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笨的方法

最笨的方法

作者:李广生

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体验具有独特性和主观性。简而言之即:知识都是一样的,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体验各不相同。正是这种体验的差异性造就了迈克尔.波拉尼所谓的“个人知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个人知识”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从一定意义讲,每个人在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上,所运用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个人知识”而不是教材上的公共知识。个体的独特价值因此而确立。

建设有体验的课堂,就是建设对每一个学习者的独特性高度尊重的课堂。课堂不是按照一个模子把每个人加工成一样的产品的工厂。

我的同事特级教师孔凡艳老师多年来致力于阅读教学的研究,她提出个性化阅读的主张,同时还在推广学案教学。在课题开题会上我曾向她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学案的统一性和阅读的个性化之间的关系?深入到她的研究中之后我欣喜的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但不是没有必要)。她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问题、优选问题、设计学案、开展阅读。也就是说,学案本身就是个性化的,而不是像我常见的那样,全班学生使用同一份学案,因此保证阅读的个性化得以落实。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有学者提出:尽管有无数个哈姆雷特,但毕竟真正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于是,一个问题摆在了教师面前:是去挖掘那不计其数的哈姆雷特还是去寻找那唯一的哈姆雷特呢?很多教师为此而纠结,是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还是尊重标准的答案?不要把它仅仅理解为教学的问题,事实上这其中蕴含着我们对个体的独特价值的态度以及我们对教育的目标的理解。如果说莎士比亚心中的哈姆雷特是唯一正确的理解,其他的所有解读都是误读,那么我们是不是否定了除莎士比亚之外并与他不同的理解的价值了呢?难道让今天所有的人都和几百年前的莎士比亚秉承一样的价值观吗?如果这样的话,教育毫无疑问是束缚和扼杀。

“生命课堂”提出建设有体验的课堂,是建立在对体验的独特性的高度尊重的基础上。体验的独特性也是课堂是否有生命的标志。

“生命课堂”点燃了教师创造体验的激情,在目标制定中关注到体验的获得、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到体验的创设、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到体验活动的开展。课堂真的发生了变化。但是,一方面受到固有思维的影响,一方面为了更加方便的组织教学,一些教师更喜欢淡化体验的差异性,甚至希望所有的学生获得相同的体验,并把这视为教学的成功。而在“生命课堂”看来,这是教学最大的失败之一。

把人放在课堂的中央不是一句空话,创造并引导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对其独特的体验高度尊重,才能真正实现把人放在课堂的中央。面对同一道习题,有的孩子感觉很困难,有的孩子感觉很容易。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教师没有必要因此而大惊小怪,让感觉到困难的孩子体验的挫败,而让感觉容易的孩子滋生洋洋得意的心态。事实上换另外一个领域的题目,感觉困难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容易,而感觉容易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困难。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样的,但每个人面对的具体难题各不相同,这才是人生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尊重并鼓励体验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孩子能够形成独特的体验,走上社会他们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人生。

在一节小学数学课上,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题目不难,就是计算一共有多少苹果。有的孩子使用加法计算,有的孩子使用乘法计算,还有个孩子使用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逐一点评大家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乘法便捷、加法简单,可他对数的方法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最笨的方法。孩子们哄堂大笑,而那个采用了数的方法的孩子满脸羞愧。其实,还有几个孩子也采用了数的方法,但他们悄悄擦掉了自己的作业,不仅不承认自己也是用的数的方法,还跟着同学一起嘲弄采用了数的方法的同学。

课下我跟教师交流,数的方法真的是最笨的方法吗,加的方法和乘的方法不是都建立在数的基础上吗?如果把这种方法定义为最基础的方法而不是最笨的方法,孩子获得的体验将不再是羞愧。教师认同我的观点,但她依然担心,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鼓励孩子用“笨方法”解决问题。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每个人都存在着心理上的“舒适区”,愿意待在“舒适区”,害怕离开“舒适区”。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冒险、尝试新奇事物、接受挑战等也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一方面害怕离开“舒适区”,一方面跃跃欲试突破“舒适区”。所以,尊重孩子体验的独特性,既不能一味地表扬,更不能一味的否定。教师客观的评价可以帮助孩子客观的认识自己,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又增长了挑战自我的勇气。也许并不存在最笨的方法,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体验,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方法。

我们不可能培养出第二个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只属于莎士比亚自己。就像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我把作品创作出来我的工作就结束了,如何解读那是读者的事情,与我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解作者毫无意义,只不过理解作者不是目的,通过理解作者的方式深化并丰富理解,读出自己才是目的。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小的船》片断赏析
莎士比亚精选第4集:哈姆雷特(上)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英语名句
语文老师有空的时候要好好读读细细想想
什么是高效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