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素之问 | 《脉经》的脉法赞的相关问题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千金》引《脉法赞》云:

肝心(肝)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两(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三阴三阳(按察阴阳),谁先谁后。阴病治官(官,藏内也),阳病治府(府,外也)。奇邪所舍,知(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气血,而行人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常经(常)。尺寸参差,或长或短(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屡(缕)陈,令可(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曰(自)常经,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漏水百刻(水下二刻),脉周一身(脉一周身)。旋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紧沉(弦)。沉潜水滀(蓄),支饮急弦。动弦为痛,数洪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膲(焦)别分。知邪所舍,消息诊看。断决(料度)腑藏,独觉(见)若神。

从千金所引“脉法赞”,是一大段的四字韵文,被今本《脉经》分割为两段,并且有个别字词改动,并增加了几十个字。括弧内为改动或增文,以及注文。

01

王叔和《脉经》并非原貌,在《脉经》中,这段文字被分割为分属“脉法赞”与另一篇的“张仲景”论脉。仲景脉法在伤寒金匮中,非但并无独取寸口、左右阴阳表里男女的用法,同时汉代脉法也不存在所谓关部,关只是个分界线,而只有寸尺两部。所以《脉经》是孙思邈之后被大改特改,是宋代的改动,所以比较起来与宋本伤寒例的平脉法一段,基本相同。

02

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句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於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於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对比难经对男女脉的描述,指的是关上、关下,也就是寸尺脉的阴阳关系;同时描述“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此之谓也”,开头用“经言”最后有此之谓也四字,说明这是引用古医经的叙述并加以解释。因此对于难经来说,是寸尺分阴阳,并不存在左右脉分男女、阴阳、内外等等的问题。也就是说,从汉代的寸尺阴阳脉法延续至南北朝辑复难经依然是寸尺阴阳,逐渐演变为人迎气口分左右的阴阳男女,是在南北朝到隋唐之间。

03

脉法赞云:阴病治官(官,藏内也),阳病治府(府,外也)。也就是对应了左官右府。因为前文有“左主司官,右主司府。”所以左右同时对应了官府和表里。

这样,左:人迎、官、藏、里、阴病;右:气口、府、外、阳病;

左为里,右为外,所以脉法赞的本意,是左阴右阳。至于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按此理解,倒该是男左女右、同时男阴女阳。

所以这里既不存在通常理解的人迎主阳、气口主阴,也不存在左右气血的对应,阴阳与男女的对应也是反的;更不是朱丹溪一本正经的说“以医为主”分左右,从患者自身定位,变化为医生的左右,左右互换,换汤不换药。左右与表里藏府的对应关系就这样建立了。就是为了男女左右与阴阳理论的统一,算不算教条主义?

04

关于一周脉

脉经是“水下二刻,脉一周身”

宋改千金是:水下二刻,脉一周身。

新雕千金是:漏水百刻、脉周一身。

宋本伤寒例平脉法是:水下百刻,一周循环。

按照五十营其实有两个理解。按五十营的计算,的确是二刻一周,五十营、百刻其实是五十周,准确计算是50.4周。由于五十营各篇的表述问题,就变成了一日一夜漏下百刻才是一周。这个表述问题是由于难经等作者的“搅局”导致的。

难经: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於手太阴。

千金:漏水下百刻,荣卫二气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计至五十度为一周(晬时也),故五十度周而复会於手太阴。

所以,这个一周是这么来的,他把五十周叫做一周。而脉经里面是二刻一周于身。

完成一周,经历了“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这是个非常奇怪的循环描述,营卫在阳部转上25圈,不去阴分;再在阴分转个25圈,这下回到寸口了。所以难经解释说,计至五十度为一周。

在灵枢五十营篇流注的描述中是三刻在阳,四刻在阴。从水下一刻到三刻,人气分别在太阳、少阳、阳明,第四刻在阴分。虽然这也是臆测,但至少是个阴阳完整的循环,在第四刻到了阴分,循环交替的思想还在。但问题很多,第一是三阳经脉长度不等,均分三刻时间,显然是凑数杜撰,而三阴经脉,只用了一刻的时间,居然加速或者同时不依次?没有交代。更为离谱的是,如果4刻是一周阴阳循环,那么25周X4=100刻,按照这个数据25周就用了100刻时间一昼夜已经过去了啦。所以五十营各篇的数据问题是非常之多。按所言五舍九周,每舍运行1.8周,则五十刻十四舍运行25.2周,百刻则为50.4周,每周约耗时二刻,则二刻之内必有行于阴分的循环,为什么第四刻才在阴分呢,这可如何是好?所以,水下二刻一周于身,是对该理论正确的理解,符合初始的理论设定。可惜这理论完全建立在凑数臆测的基础上,而并非基于实际测量。

比如,一呼一吸气行六寸,并不是测量,而是凑数结果。搞不清这个问题,就搞不清五十营到底毛病在哪。为啥一息气行六寸?因为总长在那里摆着。为啥是六寸?因为一昼夜呼吸次数是13500息,这个数据可以测量,那么13500X6寸=81000寸,也就是810丈。再除以50,等于162尺这是所谓二十八脉的长度。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所以这个气行多长,是因为二十八脉总共有那么长,呼吸有那么多次,所以每次必须是6寸,昼夜正好可以跑完50圈。而二十八脉,有些经脉是不参与的,非但如此,男女参与的经脉还不同。所以不单162尺是凑数81X2的左右长度,最后气行多长,都是通过计算而得,并非有着任何实际的测量

何况,扁鹊脉法的“五十投”“五十动”,讲的是脉动五十次为一周脉。从五十投到五十度、五十动,再到被误为五十营,这个中医史上的惊天大篓子,还完整记录在《灵枢》之中,详细的交代了这个五十营的误会是怎么来的。

05

其实这些都不如这句话重要:审而知者,针入病愈。也就是说,脉法赞这大段其实是医经针刺的脉法,而非经方脉法。所以,所谓人迎气口左右阴阳男女内外等等,都是针法用的依据,并非经方本草辨证的理论,实际上也不符合经方的表里三焦六病的定义与辨证,本草医学是没有左右概念的。在千金一书里面,讲左右脉的比较都是用于针刺。

千金的写作,并未提到难经的存在,与难经经文类似的部分,通常是“经言”,也就是说,孙思邈并不曾得见难经的存在,在“大医业习”中提到的医经或医学类著作均不见难经书名。难经在南北朝是残本,而脉法赞的出现不早于南北朝,并且被孙思邈之后的人剧烈改动,发生在宋改校脉经时期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也就是说,难经是孙思邈之后的人,杨玄操辑复的可能性极大。并且吕广注难经所本,多有与杨玄操所见不同者,比如吕广说“人迎动厥阴”,杨玄操说,错了,是“人迎动足阳明”,人迎寸口脉法,也就很可疑。

通常认定的脉经为晋代作品,既无史料记载的配合,也不符合学术史的演变,完全是为了附会拔高医经的晚出作品。脉经的内容并非完全是王叔和所作。所谓四时经与脉法赞都是伪托古脉法的南北朝脉法。伤寒例的平脉法也与辨脉法多有冲突,而辨脉法可见于《金匮玉函》,比较之下平脉法并不不完全符合条文,并非仲景之作。而将伤寒例作者归于王叔和,也是不恰当的,孙思邈都不认为这段里面有仲景论脉,何况孙思邈之前的王叔和。

因此《脉经》与《伤寒例》作者均非王叔和,尤其脉经收录伤寒条文,有与脉法完全无关者,何以能叫“脉经”?这完全是为了栽给王叔和,把“王叔和论病”的内容并入脉经并且在唐代以后大肆修改。从脉法赞一段文字,部分变为“仲景论脉”以附会伤寒例,将南北朝之后出现的脉法伪古脉法,套入伤寒经方理法,为了拔高医经的理法,可以说想尽办法。

医经以原人血脉经络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外治法临床实践,被某些人硬要套本草经方之学,为此目的不惜伪造医学史,直到今天,依然滔滔于世,实在是令人无语。

灵素之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回复之五
实践脉学(黄杰熙著)
江湖医侠 [原创]浅谈仲景脉法的学习与应用
杰熙先生脉学
2022再读《伤寒论·辨脉法》20·第十三条:阴阳芤革(一)
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