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仙女

七仙女

作者:李广生

《木笛》是京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上的一篇文章,讲述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个叫朱丹的木笛乐手,在招考演员的考试现场,拒绝演奏抽到的表现快乐的乐曲,理由是当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主考官是“一位声名远扬的外国音乐大师”,他提醒朱丹,不要忘记今天是考试。朱丹坚持不演奏,因此失去进入乐团的机会。当天晚上,伤心的朱丹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冒雪演奏一曲“悲凉凄切”的音乐。“如泣如诉”的笛声恰好被来自国外的音乐大师听到,大师告诉他: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建立“进入终试—拒绝演奏—纪念碑前演奏—破格录取”这样一条线索,然后让学生朗读并感受关于笛声的那段描写。最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果你在朱丹演奏的现场,你会问朱丹什么问题?第二个是:以笛声向人们倾诉(叹息、哭泣、呐喊)……为题写一段话。第一个问题,一个男孩站起来回答:我想问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教师不置可否,又叫起另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她说:我也想问这个问题。教师转向问全体同学:你们知道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为什么?”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于是,教师打开电脑,给大家看一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字资料,并让一个孩子朗读。之后教师稍加解释和介绍,进入到第二个问题的写作。一会儿,下课铃响了。

我看了孩子们的写作练习,空话、套话居多,有的孩子虽然写的很有文采,但属于词汇的堆砌,明显缺乏真情实感。孩子们匆匆忙忙准备下课的时候,我问他们一个问题:这次考试只招收一名演员,有两人进入终试,破格录取朱丹,对另外一个人公平吗,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我留下这个问题,没有让孩子回答。但我相信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孩子的深度思考,从而实现课堂的生命意义,因为这个问题使孩子和文本建立真实的联系。

寻找课堂的生命意义,就是建立学生与学习的真实联系。如果孩子置身于文本之外,作为一个局外人学习这篇文章的话,他能收获到什么?知道文章的结构,明白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描写的技巧(那段关于笛声的描写确实很美),领会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但所有这些哪一样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呢?正因为如此,我们让孩子学习的那些内容,就像附着在他们衣服上的尘土一样,随时会被掸掉,或自行滑落,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不能说联系一点没有建立,但可以说建立的是表面的联系而非本质的联系、是松散的联系而非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联系而非真实的联系。孩子们学到的仅仅是文章。

如果引导孩子对“是否公平”进行思考,那必然会引发他们把自己置身于文本的深层次领悟:我是朱丹我会拒绝吗?我是大师我会为他破格吗?我是和朱丹同时进入终试的另一个选手,我能接受这个结果吗?……这些问题摆在孩子面前,学习就与他们建立起真实的深刻的联系,他们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文章,还有对思维的磨砺、对认识的深化、对自我的省察,这篇文章因此而进入到孩子的生命中,课堂因此具有了生命意义。

通常情况下教师做“挖掘”工作要多一些,比如挖掘教材、挖掘课程等。“挖掘”工作更有利于实现知识立意的课堂,生命立意的课堂需要教师做好建立联系的工作,但这并不说明“挖掘”不重要。联系是多方面的、多维度的。上面的例子把课程内容与生命感悟建立联系,与生活实际、学习经验等同样可以建立联系。这些鲜活的带着生活气息和实践体验的联系同样可以实现课堂的生命意义。

让孩子在黑板上学习勾股定理或是摆弄教具验证勾股定理,真的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当我们给出肯定答案时,则意味着把掌握勾股定理作为课堂的核心,生命因此被边缘化。勾股定理与生命的联系在哪里?真实情景中的具体应用为建立勾股定理与生命的联系开创了广阔的空间。我看过一个课例,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学习勾股定理,又是测量,又是画图,又是计算,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这时候你还能说他们是在学习勾股定理吗?不,他们是通过勾股定理的学习,为未来的人生积累经验和积蓄力量。课堂的空间概念被突破,课堂的生命价值凸显出来。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同学之间争来争去,这段经历将在他们的生命中打下深深印记。

还有一种联系也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教师不仅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课程与自身的联系、与实践的联系、与经验的联系,还是要在课程学习中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富于情感的温暖的真诚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一名“织网”的高手,有七仙女一样的精细和灵巧,把课堂上每个人的思想、观点、见解、需求、疑问、努力等巧妙的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彩锦,每个人都是集体智慧的贡献者,又都是集体智慧的受益者,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尊重,在和谐共振的课堂上,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成长,课堂就有了生命意义。

这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师是一位居住在当地的和我年龄相仿的中年人,或许是因为地缘的关系,她与孩子们自然形成了和谐的关系——但在随后的听课中我发现自己的判断有误。她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或许有地缘(同乡)因素,但她建立联系的功夫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那节数学课上,她通过提问的方式唤起孩子的注意,从而建立起孩子与课程的联系。“你在生活遇到过类似问题吗?”她亲切的向一个正在低头摆弄圆珠笔的小男孩发问。现在的文具做的花里胡哨,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小家伙站起来,有点蒙,旁边的孩子发出笑声,虽然很小,但被老师及时制止了,不是强硬的制止,她把食指放在唇边,轻轻地做了一个“嘘,请安静”的示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静静地看着这个还没反应过来的被问者。小家伙似乎不想丢面子,不肯承认自己“溜号”,他想了想说:遇到过,但我忘了。笑声再次响起,老师说:没关系,其实我也经常忘。他让这个孩子坐下,又叫起其他孩子回答。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那个声称自己“忘了”的孩子也开始专注起来。但两三个孩子回答之后,教师又把发言的机会交给那个小家伙,这次他胸有成竹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精彩的一幕发生了:老师没有问他“你为什么这样想”,而是追问:从谁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小家伙指了指刚才发言的一个女生,并说出她的名字,还把她的观点重复一下。小姑娘有些羞怯又很骄傲的仰着脸,两个孩子目光碰撞,相对一笑。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联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多么美好的瞬间。

细心观察这位教师的课堂,不得不承认她是编织关系、建立联系的高手。她通过这种方式,把孩子与课程、课程与生活、观点与观点、孩子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悄无声息的联系在一起。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尊严感,因为他们的观点被人尊重,团队智慧中有他们的贡献;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幸福感,因为他们能从团队智慧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从而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平等、互信、和谐、相互尊重、彼此支持的人际关系就此建立,尊重进入到他们的生命中,为生命留下印记。

切忌围绕一两个中心建立联系,比如以教师为中心或某几个表现优异的孩子为中心建立联系,也要避免以某种观点为中心建立联系。教师一旦发现自己成为联系的中心,就要想办法退隐,成就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教师一旦发现某种观点成为联系的焦点,就要想办法引导其他观点的出现,让联系更加多样。纵横交错、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多维立体的联系,能够给师生带来更加饱满的人生体验。希望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建立联系、编织关系的“七仙女”。

 

赵科老师为本文提供封面和插图照片,特此致谢。

生命课堂(点击查看原文)

一、焕发师生生命活力

1.积极而专注

2.自信且自律

3.融入并创造

二、寻找课堂的生命价值

1.掀起你的盖头来

2.生命共同体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是慢的艺术
评课不能使用“万能起子”
把课堂的精彩还给学生
观点|聚焦核心素养:“好老师”究竟是什么模样?
绿色课堂,生命的课堂
我与课改共成长演讲稿 1837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