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分钟理解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后咱也略懂艺术了!

图片:Wikimedia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向往艺术(谁说自己天生讨厌艺术,请举手——好,出去!)......

我们从不排斥去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画廊,我们也特别想让自己沾染艺术气息.....

然而,99% 的普通人可能曾经或者正在遭遇以下尴尬:我们对艺术作品里的各种“主义”感到不知所措: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啊!我们表面强装淡定,内心波澜起伏:莫奈老师,梵高老师,塞尚老师...请大师们在天之灵,赐我理解艺术的力量吧!

好的!请喊我艺术大师小天使,今天我就来分享一点儿小知识,人人都可以 3 分钟理解五大常见主义,以后我们也可以说自己略懂艺术了。


01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者”一词最早出自 1874 年一位艺术批评家对于巴黎一帮画家的嘲讽,因为他认为他们展出的作品徒劳无益。这帮艺术家的观念在当时看来是突破常规而又惊世骇俗的。他们通过运用极少的细节刻画、清晰可见的笔触以及常常是未调和的颜料,来在画布上捕捉日常生活题材中稍纵即逝的瞬间。在当时的观看者看来,他们作品看上去并未完成且荒诞不经。

这帮印象主义者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聚会,相互交流思想,当时他们大多数还是巴黎两家私立艺术学校(叙斯艺术学院和格莱尔画室)的学生。这个团体相当多样化,成员包括克洛德·莫奈(1840—1926)、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保罗·塞尚(1839—1906)、阿尔弗雷德·西斯莱(1839—1899)、让·弗雷德里克·巴齐耶(1841—1870)、贝尔特·摩里索(1841—1895)以及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1862 年前后,他们开始定期在巴黎巴蒂尼奥勒区的盖尔布瓦咖啡馆聚会,讨论各自对于未来艺术的看法。

(《罂粟花》,克洛德·莫奈,约1876年,布面油画)

莫奈以及其他印象主义者相信,通过客观描绘自己的所见而抛弃自己所受的学院派训练,他们的艺术要比学院派艺术真诚得多。他们一致同意,绘画旨在捕捉自己的感官感知,即作画时的所见,比如肉眼所见的光线颤动之感。这幅画面中,各种色彩的亮度和纯度,似乎都是莫奈从自然的色彩中抽离出来的。对光线的关注也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而莫奈也不愧为光与色彩交响乐的大师。色彩的显现与光线变化紧密融接。莫奈牢牢抓住了某一事物在某一时刻的特定光线,按下了定格。


02
后印象主义


在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曾经采用印象主义风格的先锋艺术家感到印象主义太过简化,只关注色彩而没有足够重视比如物体的结构和坚实的造型感,也没有透过色彩去传达情绪。因此,这些艺术家转而开始探索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方式,他们后来被统称为后印象主义者。

“后印象主义”的标签直到 1910 年才出现,这时标签所指代的其中四位主要艺术家都已经去世。这是一个统括的用语,虽然不足以完全涵盖这些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性,但它被普遍接受,用来称呼其中几位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艺术家,他们在印象主义获得广泛认可之后不久就创作出色彩丰富、创造性十足的作品。

1910 年,英国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赖(1866—1934)在伦敦策划了一场旨在向英国公众介绍印象主义的艺术展,展出了包括马奈、塞尚、高更、文森特·凡高(1853—1890)、乔治·修拉(1859—1891)及其他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弗赖给展览取名为 “马奈与后印象主义者”。对此,他解释道:“方便起见,有必要给这些艺术家起一个名称,因此我选择了一个最宽泛和非限制性的名称——后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最终固定了下来。

(《星夜》,文森特·凡高,1889年,布面油画)

文森特·凡高在这幅画中尝试了他从印象主义者那里学到的技法,用相当明亮的色彩、厚涂的颜色、短促的笔触以及充满韵律的图案绘制出一副流动的夜景。夜空上散布着漩涡状的云彩、闪耀的星星以及一弯明月,一棵巨大的暗色柏树矗立在前景,远处则坐落着一个小镇。这棵树寓意着孤独,据说是文森特·凡高自喻,而城镇代表周围的世界,夜空、月亮和星星则代表着上帝。十一颗星星可能源自《圣经》中的一段话,其中约瑟做了一个梦,梦见太阳、月亮和十一颗星星都向他下拜(《创世纪》37:9)。



03
新印象主义


虽然印象主义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但到了 19 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时候,一些艺术家开始意识到它有自身的局限性,需要加以改进和重构。“新印象主义”一词最早由作家和艺术批评家费利克斯·费内翁(1861—1944)在 1886 年提出,用来描述在最后一次印象主义展览上修拉的一幅画作。

不同于许多艺术运动,“新印象主义”是个褒义的名称。提出此词的费内翁对修拉的作品评价甚高,认为这是印象主义的新阶段。这个名称指代的是一种具体的绘画技法:颜料不是在调色盘或画布上进行调和,而是通过并置斑斑点点的纯色小点来创造图像,这样颜色会在远处观看者的眼中进行调和。

在 19 世纪 80 年早期,修拉接触到谢弗勒尔、鲁德和勃朗的色彩理论,深以为然,认为这会创造出更加明亮的色彩的幻觉,从而更能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其中最吸引他的色彩理论是“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即当补色(色轮直径两端的颜色)并置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相互加强。修拉把自己的新技法称为分色法。它也常被称为点彩法,不过修拉并不喜欢这种说法。总而言之,通过并置纯色,让它们在观看者的眼中自然调和,可以制造出更为生动和强烈的色彩效果。

(《女模特》,乔治·修拉,1888年,布面油画)

这是修拉展出的第三幅大型绘画,也是他第二幅纯粹分色主义或新印象主义风格的画作。与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幅画尺幅巨大,凸显了彩点之微小以及创作之艰辛。他精心排列下不同颜色的小点,最终呈现出一副色彩缤纷、层次分明的图像。画中描绘了一个女模特宽衣、摆造型以及穿衣的过程,在模特背后的墙上,挂着的则是他的另外一幅画《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很可能修拉想以此表明,他的技法既适合表现印象主义风格题材,也适合表现传统的题材。而散落在地板上的是见于《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中的许多物件,比如帽子、鞋子、遮阳伞以及一小篮花。



04
达达主义


作为对于战争之恐怖的一种反动,达达主义其实根本不是一场艺术运动。运动的参与者称它为一场“反艺术”运动,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种种残酷无道的抗议,也是对世界竟然会允许这样的惨剧发生的控诉。在大战爆发两年后的 1916 年,达达主义在中立国瑞士兴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艺术家和作家聚集到了中立国瑞士的苏黎世。在他们聚会和讨论战争及其后果的过程中,达达主义诞生了。达达主义的发起者包括作家胡戈·巴尔(1886—1927)、艺术家和诗人让·阿尔普(又名汉斯·阿尔普,1887—1966)、罗马尼亚诗人特里斯坦·查拉(1886—1930)等人。

1916 年,巴尔和女友埃米·亨宁斯(1885—1948)在苏黎世创办了一家夜总会“伏尔泰卡巴莱”。在这里,他们和其他艺术家一起抨击战争。台上演出嘈杂喧嚣,其中既有音乐歌舞,也有许多新颖的表演形式,比如声音诗(sound poetry)和自发诗(simultaneous poetry)。台上台下各种宣泄嘲弄之举也受到了鼓励。后来,巴尔出版了一份题为《达达》的杂志,这也是第一份达达主义出版物。

其实达达主义的取名是很随意的,按照里斯坦·查拉的说法,他在 1916 年通过翻字典选择“达达”一名纯粹是出于偶然。其他人则补充说,当时裁纸刀随机翻开了字典,然后查拉在上面搜寻能表现艺术是无意义的词,他最终找到了“达达”一词。在语法中,“达达”意为“儿童的玩具马”,而在一些斯拉夫语中,它意为“是,是”。但不论如何,它都没有多少含义。


05
超现实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作为达达主义的延续开始在巴黎兴起。它最初是一场文学运动,始自安德烈·布雷东、路易·阿拉贡(1897—1982)和菲利普·苏波(1897—1990)在 1924 年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他们认为,超现实主义的目标是将人们的有意识思考行为从理智和逻辑当中解放出来,而不论结果如何。

“超现实”一词现在已经司空见惯,但它直到 1917 年才由阿波利奈尔最早提出,也就是那位创造了“俄耳甫斯主义”、“形而上绘画”说法的诗人、剧作家和艺术批评家。“超现实主义”可以被阐释为超越现实,因而被布雷东、阿拉贡和苏波所采用,写入了 1924 年的宣言当中。

(《一条安达鲁狗》电影剧照,路易斯布·努埃尔和萨尔瓦多·达利导演,1929年)

这部怪异的电影短片在 1929 年一面世,就以其非理性和惊世骇俗而一举成名。没有情节,没有时间顺序,这部黑白片只是遵循了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理论。上面这个男人用刮胡刀刮开一个女人眼睛的场景尤其为人经常提起。整部短片探究的是人类梦境和潜意识的荒诞性。超现实主义自一出现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直到现在,它的影响仍可见于文学、广告、时尚、媒体、电影,以及其他艺术运动,比如激浪派、抽象表现主义、新媒体艺术和英国年轻艺术家派(YABs)——不仅作为灵感来源,有时甚至被直接抄袭。


艺术家往往是时代的先行者,他们引领大众的审美,通过自己的视角,把对这个时代的印象用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很多超前太多的艺术家可能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但是,感谢他们执着于自我,给了后人有一天能欣赏他们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之于今天的我们实际上是非常宝贵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油画大师笔下欧洲美女真是国色天香、窈窕淑女、冰清玉洁
日本超实际主义艺术家带来的魔幻色彩世界
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艺术的影响(重点)
诗意的粘合 | 拼贴艺术简史
艺术流派简述
分解:现代艺术的核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