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拳打一声 走进太极大师田秋信
拳打一声
走进太极大师田秋信

功,求于师,基于情,出于思,失于惰,严于己,谨于体,明于理。——这是田秋信对于学习太极拳的七项总结。

01

陈氏太极拳发展历史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以家传108式长拳为基础,对当时的各类拳法进行筛选总结,兼取各家所长,创立了吸收诸多拳术精华,集攻防、技击、修身养性、养生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拳种,形成陈氏太极拳的早期拳架。据《陈氏家谱》记载,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历代相传陈氏太极拳,但不外传,直到陈氏十四代陈长兴才传给外姓人杨露禅,他将陈氏太极拳带出河南乡间,逐渐流传、演化出杨、吴、孙等流派太极拳。

而由陈氏族人将太极拳传播开来是从1928年,陈氏十七世陈发科进京传拳开始。他是近代陈氏太极拳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陈发科进京传拳三十年,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发展,创新架太极拳,并将原来的71式发展成83式,其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布北京,并辐射全国,如今各地的陈氏太极拳家多直接或间接出自陈发科一脉。因传播甚广,1956年,国家明文规定,将“陈氏太极拳”改为“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总体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02

家族传承,勤学精进

田秀臣是陈发科少有的几位入室弟子之一,也是北京陈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他继承了陈发科晚年所创的新架拳路,动作上加强了螺旋缠丝劲,松活弹抖动作较多。

70年代末,田秀臣应邀到北京体育学院教学,流传民间的陈式太极拳自此进入高等学府,不仅如此,田秀臣还拍摄了第一部有关陈式太极拳的影视资料,为保持这一古老拳种的原有风貌留下了珍贵资料。

受叔叔田秀臣的影响,田秋信自幼便跟着他学习太极拳,“在家没事就瞎比划,也没有目标,就是玩。”承自家学的田秋信,一直在一种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学习拳法,也因此始终把太极拳当作自己的爱好。他不仅主动给叔叔招揽徒弟,而且勤于练拳的他早就小有名气——在工作之余,他常常应邀到北京各大院校教拳,“那时候在上班之外,我一天要到四个大学教课,早晨、中午、下午、晚上各一个”,但田秋信并没有觉得很辛苦,“喜欢的东西就不觉得累,应该说,是累并快乐着。”

在几十年的教拳、练拳中,田秋信的拳法也越来越精进。“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在不断变化中颠覆以前的,最后变得越来越成熟,修为越来越高。”

03

轻松教学,技击与健身有机结合

退休之后,田秋信开始“专职”教授太极拳。与其他人收徒不同,他收的学生大都是年轻人,“我教课以技击为切入点,将技击与健身有机结合”,“通过理论与实操的双重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骨骼折叠规律,从而灵活掌握最大、最小和最佳释放量,将自己的力量以合适的限度释放出去。”田秋信说,“只有将(太极拳)的技击性、可观性和健身性有机结合,(学生)才有兴趣学。”

攻击,是武术的灵魂,太极拳也不例外。但与其他武术攻与防分开不同,太极拳是将攻与防、化与打、引与进包含在一个螺旋式的动作之中,从而化打结合、化中有打、打中有化、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对立统一。而顺势借力、造势借力、从反面入手、劲走三节、顺逆缠丝、螺旋进击、松活弹抖等都是其独具特色的技击方法。

对于很多人将太极拳中的“螺旋”与“缠丝”混为一谈,田秋信解释起来很是通俗易懂,“(螺旋与缠丝)就像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自转是螺旋,公转则是缠丝。螺旋以主体为中心,缠丝则以客体为中心。”而这种螺旋缠绕的运动方式也与中医的经络学说相一致,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拳理拳法。

“力与劲”也常常是学生们绕不明白的问题,“力是本能的,劲则是通过研究、掌握某种技巧之后才形成,它是力的深华与量变”,“对于不同的事物,你要通过不同的角度、跨度、力度、速度和时机,运用不同的劲。”看似复杂的问题,田秋信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所以很多学生在跟他学习之后都说,原来太极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不可测。

在技击之外,才是可观性和健身性。“太极拳的动作应当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田秋信说,“它时而像大海,汹涌澎湃,时而又像小溪,随曲就伸。”很多人跟着田秋信学太极拳是为了健身,“练正确了是健身,不正确反而会伤身。”田秋信说,动作过慢,架子过低,膝盖超过踝骨垂直线,转体不转脚等等,都是伤身的。“转体不转脚,就像关门时门轴不动,那门就被掰下来了。有的学生经常脱节,明明转换的角度已经很大了,但脚还是不动,这样很容易受伤。”

闲暇之余,田秋信也会翻看相关书籍。但无论是对于今人的研究文章,还是古人的理论著述,他都有自己的理解,并不一味偏信。“有很多是玩文字游戏的,还有的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都落实不了,我就摒弃了。”但田秋信并不否认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他说,武术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不断完善,就逐渐形成了武术,而儒、道、佛从武术中加以吸收并融入多种文化的内涵。在此后的发展中,武术与诸多学说相融相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难以分割。

04

尽己所能,传播文化

陈式太极拳因其集技击、强体、医身、益智和修性于一体,且老少咸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在全球广泛传播。现在田秋信的弟子遍天下,日本、美国、台湾……“有业余兼职教拳的,也有作为正式工作的。”有时候,他会应邀到国外教课,因此也收了不少外国弟子,“文化是没有界限的”,田秋信笑了,“能得到客观的共鸣,方显其感染力。”

对于太极拳的未来发展,田秋信并没有宏大的目标,只想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就我个人而言,就是尽我所能,把我的理念不断传播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的核心见解,你应该了解
【名家讲堂】一句话教你如何区分螺旋劲和缠丝劲
太极传习录:太极大师的见解,跟你想的真的不一样!
北京陈式太极拳83式讲解(田秋信).doc
陈氏太极拳演练技法两论
信手拈来皆是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