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克卢汉是技术决定论者,吗?

对于学传媒的朋友来说,麦克卢汉是一定绕不过的名字,年年受出题老师宠爱。就说去年,上海交大、浙大等校都考到了麦克卢汉。

简答:

1. 麦克卢汉的理论(价值)(华科专硕440、学硕620)

论述:

1. 麦克卢汉的理论概要及价值及意义(上交专硕440)

2. 用 VR 新闻,沉浸式新闻、今日头条、算法技术中的一个,分析麦克卢汉的 “媒介即讯息”理论。(浙大440)

3. 结合 VR 沉浸算法等,阐述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浙传440)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好好整理一下麦克卢汉其人、其理论。

1960年代成名的怪才

1911年,“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分别在上海和伊利诺伊州出生了。也是这一年,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加拿大的一个偏僻小镇出生了。

1934年,他申请到了留学英国的奖学金,来到剑桥大学留学。在这里,他先后受业的老师有:曼斯菲尔德·福比斯、利维斯、卢卡斯、亚瑟·奎勒-考奇、理查兹、欧内斯特·塞林科特、提尔雅德等。理查兹等人的新批评、利维斯的将文学批评方法应用于社会,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麦克卢汉喜欢在剑桥的一切:“就像是回家,就像回到我成长之地,回到我想象之中的大本营。”

毕业后,麦克卢汉在美国任教,1940年回到加拿大,教授英语和文学,1946年后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当时人们对他的印象是衣着随便,丢三拉四,清瘦的脸透出几分厚道。这种自由而宽松的性格,与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一起成就了他。

1951 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机器新娘》,对当代社会的新民俗——广告进行了批判。

1960年代,他在伊尼斯的启发下写了两本书——《谷登堡星汉:印刷人的诞生》(1962)和《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重新发现和定义了“媒介”。这两本书把麦克卢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教授,变成了在西方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人气高到纽约知识分子的顶尖代表伍迪·艾伦(Woody Allen),也邀请麦克卢汉到他的喜剧电影中客串了一把。

这里我们需要知道,麦克卢汉在讨论他所理解的媒介的时候,实际上主要讨论的是大众媒介(mass media),尤其是电力媒介(electric media),如广播、电视。

1988,他和儿子合著了《媒介定律》 等书,进一步阐述《理解媒介》中的观点。

他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把传播学领域搅了个天翻地覆,留下传奇与不休的争议,以及传媒人所熟知的那句——“媒介即人的延伸”。

认识你自己:麦克卢汉的修辞和认识论

麦克卢汉,一个永远不肯好好说话的男人。他总是用一种先知式的语言来阐释。比如他的名言“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本身就令人费解,他还不断地变换形式,又提出“媒介即按摩”(massage)、“媒介即大众时代”(mass age)、“媒介即混乱时代”(mess age),宛如一名断句专家。这有点像希腊德尔斐神庙里的三言两语,如有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实际上,这种话语和他的修辞、认识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麦克卢汉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我们透过后视镜来观察目前,我们倒着走向未来。”他反对逻辑的或者“科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那是印刷媒介时代的思维方式,用这种带有局限性的修辞来讨论媒介的影响,必然带有印刷媒介感觉方式所固有的偏见。因此,麦克卢汉的修辞方式是“界面的”、“象征的”和“马赛克式的”。他摒弃了实证主义、条清缕析的表述方式,采用文学的联想的表述,把在常识上缺乏直接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中归纳出被人忽视的模式和规律。像是把一些玻璃碎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更大更完整的镶嵌画。

麦克卢汉理论合集

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比如,“飞机加快了运输的速度,它使铁路所塑造的城市、政治和社团的形态趋于瓦解,这个功能与飞机所运载的东西是毫无关系的。”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媒介引入了一种新的尺度,不同的内容呈现格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最终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媒介是社会交往的讯息”。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媒介不是中性的,它具有某种自治性。当我们使用某一种媒介,并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对它的依赖,按照该媒介所规定的框架和感觉方式来感知世界时,一个时代的主导性媒介便塑造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社会的所有方面。

媒介即人的延伸

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中心概念是“感觉”,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因为口语媒介没有借助任何外在的媒介,所以没有感觉器官得到延伸,我们的多种感官处于平衡状态,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史前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是具有统合性的,在这个时代,虽然感觉主要由耳朵来把握,但同时却牵动着全部感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部落人的感觉能力大体上是平衡的。

拼音字母的发明,使部落人失去感官平衡,眼睛独占优势;15世纪的活版印刷术,加速了上述过程。

1844年电报的发明,预示着电子革命最终通过恢复人的感官平衡来重新部落化。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改变着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不仅扩张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而且因其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而扩展了人类的触觉,使现代人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种概念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但是,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色,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地球村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狭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之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地域,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形成了“想象的共同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但“地球村”并不一定意味着统一与和平。

麦克卢汉再部落化的地球村经常被描绘成一个和平且和谐的社区,实际上,麦克卢汉从来没有认为统一和宁静是地球村的特性。相反,地球村确保了所有议题的最大分歧,因为村庄条件的增加创造了更多的不连续性、分裂性和多样性。人人互联使得很多人感觉不堪重负,失去了个人认同。对此的回应是暴力。战争、酷刑、恐怖主义和其他暴力行为都是在地球村里对认同的寻求,导致屠宰对方成为最常见的部落游戏。

延伸意味着截除

在麦克卢汉眼中,媒介就是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接触的中介(media),任何工具(汽车、时钟、服装)、象征符号(数字、语言、广告)、交往形式(货币、游戏)都可以称为媒介。工具、符号和交往形式扩展了我们的能力和活动范围,使我们的身体得到了“延伸”。比如起重机延伸了人的手臂,汽车、电梯延伸了人的腿脚,眼镜、望远镜、手机、电视延伸了人的眼睛。

接下来麦克卢汉又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论点——“延伸意味着截除”。使用替代性的工 具,我们身体那部分的原有功能就会退化。有了汽车、电梯,我们的脚力会越来越弱,有了 眼镜、望远镜、手机,我们就不必再像游牧部落那样靠眼睛观察远方的事物,说话的声音也 越来越轻。不同器官的延伸会带来人整体感觉器官的不平衡,只能借助麻木和堵塞感知通 道,才能承受这种强度。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人整体的延伸),中枢神经的截除则意味着全身的麻木。

媒介定律

1988年,麦克卢汉与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合著了一本《媒介定律》,在书中以少见的清晰表述提出了媒介的四项定律,分别是提升、过时、复活、逆转。这四项定律讨论了新媒介的特征以及它对整个媒介系统的影响。

提升(enhancement)意味着媒介使我们的身体得到延伸,使人类的活动能力与认识能力得到提高。比如互联网和手机提高了人们远距离交往的能力。

过时(obsolescence)意味着新媒介的出现,会使某些旧媒介和人类的行为方式被淘汰。比如印刷媒介使手抄书籍消失,数字电视的出现使模拟电视信号逐渐消失……

复活(retrieval)意味着过时的东西又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就像时尚潮流一样,旧的元素还会再循环。比如手写书信逐渐消失,但是人和人之间用文字沟通的形式却以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的形式重新复活。但复活不是简单的再生,而是在新的条件下以“提升”的方式复活。

逆转(reversal)意味着物极必反,当新的形式被推向潜能的极限后,原有的特征会发生逆转。互联网的开放性,最终又会逆转成新的封闭——自我与实际生活的封闭,相似者结成群体后,这些兴趣小组彼此间可能相互隔绝。

内爆

麦克卢汉认为,在人类社会进入电力技术发展的时代后,正在经历内向的爆炸。20 世纪 50、60 年代,当时的西方世界是电力技术发展的一个加速时期,虽然它的成果还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但是麦克卢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趋势,发现了电力技术对媒介的加速度为我们塑造了“内爆”的环境。

在“内爆”的环境下,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时空概念的模糊化。因为它对信息传递的瞬间到达性已经把空间压缩在了瞬息的时间点上,“内爆”的环境真正在地理意义上打碎了距离的阻隔。这种在意识上对时空距离的重新认定,是“内爆”改变我们认知尺度的关键点,也是改变整个认知的基础。可以说,“地球村”便是内爆的结果。

麦克卢汉是技术决定论者吗?

攻击麦克卢汉的人,通常以麦克卢汉是个媒介(技术)决定论者、他的思想缺乏有效的证据和理性的方法为理由。随着几次的“麦克卢汉热”,学者们渐渐发觉,将他的思想生硬地列入技术决定论,不利于我们吸收麦克卢汉的思想精华。

过去我们认为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如果说决定论意味着必然的因果关系,麦克卢汉甚至算不上一个决定论者。他在《谷登堡星汉》中曾表达立场:“本书绝非盖棺论定之作,牵动社会变迁的因素不少,本书只希望阐明其中一项主因,指出这项因素未来或许能让人类更为自主。”也就是说,他只是在矫枉过正地强调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没有排斥其他因素的影响。

保罗·莱文森将媒介决定论分成硬的和软的两种。硬媒介决定论指信息系统对社会具有 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影响。软媒介决定论指的是媒介提供事件产生的可能性,事件的状态和 影响是诸多因素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结果。麦克卢汉属于软媒介决定论,其实大部分传播学者在某种程度上也都是软媒介决定论者,否则他们就不会选择把媒介与传播放作为研究的重点。事实也证明,媒介技术确实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技术决定论,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推论,而是指人类的观念和行为受制于媒介环境的限定乃至重塑。

麦克卢汉将会“永生”

麦克卢汉所关注的媒介技术效果,是指我们的交流体系所造成的心理和社会状态,用他的话说,人的任何一种延伸,对整个的心理和社会复合体都产生影响。所以,无论人类使用什么样的新媒介,效果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也是麦克卢汉在今天仍然会被我们继续阅读和阐释的核心原因。

除此之外,许多大家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深挖,获得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身体 - 媒介/技术思想

在传统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几乎一直不受重视,而最早明确谈身体问题的就是麦克卢汉。其最重要的成名作 《理解媒介》一书的副标题 “论人的延伸”就明白无误地彰显了他对身体的研究关切。他最有名的一个观点是“媒介是人体延伸”,同时还有不太被提及的另半句话“延伸意味着截除”,意思是当使用机器时,机器就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替代了原来的器官。这个观点非常像后人类主义所说的赛伯格(cyborg),这样的超前性令人惊讶。麦克卢汉以身体的尺度去想象、隐喻媒体,他理论的核心是身体的感觉。赛伯格概念里提到,机器可以从人体的延伸发展到人机结合,我们现有的身体是我们使用的第一个身体和第一个假肢,我们完全可以像适应当下身体一样去操纵其他身体。这些看法都可以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找到根源。

也有学者认为,麦克卢汉从“身体/技术”“媒介/社会”的二元结构出发,通过强调媒介是人的延伸,来探讨技术在其中起到的主导作用,从而在部分消解了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强调了社会意义上的人和人类群体的广义主体性。

5G时代即将到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媒介技术正在向更先进的形态发展,麦克卢汉留下的“媒介即讯息”发展到今天,或许我们已经能够喊出“网络即讯息”。

“现在这个世界如同一面不断响起的部落鼓,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从那里得到讯息。”媒介即讯息,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的任何行动都成为讯息,都成为媒介,那么人、讯息、媒介三者,便将出现浑然一体的趋势。麦克卢汉对于技术的判断和思考,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

会不会感到一丝害怕?我们终将往何处去?技术理性会不会吞噬人文理性?

麦克卢汉也已经给出回答:事实上,有一样东西比电子媒介的速度还快,那就是思考。我们需要提前思考。

参考文献:

[1]胡泳.理解麦克卢汉[J].国际新闻界,2019,41(01):81-98.

[2]刘海龙,吴欣慰.2017年传播学新观点[J].编辑之友,2018(02):12-16+27.

[3]胡翼青.理解麦克卢汉:写于麦克卢汉的百年诞辰[J].国际新闻界,2011,33(07):13-18.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39(08):115-139. 

[7]张默.论麦克卢汉的“内爆”理论——兼与鲍德里亚观点的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02):133-137+165.

[8]刘婷,张卓.身体-媒介/技术:麦克卢汉思想被忽视的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05):46-68+126-127.

[9]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40(02):37-46.

[10]吴璟薇,曾国华,吴余劲.人类、技术与媒介主体性——麦克卢汉、基特勒与克莱默尔媒介理论评析[J].全球传媒学刊,2019,6(01):3-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麦克卢汉,一个真题出现100多次的男人!(不考你打我)
媒介技术学派不会的话,这边不建议去考试呢 | 基础知识应试串讲系·第三期
【睡前一背10】传播学篇
坤鹏论:地球村和人类宿命——机器新娘
《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大众传播媒介
直到今天我们才明白,这是一本被低估太久的著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