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福州散文:清明是一种信仰
userphoto

2023.03.21 上海

关注

过了春分,就是清明。离清明节还有多日,我就计划着清明节回老家的行程。因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大流行,过去三年的清明节都没能回到老家,没有去父母的坟前祭拜,心里早已充满不安和愧疚。多年来已养成习惯,无论多忙,清明节前都会赶回老家,都要去父母坟前祭拜。站在父母和先人的坟前,你浮躁的心立刻会变得平静起来,人也会异常清醒。你会感到,所有的光荣和梦想,所有的委屈和痛苦,都可以在此倾诉;所有的贪心和杂念,所有的不切实际和心理膨胀,在这里都会瞬间消失。也许人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中才能想明白一些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因为,正如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所说:“父母在,我们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

清明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据说始于周代,源于上古时期的春祭活动,先是帝王之家的重大祭祀活动,后传入民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后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逐步演变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与清明节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个节日。后来又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踏青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因此,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作为一个集节气和节日于一身的传统佳节,清明节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又正式成为我国法定的节假日之一,放假一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清明节,融合了自然、历史、人文和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信仰的表达。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清明节在官方和民间留下了大量的传说和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上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佳作。有关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介子推与清明节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许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一起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文学作品里的清明节既萧杀肃穆又靓丽多姿,相关作品可以说汗牛充栋。在古诗词中流传最广的首推唐代文学家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最为欣赏的还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当代名人名家写清明节的文章也很多,如叶圣陶《过节》、丰子恺《清明扫墓》、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肖复兴《清明忆父》、于丹《清明:血脉里的眷恋》等。我高度认同并多次诵读于丹在《清明:血脉里的眷恋》中的一段话:“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表达的是中国人对四季更替、天地万物和自然规律的神圣信仰。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信仰。作为祭祀的节日,在庄严和神圣的祭拜仪式之中,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表达的是对先人的缅怀和追思,也是对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传承和信仰。《左传》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一个国家里的最重大的事务有两件:一是祭祀祖宗神灵,二是抵御外来侵略,随时准备战争。祭祀,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尤其在古代,它主宰着人们的“三观”。人们可以不去当官、赚钱,但不能忽视祭祀,对一个人的最大惩罚就是不让他参加祭祀活动,死后不得葬入祖坟。那时,所有的心灵问题,都能在祭祀中解决;所有的国家事务,都要为祭祀让路。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不仅有利于传承家风、弘扬孝道、促进亲情,还能同时唤醒家族共同的记忆,增进家族成员的团结与和睦,乃至民族认同、家国同构,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

因此,清明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家庭、民族、国家的精神信仰,表达的是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追求和神圣信仰。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信仰就是生命。” 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既慎终追远又不负春光,让清明信仰充盈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刘福州
2023年3月20日

图片源于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刘福州,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神桥村人。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世界作家园林  约稿事宜】  

来稿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微信等联系方式,附作者简介、生活照。投稿两周未采用,可自行处理。平台每周推送不少于三期,择优编发。稿件须是未在其他微刊上发表的原创作品,忌一稿多投,讲究诚信,文责自负。十天后作品阅读量在100以上赞赏的70%算作稿酬以红包形式打给作者本人;阅读量不足100的,发放赞赏的60%;赞赏10元以下不再发放,其余用于平台护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涨姿势,清明节相关典故与习俗
为什么有的地方清明节头一天不能上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寒食节: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以饮食命名的节日
清明节缘于介子推,但为什么清明节前一天另一个重要节日被遗忘?
【广东】李裕伟《寒食节》指导老师:吕燕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