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梆子腔鼻祖———蒲州梆子独具特色
userphoto

2023.05.15 山西

关注

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又称为蒲剧。在山西省内的晋中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党地区称“西府戏”。

河南省豫西地区,蒲剧又被称为“陕州梆子”;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蒲剧被称为“同州梆子”。在西北五省一带,蒲剧被称为“晋腔”、“山西梆子”。在京津冀地区,蒲剧被称为“山陕梆子”。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

作为经久不衰的地方戏,蒲剧的剧种特色概括起来有5点:

一是唱腔慷慨激昂,腔高板急,激越火爆,有着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伴奏音乐以枣木梆子击节,节奏强烈,适于渲染气氛。

二是表演底蕴深厚、丰富而精彩。蒲剧“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科学、合理、规范、讲究。有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胡子功、鞭子功、靴子功、帕子功、袖子功、杆子功等绝活,具有较高观赏性。

三是舞台行当齐全,生、旦、净、丑配置完善。多数演出团体都配有A、B双角,大戏、小戏都能演,文戏、武戏不挡手。

四是演出剧目丰富,一般剧种无法相比。

五是阵容强大、人才济济。

蒲剧以名演员为中心,人才直接决定着剧种的兴衰。清代名伶魏长生、薛四儿在京声誉远播;清同治年间,侯俊山、张世喜、“盖天红”、“水上飘”等享誉京华;特别是郭宝臣演技出众,名震京城,曾任清宫升平署教习,被慈禧太后赐五品军功,赏四品衔,赐黄马褂一件。清宣统三年评选“京城戏剧八杰”,蒲州梆子腔戏郭宝臣、侯俊山名列其中。

民国时期,杨登云、原筱亭、孙广胜、王存才、毕业生、筱兰香、贾悦法等一大批名家驰骋蒲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五大名演”名扬全国;第二代王天明、裴青莲、杨翠花、张保、梁慧芳、田迎春承前启后;第三代蒲剧梅花奖演员武俊英、王艺华、景雪变、吉有芳、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成就突出,加上新梅花奖孔向东、贾菊兰,另外有一大批“小梅花”源源涌现,为再铸蒲剧辉煌提供了人才保证。

蒲剧流播

蒲剧主要流行区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即山西晋南地区,陕西省渭南市、郃阳县、大荔县、韩城县、潼关县和河南省陕州、灵宝县、卢氏县等一带。早年,蒲剧成型后,在享誉京华的同时,通过军路商路四处流播,产生了广泛影响。

所谓“军路”,即借助军队行进路线传播,或在军队长期驻扎地演出。明朝在辽东部署大量军队,军需品通过蒲州、太原、张家口至辽宁朝阳商路运送。政府“借褒关羽,以张汉治”,联合晋商,大量修造关帝庙和戏楼,上演晋商带去的山陕梆子,使蒲剧随“军路”远播。

所谓“商路”,即晋商尊关公为武财神,在晋商会馆创建关帝庙、表演家乡戏,将山陕梆子带到各地,又衍生出新的剧种。据史载,蒲剧在辽宁、内蒙古、浙江、甘肃、青海、贵州、宁夏等地均有演出记录,有的地方还有蒲剧班社。在陕西、新疆、江苏、河南、湖北等地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为久远。民国时期,陕西有西安“晋风社”“唐风社”“虞风社”等班社剧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有延安县、延长县、志丹县、宜川县、甘泉县等县级蒲剧团。甘肃兰州、平凉、定西等地以前有“晋声社”“晋华剧社”“全义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兰州市窑街蒲剧团、定西蒲剧团等。河南陕县、灵宝、卢氐等地均有蒲剧团。

抗战期间,傅作义将军在绥远成立蒲剧戏班唐声社,编演抗日现代戏《百灵庙》《卢沟桥》。1939年,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组建了民众蒲剧团,名须生许民智曾在枣园为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同志、刘少奇同志、任弼时同志等中央领导演出《出棠(隚)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剧艺人大回归,山西省成立蒲剧学社,地、县级蒲剧团实力增强。1959年成立晋南蒲剧院,荟萃了蒲剧精英,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黄金时期。

蒲剧衍生

蒲剧流播各地,与其他艺术进行逐步融合,衍生新的剧种。清朝鼎盛时期,山陕梆子在北京、天津与昆、弋两腔争雄中处于上风,对京剧形成产生一定影响,其他剧种艺人兼演山陕梆子。后来,艺人们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进行改革,使北京出现了京梆子,天津产生了卫梆子,河北出现了直隶梆子,后来统一称为河北梆子

明代移民,大批晋南人定居晋北,将蒲州梆子带到晋北、张家口等地,吸收当地艺人、融合当地艺术,形成山西北路梆子,流行于晋北、晋中。后因各种原因,大批蒲剧艺人由晋南北上,至祁县、平遥、太谷一带落脚,结合当地民间小调,将蒲剧高亢的声调改为平缓、低回的唱腔,经几代艺人传唱,形成山西中路梆子,移师太原并成为主要剧种。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演员经常串剧种演唱。当时流传“学在蒲州、火在忻州、驰名宣(化)、大(同)、京(北京)、口(张家口)。回头踏了宁武,跨了朔州。老来离北路、望南路、老在中路”的口歌,说的是蒲剧艺人的艺术生涯,也反映了不少蒲剧艺人的流向。流行于晋东南的上党梆子,也与蒲州梆子有着密切的渊源。

清乾隆年间,蒲州梆子腔流入河南,与当地戏曲交汇,形成河南陕州梆子。清末,蒲州梆子腔经河南传入山东,受本土方言和民间艺术影响,衍变成山东曹州梆子莱州梆子等剧种,主要流行于山东省菏泽、济宁、泰安地区一带。

明代,山西迁往江苏徐州大量移民,将蒲州梆子戏传入当地。晋商会馆则为蒲州梆子戏演出提供了场所,对当地梆子戏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并衍生出来了徐州梆子。贵州、湖北和西北各省的梆子戏,都与蒲剧有着血缘关系。西安、兰州许多蒲剧班社,与当地剧种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山陕梆子艺人魏长生清乾隆九年进京,在京演出42年,对京剧的形成、发展有着一定影响。徽班进京纪念文章中说“京剧的形成源于昆曲、徽调、汉剧和梆子戏”,论证了这一渊源。

作者:河东涑川学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啥山西戏曲叫梆子
蒲剧(蒲州梆子)
蒲剧 蒲州梆子腔
秦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北路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
山西戏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