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苏省十大市2012

江苏省十大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2013-02-08 13:08:51)
标签:

教育

情感

试题

分类: 试题

江苏省十大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专题

常州市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3)“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期盼?(3分)

9.(1)远谪异地,失意孤独,悲愤苦闷。(3分)

(2)诗人遥看夜色笼罩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内心的凄怆。(3分)

(3)四年故乡亲人,渴望家书;希望得到朝廷的音讯。(4分)

赏析: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邠县)人。治平进士。元丰四年(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他当时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兵斫作薪。”“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西征途中二绝》)次年十月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坐罪谪监郴州(今湖南)酒税。南行途经湖南岳阳,赋《卖花声》二首。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踟躇”,徘徊不前,逗留之意。“地远”,张舜民远谪,历时三,涉水六,过州十有五。自汴抵郴,所至流连。即言诗人登上岳阳楼,放眼望见山迢水阔,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前路茫茫,归路茫茫,满心彷徨,无限悲凉。起句即以“久踟蹰”写出心思沉重。拟将憔悴吊三闾。“拟”即效仿之意。“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涸。引申为劳苦,失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此处指屈原。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贾生列传》)后西汉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同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作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此处诗人吊屈原也有此意,借屈原才华横溢,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朝廷国君所在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后人常以长安借代当朝国都,国君。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本词中“长安”借代指当时北宋都城汴京。

“日下”古代以帝王比作日,因以帝王所在之地为日下。“流落江湖”形容仕途失意,困厄潦倒,漂泊异乡。“江湖”与“庙堂”相对,见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处化用孟郊《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之句,传达思君恋阕之意,抒发被贬去国之悲。类似还有王仲宣“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等。上阙写尽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烂醉”即大醉,以喝酒之多,醉酒之沉,写出内心愁苦之多,浅醉尚不行,要待大醉,喝到不省人事方能得片刻的消解。“且”即“暂且”,犹言酒醒后千愁万苦涌心头,愁更浓。想来词人定是终日醉酒,消磨时日,麻醉自己。一句“不醉何如”写尽志不得申,愁不得解的无奈苦闷。又看暝色满平芜。“暝色”即暮色,夜色。见王维《山居秋暝》。“平芜”即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见欧阳修的诗句:“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浑浑噩噩,昏昏沉沉中又见暮色渐起,渐浓,笼罩整个旷野。“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色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诗人内心隐隐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二则也写出暮色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出诗人凄怆的内心。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自古思乡怀人(君)常冀鸿雁传书,此句化用杜牧《秋浦途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为下杜陵无”。“新到雁”即刚到之雁,“应”即应该之意,推想,期望。寄情鸿雁抒发渴望家书,朝廷音讯的迫切心情。雁是候鸟,按时迁徙,而人归不归却不是自主的。所以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叹。滞留异地的旧人看着南来的新雁,不觉感慨又过一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宦海失意,思归不得的愁苦不觉更深一层,

“新”极具表现力,强化了情感。

连云港市

三、诗歌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牡丹

刘克庄(南宋)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姚黄,牡丹中的名贵品种。②广陵花,指芍药,古代有“扬州芍药甲天下”之说。

(1)请说出“只许姚黄独步”中“独步”的含义。(2分)

(2)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3)“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含着词人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请结合全词内容,作具体分析。(4分)

三、诗歌鉴赏(10分)

9.(1)(2分)“独步”二字,写出了昔日洛阳牡丹的美丽和名贵(1分),当时洛阳的繁华(1分)。

(2)(4分)对比。(1分)①芍药与牡丹对比(1分)②牡丹(王侯)的繁盛与寂寞冷落(1分)③北方故土的昔盛今衰(1分)

(3)(4分)表面是惜花之情,实则是对北方故土的思恋之情,对朝廷不收复故土的怨愤之情,作者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每点1分)

南京市、盐城市

三、古诗词鉴赏 (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2分)

                                                                          

(2)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入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借代;“东风”代指春天。

【评分建议】2分。修辞手法1分,简要说明1分。

  (2)颔联写芳草“碍马”,白云“遮楼”,表达了诗人对锦江美景的依恋之情。颈联写山含恨,水悲歌,抒发了诗人告别锦江后的离愁别恨。

【评分建议】4分。每联分析各2分。

  (3)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评分建议】4分。每层2分;第二层,“以景作结”1分,简要分析1分。

南通市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扬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1)“杨花如雪”这—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4分)

  (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3分)①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1分);②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1分);③用杨花的纷乱如雪,烘托离京时心绪的烦乱(1分)。

  (2)(4分)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1分),接着写“忍泪”的原因(1分),再写前路的艰险(1分),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1分)。

  (3)(3分)①夸张、对偶;②表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

  评分建议:修辞手法,1分,只答“对偶”不得分;答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等意思即可。

苏州市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1)首句中提到的“三分书”具体指哪部作品?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4分)

(2)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3)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1)《三国志》(1分)。点题;交代写作缘起;暗示河山分裂(或“中原沦陷”的局面);为尾联埋下伏笔(“暗示河山分裂”1分,“点题”、“缘起”、“伏笔”写出一个给1分,给满2分为止)。

(2)颔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对偶”不给分),并且视听结合(1分),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肃杀之景(或“暗示了战云纷乱、动荡不安的时局”,1分)。

(3)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1分),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1分),忧国伤时的情怀(1分)。

泰州市

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⑴     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2分)

                                                                        

⑵     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

                                                                        

⑶     词的下片是如何表现“春愁”的?(4分)

                                                                        

9. ⑴从清明前,面对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的愉悦(1分),到清明后,面对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郁闷惆怅(1分)。

⑵“锁”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2分),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味无穷。

⑶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2分)。

扬州市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西塍废圃 (宋)周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4分)

 

(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

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4分)

9.(1)表达了作者对宁静(1分)、和谐、自然生活(1分)的喜爱之情。

(2)①分别从听觉、视觉与嗅觉描绘景色。听觉:蟋蟀、蝉儿的鸣叫;视觉:玉簪花凋落一地;嗅觉:落花的阵阵香味。(2分)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动态的鸣蝉、蟋蟀,静态的玉簪花、夕阳。突出表现了废圃的幽静。(2分)

(3)蟋蟀、蝉儿虽鸣叫于秋日,叫声宛转悠扬,充满生机(1分);玉簪花儿虽已零落,却仍能散发阵阵香气,清新怡人(1分);野塘中虽只有秋荷,但“留与游鱼盖夕阳”又让其充满了温情,夕阳的一抹红色,也给整幅画面笼罩了一层暖色(“温情”或“暖色”,意对即得1分):可见,虽是“废圃”,但“废而不冷”。(1分)

镇江市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  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1)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6分)

9(1)诗人选取薄暮雪霁天晴时分,出门远眺见遍山白雪,樵人初归,野草燃烧,断断续续的烟霭生于傲立的石松之间,空山寒寂,景物清冷;(2分)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空山独行,情感清冷(心灰意冷、凄凉、失落、苦闷)。(2分)

(2)整首诗在写景上,远近结合,选择了“野火”“断烟”“危峰”等远景,也选择了溪水这样的近景; 动静结合,选择了“白屋”“寒日”“溪云”等静景,也选择“归”“下”勾勒出山间景物的生气和动态;俯仰结合,写了天上溪水上升腾的云朵,也选择了采樵人沿着羊肠小道缓缓下山;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这首诗歌前六句全为望景,最后一联写清脆的钟声;视听结合,让诗歌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余韵无穷。(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徐州、淮安、宿迁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盟鸥①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千丈翠奁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带湖的哪些特点?(3分)

(2)作者借鸥鹭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请从内容上作简要说明。(4分)

(3)结合全词,说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3分)比喻、夸张。(1分,答出其一即可)表现带湖宽广、翠绿、清澈、平静。(2分,只答出1点不给分)

(2)(4分)作者只能与鸥鹭为伴,表现其落职闲居的孤独之情;感叹鸥鹭不能理解自己举杯浇愁的情怀,表现其不被理解的孤独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3分)对带湖的喜爱;对不得志的自我劝慰;不能用世的无奈(落寞)。(每点1分)

无锡市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1)开头两句写了哪两种离别心理?二、三两句和柳永《雨霖铃》中的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表达感情形象生动,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写法上很有特色,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蹙破眉峰的痛苦心理、执手相看不愿分开的担忧心理。(2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1分)(2)通过联想,离别的痛苦好像雨滴落在芭蕉叶上一样滴落在心里,(2分)想象的哀景更增添离别的苦涩之情(2分)(3)善于借凄清景物抒发离别的思念之情(借哀景写哀情);善于抓住传神的细节进行描写,表现离别人的愁苦心情;运用虚实结合手法(通过想象离别后的心理感受)突出离别的悲伤程度。(写出两点即可,一点1分,两点3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典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解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题库
2014年高考备考:古典诗歌鉴赏分类复习训练经典试题
"诗歌鉴赏技巧"简评
【每日一题】中考语文巩固提升:古诗词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