”就够了:人民代表大会中农民工代表开始出现,政府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目光转向了我们,无数城里人关注着我们的生活状况……
  我们的年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祖国,还有大片大片的空白待我们书写。城市既然为我们送来了光明,我们就有决心、毅力去扫开那几缕阴云,披着城市里金色的阳光,把自己铸造成建设城市的中坚。那时,我们也会像父辈一样,为国家为社会无怨无悔地奉献。
  我们看到太阳正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这座城市的尽头,照亮了我们这群学生的生活……
  这将是一个新的黎明!


  升格小结


  作文升格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抓住几大关键就行。第一,立意新颖且有代表性。该文“农民工子女如何面对现实,振奋精神”的立意就令人耳目一新;“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心态”问题就有代表性。第二,内容紧扣主题写。一旦审准题目,确立了主题,就要选取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要学会放大与主题有关的段落和句子。议论类的,话要围绕主题说,理要围绕主题讲;记叙类的,事要围绕主题叙,情要围绕主题抒。切勿饥不择食,凑些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上去的话。第三,句子围绕主题用。在行文时,切忌突然冒出几个与主题不沾边句子。例如原文第六段中的句子“看到屹立在……我们落泪”不能说明主题。其实,将这几句当成“我们都因生活在城里而自豪,谁说我们跟着父母在孤岛上生活”的原因写(升格文第六段)就扣住题目了。


  本场考题


  由于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历来大多数人向往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关于“城市”“农村”的话题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怎样看待今天的城市和农村,在城市或农村究竟该怎样去生活,每个人的看法和活法不尽相同。
  请以“我的生活”为题,写一篇具有时代气息的记叙文或散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第一,选择最适合自己生活实际,感受颇多的一种地域来写,且要有具体人、事可写,要有真实情感可发。
  第二,最好先选材后立意,从生动、充分的材料中“立意”。立意要有时代感,要能回答、解决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让读者受到启迪、教育。
  第三,选取较小角度、较具体事件,以“滴水见太阳”。以一个角度反映某个方面,进而以这个方面回答一个较重要的社会问题。
  第四,艺术地安排好全文结构,既要避免平铺直叙,又要防止变幻莫测。适时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让读者得到艺术享受。


  佳作选萃一


我的生活
——想当花店老板
李斯琪


  我想当花店老板,在这座小城的一条安静的街道。
  我的这个花店可以很小,但一定要有足够的栖息地;它的装修可以不豪华,但一定要温馨舒适;它可以开设在有些阴暗的街道拐角,但我的花一定要看起来最美丽。
  还有老板——我,可以不精明能干,可以笨拙沉默不会揽客,但我这个老板,一定要有我平凡快乐的生活。
  每天早晨,我会固执地穿上廉价却柔软的连衣裙,步行去我的花店,那条街道上的阳光温柔得像加了点糖的卡布奇诺,从稀稀落落的行道树上斑驳送来,呼啦啦地洒满一地,让人似乎觉得骑自行车都是对它们的亵读呢!到了花店,打开大门,静静摆放我的花儿,给它们唱歌,陪它们说话,耐心等待我今天的第一个客人。闲暇时,我也许会拿支笔写写字,也许会喂喂案台上的小乌龟,也许捧杯牛奶看着经过我店门口行色匆匆的陌生人。晚上,坐在柜台里面,煞有介事地跷着腿啪啦啪啦数着钞票计算盈亏,再从容关门,再吹着口哨沿着那条街道回家。我穿过灯火通明的闹市,或许会疲惫地想:“是我的这些花们让我过着如此简单的生活,也是它们给了我生命的气息。”
  唔,我的花店摆设嘛,最爱的向日葵会站在门口,灿烂得让所有人侧目,让太阳都嫉妒。门口拐弯处是不是应该摆上百合?还有满天星和朝天椒这么奇怪的搭配,估计只会在我花店的门楣上才有得一见吧?玫瑰自然放在店内最显眼的位置,华丽的郁金香会盛开在干净的橱窗后,安详的菊花请呆在静谧的花房。哦,还有孤寂的天堂鸟,好似敏感的孩子,防卫的叶片包裹不堪一击的花瓣,就让它摆在最合适的墙角阁台吧。最开心的事莫过于采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放在门口的花篓里,过路的人啊,你们若是喜欢,就让你们带走,闻一闻我简单快乐的生活气息,也希望这些像亚麻布帘一样有质感的情怀透过你们的指尖滚到你们的心里,又好似你们面对久违的单纯的天空,甜蜜地听那欢快的鸽哨。
  我欢迎我的每一位客人,为父母买花的乖巧的孩子,浸泡在幸福中的男女,还有为心仪的女孩买花的青涩男孩,我都会尽心为你们挑选最美丽的花,希望它们将我零碎的愉悦,开在你美丽的心灵上。
  絮絮叨叨好多,也许你会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虚幻的意境,而我们还要以“曲项向天歌”的姿势面对那么多复杂的生活,哪来闲情谈花弄草?不过还是傻傻地希望天使们听听我的心里话:在复杂中追求诚实,追求宁静,追求平常而温馨的幸福,是我的执著。我只是想当好这家温馨花店的老板!


  【简评】


  作者为什么独想当花店老板?文首和文末说得很清楚,就是“要有我平凡快乐的生活”“在复杂中追求诚实,追求宁静,追求平常而温馨的幸福”。浮躁是当今在经济大潮中人们尤其是城市人们生活中较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影响人们的创造、发展,甚至影响社会进步,因此,较平静的生活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追求平静而美好的境界,有利于个人身心修养,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文章从此立意,可谓深远。此文取材细小,却是用小事件反映大主题。运笔如行云流水,在写我理想的温馨花店时,平静、安详而生动,犹让人在一杯龙井中品味到了别样的香甜。


  佳作选萃二


我的生活
——校门情缘
沈心怡


  读了师范大学,又回到了那个小山村,当了官——小学校长。
  学校没有大门。
  在山脚的一片空地上,坐落着几间破旧的瓦房。空地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只是瓦房前有一条泥泞小路,坑坑洼洼地通向远处静静窝在山沟里的村庄。
  此刻,山里起了些许雾气,教室里书声朗朗!而我,却正坐在小路旁的石块上,一脸惆怅。
  又走了一个娃!
  我眉头一拧。自己懂,说是办校,却只是破破烂烂的几间农舍,连个校门都没有,这叫个什么学校!没有人相信我。谁还愿意让娃放着活不干来这里?
  我深深地叹了口气,回过头来看着教室里剩余的学生,他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课本,脸上的肌肉也随着嘴型的变化而鼓动,他们很可爱!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怎可以一辈子湮没在这荒僻的山沟里!我真想建起一个学校啊!告诉所有的人——这是一个学校,是带给后代们知识与希望的地方!可这穷山沟哪来的钱建校门?我抬起头,远方蓝天下的淡墨色的山脉如波浪线般放浪延伸,最后淡淡隐去。我突然眼前一亮,扛着斧头上了山。
  拨开荆棘往山里走,眼睛不断搜寻着粗壮些的树杈。这年头,政府不准砍树,但砍一点枯死的枝杈,还是可以的。我举起斧头,用力地砍下去,脑海中浮动着许多画面:志愿教师的摒弃、考察领导的不屑、家长的怀疑、孩子的企盼……树枝在斧头的冲击下,一点一点开裂,最后“嘎吱”一声,断裂下来,天色渐暗,我扛着树枝往回走,山路上留下斑斑脚印,深深的,长长的……
  此后,教室外的空地上时不时多出一条长木,或是一块木板,直到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从镇上带回一包钉子。做门那天,全校三十多名学生齐刷刷地站在教室外,看着我布衫上浸满汗水……学生们默默学习打桩、搬木头。我让他们回教室继续读书,但他们不肯!他们说,校长,我们懂,我们也爱这个学校!我含泪地看着他们,点点头,其间,有个女孩被木头砸了脚,她狠狠地咬了咬牙,继续……其间,有个年幼的男孩手被树枝刮开,他把血迹一擦,继续……其间,还有很多孩子被树枝划伤手臂,但他们没吭一声,没落一滴泪!
  最后,山脚的学校终于有了校门,木栅栏的门上,嵌着一块大木块,上面用楷书刻着“守望小学”!我站在门下,看着三十多个学生说:“我会像父亲守护孩子一样守护你们,像父亲期望孩子一样期望你们,这个校门,是你们母校的标志,母校的精神!今后你们跨进这个门,就是跨进自己的家门!”不知谁轻声唱起《我的母校》,全校一起跟着唱起来,歌声很嘹亮,很悠长……
  夏初的一个夜晚,刮起狂风,风肆意地咆哮,带走了屋顶的瓦,校门的木桩也像被击败的兵歪倒在地,写着“守望小学”的牌子也倒在泥泞里。
  第二天,我带着工具到门口时,发现孩子们弱小的身影已经在门口忙碌了,我鼻子一酸,默默走上去,与孩子们一起……
  后来,希望工程到来,要帮我们建一所与城里一样的小学,但我要求保留下这个校门,领导皱了皱眉,娃们却涌上去,也要求保留下这个门。他们说,这个门是我们与校长一起建下的,校长就像父亲一样!他为了我们,一个人代多门课,还深深低下头求志愿教师不要走……可是,仍然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他们又说,校长,我们理解您,我们一定会完成您的期望,这个校门,是我们共同的信念!领导落下了泪,家长落下了泪,作为校长的我也笑着流下了泪……
  学校是圣洁的家园,校门便是家门,门里总有人在守望!进门,仰望信念奋斗;出门,带上信念上路!


  【简评】


  表现农村,要写的生活事件很多,但立意以及角度选择是很重要的,本文这几方面做得很好。作者立意于歌颂奉献山村教育事业的精神,选的是“我”回乡为村里办学校的事件,取的是我为小学做校门的角度。立意、选材、角度都新颖、典型。情节生动、曲折,由没有校门到做校门,到风雨摧毁校门,到重做校门,到欲换校门。山重水复,波澜起伏。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例如细节描写:“他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课本,脸上的肌肉也随着嘴型的变化而鼓动。”心理描写:“我真想建起一个学校啊!告诉所有的人——这是一个学校,是带给后代们知识与希望的地方!可这穷山沟哪来的钱建校门?”双关抒情:“山路上留下斑斑脚印,深深的,长长的……”只要阅读本文,就会被深深地感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满怀愧疚走向远方,身在远方纠结满怀
武汉: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
花店不开了,花继续开。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写作审题
农民工不该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
张锐锋:失乐园——沉默的滹沱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