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济全球化浪潮 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浪潮

一、世界经济在困境中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7年是世界各国经济面临众多挑战、加快政策与结构调整的一年,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维持了世界经济的较高增长速度。(一)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1997年,发达国家经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总体经济增长达3.0%…

泰、韩等国新近发生的金融危机,引起国人的普遍关注。虽然,这场金融危机经有关各国的治理已渐趋稳定,但是,留给人们的教训和启示是深刻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作为人类理性活动的表现,实现的产物,理智权衡的产物,为什么常常表现出或伴随着非理性的后果,或者,制度…

1997年:动荡中改革调整中发展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推动下,呈现动荡与改革交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特点,因而市场出现既平稳又波动、既充满风险又有所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外汇市场平稳中波动,美元汇率持续稳步上升…

作者:何帆

世界知识 1998年05期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最后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国际贸易的繁荣和国际资本、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据估计,当时欧美主要国家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比本世纪内绝大多数年份中的这个比例还要高。

  1850年~1875年间,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迅猛扩张多半归因于蒸汽机应用于海陆交通运输。而在1875年~1914年间,则主要是由于国际金本位制维护了汇率的稳定,刺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同时,自由贸易理论在西方风行一时,西方国家通过向非洲和亚洲的政治扩张,甚至是武力侵略,压低了世界范围内的关税水平,这才打开了这些地区的国内市场。

  国际资本流动的输出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德国。英国的资本输出主要受利润驱动,而法国、德国的资本输出则还有政治的动机,法国正是通过向俄罗斯和巴尔干国家提供贷款,进行政治渗透的。政治上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借债国,比如中国,从外国投资中得到的却是税收和财政管理等主权的丧失。

  在这次浪潮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动向:重工业和制造业的兴起、巨型金融信托公司和合股公司的出现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福特流水线和泰罗制为基础实现的大规模生产等。

  五六十年代,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再续新篇。这次浪潮在宏观上的特征是以美国实力支撑的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在微观上则是跨国公司,尤其是美国跨国公司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

  二战之后建立的国际金融体制是以美元为基础货币的、实行汇率固定但可调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则勾勒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这套国际经济体制促进了西方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复兴,也带动了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制成品贸易的增长,以及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涌流 。

  跨国公司在五六十年代的活动分外引人注目,有两个特征值得注意。其一,最初出现的跨国公司几乎清一色都是美国公司,投资对象最初是欧洲和日本,后来又增添了韩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其二,这些跨国公司的规模一般都很庞大,且大多集中在原本就是寡头竞争的那些行业,因而可以说,寡头竞争从国内市场走向了国际市场。

  有一点应该说明,那个年代里的经济全球化其实只是经济“半球化”,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被放逐到了“铁幕”背后。

  从70年代后期起,开始有一些新的趋势渐渐涌动,八九十年代终于汇成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

  促成这次浪潮的因素包括: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和开放政策、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等。

  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改革调整,主要是由于凯恩斯主义失灵,西方国家在70年代纷纷陷入经济滞胀的困境。改革的方向包括:一、逐步放松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尤其是对金融、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等服务业采取了自由化措施。这些措施刺激了金融创新和信息革命,增强了企业间的竞争和经济体制的活力。二、国家财政也向着平衡预算和削减赤字的方向改革。1986年美国通过税制改革法之后,带动了席卷60余国的世界税制改革的潮流。

  从60年代后期起,技术创新开始加速。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是由微电子技术带动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结果是一场铺天盖地的信息革命。这种变化深刻地改造了生产过程与管理体制。

  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左右普遍经历了发展战略的改变。二战之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最初采取的都是进口导向、依靠国有企业、以重工业为目标、以计划体制和保护主义为手段的发展战略。70年代,一批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更多地依靠私营部门和市场机制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一跃而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在这些榜样的带动下,发展中国家逐渐改弦易辙。新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在东南亚地区崛起,中国在1979 年之后重返国际经济舞台, 印度在80年代中期之后尤其是1991年后也已走向开放。

  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除了美国公司之外,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也开始活跃在国际经济舞台上;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跨国公司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工、装配工业,到了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和合作日益密切(表现为80年代后期的企业兼并浪潮,以及跨国公司之间在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在80年代之后反而在下降;除了巨型垄断企业之外,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有关的中小型企业也开始走向跨国经营。

  由于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三次浪潮与前两次相比呈现出新的特征,但对这次浪潮影响更为深刻的还是微观经济方面的变革,也就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

  全新的柔性生产方式正在日益动摇着称雄世界百年之久的福特流水线和泰罗制科学管理。泰罗制强调在工序分解的基础上制定所谓“合理的工作量”,并为不同的工序配备不同的操作工人;福特流水线则以可转换零部件和装配线上的分工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泰罗制的管理思想加上福特式的生产方式,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并且几乎已成为资本主义大生产的代名词。但这种分工方式到了60年代左右却逐渐暴露出其僵化的弊病。OECD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引起西方国家70年代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泰罗主义压制了技术创新,且无法灵活适应市场变化。西方国家的失业问题和保护主义回潮,亦与企业界固守泰罗制有关。

  早在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企业便开始在泰罗制之外摸索更为灵活的生产组织方式,比较有名的尝试有日本丰田公司和意大利的某些中小企业。柔性加工体制的特点在于:防止生产过程中过度的专业化以及管理中的部门主义,强调工人与生产的灵活组合,重视工人的可塑造性,提倡团体精神;既保留大规模生产在降低单位成本和提高工作速度方面的优势,又融合了手工生产灵活、精巧和贴近消费者个体需求的风格,借助先进的电脑技术实现批量生产的个量化;通过“零仓储管理”(JIT)和全面质量控制等创新,极大程度地减少了成本。在汽车制造业,实行柔性加工方式的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是欧美同行的两倍。柔性生产体制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促进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这说明,经济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从本质上是起源于微观的一次革命,这正是它与头两次浪潮的最重要区别。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最后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国际贸易的繁荣和国际资本、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据估计,当时欧美主要国家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比本世纪内绝大多数年份中的这个比例还要高。185…

20世纪最后十年,市场经济成为大多数民族的共识,和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正因为如此,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国际商业战争却愈演愈烈。可以肯定地说,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国际商战最激烈的一个世纪。一、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而对于发…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息息相关,也与农业,工业、医药、国防等方面有紧密联系,涉及的知识多,覆盖面广,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深澳的学科,加之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于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等是在目前世界经济学的论著中出现频率很高并颇为时髦的术语。许多人相信,最近20年来,全球资源控制、全球市场开拓、全球经营竞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正在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把世界的生产、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佛笔记十一】感受数据
第六课 走进经济全球化-【新教材】统编版高二政治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必背知识清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弊益端分别是?
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利与弊
第三篇 专题四 新机遇、新挑战、新选择优质教学材料课件PPT
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