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的精灵

生命的精灵

作者:李广生

昨天上午,陪同刘慧院长前往港馨小学,听了两节劳动课。我再次看到,“生命教育”之花正在真实的课堂上悄然绽放。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像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这样说。作为一名诗人,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且完成的相当不错,那就是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和希望。“传递生命的气息”,这不就是人们心中理想的教育吗,何其美妙!但是,他却把一个难题留给了教师,即:如何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气息和知识、技能相比,像是个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的精灵,教师都不知道它在哪里,又如何传递?刘院长这样数十年执着于“生命教育”的学者,恐怕也想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一位大学者,如此谦卑的走进一所小学校,如此专注的倾听和观察小学生,也许正是为了寻找生命的精灵吧。
走进教室,坐来后突然发现,黑板左上角写着本课的课题:纸短情长。这是一节主题为“衍纸”的劳动课。虽然还没有见到任课教师谢老师,仅凭这个课题,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在我看来,她可能找到了生命精灵的藏身之地
在黑板上出示课题是教师的惯例,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所以课题通常是课文的题目,如《老人与海》;或是重要的概念原理,如《一元一次不等式》;或是具体的技能,如《三步上篮》等等。总之,用加粗放大字体展示在黑板上的课题,如此醒目的向孩子们传递的是关于知识的信息。
知识固然重要,但作为教育者必须能够深刻洞察这一点:就像在其他领域知识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或产品才能显示其重要一样,在教育中,知识只有与人建立联系、与生命形成互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表面看孩子们学的是同样的知识,但因为理解和认知的不同,实际上每个人学到的都是不一样的知识,是属于自己的知识。正是这些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成了他们各具特色的认知结构,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特的自己。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并不是在学习别人的知识,而是在创造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我曾多次论述过的知识的生命价值。这就意味着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与人的关系、能否与生命形成互动。
每节课孩子走进教室,抬头到黑板上的课题。如果每次看到的都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冷冰冰的知识,他们还会喜欢课堂、喜欢学习吗,会不会隐隐的有被忽视的感觉?很多孩子已经对黑板上大大的课题视而不见了,或许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正在以对知识的冷漠回报教学对生命的冷漠。
大多数老师擅长为自己的教学赋予意义,说它如何重要,关乎前途和命运等等。谢老师以“纸短情长”作为课题,还有通过课后与她的交流,我发现她更擅长为教学赋予情感。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课堂洋溢着人情味。情感拉近了孩子与学习的距离,孩子们学的快乐又认真,下课了还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这样的课堂孩子能够收获什么呢?”致力“生命教育”的人常常遭到这样的质疑。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给出了答案。一个孩子说:她想做一朵紫色的花送给妈妈,因为妈妈喜欢紫色……我感动了。又一个孩子说:我想做一个书签,送给自己……我再次感动。孩子的爱,对自己、对亲人的爱,被激发出来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收获还小吗?
离开教室时,一位女生把她的作品送给身边的教研员。教研员接过作品后请她签名。孩子很高兴,工工整整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班级。教研员拿着签了名的作品征求孩子意见,能不能由他们共同送给尊敬的刘院长。孩子立刻表现出非常兴奋,扔下手里的书,和教研员一起把作品送到刘院长面前。刘院长高兴的接过并表示感谢,希望能够跟孩子合影。幸福的表情洋溢在他们的脸上。这一段小小的花絮,让我看到了美好,“生命教育”的美好——大专家、小学生和教研员,他们彼此传递着生命的气息。
“纸短情长”,生命的精灵便藏在情的深处。
第二节课是李老师执教的编结课。站在讲台前,她穿一件长款米色西装,胸前别一只胸针,气质优雅。要不是她提醒,我和学生都没有注意到,这是一只彩绳编制的胸针。蜻蜓造型,玲珑别致,煞是可爱。孩子们兴致高涨,纷纷表示想学习胸针编制。这节课就这样开始了。
在这里,这支蜻蜓造型的胸针是教具吗?如果仅仅这样认为的话,那么以下两种做法更有利于发挥教具的功能。一是拍成照片,通过大屏幕展示,这样更方便孩子观察,了解其结构;二是拿在手里,可以让孩子近距离观察,更加直观。从教具使用的角度来说,拍成照片和拿在手里都比别在胸前好。但李老师为何非要别在胸前呢,一节课自始至终戴着这支胸针?
课后交流时李老师告诉我,她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价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作品也会给别人带来美,也会有人喜欢、珍惜……
她话音未落,我好像看到一只生命的精灵从她的眸光中闪过。
劳动课必须要回答并渗透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价值是什么?所有惊天动地、振聋发聩、高屋建瓴的答案,都不如别在胸前的这支小蜻蜓给出的回答,它告诉我们劳动之于生命的价值,是美、是爱、是甜蜜、是温暖、是尊重………“爱劳动”人们都这样说,都致力于研究劳动,却忽视了爱,事实上没有爱,劳动也就失去了灵魂。
劳动教育在“生命教育”视域中,正是关于爱的教育。
研讨过程中,刘院长把孩子的作品,一枚小小的红色胸针悄悄别在自己胸前。这便是无言的尊重、无声的爱。
生命的精灵不正在这无声的爱中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任静秋:我的“分享式教学”探究之路
幼儿园骨干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学校管理论文--jjh刘美莉的博客
学生佳作||刘怡博:粉笔
个人科研工作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