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4年高考(126)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年级期中调研考试

江苏省无锡市2013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撷英/挟持    腼腆/冠冕     箪食壶浆/殚精竭虑

B.殷富/喑哑    骁勇/阻挠     藏污纳垢/矿藏资源

C.颤抖/战栗    菲薄/悱恻     味同嚼蜡/矫枉过正

D.泥淖/悼念    纤维/翩跹     虚无缥缈/藐视一切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作为政府官员,要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但官商交往要          ,不能称兄道弟,更不能狼狈为奸。

(2)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求是问道,社会实践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          追求的东西。

(3)及至事过境迁,文化传统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          

A.相敬如宾  处心积虑   明日黄花   B.彬彬有礼   处心积虑   朝花夕拾

C.相敬如宾    孜孜不倦   朝花夕拾   D.彬彬有礼   孜孜不倦   明日黄花

3.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荒诞化、幻化”的作用(限25字以内)。(3分)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更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4.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6分)

假如我是一张白纸,我愿让人用一支绿色的笔画上美丽的树林,有悠悠的远山怀抱,有清澈的小溪流过;假如我是一张白纸,                                      ,_________________;假如我是一张白纸,                                        

               ;假如我是一张白纸,我愿让人用一支灰色的笔画上一条曲折而漫长的征途,有荒凉的大漠,有深长的峡谷……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鄢百里,立堨              去:距离

B.一有易于古                  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                  用:任用

D.独长渠之利较然              较:明显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3分)

①川饮食者无所取             ②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

③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         ④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

⑤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   ⑥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4分)

(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3分)

(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唐)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首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分)

(2)赏析“远烧入秋山”一句中“入”字的表达效果。(4分)

(3)本诗四联景情相间,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2)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6)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8)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追悼志摩

胡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们初得着他的死讯,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得这么惨酷。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

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地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的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

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得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他才是和事佬,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才是朋友中间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曾妒忌。他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现在志摩的棺已盖了,而社会上的议论还未定。但我们知道这两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这两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的追求。他万分诚恳的相信那两件事都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

两件事的结果,在别人看来,似乎都不曾能够实现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们还忍用成败来议论他吗?

民国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所以民国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写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就会死,就会坠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说: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

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我们一班朋友都替他高兴。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里种出了无数的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

——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亡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最有希望的复活时代,他竟丢了我走了!他有一首咏黄鹂的诗,好像他在那里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的悲。我们静着望,怕惊了他。但他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他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

11.文章开头引用《再别康桥》中的诗句,有何作用?(4分)

12.由文中关于志摩的相关记述,可以看出志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6分)

13.为什么文中说“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4分)

14.试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

“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精彩每一天”,“没到过××,不了解中国”……如今,往往是一个城市刚推出来一个城市口号,立刻就被网民批判得体无完肤。

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和嘲讽,虽多出于直觉,但不能不说这直觉是准确的。近日有关城市发展的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一举成名打出雷人口号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很显然,一个城市要想变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喊两句惊人口号就能做到的。尤其180多个城市都想建国际大都市,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能表明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算算美国如今有多少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就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城市和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非常古老。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有它们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盛唐长安,人们会想起那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说起明清的苏杭,人们会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一座城市如果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可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个简单道理,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城市名头,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而不是当政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分析那些著名城市的文化形态,我们会发现除了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的不同外,更为深层的还是城市所奉行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这些文化价值观有的源于文化传统,有的源于宗教文化。比如伊朗首都德黑兰城市风貌展示的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与欧洲信奉基督教的一些城市,无论在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层面,都会有巨大差异。再如雅典,之所以当年能成为名城,是因为它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有个语录:“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也在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文化和记忆的共享。

近几十年来,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大多都消失了。表面上看,这是由于现代化的开放性,使城市和市民关系疏远了。但历史地看,还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整体缺失。而一个没有独特价值观的城市,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功利主义的气氛中要建设独特的城市文化,几乎是一种奢谈。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文化所能做的,是城市制度文化的建设,也就是建立一种市民可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而不仅仅是提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决不可能通过策划几个方案、空提几句口号,就可以一蹴而就。只有当市民拥有了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自信,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才开始有了雏形。

15.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论述思路。(6分)

16.根据文本,请分析当前网民反感的我国某些城市口号的弊病。(6分)

17.结合全文,请谈谈当前中国城市如何建设有风格的城市文化?(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上,在电视、广播里专门给孩子们“健脑”、“增智”的保健品广告中,所有的轰炸性信息都在宣扬这样的理念:如果不在0到6岁时抓紧时间开发智力,如果不在上学之前就初步掌握心算和外语,如果不用古典音乐天天抚摩孩子的耳朵,孩子就不能成为聪明快乐、大有前途的“花骨朵”。“专家”们甚至试图让人们相信:如果“胎教”工作没做好,这个孩子在娘胎里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无锡市2013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A (B骁xiāo/挠náo   C颤chàn/战zhàn   D淖nào/悼dào)(3分)

2.D(3分)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之间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彬彬有礼:文雅而有礼貌的样子;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的盘算(多含贬义);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朝花夕拾:早上开过的花晚上才来看,多理解为对往事的回忆。

3.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3分)

4.我愿让人用一支蓝色的笔画上广阔的天空,有缤纷的云彩荡漾,有和煦的阳光普照;

我愿让人用一支金黄色的笔画上丰收的田野,有肥沃的土地(飘香),有无边的麦浪(翻滚)。(6分,其他颜色亦可,须搭配合理,言之成意,每句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C (用:采纳) 6.(3分)C (“二人者之志”的“志”指的是一心为民,发挥长渠之利的心愿。①③不符合要求,①指干旱之害,③指修复水渠的客观条件。)

7.(3分)B (时间顺序错,禀告在先,修复在后。)8.(1)(4分)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民田渠下者”“堨”“完”各1分,句意1分)(2)(3分)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资”“顾”各1分,句意1分)(3)(3分)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因”“兴”各1分、句意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2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分),“云”“鸟”片刻千里的快速飞行引发“我”久滞难归的感伤。(1分)(若答“对比形成的巨大反差让思家更为迫切”之意也可)

(2)(4分)“入”字写出夕照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1分);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乡愁之深(1分);余晖渐暗之景,渲染出感伤情调(1分),引发诗人感时伤逝的情绪。(1分)

(3)(4分)先是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思乡之情(2分),继而是夕阳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2分)。(分析中景与情的具体内容须阐明,不可太笼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每空1分)

10.(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雕阑玉砌应犹在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艰难苦恨繁霜鬓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奈何取之尽锱铢

(7)岂因祸福避趋之           (8)恐美人之迟暮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4分)(1)巧妙点明志摩之死(或巧妙点明被悼者的诗人身份),引起下文对志摩的追悼(2分);(2)营造凄凉忧伤的哀悼氛围(2分)。

12.(6分)富有同情心;有极强的亲和力(“粘着性”);单纯;执着。(每点1分,答对三点4分,四点全对6分。)

13.(4分)作为诗人,一生个性率真,没人会相信他会是这样“平凡的死”(2分);单纯地追求“爱、自由和美”,生性浪漫而死得悲壮(2分)。

14.(6分)(1)深情悼念亡友;(2)为志摩辩解;(3)澄清社会对诗人行为的误解;(4)对志摩“爱、美、自由”三位一体的“单纯信仰”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6分)首先,从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嘲讽这一社会现象谈起,引出下文对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关系的探讨;接着,分析城市与文化的关系,提出历史名城都有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价值观;然后分析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消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每层2分,每层各两个要点)

16.(6分)①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②大而无当,缺乏文化积淀;③不能代表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每点2分)

17.(6分)①建设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②建设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社会价值观,逐步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形态;③城市宣传要合理依托历史积淀,提炼并完善彰显城市内在精神的独特又鲜明的城市文化。(要点全,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作文评分要求(建议均分控制在46—47之间)

一、作文判分等级表  

附:2012年高考作文判分等级表

切题

立意

说理/记叙

谋篇布局

语言表达

70

63

 

 

独到深刻

剖析透彻,辩证,见解独到;/记叙生动,细节感人

严谨,

精巧

准确,鲜明,生动

62

56

准确正确

分析较为正确,层次分明/记叙真实,叙议得当

完整,

有特点

恰当,形象,

清顺

55

49

基本正确

列举论据,分析说理尚不足或层次清楚,逻辑关系不紧;

 

写人叙事一般

基本完整

 

平实,通顺

48

42

略有牵强

逻辑层次不清,无章无法

不通顺,有明显语病和多个错别字

41

28

牵强附会

硬贴标签

堆砌几乎没有意义的论据,无分析,“油水分离”;

记叙描写能力弱

27

0

不正确

东拉西扯,颠三倒四;

胡乱编造,无端调侃;

无章无法

文字表达差

二、评分细则

(一)关于立意和切题

1.从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

一个人(孩子、学生)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但也可能赢在终点上;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此地输,彼地赢;此时输,将来赢;

人是在成长的、发展的,人生要善始,更要善终,开头固然重要;

人生的精彩不仅仅是开头,更包括精彩的过程;

人生漫长,一时一地的得失不可能完全决定人的一生;

2.从家庭来看:

早教是应该的,但不能盲目攀比,要尊重科学,家长愿望是好的,但不能急功近利;

让孩子过早接受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拔苗助长,违背人的发展规律;

  无休止的“早教”和“抢跑”,扼杀了童真和天性,也许扼杀了天才;

3.从社会来看:

各类商家、机构的商业炒作,误导公众,缺乏职业操守;

它是社会就业压力在家庭教育上的折射,许多人也是无奈为之;

社会的整体浮躁病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脱离材料含意及范围的,一律视为不切题。

(二)判分原则

评分: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根据“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表达”等写作的基本能力评判,充分体现语文素养。

表达:一定要注重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运用错误较多者,一律下降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进入六类卷。

文体:文体不伦不类,视为五类卷。文体不明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三)其他要求

1.确认抄袭,2/3与原作相同,最高分不超过20分,基本相同,最高分不超过10分。

2.没有标题扣2分。

3.错别字一字1分,扣完5分为止;书写扣1分。

4.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1分,扣完3分为止。

5.残篇:0-100字,0-5分;200字,6-10分;300字,11-12分;400字,21-30分;500字,31-40分;600字,41-46分。未完篇者不超过40分。

【参考译文】荆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发源于这两座山中间、向东南方流去的一条河,春秋时叫鄢水。根据左丘明的历史记载,鲁桓公13年,楚国屈瑕攻打罗国,到鄢邑时,军队乱了阵脚而渡过的那条河,后来改称夷水。再后来又称为蛮水,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夷水因避桓温父亲的名讳,改称蛮水的那条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在距离鄢一百里的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为渠来淹灌鄢邑,于是攻下了楚国。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筑的渠因而不废。引鄢水来浇灌田地,使田地都成为沃土,这就是现在的长渠。

长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毁坏不修已经很久了,而农田屡遭大旱,靠河饮水的人们无从取水。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从二月丙午日开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农田,都恢复了旧貌。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间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

鄢水从西山流出,起初人们弃之不用,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灌溉农田三千余顷,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发动百姓协力修复了它,使渠两旁的人们饮食充足,那些多余的粮食分送到四方。因为渠水出于西山的许多山谷,水源丰富,而流到东南时地势渐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下的形貌地势并未改变,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如果水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低一旦改了古貌,那么,曼叔即使用尽力气也不可能使长渠恢复。

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瓖唐公禀告。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对于那些阻挠者的话不予采纳,所以曼叔得以成功。这样看来,长渠的修复是由于这两人之力啊!当两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并未想到有求于当世。到后来,谈论筑渠造堰的人纷纷出来,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唯有长渠之利十分明显,因而两人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

熙宁六年,我移任襄州,路过京城,曼叔当时在开封任职,到东门来拜访我,对我说起有关长渠的事,还委托我考查当时与百姓的盟约是否遵守执行。我到襄州后就查问这件事,百姓都认为这是贤君制定的盟约,大家相约共同遵守,传了几十年一如当初。这一年秋天大旱,只有受到长渠灌溉的农田没有遭害。应该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那都是州官的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后来的人,而且又让他们知道修复长渠这件事开始的原因。八月丁丑曾巩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五卷
襄阳府部艺文一
华夏走笔|南漳贤士
解密:秦楚鄢郢之战之后留下了哪些轶事故事?
宁水龙//英烈如高山耸立,康乐似渠水长流 ——《高渠村志》初读有感
武阳、盛水二堰考,以及藩镇时期的屡次修整(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