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年散文(精选10篇)

“八字刘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老年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老年散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文学老年散文

文学老年散文

白发苍苍,颤颤威威

似乎,经不住一阵风吹

脚下的'路,绵延曲折

伸向天边,今日在诗的

引领下,与我们走到一起

他,坐下来,俨然

一座高山,凝望

他的年龄,资历,犹如

峰顶积雪,他却把自己比成

一张落叶,一降临人世

就飘入,时代的洪水

随波逐流几十载,如今

离休,才得以安静,能够

出入格律的围墙,于

平仄间,默默搬运方块字

酒桌上,他舒展皱纹

第一个站起来,向大家敬酒

还掏出小本,请我们

写下单位电话姓名

又从裤兜拿出习作大声

念给我们听,尽管

口齿不清,我们的听觉

仍能触摸到,那些

字里行间,奔涌的血液

也使他,留在我们眼中的

最初的印象,开始融化

一滴,一滴地,驱散

我们体内,浮动地燥热

篇2:梁实秋散文《老年》

梁实秋写过一篇《老年》,文见《雅舍小品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不知诸位有没有读过?

梁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看来,要是妄加评论,文风属于自然主义,距现实主义还远着点,因为缺乏现实意义,跟浪漫主义那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文章说的都是些老年现象,确实也都是实话,不过没啥积极意义,太过悲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老人老啦,没交易啦。”这样的文章,年轻人看了,会怕老;中年人看了,会泄气;老年人看了,会准备进殡仪馆,上火葬场。诸位若不信,不妨找来读读。

文章最后,只有一句话还算稍稍有点迥光返照,提到了白居易,说:“江州司马泪湿青衫之后,不是也还未能忘情于诗酒么?”算是还没忘记再喝一口断命酒了。

我对这篇文章,只看中中间一段有几句:“半老徐娘,驻颜无术,乃乞灵于整容郎中化妆师,隆鼻隼,抽脂肪,扫青黛眉,眼睚涂成两个黑窟窿。'物老为妖,人老成精。’人老也就罢了,何苦成精?”这倒还有点道理,我听得进,因为我最犯忌老太婆忘记时辰八字,老得不行,还涂雪花膏,洒花露水,满脸福桔皮,还去跳什么“小苹果舞”,一路走来,闻者只觉刮过一阵妖风,不知妖魔来自何处?去向何方?干什么去的?

老年人按照自然规律,确实已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阶段。不过也要因人而异,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八九十岁老科学家,也还有在第一线上搞发明创伟业的,有的还有喜结老婚的,画家活过一百岁的(九十九的也算,过新年与过春节不也都叫过年吗?)也不是一个两个。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老年人都没交易。现在不是有人在研究人体干细胞,争取能再造各种人体器官吗?说不定有朝一日,人活一百廿会成普遍现象。

象梁先生本人,19出生,1987年去世,活了八十六岁,这样的年龄,要是放在现在,小朋友一个,算啥希奇?

由此可见,要是我写老年文章,我就比梁先生要浪漫:老年人还有奔头!只要别跳“小苹果舞”,别闪腰,散散步就行了!现在不是进入老龄社会了吗?要是都象梁先生说的老年人不行啦,那社会还有什么希望?诸位说是不是?

篇3:老年的情感散文

关于老年的情感散文

今年刚好50岁的张生(化名),颇有些自得,离婚数载,他挣足了钱,为儿子修了住房,供女儿上了大学。是西藏这块热土赋予勤劳的他以丰厚的报酬。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压抑太久的感情饥渴。他向本报打来热线,只想倾诉,吐尽心中的'闷气,然后去追求一种全新生活。

1977年,24岁的张生听从父母之命,结了婚。没想到妻子却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在父母的高压下,张生忍气吞声地在老家江苏与妻子凑和了几年,生下一儿一女。张生的双亲去逝后,张生与妻子离了婚。1992年来到了举目无亲的拉萨。

当时的张生,一无所长,只能靠给人家打零工为生。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张生渐渐掌握了木工技术,从而在那曲、日喀则、拉萨等地辗转打工,存下的钱,他却克服着自己的欲望,全部寄到了老家的儿女身边。付出总有回报,10多年来,张生拒绝了许多次诱惑,一直独身。但他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也使他赢得了老板的青睐,他的月薪日渐增加。为了一双儿女,他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自学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

今年春节前后,孩子们先后给远在拉萨的老父亲打来报喜电话;家中新房已经建成,女儿大学也即将毕业,请老父亲考虑一下个人问题。张生喜极而泣。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他感觉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已经骤然减轻,孩子们已经长大,是该想想老了找伴的现实。

对拉萨,张生已经生出许多的眷恋。他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还可再留在拉萨多工作几年。为此,他打消了回家养老的念头。听说了他的决定后,同事们都感到非常欣慰。倾诉了自己的感受,张生最强烈的愿望莫过于寻找一个知冷知热、通情达理的老伴,以寻找一份年过半百人感情的寄托。我们衷心祝愿张生能寻到他理想的另一半,后半生情感生活圆满!

篇4:人去村老年寂寞散文

人去村老年寂寞散文

我的村庄,每每临近年关,总有冬雪光临,景色中看,但往往情境凄然。那些被称为“迷人的白”们,不知什么时候一下子让我的村庄满头青丝突然变成白发,无比苍老、孤独,濒临死亡……

去年过年,我没有请动老父亲下山,来城里过个现代好年,他和村里的几个老光棍凑到一起,打着小牌,骂着日历,淌着老泪……父亲说,这是有数千年人丁兴旺的村庄啊,咋就只剩下我们几个老光棍了!你们年轻人都远走高飞,就连说房媳妇也要求必须在城里买套房子移居小城。你们甘愿负债累累,去供自己的儿女们上大学,托关系,让他们都走,都离开生养你们的村庄。你们地不种了,家不要了,说什么种庄稼一辈子也不可能富起来,干一天农活,还不如在城里打一个钟点的工……你们费尽心思离开这块生养你们的`土地,离开这个不太好看的老窝。你们让这个老村变得无奈,变得苍老,变得寂寞,变得房倒屋塌无人问,满村黄墙没人烟……

这大概就是目前村庄走向的一个缩影。去年,我过了大年初一,就赶紧携一家人赶回老家去看父亲。在门前,首先看到的是父亲一亲手书写的对联:

人去村老无人问,

堂上无燕寂寞年。

面对这副对联,我的心就咚的一声往下沉,我和妻子都禁不住落泪,然而我们也无奈于这个现实。

进得屋来,我看到的就是老村里唯一的三个老人。老村过年没有了人欢马叫,没有了爆竹四起的那个热闹,更没有了曾经连台热唱的乡戏锣鼓。他们吃完饺子,出门相互拜年,尔后就仨人到我家中打个小牌。可是三缺一了,一个曾经一百多口人的老村,咋就连打一个小牌都凑不够“腿”呢!仨老人就那样,坐在牌桌前一阵唏嘘后,无奈中就把父亲身边的一只小狗请来了。父亲的小狗好像比人听话多了,父亲命令它蹲到板凳上不许乱动,它就赶紧蹲到了“四缺一”的那只凳子上不敢离开。仨老人把牌码到小狗跟前,该小狗出牌的时候,他们就替小狗翻过来一张牌。有时候小狗还真的能赢上一把,因而,他们就会抢着去抱抱小狗。仨老人打小牌只为消磨时间,不赢钱,不罚站,只是贴纸条。我进门的时候,我见挨着父亲的老人,鼻梁上已贴满了纸条。他们见我进门,就将纸条弄得飘然乱飞……

那一天,我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替换小狗,让三位老人的小牌继续进行下去。那一天,我输得很惨,我的脸上几乎全让不争气的纸条贴满,一直到遮盖了泪汪汪的双眼,三位老人方才露出了笑脸。

那一天的情境,至今想起来心还会颤一抖,我知道自己不是在给几个老人凑“腿一儿”,而是好像在为着一个问题请罪。那一天,三位老人吃完一顿一团一圆饺子后,就被我的儿子女儿缠上了。这也许是妻子的计策,她让儿女们缠着父亲下山。

父亲那天在无奈中下山了,还劝说着两位老伙伴也下山了。他们临走时,不断回头看看老村,一路上没说任何话,只是一声声叹息,一次次抹泪……

年又来了,今年过年,我那老村里会有人吗?那仨老人,一年之内,有两位已驾鹤远行了。没到年关,父亲就开始念叨:这一缺三咋打牌啊!父亲虽然已老得糊涂,也没有能力毅然决然再回到自己一辈子为之奋斗的村庄,可是村庄仍活在他的担忧里。

今年,我决定回老家过年,一家五口,四人打牌,一人做饭,让父亲的村庄在最后的希望里活起来。父亲知道后,格外高兴,还早早地编好了一副对联:

固守祖宗一钵土,

老树村鸦一万年。

篇5:我们的老年怎么过散文

我们的老年怎么过散文

现在说这个话题似乎有点早,可是看着年迈的妈妈却不得不去想,去思索。

早上晨练的时候遇见一个熟人,说起她的婆婆,我们站立着说了半日。总之老年人实在是运动不能自如,身边离不开人的照顾。再有就是年纪大了思维和行动都已经不如正常人。动作僵硬,自己好像真有点把握不了自己。可是老年人却很固执,认定的事情就要按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就像返老还童的老小孩,还真的要很耐心的像哄孩子一样去哄着去照料着。

其实,若干年前在我们小的时候,妈妈何曾不是把我们从襁褓中慢慢的一天天养大,那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还得养家还得照顾一群儿女,生活是何等的艰辛。如今她们老去,背佝偻了,耳朵聋了,目光呆滞了,神情木纳了,成了一个需要照料无助的老人了。人类就在这样的年轻和老去之间循环着,这生物链在人类的生生不息中繁衍着。

有时看着一个老人坐在轮椅中被孩子推着,孩子和老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这也许就是人间的伦理道德和天伦之乐吧!那个背着妈妈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的男人,似乎让人们久久的难以忘怀。那是一份感动,一份孝心一份亲情。人类社会始终被亲情伦理道德所包围,人们也在真善美恶中找寻着自己前进的.方向,也在善意和孝道中完善着自己的心灵。有时想人活着的意思是什么,现在有了正确的答案,做事无愧于心。尽管有时做的事情有欠缺之处,可是在仔细的思索后,便做为教训成长了自己。

人老了,我们将咋样?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首先屈从于命运,再在命运的机遇中适时的寻找机会,让自己活得更充实。先自己去做,再给孩子做榜样,然后再不停的运动,在运动中锻炼自己的体魄,再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在思维正常的情况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连累孩子们,到躺倒在病榻上意识完全失去的时候,那也许就是最幸福的时刻,憨憨的吃憨憨的笑,憨憨的度过自己在尘世中有限的时光,等阎王请去的那天为止。 如今是好好的活在当下,哪怕明天洪水滔天,天昏地暗。

如果俺们有一天老去,那是时光的错,于我们无关,不惧怕以后,因为船到江心自然直,困难来时再应对吧!想这么多真有点未雨绸缪了。还是好好的活好现今能够把握的每一天,相信明天会更好!其实没有预料的结果,只有等待发生的事情。老有老的追求老有老的爱好。到那时也许比现在还好,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也就把一切都看的很淡很淡,那么一切也就不再烦恼于心,折磨自己脆弱的神经了。

妈妈总喜欢把门开个缝,躺在床上等着来看她的亲人们,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啊。每次看到中央台那个公益广告:妈妈做了一桌的饭菜等待孩子们回家,可是却接到的是每个孩子不能回家的电话,那种失落,那种无奈只有老年妈妈们能品味。歌曲《常回家看看》写的好啊!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不知我们老去的时候,也会在心里为孩子留扇门,等待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篇6: 老年是造化恩赐散文

老年是造化恩赐散文

漫长的人生路啊,当你深一脚,浅一脚走到老年,回眸身后的重重关山,不由暗自长嘘一口气。这是一种无奈的感叹,还是饱尝了酸、甜、苦、辣、咸之后的惆怅?我想:感叹也好,惆怅也罢,人生易老这是客观规律,五味俱全是人生之真味。

当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 一个人由中年步入老年,从生理上是由盛转衰,事业上是从前台到幕后。面对这样一个落差,你说没有留恋,没有牵挂,没有失落,没有伤感也非人之常情。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入世容易,出世难” 。

其实要出世,说难又不难,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只要放弃对金钱的贪婪,对荣誉的执着,你就出世了。我听人说,在广西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他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固定在树上或地上。椰子上挖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抽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握着食物的手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只有束手就擒。其实,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是它被自己的执着所俘虏。人也是一样,是内心的欲望与执着,使我们作茧自缚。所以说人学会放弃,是一种超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升华。如老是叨念过去,沉浸于往事的缠绵中,不如立足当下。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是的,晨歌较之夜曲,也许清晰悦耳;但夜曲较之于晨歌,则显得旷达豪放。人到了晚年,没有了成家立业的压力,没有了诸多的束缚,人生这支夜曲你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爱好文学的,可以潜心写作,吴承恩五十二岁开始创作《西游记》 ,名扬四海。善于经营的,可以立业种德,范蠡六十八岁急流勇退,弃官经商,成为豪门富户。壮志未酬的,可以去毛遂自荐,姜子牙七十二岁遇文王,一展雄才大略,为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话说回来,人到老年不一定都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有很多人在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不也是一首美妙动听的夜曲么。人老了,关键不在乎唱什么歌,在乎的是唱歌时的心情。人常说,境由心造。有了好的心情才会“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达到益寿延年。这正吻合了陆游的那首“无题”诗:养气宽心不知年,花开花落总欣然。淡泊宁静三分喜,八十九十也少年。

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诗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 。其实天是不会老的,会老的是人。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子来的人对人生作过一个简述:“天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意是天地的造化赋予了人的生命,你就必须去进行穿越,待到疲惫不堪,安排个晚年,叫你休息一下。休息好了,最后作一个安顿,让你回归自然。由此看来,人生的老年,是天地造化的恩赐。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以一种感恩的心胸,乐观的态度,进取的精神去拥抱人生最后的每一天。

篇7:散文日志随笔:老年伴读生

散文日志随笔:老年伴读生

说起学生伴读,让人立刻想起一件陈年往事。过去有钱人家的孩子,念书时,不但要请家教老师,还要找一个同龄孩子陪伴孩子就读。这是历史故事,如今这种事情不多了,但不能说没有的。

虽然同龄陪伴读书的人少了,但大龄的祖辈则成了孩子们新的陪读生,而且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强劲,成为时代的潮流。不信你回首看看,这种现象充斥着所有小学校园的门口,特别是走读学校,更加明显,比比皆是。学校早上开学上课时,下午上课时,中午放学,晚上放学时学校门前挤满了老年人。这些老年肩负着孙子们的监护任务,负责接送孙子们上下学,保护孩子的安危……这个群体年龄不等,大到七十岁,小到五十多岁,男女都有,这就是陪读生的大军,他们的阵容有增无减,不容人忽视。特别是那些距离学校远一些的地方,孩子岁数小,寄宿无法适应,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祖父祖母成为义不容辞的首选人物了。这一陪读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情,一陪就是全程。这六年的作息时间与学生作息时间平行贯穿始终。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寒来暑往,不管距离学校路途多么的遥远,不管道路多么泥泞、路面冰冻光滑,多么难行,祖辈都要按时按点去执行陪读任务。有谁能理解这陪读生的辛苦与艰难?

社会在竞争中运行,一切都变得快节奏运作,社会压力不断的提升,人人处于紧迫感中。父辈养育了儿女们,一个个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在事业中奔波,追求着理想的事业与家庭生活,生儿育女成了肩上的负担。带领孩子们的任务,自然落在祖父母的身上。不管父母愿意与否,接受不接受,以命令形式去落实。

父母的大爱,成为儿女手中的钥匙,几句温暖的话语,父母身不由己地接受。一个儿女不管怎么说有一个时间段约束,小学六年的时间,忙忙碌碌地度过,假设儿女多的,孩子们则在此争论不休。这时的老人成为“宝贝”,你争我夺,意见纷纷,得到者欣慰,没有到手的则是怨言四起,没头没脑的话,随时甩给老人听。但是,老人的付出无非是帮助孩子们度过难关,其情谊是无法用尺度来衡量,感激的心情应该洋溢于生活的场面中。

以心换心,本应理所当然,可是,通情达理的儿女们还有表达,但有几个能理解父母的甘苦,一般的情况下,只是把老人当作不支付工资的义务工来使用。过后,一切烟消云散,全部遗忘,根本谈不到回报:那是应该的!这样的结局,不是少数,令人担忧。父母抚养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孙子辈的抚养任务本应父母来承担,结果,反其道而行,孙子是为祖父母生育的,抚养也是祖父母的职责。孩子学习成绩好的,父母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孩子学习差一点,罪过全部是祖辈的责任——宠坏了,一切都是祖辈的责任……这种社会现象可以说到处都有,不是什么稀罕事情。

祖辈疼孙子赛如命根子,这是人们常说的话。现在学生的课程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就是年轻人有时也拐不过弯来,所谓的脑筋急转弯。这些祖辈人物,念书小,甚至是文盲,对这种深奥的东西,简直头晕,找不出东西南北中,这是陪读生最大的困惑,也是焦点之一。老师每天留下的课外作业,有增无减,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几乎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孩子的父母在家中忙碌事业,家庭发展大计,全部责任交给祖辈来完成。孩子学习差一点,老师抓住家长不放松,今天招呼,明天叫,说家长不管教,不辅导课程,导致孩子学习水平下降,把老师的责任也一齐推给了陪读的祖辈。

这叫陪读生——五、六十岁的`老人处境尴尬,进出两难的境地,成了风箱里老鼠两头受气,不落好,成了学生学习落后的“替罪羊”。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只有陪读的老人心知肚明,默默地承受着八方的风雨,各方的压力,内心郁闷,成为一个心结,无法解脱。这苦衷犹如鱼刺扎在喉咙,吐不出,吞不下,心里难受不已。

长此以往郁闷出病来,终生受罪。孝敬的儿女理解父母的苦处,不时关照,给予精神呵护,经济上不时予以周济,让老人生活过得去;而有些儿女,则是认为,父母是个挖掘不尽的宝库,进行变相的“啃老”,挤兑老人手中那本来有限的周转金,最后到连买个零星药品都掏不出来的程度。这种局面自己亲眼目睹过,可怜的那些“陪读生”,令人同情,令人担忧。他们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儿孙全部出笼,飞向远方,成就事业,而老人又回到空巢中,孤独地生活郁闷而终。

不要把老人当作“义工”去使用,他们已经付出很多,哺育了一代人,完成了自身的义务。该是回报老人的时候了,不要把自己的责任全部推到老人怀里,自己当起局外人,逍遥于休闲中,过着清静的生活,当着甩手掌柜,那样与情与理都不通的。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当起来,因为,你才是孩子的真正监护人,抚养孩子是你的法律义务所在。

为“陪读生”呼吁,为老年人争取自由,真诚地期盼老年人生活幸福,安度晚年时光。老年人已经很疲惫了,不要再施加压力给他们!

篇8:无处安放的老年生活散文

无处安放的老年生活散文

老,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它都朝你走来。当你未老之时,你并不留意,还对老者不以为然。不知不觉之中,老之将至。尤其会老到不能自理,甚至失去维持生存的能力。这种可怕谁都不愿意,不愿意到连做人的基本尊严都失去。

有位儿女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她感觉自己慢慢变得不能自理,全仰仗冷漠心烦的保姆,靠别人的可怜与斥责之下的恩赐。问她为何不去儿女那里,她说到了外面,扑面而来的是文化差异、语言壁垒、经济压力以及种种说不出口的家庭纠纷,让人待着不舒服。问她为何不进老年公寓,她说,现在宾馆式的养老中心有,房间有各种风格,还配备有医院。可一个标间,自理的每月5000元,半自理的每月8000,不包餐费。如果需要特护,最高达15000。花费是退休金的几倍。让孩子去当房奴或者孩奴,他们会感觉再苦再累,也是升值投资,而让他们付钱住当养老奴,就未必乐意了。面对走向终极的过程,她长叹道:不怕死,就怕老。

面对走向那种通往老到不能自理的绝望,老人该怎么办?首先是得正视,这是一段必然经历的过程,几乎每个人最后都得接受别人的照顾才能活下去。那时让谁来照顾?老伴儿、子女、保姆、社会养老机构……反正得有人。有人说中国式养老,说来说去,最终都毁在缺钱上。最终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只能面对。

然而,不必光念着未来的悲哀和绝望。从老人是宝,到绝望的老境,可能是一个不短的过程。尽可能设法享受过程的`快乐,不要让忧心所击败。晚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种丧失,人能做的只是减缓丧失。从某种意义上低龄老人,从60到75岁,人可以比较主动地安排自己的事。如果您应邀看护下一代,就别光想自己成了“孩奴”;尽量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放权,并付出。有些东西争不来,平淡活好每一天,日子也能过得有滋味。

人老了,能力在衰退,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不论悲欢,守一方生活,感激每一份温润。多理解家人,多理解孩子,尽可能少成为他们的负担。拥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就不容易动不动发脾气。无论这一生是痛苦、忧伤,还是失败,爱过、痛过的都已成为往事。和现在愿意陪着你、搀着你的人一道散步、聊天。在阳光下打个盹,回忆一生所走过的路,不去为失能发愁,愁也无济于事。

把自己交给可能,默默关注视周围的人和事,静静地离去。与其发愁,不如交托;换作守望,守望生命的宁静,守望生的轮回!愁也无济于事。

把自己交给可能,默默关注视周围的人和事,静静地离去。与其发愁,不如交托;换作守望,守望生命的宁静,守望生的轮回!

篇9:月亮的老年中年儿时散文

月亮的老年中年儿时散文

才打标题,便闻哪儿传来啰皂声叽里呱啦,说这是伪命题。是伪命题吗?感怀短文不存在真伪的问题,感怀者感受、体验、心情也,何真伪之有。不听,让其叽里呱啦去。

老年后常爱东想西猜。一次傍晚,站在阳台望朦胧月影,忆遥遥几十年月亮旧事,忽然觉得月亮比儿时的月亮暗淡,没了那生气勃勃,变得灰暗且老态龙钟。

月亮会老吗?科学家的回答一定是不会。可我的感受与记忆却是会,要不然怎没了儿时的晶莹朗朗,变得没精打采、萎靡不振,从前活泼好动的月亮现在悬在半空老半天纹丝不动。依我看就因为老了,和我这髦耆老人一样行动不方便了嘛。

儿时,眼里的月亮年轻漂亮、活泼可爱,还那么逗,那么孩子气,那么贪玩。中年时,月亮美丽多情、光辉照人,像少女一般步履轻盈、袅袅娜娜、朝气蓬勃,能带给人赏心悦目。

到老年,月亮像变成了老太婆一般,神情颓丧漠然、木呆呆一张寡淡的脸,不再有年轻时的光泽,不再乐呵呵,有谁欠她的债没还似的,常常是板着脸、蹙着眉、闭着嘴,暮气沉沉。

月亮本该不老,不分老年中年儿时,可在我眼里月亮就是变老了,一年比一年老,从天真活泼、风度翩翩、变成了木头木脑、老气横秋,快活悦目的脸上还常常闪过一丝丝愁容。难道不是?难道月亮不是萎靡不振、愁容满面了,难道还那么乐呵呵、笑嘻嘻?

细回忆,儿时的月亮如水一般的透亮、明媚,光洁、鲜嫩,水汪汪、亮晶晶,行动那般轻盈、流畅,夏日照在身上有股凉意,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孩子们都爱在月光下玩耍。

儿时,月亮还好动,喜欢逗孩子们玩,记得不止一次,或是一人或是几个孩子一同和月亮在草坪比赛。我们慢慢走月亮便也慢慢走,我们磨磨蹭蹭一点一点往前挪,月亮便也磨磨蹭蹭一点一点往前挪。我们快走,月亮也快走,我们跑月亮也跑。月亮那么灵活,无论走或跑,总是在我们前面。

多想超过月亮追到她前面去,可是不成,怎么也追不上,到不了她前面。

有时想哄她,先慢吞吞走,突然发力却不让月亮发现,让她来个措手不及。月亮真精明,还逗我们呢,也先慢吞吞走,让我们有信心,以为能够跑到前面,可我们一使劲她就马上发力,哈哈,还是落在她的背后。

大约是才上学的年代吧,有一次跑累了,微微喘气,还有点摇晃和一跛一跛,可是花那么大的劲还是没有跑到她前面。咦,月亮还装作跑累了呢,也像在微微喘气,还有点摇晃和一跛一跛的。

月亮真逗,不超过我们很多,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知道是装出来逗我们玩,还是为了鼓励我们,留给我们跑在她前面的希望。

另一次因为气喘吁吁跑不动了,不得不停下休息,以为一停下来月亮会跑得老远,不料偷偷抬头一望,月亮也停下来不跑了。难道也跑累了,也是气喘吁吁跑不动了,所以才停下休息。后来我们不跑了,月亮就也歇了,呆呆的立着,一动也不动,优哉游哉。

我们儿时真这样想的。那年代的孩子没有现在的孩子聪明,傻乎乎的瞎捉摸,现在的孩子一定不会这样瞎想的',是吧?

青年以后不再那么单纯,眼睛里月亮也就不再那么单纯,假设成丰富的感情变化。当然事实上没有这么回事,可就爱那么设想。

比如月亮洁白透明、神清气爽,我们就逗着玩说,今天的月亮是在为我们高兴呵;有时月亮朦胧,就说是月亮在闹情绪;有时月亮灰突突,就说月亮是生气,黑着脸不理人;如果一片片乌云竖起来,就说是月亮发怒;月亮躲入云层就说她怕被总盯着看,羞羞答答,爱犹抱琵琶半遮面;若是时隐时现,忽而躲入乌云忽而从乌云里钻出来,就说月亮也爱患得患失,或者是看不准世道会怎么变化而犹犹豫豫。

去公园散步时候月亮爱紧跟,把散步的身影拖成一条长长的尾巴,鹅卵石上细碎,草坪上的恍惚,只有水泥地上的影子清清楚楚,俩影子时分时合、不即不离。

月亮有时热情有时冷漠,热情时紧紧相随,冷漠时则高高挂起、事不关己,甚至旁若无人、无动于衷,不管人家活得怎样,不管人家痛苦还是快乐,成不关痛痒的旁观者,人家忧愁苦恼她也不闻不问。

印象最深是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1957年。那年,开始是要求和风细雨式的鸣放,要师生帮助党整风,还叫做'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些吃过亏胆子小的,总是犹犹豫豫,经过一再动员才鼓起勇气,可是忽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反击右派份子进攻”的狂风暴雨。多少老师和同学正受难啊,月亮却是冷冰冰的高高挂起,没有点同情心。

中秋节的那晚,我们班12点后才结束批斗会。回宿舍的路上,可能月亮已落入高楼背后,也可能因为没有心思抬头看,已经没有印象。

都说“十五的月亮特别圆”,正八月十五,月亮该特别圆,还该特别亮、特别大,可我竟然不记得那晚的月亮是不是特别大、特别亮、特别圆。只记得批斗完我们的班长后,回宿舍路上,高楼墙面的月光一片苍白,苍白得可怕,苍白得揪心,苍白得心跳,苍白得令人心寒。

我与几个同学一同走回宿舍,一路上没说话,默默地、机械地迈着双脚,心绪非常乱,被批判同学的影子始终在脑子里萦绕,还常常一刹那真空又一刹那真空,然后便一片苍白,如同那高墙的苍白月色。

另一次是文革年代,一天,月光变得蜡黄,像久病的人没了一丝血色。火红年代的月亮居然蜡黄、冷漠、无动于衷神情。我心想,月亮呵,人间如此翻天覆地,你怎就如此漠然,怎就摁耐得住,怎就既不高兴也不难过,既不哭也不笑,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呢?

那些日子,许多人的脸色蜡黄,我们单位,连一个脸色如同苹果一般红彤彤的女孩,也成蜡黄。不知道是因为月光的蜡黄映在人们脸上把人们的脸色映成蜡黄,还是因为人的脸色蜡黄才把月亮看成蜡黄。

月亮啊,你苍白蜡黄的脸是为苦难者难过得苍白蜡黄吗,是为他们忧愁得苍白蜡黄吗,是为他们担惊受怕而苍白蜡黄吗?月亮啊,谢谢你了。

儿时,月亮把我陪,夜晚,为我送光辉;

我走,陪我一同走,我停,她也停下歇。

高兴,她为我跳跃,难过,陪我同伤悲;

我老,便也默默老,她也,悄悄露悲切。

篇10:老年与花乐诗经典散文

老年与花乐诗经典散文

说到“花样年华”或“花信年华“,让人总感到那属于年轻人,老年还有份吗?

前几天看到一个句子,是“人生季季如花”,让我忽然醒悟,花样年华属于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只是不同的花而已。幼是山茶,少是牡丹,壮是荷花,老是桂花,暮是梅花,人什么时候不是花呢?到了老年,是人生收获的季节,因此会感到像桂花一样红黄白,色色绚烂;老年也随岁月的滋润,百事的感悟,人生的历练,而胸怀更加博大,爱家、爱人、爱世界,那情感就像桂花浓烈的花香,会飘向你我他;老年的生活也应该像桂树常年浓绿,风姿厚重,香沁朝暮,去绿化、美化和香化人生,创造出人生秋季的桂花酒、桂花糖、桂花糕、桂花茶·······

老年也应当是一首抑扬顿挫、旋律鲜明的乐曲。

老年最忌讳过如同枯槁草木的生活,死气沉沉,没有变化。著名钢琴家鲍蕙荞谈音乐时说,“没有幅度,就没有艺术”,老年人要有艺术的生活,也应该追求幅度。她谈音乐时说:“犹如一个人用'窃窃私语’或'自言自语’的声调和语气去对万人演讲,听讲的人无论怎样努力,也只能听得'很累很累’了。而听一些象霍洛维兹那样的大师演奏,幅度之大,令人惊叹。不仅其音量可以从PPP(极弱)直到fff(极强),而且感情的幅度,简直让人觉得自己一会儿被捏成了圆的,一会儿又被捏成了方的。演奏家到达了’无我'的化境,听众也不知不觉到达了’忘我'的地步。“这段话,对我们非常富有启迪意义,我们的老年生活之所以容易陷入枯木死灰,感到岁月也昏昏欲睡,就是丧失了这种幅度。因此,我们在不违背老年生理特征的情况下,要追求生活有幅度的变化,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不正是让人激动的.一种幅度吗?院中浇花和远方看山,是一种幅度;竹林听风和大海观涛是一种幅度;泼墨挥洒和引吭高歌是一种幅度;与孙打闹和拜访老友是一种幅度;花笺吟诗和广场跳舞也是一种幅度······

诗意的生活,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也应当有。

诗歌的诗意,最大的特征是有意境,是情景交融,是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情与景或境合,方才会创造出诗意。这不是说明,要有诗意的生活,首先要富有情感吗?对子孙的疼,对老妻的爱,对花草、书法、舞蹈等等的趣,对他人与社会的情,要如永远燃烧的火把,这是诗意生活的前提条件。用这种深沉的情意,去行动起来,融于物就是诗的意象,形成生活画面就是情景交融,创造生活之境就是诗的意境!让我们不论何时再回味时,都津津有味,馨香绵绵不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发展到底有哪些的影响?
可不可以把孩子给老人带?
隔代喂养的孩子易挑食
该不该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父母值得一看
【家庭教育】半隔代教育:肯定会取得“三赢”效果
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