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醉美婺源 之 戴村不姓戴,这里有故事

1,

戴村,座落于千年古镇清华西部的幽幽群山之中。村子坐东北朝西南,檀溪自西南而来,在村前拐了两个弯向正北缓缓流去。村前檀溪两岸是宽阔的田野,村靠群山。

按风水说村前天门开阔,汇水为财,财源滚滚;去水水口为地户,地户群山簇拥,云雾缭绕,不知水的去向。这是个锁财集福的风水宝地!

俞、洪、朱、汪姓人先后看中这块宝地,迁居而来,因此戴村人不姓戴。而且各姓分段而居,界址分明。解放后,村民宗法观念才慢慢淡薄。现在整个村子现已连成了一片。

2,

戴村村名历经数百年的融合而形成。俞姓迁居最早,当初以姓为村命名”俞家”.南宋末年,洪氏十七世祖宗仁公长段迁居大坑口,村名遂称”戴春”。

史料补充:据清乾隆四十七年,即公元1782年,洪世璁纂修的《敦煌郡洪氏家谱》第十五卷末一卷记载:北宋初,十三世可用公,官名进忠,由饶州乐平洪源迁婺北十八都清华埠坊场,后代陆续分迁婺邑之长段,符祝,中村段,戴春,福溪,祝源,南岸,鲤村,隐溪,方砶桥等地。

朱姓迁居较晚,在清代雍正年间,由本县紫阳镇(婺源县所在地)松岩里(南门)迁来,属朱文公后裔一支,取村名”带川”。此处省略朱氏始迁传说约500字。

直到清道光丁酉年,即公元1837年,戴春洪家出了举人立仪,后被晋封朝议大夫,村人才统一了村名叫”戴村”。

上世纪社教时戴村还改为”团结村”,社教结束后至今叫过”戴村生产队第七生产队戴村小组”。

有可能是婺源方言中”戴”与”对”同音,也有可能领导下文图省事,不明村史之人将”戴”改”对”,戴村就成了”对村”。

3,

沿着犹如诗行的青石路,穿过长滿青苔的古巷,走进那不同凡响的古祠堂与古民居中,陶醉于房樑窗楹上的细雕镂花,触摸残垣古碑,我便勾起那久远的纠缠爱恨悔怨的故事,而敬仰却点燃了我对古村古文化的热望。

古祠堂无疑是一个展现古文化的殿堂。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而文公故里(指婺源)那些清代以前建村的村落大多都建有家族祠堂。

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祖先的场所。它是儒教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徽州古村落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具有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追远睦族的作用。

▲大儒朱熹

史料补充: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作为起讲后引出正文的突破口。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来自宋代朱熹编写的《四书集注》,叫“代圣人立说”。也就是朱熹的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课本,所以朱熹很大儒,很牛!所以祖籍婺源的朱熹对婺源有多重要。

4,

古朴的洪叙倫堂宗祠,建于明朝末年,分为三进,正堂前后为四水朝堂的天井。

据村民口传,文革前,正堂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题写为“忠宣世家”的匾额,匾额下挂着祖像,柱上挂着“教明子孙苦念诗书望千里,顺从德业乐行忠义存万年”的楹联。

前堂朝正堂的廊柱上也挂有一楹联,联文为“派别檀溪对面仍朝来去水,支分下段回头犹见故家园”。

后堂是摆放棺木与祖先神牌的场所。后天井中有一绿一红两眼泉水井,甚是神奇。

宗祠大门口两边各有四个旗杆礅,少有的巨大,为清道光丁酉年(即1837)科举人立仪(后晋封朝议大夫)而设。它向世人述说着洪叙伦堂曾经的荣耀。

楹联,匾额,神牌于上世纪破四旧时烧了。但洪氏世系清晰,现仍存通派字行从三十八世至六十七世:立志宜修德,兴宗定振声,传……登。

▲洪叙伦堂宗祠

▲前后两天井

▲古宅天井俯瞰

▲一红一绿两眼泉水井

▲旗杆礅

5,

肃穆的朱乐贤堂宗祠,建于清代中业(具体年间不详),砖木结构,分为三进。正堂正中上方原挂有匾额:“阙里世家”、“建安一脉”。

柱上的楹联为“道集诸儒白鹿洞中春不老,教垂万世紫阳山下日长明”。堂中还挂有朱熹全身绒像。可惜在上世纪破四旧时遗失,楹联,匾额,神牌被焚烧了。

朱乐贤堂现存三十六至四十五世系通派字行:福德庆亨嘉,大兴光世敏。

▲三进

▲朱乐贤堂宗祠 需修缮

6,

俞敦聚堂由于族人外迁,其宗祠无力修缮,于解放前倒塌,只留旧址了。

老房子被历史定格,里面深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难道我还会从这古宅中寻找出一些穿着布衫,肩上搭着个大布袋,从家中恋恋不舍就仍要离去的徽商,飘逝在巷子尽头的背影吗?

古朴而充满诗意的戴村,似一个纯粹而又香甜的梦,从古宅深巷中弥漫出陈年气息,守候着山村最温暖的梦境。

绿色的小草摇曳在马头墙上的身姿,一晃一晃地飘渺,慵懒,激起了我对她最诗意,最浪漫的向往。

古宅·古井

古风·马头墙

7,

通往清华的塘岭古道在村前经过,古道为青石板铺成,为村人出外求学、经商,为过往客人提供了便利。而岭中的留蔭亭,更折射出先民乐施好善的美德。

据戴村洪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年间,洪公立本创建了留蔭亭,他还将祖遗茶坦输入煮茗,以济行人之渴。留蔭亭骑路而建,在亭的右侧挨亭还建有一居屋,有专人居住烧茶。

亭中不仅为过往客人提供遮风挡雨,挑担歇脚的场所,还为外乡旅人与无家可归的乞讨者提供住宿之便。上世纪五十年代,亭中仍有一对老年夫妇居住烧茶。

现在村民仍继续传承着乐施好善的美德-捐资修桥铺路。

塘岭古道位于戴村与岭里之间,曾为戴村、金汰、方村、里村、外诗村、诗春、南源等村来往鄣山与清华等乡镇的要道,后荒废。

今逢盛世,人们时兴徒步游玩,政府牵头,重新修复古道、古亭。工程自,2018年9月5日动工,历时四十余日,于10月18日全面完工。

修复留荫亭

▲修复前

修复中1

▲修复后

修复中2

修复塘岭古道

▲修复前

修复中1

▲修复后

修复中2

8,

村前路边有一块清乾隆年间的石碑,刻着“奉宪 永禁赌博 洪叙倫堂,朱乐贤堂,俞敦聚堂合具”。

穿越几个朝代的古祠堂,古民居,随意散落,素面朝天,杂乱破旧却自然古朴,极富诗意,散发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

古茶亭,留遗存,古驿道,老味道,鲜有人为的雕琢,沒有刻意的包装,只有搁浅的光阴,流年的印痕,似时空的隧道,一眼望千年。

9,

戴村的东面是个水口林,林中有十几棵三四个大人合抱粗的苦槠树,遮天蔽日。一到秋末冬初,村民就到树下捡拾苦槠,制作苦槠豆腐。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西下,我站在檀安桥上,看到山脚边农家屋顶上升起的缕缕炊烟,我不禁哼起了这首老歌。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徽:徽州宏村
上饶游记:婺源行之——美仑美奂的宗祠 -- 东施的一起游博客
西递村对联
探访历史古方朱氏宗祠:朱熹后裔盼明代古祠重生
石龙新维村楹联
家乡的味道—琅岐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