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年国考申论热点:别让流动儿童难留难归
收藏 华图网校 |

  众所周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申论学习重在平时积累,日积月累,终成大器!华图网校特此给大家整理了2018国考申论热点精析:别让流动儿童难留难归,助力大家公务员考试备考:

  2018年国考申论热点:别让流动儿童难留难归

  中国每100名儿童中,就有13名流动儿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7岁以下流动少年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记者近日走访生活境遇不尽相同的流动儿童发现,他们处在高低不同的“夹心层”里,面临着难留难归的现实困境。

  多年来,从社会舆论到公共层面,留守儿童问题引发了较多的关注。同样是被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之间的张力所形塑的社会问题,流动儿童群体所受到的公共关照相对要少得多。由于父母进城务工,一部分儿童留在家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构成留守群体,一部分儿童则随父母一起进城,变成了流动群体。表面看,流动儿童至少能够跟随在父母的身边,不至于缺少亲情的陪伴,但实际上,他们未必比留守儿童幸运。

  流动儿童这个称谓,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群体的状态——他们虽然随父母进城,多数也能就近接受教育,但在权利上大多处于一种不确定性的“流动”状态。虽然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提出对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在办学用地和办学经费上提供支持,但很多地方政府实际支持有限,这导致大部分流动儿童只能在一些办学条件不足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且,由于学籍和户籍门槛,多数流动儿童一般在初三之前就要被送回原籍就读。媒体报道中提到一种“初二优生转学”现象:到了初二,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开始转学,因为大城市异地中考政策限制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被家长送回户籍地考学。

  过去,舆论用“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形容那些虽进城工作却不能留在城市的务工者。其实,流动儿童在小小年纪,便随父母一起遭遇了这种“难留难归”的尴尬。在城市之中,他们虽与父母住在一起,但迫于生计,父母一般并无太多时间陪伴孩子,一些流动儿童处于半留守状态。一些流动儿童随父母在城里长大,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都脱离了故乡,但朋友圈基本限于流动儿童,由于标签化严重,他们相当缺乏身份认同,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从心理到权利的漂浮状态,在流动儿童群体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针对北京10个区50所打工子弟学校的1866名学生从初二开始连续5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493名被成功跟踪调查的学生中,仅有不到6%的学生上了大学,其中一半是三本或专科院校。仅就受教育程度来说,他们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目前,因为分布较为分散,且面临流入地和流出地责任分担的问题,流动儿童群体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当前最紧要的是,在摸清数量与分布的基础上,应确保让每一名流动儿童都能够在城市就近入学,把打工子弟学校等纳入正常的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给予他们确定的受教育权利。而从根本上说,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让流动儿童能够跟随父母真正在城市扎下根来,同时避免这个群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孩子的事无小事。每一名儿童都应该获得公平的权利保障与健康的成长环境,无论他们是留守,还是流动。城市理当为那些跟随父母进城却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流动儿童打开更多的希望之门,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告别“无根”的命运。

  写在最后:国考的脚步愈来愈近,快来加入我们华图网校吧,与咱们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并肩作战,不怕对手多牛逼,就怕对手过暑假,暑期可是赶超、拉开差距的快车道,抓住弯道冲刺,相信未来定不负现在努力的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图说:留守?流动? | 1亿孩子的伤感童年
这9个习惯,让你赢在2018的起跑线
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21亿
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注】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之问题界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