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枢·终始》针刺补泻取穴考-姚鑫

姚鑫1刘振国2黄作1#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北京100029;2 兴安盟人民医院)

摘要:对灵枢·终始针刺补泻取穴进行文献分析,探究其补泻部位之涵义与针刺取穴之方法,并进一步还原其操作方式。根据文献分析结果,认为其补泻部位在各经的脉口处,即本输所在,而非传统认为的经脉,如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足少阳乃指足少阳本输,而非足少阳胆经。刺取穴方法之二泻一补表示泻阳经本输2 次,补阴经本输1 ;二补一泻表示补阳经本输2次,泻阴经本输1 次,并且应为早期本输的特征,即一穴本输,而非当时盛行的五输穴,各经脉本输的具体部位见于灵枢·卫气》。据此,或能进一步还原灵枢·终始篇针刺操作方法。

关键词:灵枢;本输;针刺取穴;补泻

《灵枢·终始》作为《灵枢》中针刺技术保存最 为完备的一篇,“凡刺之道,毕于《终始》”,赞誉之 情,无以复加。但是,这篇集大成的针灸操作规范, 却在后世几近失传,隋唐以降,异议尤多,争论的焦 点主要集中在该篇人迎脉与气口脉的位置上。实际 上,除了人迎气口脉位的争议外,关于该篇针刺补泻 如何取穴亦是一大难题,二者俱是打开《灵枢·终 始》篇这个宝藏的金钥匙,缺一不可。只是千百年 来,由于人迎气口脉位的不确定,病变经脉便无法诊 断,针刺的取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取穴这一难题, 始终湮没无闻,鲜有问津。本文拟就《灵枢·终始》 针刺补泻取穴这一问题做出探讨。 为叙述方便,我们以该篇“人迎一盛,泻足少阳 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1]27 为例,探讨补 泻取穴问题。 1 补泻部位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补泻部位, 赫然在目。然而“足少阳”“足厥阴”具体是什么,却 又不易理解。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历代注 家几乎都凭借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这个既定框架 下的这一先入为主的观念,理所当然地注解为经脉, “足少阳”即足少阳胆经,“足厥阴”即足厥阴肝经, 因而未引起足够重视。如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 发微》“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胆经,则胆与肝为表 里,乃胆实而肝虚也,当泻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 肝经”[2]77 。又如张景岳“人迎主腑,故其一盛病在 胆经,肝胆相为表里,阳实而阴虚,故当泻足少阳之 腑,补足厥阴之脏也”[3]632 。而杨上善则更直接一笔 带过“人迎一倍大于脉口,即知少阳一倍大于厥阴, 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余皆准此也”[4]304 ,甚至连对 “足少阳”“足厥阴”做出解释的必要都没有。 在《黄帝内经大词典》中,“足少阳”一词只有一 个意义,特指足少阳胆经; 而“足厥阴”在表示足厥 阴肝经之外,还表示穴位,即“指五里穴处,太冲穴 处之脉搏”[5]429 ,同样的,足太阳、足阳明均特指经 脉,而足太阴、足少阴则在表示经脉概念外,还表示 穴位。我们发现,足三阴表穴位这一概念皆来源于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中部天,手太阴也; 中部 地,手阳明也; 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 也; 下部地,足少阴也; 下部人,足太阴也”[6]42 。也 就是说,如果没有《素问·三部九候论篇》,那么我 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手足六阳经、六阴经均只表示各 自的经脉,不表穴位。事实上,足少阳一词,在《内 经》时代,一词多义。据黄氏指出: “以三阴三阳命 名的经脉名称,同时也用作相应的脉口和本输的名 称。”[7]111 例如,“足少阳”之名若见于经脉循行文本 中,表足少阳胆经; 见于诊法文本中,表足少阳脉口; 见于针灸方中,表足少阳本输。因此,由于概念的一 词多义而造成的混淆,使得后世医家在《灵枢·终 始》篇中将“足少阳本输”之意误解为“足少阳经 脉”,也就造成了取穴时但知其经,不知其穴,无从 针刺。这种现象,邱氏亦曾指出《灵枢·终始》篇对 表里阴阳经脉进行补泻,而没有给出具体穴位[8]30 。 《史记 · 扁 鹊 仓 公 列 传》中“灸 其 左 大 阳 明 脉”[9]3392 “又灸其少阴脉”[9]3387 等均表示其本输。 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中“诸病此物者,皆灸泰 阳脉”[10]179 ,《灵枢·杂病》中“喉痹不能言,取足阳 明; 能言,取手阳明”[1]67 等等,均表示本输的概念。 因此,“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出自针灸方中,“足少 阳”则表示足少阳本输,“足厥阴”则表示足厥阴本 输。十二经本输的具体位置在《灵枢·卫气》,如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足厥阴之本,在行间 上五寸所”[1]108 。 2 针刺取穴方法 同“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一样,“二泻一补”也 存在着类似的误解。历代医家几乎一致地注释为 “泻者二穴,而补者一穴,泻倍而补半也”[2]77 ,但都 并没有指出具体泻哪二穴,补哪一穴。目前有临床 医生[11]228 指出每一经的治疗选穴为: 阳经的特定 穴、阳经的原穴、阴经的特定穴,特定穴乃五输穴中 的一穴。在特定穴的选取时要依据寸口脉“弦、毛、 钩、石、代”的 5 种状态,来选取五输穴的具体穴位。 但是我们纵观《灵枢·终始》全文,也看不见有关于 如此选穴的论述,甚至连针刺中至关重要的五输穴 都不见记载。事实上,“二泻一补”的“二泻”,并非 指泻少阳经上的 2 个穴位,而应是指在足少阳本输 处泻 2 次,“一补”也不是补足厥阴经上的 1 个穴 位,而是在足厥阴本输处补 1 次。这种“一穴多刺” 的针刺方法,在《内经》时代广为应用,例如《素问· 诊要经终论篇》“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 上刺,刺之不愈复刺”[6]29 ,“刺之不愈复刺”,即刺一 次没好,则再刺一次,其暗含之意为: 不愈复刺,以愈 为度。又如《灵枢·官针》中“所谓三刺,则谷气出 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 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 已入分肉之间,则谷 气出”[1]24 。又如《素问·缪刺论篇》“刺足小指爪甲 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 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6]122 。 更为重要的是,《灵枢·终始》篇载有: “刺热厥 者,二阴一阳; 刺寒厥者,二阳一阴”[1]29 ,其中“二阳 第 9 期 姚鑫等 《灵枢·终始》针刺补泻取穴考 731 一阴”“二阴一阳”的取穴方法与人迎气口脉法“二 泻一补”“二补一泻”的操作如出一辙,并且《终始》 的作者仿佛唯恐读者不明其意,马上做出解释“所 谓二阴者,二刺阴也; 一阳者,一刺阳也”[1]29 ,取穴 方法,昭然若揭,“二阳一阴”即刺阳经的本输 2 次, 刺阴经的本输 1 次。通过对本输的补泻,最终使表 里阴阳经脉偏倾的气血返之于平。如张氏[12]曾经 指出《内经》泻法是为邪气开辟门户,引邪外出,而 补法是为关闭门户,使局部经气不得散失,远处的经 气到来充实。因此,“二泻一补”表示泻阳经本输 2 次,补阴经本输 1 次; “二补一泻”表示补阳经本输 2 次,泻阴经本输 1 次。 3 沿用一穴本输 上文所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马王堆帛 书时期的诊疗取穴,只有各经脉在四肢腕踝部这一 个特定的部位,即“一穴本输”,还没有发展为“五穴 本输”,即五输穴。然而,在《灵枢·终始》成篇的时 代,五输穴已经高度成熟,大行其道,“一穴本输”的 生存空间已被严重挤压。那么《灵枢·终始》篇有 没有可能采用五输穴呢? 据笔者研究发现,《灵枢 ·终始》篇的针刺选穴,依然是如前文所述的“一穴 本输”,而非五输穴。理由如下: 3. 1 继承《灵枢·禁服》 人迎气口脉法作为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在 《内经》时代一直保持着独立的传承,记载该脉法的 专篇有《灵 枢 · 禁 服》与《灵 枢 · 终 始》篇。李 氏[13]35 指出: “《灵枢·终始》篇人迎气口脉法系由 《灵枢·禁服》篇演变而来,将位于足阳明胃经的人 迎脉与趺阳脉转换为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左右寸口 脉。”而《灵枢·禁服》篇之人迎气口脉法是《内经》 标本诊法的集中体现,通过诊断足阳明胃经的本输 ( 趺阳脉) 与标输( 人迎脉) 来确定病变经脉,其保持 着经脉病候诊断的早期面貌,即诊断各经脉的本输 与标输,根据标本脉口处的异常搏动,确定相应的病 变经脉而予以治疗。 那么,《灵枢·终始》篇由《灵枢·禁服》篇演变 而来,其保留《灵枢·禁服》篇经脉病候诊断与治疗 的早期面貌亦在情理之中,依然采用“一穴本输”, 而非当时盛行的五输穴。医学史的研究也告诉我 们,一种医学理论的兴起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衰亡也 不会戛然而止,《灵枢·终始》篇的取穴方式,正是 “一穴本输”处于晚期逐渐流散的阶段。从《史记》、 马王堆帛书时代,到《灵枢·禁服》集结成书,再到 《灵枢·终始》,这种选取“一穴本输”的独特诊疗方 式,一直在不断地传承着。 3. 2 更改四时刺法 《灵枢·终始》篇末记载了“十二经脉之终”的 内容,其内容亦见于传世本的《素问·诊要经终论 篇》,经初步考察,二者所据为同一底本,《灵枢·终 始》篇文字改动较多,相对晚出,系由《素问·诊要 经终论篇》继承而来,然而却对《素问·诊要经终论 篇》着重论述的四时刺法视而不见,而是另外采取 了一 套 不 同 的 四 时 刺 法,仿佛有意回避之。周 氏[14]359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四时针法的文献进行 分析后,指出《内经》中的四时针法实际包括四时深 浅刺法和四时五输穴刺法。笔者进一步调查发现, 在所有论述四时刺法的经文中,只有《灵枢·终始》 一篇是完整的四时深浅刺法,与其他篇章迥然不同。 那么,《灵枢·终始》篇的作者为什么要做出如 此的调整呢? 黄氏指出[7]113 : “在所有论述四时刺法 的经文中,凡涉及到腧穴者,皆为五输之穴。”而《灵 枢·终始》篇用针刺深浅以应四时代替了传统的五 输穴以应四时,也就是说,该篇避开了“五穴本输”, 应用的仍然是“一穴本输”,在一穴处刺其深浅以应 四时,即“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 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1]29 ,可见《灵枢 ·终始》篇的四时刺法或为配合该篇补泻取穴操作 而人为改造。 3. 3 针刺输穴举隅 此外,依据《灵枢·终始》文本,我们没有发现 任何有关五输穴的记载,也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弦 毛钩石代”脉法的应用。相反的是,在该篇保留的 一些取穴治疗中,我们可以看到标本输穴的影子,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 舌柱以铍针也”[1]28 ,其位置跟五输穴毫不相关,但 却跟各经脉标输的位置十分接近,背输为十二经标 输之所在,膺输亦在标输附近。“舌重,刺舌柱以铍 针也”,我们知道,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连舌本,系舌 下”,其是动病“是动则病舌本强”,而足太阴的标输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 本也”,二者完美邂逅,绝非巧合,更为重要的是,在 《内经》中,手少阴经只有“兑骨”一穴,直到《难经》 也没有关于五输穴的记载,因此,《灵枢·终始》手 少阴脉的补泻,不可能用五输穴,而只能用一穴本输 “兑骨”。因此,《灵枢·终始》作为一篇规范化的针 刺理论体系,其他经脉的针刺取穴,也势必与手少阴 经保持一致,应用一穴本输。 综合以上观点,《灵枢·终始》的取穴,应当是 保留了输穴早期诊疗面貌的“一穴本输”,而非当时 流行的五输穴。其腧穴具体位置,《灵枢·卫气》篇 732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42 卷 中有详细的记载,不复赘述。 4 还原针刺操作方法 据此,我们大致的还原一下《灵枢·终始》篇的 补泻取穴操作,依然以“人迎一盛”为例: 根据人迎 气口脉法进行诊断,“人迎一盛”,可知病变经脉在 足少阳,人的气血偏盛于足少阳经,其相表里的足厥 阴经则气血偏虚,治疗原则就是“泻足少阳而补足 厥阴”,即泻足少阳的本输,“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 间”,补足厥阴的本输,“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 所”。“二泻一补”,在足少阳本输处泻 2 次,在足厥 阴本输处补 1 次。补泻的 顺 序,见 于《灵 枢 · 终 始》: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 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即先补足 厥阴,再泻足少阳。补泻的手法,也依据该篇“补须 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 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补 泻的频率,不同经脉不尽相同,如厥阴经与少阳经为 “日一取之”,而太阴经与阳明经则是“日二取之”。 在补泻操作之后,要检验针刺是否有效,据该篇“所 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 坚也; 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 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 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 虽言快,病未去也”。同时,又对诊疗的环境,针刺 的禁忌,经脉的死候等均有明确的规定。可见,《灵 枢·终始》是一篇灿然大备的针灸操作规范。 5 小结 《灵枢·终始》虽然相对晚出,但却由早期的针 灸操作规范传承而来,其取穴的部位也是保留了经 脉病候诊疗早期面貌的“本输”,而非传统认为的经 脉,在“本输”处既可以诊断,亦可以治疗,各经脉 “本输”的具体部位载于《灵枢·卫气》篇。从其继 承《灵枢·禁服》,更改四时刺法以及保留的一些针 刺方中,可以确定其针刺部位是“一穴本输”,而非 当时盛行的五输穴。其“二泻一补”表示泻阳经本 输 2 次,“一补”表示补阴经 1 次; “二补一泻”表示 补阳经本输 2 次,泻阴经本输 1 次。据此,则为进一 步还原《灵枢·终始》篇针刺操作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灵枢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The Spiritual Pivot [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 [2]马莳. 黄帝内经灵枢经注证发微[M]. 北京: 学院出版 社,2007: 77. Ma S. Aunotations and Elaboration on the Subtleties of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 The Spiritual Pivot[M]. Beijing: Xueyuan Publishing House,2007: 77. [3]张景岳. 类经[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 632. Zhang JY. The Classified Classic[M]. Bei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Press,2016: 632. [4]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M]. 北京: 学苑出版 社,2006: 304 - 305. Yang SS. Grand Simpilicity of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 New Correction [M]. Beijing: Xueyuan Publishing House,2006: 304 - 305. [5]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 黄帝内经大词典[M]. 北京: 中 医古籍出版社,2008: 429. Zhou HP,Shen HY,Zhu XX. 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 Dictionary[M]. Bei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Press,2008: 429. [6]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 Basic Questions[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 [7]黄龙祥. 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M]. 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2016: 111,113. Huang LX. Discovery and Recreation of Meridian Theory [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16: 111,113. [8]邱新红.《内经》针刺补泻研究[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 学,2006: 30. Qiu XH. The research of Neijing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of acupuncture [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06: 30. [9]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2010: 3387 - 3392. Sima Q. Historical Records[M]. Beijing: Zhong Hua Book Company,2010: 3387 - 3392. [10]马继兴.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2: 179. Ma JX. Textual Research on Mawangdui Ancient Medical Books [M]. Changsha: 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2: 179. [11]王伟. 拨开迷雾学中医[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228. Wang W. Put Aside the Mist and Learn Chinese Medicine [M]. 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0: 228. [12]张晨光,陶广正.《内经》针刺补泻操作要素解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 5) : 298 - 301. Zhang CG,Tao GZ. Analysis of operating elements of acupuncture reinforcement and reduction in Neijing [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34( 5) : 298 - 301. [13]李国祥. 人迎气口脉法研究[D].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 院,2016: 35. Li GX. The study on the method of ren ying and qi kou pulse [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16: 35. [14]周祖刚.《黄帝内经》中四时针法初探[J]. 陕西中医, 2011,32( 3) : 359 - 360. Zhou ZG.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our-hour method in Huangdi Neijing [J]. 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32( 3) : 359 - 36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三)
内经痹症针刺原则
确定病变经络及治疗方法
名老中医之路之( 25)杨永璇
针经验丨靳三针精华版(图文 视频),果断收藏!
郭朝印《八十一难经》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