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秋中时光(下)

山有乔木 南有乔松

不见子都 乃见狂徒

关注

Reading notes

前言

因为改革开放,人的思想3-5年就发生一次巨变,其中,对待恋爱的态度差异最大,因此,本文中关于初中恋事这一小节可能只适用于87和88届上下1-2届。

本文接《秋中时光 上》,没有阅读的可以直接点击蓝字阅读。

秋中时光(下)

序言

一切来不及彩排,我们就匆匆迈入了初中生涯。

没有预见,当我们怀着兴奋好奇而要又略带羞涩紧张的心情走入教室,或许是在奔向食堂的路上这时,我的眼光停在那她,留着三十年代的学生头,粉嫩的脸,红扑扑的,抬头一笑,顿时阳光灿烂。

就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萦绕着,很多年

每天,我早到晚归,上课闹出点动静,为的就是她能从同学中多看一眼。

一天又一天,伴随着生活的苦乐与月夜的朦胧,没有传说中的纸条,没有同学间的起哄,一切都是臆想而又实在。

一晃又一年,有过四目相对,没有执手之悦,刚刚品尝,没有品味,我们就各奔东西了。

一年又一年,我们过的是时光,留下的是印记,鸿雁传书已不再。

轰轰烈烈只在心底,那一段平凡而又深刻的初中之恋!

这是为秋中群《初中 初恋》(89届)写的群序,是情窦初开的初中生在秋中各种恋的综合体现。

07 秋中恋事多暗恋

1979年,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从此,改革开放了。也从此,人们开始自由恋爱了。不过,外面的世界对偏僻闭塞的婺源影响不大。

成年人艰难地行进在从父母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的路途中,甚至有人为此牺牲。即使是自由恋爱,人们也不敢手拉手,至于更多的亲密动作,那是几年以后的事了。

在没有上学之前,小朋友还热衷玩过家家。奇怪的是,一旦朦胧知道男女有别,即开始上小学的时候,男女生俱翻脸无情,热衷画三八线,把个课桌画得稀巴烂,泾渭分明。因为男女授受不清。

1992年,又是这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滚滚诗篇。这次是真改革开放了。从此,人们从自由恋爱变成势不可挡的公开恋爱。也从此,学生不仅开始写情书,还蠢蠢欲动。

那么,我们的秋中时光,1984.9-1988.7,正好处于这个老人画圈和写诗的正中间,尴尬的时期!这段时期内,大胆狂徒都不敢写情书。

看多了琼瑶爱情书的和席慕蓉诗的、情窦初开的女生,情感迸发,只能把满腔的情思寄托在文字中,写在日记里。写呀写,感情丰富者写了一摞日记。

这些日记如果保存到现在的,都可以出书了。当然,那时,学生之间喜欢偷看别人日记,所以会出现日记事故,引出诸多情感风暴。这种事,那时的秋中是有的。

看武侠/推理小说上瘾、情窦初开的男生,胆大的写纸条,不敢署名,发不发呢。写写,想想,卷起来,丢。再写,再想,还是撕了,丢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多的学生,晚上钻在被窝里想像,想多了然后做梦,这叫臆想。有固定臆想对象的,叫暗恋。不错,初中时期,暗恋最多。互相之间眉目传情的,是早熟型学生高手。

初中生处于好动的第一青春期,除了暗恋常态,就是起哄!

如果谁不小心把暗恋对象说漏了嘴,大家会像动物园里看动物一样,盯着,然后搞恶作剧,把男生往女生身上推,然后哈哈哈哈哈大笑,瞎起哄。对方越反抗,脸越红,大家越起劲。

初中的暗恋,99.99%无疾而终。

08 不要羡慕尖子班

1986年9月1日,我迈进了初三(1)这个所谓的尖子班

小学,是因为好玩而学;初中,是想学就能学好;高中,是会学才能学好。在初中,想学好,就会用功,用功学习,成绩就好。

尖子班里一半是复读尖子生,有秋中的,有外来的。他们基本都是奔着考中专来的,所以很用功。对于我们应届生来说,他们是双倍地用功,我们很难跟上。

所以,糟糕的事情出现了,复读生长期霸占班里前30名,应届生怎么也弄不过他们。而中专不可能考上30名呀,所以我们应届生的压力陡然增大。

压力需要释放。释放的方式不一样,后果差别很大。有表面无所谓,其实是在硬熬的;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有泄了气,直接放弃的;最怕的就是破罐子破摔的。

产生这种情况,学校和班主任是始料不及的。当发现这个问题时,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第二年,应届尖子生[初三(3)]和复读生[初三(4)]不混班,是明智的。否则,会导致尖子班应届生压力大。

尖子班,就要对得起尖子班的名号。为此,班主任压力也陡然增大。一场改革在悄悄酝酿。

09 露天电影的糗事

寒来暑往。不管在哪个班,学习都是艰苦的。

这个新教学楼,是南北走向,东西方向的太阳都照得到。楼东西两边又没有树荫,所以,夏天毒辣的西照火照进教室,滚烫,让人不好受。这就苦了坐在教室西边窗户下的同学,热死人。

不过,学生是有智慧的,用纸把玻璃糊起来,尽量减少光热透过玻璃。这解决了夏天,但是到了冬天,更糟糕。假如窗户有玻璃坏了,学校是不会及时来修的,破窗户下的学生就倒了霉。

你说不糊吧,寒风呼呼叫吹进来,冷;你说糊吧,寒风是没了,但是冬天暖洋洋的阳光也没了。真是矛盾呀!正如《卖炭翁》里说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异曲同工。

和卖炭翁一样,那时的学生家庭都困难,衣裳单薄,冬天冻得抖抖阵。手又不能长期插衣裳袋里,得伸出来写字,冷呀,经常生冻疮。脚上的鞋子可能还有破洞,冷呀,所以教室里传来一片跺脚声。

艰苦的生活中,也伴随着快乐。一场露天电影就可以让大家欢呼雀跃。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什么娱乐,平时就是吹牛聊天,打球散步,或者纯粹就是瞎玩。于是,大家就很是企盼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开始前,一般会放歌曲,从郭兰英、蒋大为,到李谷一、关牧村、董文华。初次听到关牧村的歌时,从这个不男不女的声音中,我判断不出关牧村的性别。

对我来说,电影好坏已经不重要了,反正放来放去就是《英雄儿女》《红日》《孔雀公主》《董存瑞》《解放石家庄》《高山下的花环》《上甘岭》《牛郎织女》《天仙配》那一套,重要的是一旦放电影,就可以不用上晚自习了。

和我持相同观点的,都是不好好读书的,嗬哈。

正常情况下,看完电影到教室熄灯之间,还剩半个多小时。这段时间,没有硬性要求上晚自习。不过,到了尖子班,因为是尖子嘛,班主任要求还要去上晚自习的,这叫充分利用时间。

那次,露天电影快放完时,停电了。这是特殊情况,大家嘀嘀咕咕:只有半个多小时了,况且教室也没灯,应该不用去上晚自习了吧。于是,大部分人就回寝室准备觉觉了。

过了一会,电来了。不过,此时离晚自习结束,所剩时间不多了。大部分没有在意,还沉浸在电影没有看到结尾的遗憾中。

这时,突然听人说,班主任去教室了。大家轰的一下跑去教室。班主任果真在教室,板着脸,来回走动,气氛好像很紧张。我知道,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也不知什么原因,约10多人没有来教室,撞到枪口上了。班主任让班长去把他们喊来,站在教室门外。对他们说,你们就站在那看看大家是怎么学习的,你们那么想睡,就好好治治你们的爱睡病,下课后继续站到某某地方去,反省到天亮。

这些学生,当晚是被罚站了,只是没有站到天亮。也许老师自己也要睡觉,因为罚别人,自己也要着呀。所以,半夜,他们陆陆续续回了寝室。

10 驱逐出境重生路

酝酿的改革终于来了,尖子班人员调整。

第二学期开始,大约10来个从尖子班以朽木不可雕也原因被清除出来。这让我想起了驱逐出境

被清除的10来个学生,大家反应不一。

第一种人,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试图懒着。这种人最后被无情地扫地出门——书被班主任丢出门外啦。

第二种人,觉得不公平,试图跟班主任争论,谁谁谁怎么没有被清除。弱国无外交,不由你申辩,最后无奈出来。

第三种人,觉得无所谓,本来就不想呆在亚历山大的尖子班,出来就出来,巴不得。这种人是唱着小曲,高高兴兴地出来。

我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我都不属于上面这三种人。

第一,我知道我人瘦小,脸小,即面子小,我想要面子,也没有用。第二,我也看不懂什么公平不公平的世事,所以也不会去争辩。第三,还是我人瘦小,心脏小,被清除的失落是必然的,唱着歌出来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小小心脏,不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

所以,如果说我朽木不可雕,我就认了,你讲什么就是什么,我也不懂、不问、不争。当然,我也知道,争也没用。这点自知之明,我认为我还是清醒的。

我只关心一点,清除是什么意思?是开除回家吗?还好,不是开除。

初三(2)班主任王挹祥老师听到动静撂下一句:只要你们尖子班出来的,我都要!这个是真的好,当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王挹祥,者霸气也,,开门纳士也,慈也。

我怕王老师后悔,赶紧第一时间跑去初三(2)班。来到初三(2),我的同桌是程祖发,顿感压力立减,人马上轻松起来。

毕老师教语文还是很有创意,在学《白角女》时,曾让方银娟扮演喜儿,程列民扮演喜儿他爹,还要唱起来。这是我见到的教学中,很有意思的一次尝试。

另外,毕老师还有一个招牌动作。谁要是不认真听讲了,他做狠狠用劲状,角栗子高高举起,狠狠落下,在即将触及脑壳的时候,突然变力,轻轻着头。那种爱之切,气之深,跃然于眼前。

初三(2)班的时光,跟胡老师做班主任的初一初二,一样美好!

11 砍柴摘茶的高招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个月后,我被学校说服,回到初二(3)班插读,然后与他们一起重新升上初三。

农民干农活太辛苦了,经历无数次这样的体验,我读书的目的就是考个中专,有个商品粮,捧着铁饭碗,脱离体力劳动,可以当老师教书更好。农民家庭出身,见识有限,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

当学校告诉我如此安排,就可以增加考中专机率时,我想都没想,一口答应。父母也不用问了,因为他们和我一样的想法。于是,我屁颠屁颠地去了初二(3)班。

初二(3)班老同学很多,有秋小的,有原来初一(1)和初二(1)的,还有初三(2)一起回来的。在这,我的同桌是李英姿,李东风老师的妹妹。

初三回到初二,学习是不用操心都可以的。在初二(3),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劳动实践中的摘茶。

那时,一斤米要配四斤柴,所以初一初二劳动实践课,曾经全校师生上山讨柴。记得,我们讨柴的地方,有一树猕猴桃,被我们摘下吃光。

婺源作为茶乡,劳动实践——摘茶必不可少。除了学校旁边茶山,初一去了苗圃,初二去了黄源。苗圃那次,苗圃人真热情呀,中午弄了一盆盆菜,学生都觉得是好菜。开始,老师怕饭菜不够,还控制。后来,苗圃人弄了很多菜,管够!

那时候,大部分学生家庭都困难,碰到饭和菜无限量供应,管够,那是奢侈享受。这不,我们班里几个大个子吃得美美的、饱饱的,肚子吃得大大的、圆圆的,坐在那里吃完,撑得站不起来。

到初二(3),也许是改革中的商品经济漏了一点来婺源,摘茶开始变质了,再也不是单纯的劳动实践,已经和商品经济挂上钩了。这次,李坑口摘茶,开始定量下任务了,完成不了不行。那种户主拿饭菜慰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摘茶有任务,这可苦了我,我多半完不成任务。

当时先富起来的万元户毕竟是很少的,婺源打工潮还没有到来,大部分农民赚钱的路子不多。相对来说,茶叶还可以换点钱。因为我们沙城李田少茶少,所以从小我摘茶就很珍惜,讲究质量,摘得慢。

为此,我头痛不已。还好,一个死党来支招了。这些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现在把这些高招公布出来,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高招一,往茶叶里洒点水,撒点泥,泥巴要弄碎。这两样,增加1斤没问题。

高招二,只要是茶叶,管它老叶还是嫩叶都摘来,大不了面上放点嫩叶。怕称茶的人发现,没事,茶叶倒了后,马上用手一搅拌,不就分不清谁是谁摘的啦。这提高摘茶速度。

高招三,装茶叶的蛇皮袋里放两块石头,这样就又增加了3-4斤。怕称茶的人发现,没事,倒茶叶的时候,双手抓住蛇皮袋的两个角,正好一手抓住一块石头。

高招三,称茶叶的时候,主动点,自己来称,把称放低,偷偷用脚把蛇皮袋踩一下。就这踩一下,就马上增加好几斤。

高招四,称茶叶的时候,主动点,自己来称,除了偷偷用脚把蛇皮袋踩一下,还可以用手在称的重边按一下。这一按,可以增加好几斤。

四招全用,保证很快完成任务。经其指点,从初二(3)开始,到后来的初三(4),我再也不担心我完不成摘茶任务了。从此,都是早早地完成任务。

看到很多像我以前那样死结结摘茶、完不成任务、受到老师斥责的人,我觉得ta们真姑息,很同情。想帮,又怕ta们不能辨证地看问题。想了想,还是摇摇头走开。

大家知道,我这种情商的人,肯定发明不了这些高招。至于高招专利的发明人,不好意思,人家具有知识产权,对外保密。

12 忍不住下河洗浴

1987.9-1988.7,我重新升上初三,来到后来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的初三(4)班。

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发生变化。比如,当时班级流行开联欢晚会了,三(3)和三(4)都开了元旦联欢晚会。这种流行趋势一直延伸到高中那几年。

港台文化也大量涌入,比如邓丽君的歌,琼瑶的书,还有武打枪战片,从最初的《霍元甲》《陈真》《霍东阁》《再向虎山行》到当时风靡一时的《万水千山总是情》《一剪梅》《上海滩》等。

诱惑太强,电视太少。为了看上海滩、一睹许文强风采,秋中学生逃课去林场看电视。因为国营林场具有附近唯一一部彩电,可以想象,当时国家的铁饭碗/商品粮有多吃香。

录像也开始风靡起来。比如《射雕英雄传》,录像是7集连播。录像到高中遍地都是,把那几代人中好多学生拉了下水。录像的毒害相当于QQ、微信、游戏,但是后三样至少可以成为职业,录像几乎一无是处。

但是,要讲整个初中生涯中最宽松的时期,是初三(4)下学期最后那1-2个月,即1988.5-7。也许是受1988年4月海南建省,中国再一步改革开放影响。改革越深,社会越开放,人越自由宽松。

婺源被称为:七分山林二分水,半分田地山水间,还有半分是庄园。所以,婺源是个多山(丘陵)的地方,有山就有水,山清水秀。秋中旁边一条大河波浪宽,还有李坑那个汽渡和河中的洲。

婺源人基本都会游泳,爱水玩水是人的天性。虽然秋中禁止下河游泳,但是,这是很难禁住的。初一初二时,偷偷摸摸地去游泳,到了初三,渐渐蔓延成全校性的大行动。这真难为了学校,所以,学校的管理是个永恒的话题。

在游泳上,我们沙城李村人才辈出,几乎无对手。在汽渡那次闷水比远中,鹤溪打败黄源、沙城洪、沙城俞,最后沙城李(当时代表人物是我)出手,一举夺魁。此处来点掌声,嗬哈。

静闷水里,比时间长短,我见证了一个高手孙敬阳。他静闷竟然长达3分钟以上(一般人1分钟左右,3分钟已经呛死了),不是亲眼所见,你不会相信。伊则举,口琴吹得好,闷水还如此高超。这个,服气!

如此大规模下河洗浴,动静太大,学校肯定会来管。为此,我已经练成从河这边一口气潜水到洲上,就是防老师来捉拿。从水里潜过去,留下老师远远地只能望我项背(看不见正脸),望河兴叹。

果然,老师来了个突然袭击。我浅水跑到洲上,大部分人躲在河边的茅草里,只剩那些巾帼英雄乖乖就擒。

不过,女生被抓住,又能怎么样呢。只能不了了之。

13 门口卖吃的奇葩

1979年,中国设了四个经济特区,开始了改革开放。1983年全国性分田到户,农民终于可以吃饱饭了。

1985年增开14个港口城市,1986年再设四个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这叫再一次开放。

因此,秋中时期,我们是可以吃饱饭了,但是,经常有饭没菜。秋中食堂不卖菜,于是,脑筋活的人就在秋中卖吃的东西。

常见的是油条,初一、初二、初三价格分别是5、6、7分钱一根,涨幅不大。早先,卖东西的人很少,单成林老师在学校里卖油煎酊,孙仕来家卖包子/油条/油煎酊,对面是个小卖铺。

后来,嗅见商机,学校门口卖东西的人越来越多,有开小卖铺的,有卖油条的,有卖菜的,玉坦坑人还来卖杨梅。菜价,5分钱可以打份汤,1角钱可以打份菜,2角钱就可以打份好的菜。

考虑到学生消费有限,菜基本上没有荤菜,最多是有些菜里放点油璞。即使是这样,也是美味了,胜过发霉的酸腌菜,还有那干巴巴的虫菜巴,人都吃厌啦。问题是一部分学生连打菜的钱都没有。

记得秋中南边小村里有对夫妻,年轻,勤劳,在秋中门口搭个棚,早上卖油条,中午和晚上卖菜。小夫妻俩夫唱妇随,你摘菜来我洗菜,你炒菜来我砸水,你种菜来我浇水,你耕田来我织布,恩恩爱爱,有滋有味。这对夫妻像极了牛郎织女。

夫妻俩都不善言谈,朴实的农民嘛,哪有书生夸夸其谈。男的脑子不怎么好使,也谈不上痴,就是有点木讷。但是痴人有痴福,讨的老婆年轻漂亮,又温柔听话。

大家都喜欢去夫妻那买东西,主要是逗他们。当着女人的面夸男人,比如:“厉害嘎,啊,讨了个好老婆。”男人表面装着不声不响,实则心里乐开了花。就这个漂亮的老婆,拿得出手,夸老婆就是夸他有本事,他受用得很。

那个老婆呢,也不讲不话,当有人夸她老公时,比如:“讨个好看的老婆,再做事都有劲得苦呀。”她也抿着嘴笑,还红了面,娇羞的样子。前面不是说初中生多是暗恋吗,只有在这里可以放开聊。这就是大家乐此不疲的原因。

这是他们的幸福时光,也是他们暴露弱点的时候。在一片夸奖声中,女人低头红脸,只顾干活;男人心里得意洋洋,就忘记了记账。如此,我们吃了多少根油条,他已经不记了,而沉醉于赞美中。

然后我们再来一通乘法口诀和加减运算,比如,37二十一,46二十四,23得六,34一拾二,4加3等于7,1角7加7等于2角4,好,总共2角4哈,付钱。实则,7分一根的油条,怎么算也不会是2角4!

通常的过程是这样:先把他们夸得云里雾里,不知东南西北;然后大快朵颐吃油条,后算账;再用口诀和运算把他脑子弄糊涂,编得越多,他越糊涂;最后实现少付钱目的。

现在想起来,是不对的!不过,换个角度,也可以说人家大智若愚。

舍去小钱,换得夫妻和睦、琴瑟和鸣,又有什么不好呢!

14 说走就走的游学

之所以说游学,是因为别人是,我是

快中考前1个月,读书自由。有喜欢教室吵吵闹闹环境的,有喜欢去外面读书的。随心随性,说走就走。

那时,学生开始追求浪漫情怀了,晚饭后流行散步。开始,大家都是在秋中大门斜对面、邻村晒谷场那草邳坦上坐坐,讲笑,吹牛,也有人装模作样(猜的,勿喷)看书的。

自由读书的时候,范围扩大到秋中旁边的田埂坝上,马路边,草邳坦上,茶山上……到处都是学生的身影在晃动。真像抗日时期西南联大的读书景象。

自从有经验的山民同学教了我柽子片后,我就天天以看书为名,满山遍野去找柽子片。当时真痴,简直是浪费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当时哪有那境界,只觉得光阴太多,快快长大。

柽子片,柽子树上变异的树叶,也不知是什么虫,怎么弄的。反正,就有那样的柽子树叶变厚,变白,变嫩,可食。采下,食之,甜甜中带着丝丝酸,美味无比!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出去游学是真学习(猜的,勿喷)。也许,看书是很好的借口,早熟的初中生趁机制造偶遇,去欣赏心目中的女神在晨雾中和晚霞映照下的绰约身姿。

这是初中生暗恋使然,不稀奇。

15 下县统考的粉蒸肉

中考在大家紧张的等待中,必然地来临了。

1988年,秋中下县参加统考。这次是我第二次下县,第一次是秋小下县参加知识竞赛。这次,还是住在婺源县茶乡饭店。

乡巴佬进城,越看越稀奇。虽然对一切充满了好奇,街道,商店,行人……但是没有时间去探个究竟。人多复杂难管理,学校坚壁清野,统一行动,经常点名。老实呆着吧。

毕竟是下县考试的,3天文化课考试,加1天体育成绩测验和流水线式体检。

当年中考文化课考8门,语(120)数(120)外(100),政(100)史(100),理(100)化(100),生理卫生(60),总分800。

印象最深的是吃饭。大锅饭,8人一桌,饭随意吃,每桌6个菜,菜不怎么够。大家吃饭就是打战,哪里是吃,简直是抢。尤其那盘粉蒸肉,动作稍慢,夹到小块,动作再慢,肉就被抢光了。

粉蒸肉太少,大家意犹未尽,尤其是那些大个子。后来,他们吃出经验来了,等女生那桌吃完后,把她们没有吃完的粉蒸肉端来,再次大快朵颐。

当然,这要看那一桌的女生,不是所有女生桌上都会剩粉蒸肉的。剩的仅是害羞女生那些桌,因为她们看到男生在一旁一直虎视眈眈、紧紧盯着她们桌上的粉蒸肉,那还好意思吃吗。

因此,必须淑女,细嚼慢咽,忍,表现素质。

不管怎样,县城统考那几天,是开心的,快乐的,值得回忆的。

16 空前绝后的成绩

1984年,秋中考了7个中专,一举成名!当时有一句话来形容:麻冲口飞出了金凤凰!

1988年,秋中成绩斐然,空前绝后,历史巅峰。

这一年,秋中考了600分以上的有30多人。第一名女学霸王秋云,649分;第二名程华石,636分;我和程德欣并列第三,635分……我在的初三(4)班贡献人数最多。

其次是应届生尖子班:初三(3)班,考了好多中专。应届生呐,考上中专,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PS:

这就是那个农民出生却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却调皮捣蛋、调皮捣蛋却成绩不落后的,那个无数次被老师罚站、写检查、甚至体罚、被驱逐出境、停学反省、甚至被劝退的,那个好了伤疤忘了疼、屡教不改、甚至停学期间晚上还跑秋口去看电影的我的秋中时光。一笔糊涂账!

不管怎样,回头想想,秋中时光是美好的!至于如谜团一般的我的学习,因为在秋小和秋中,我的前面总有一个标杆,一个难以逾越的女学霸,使我再怎么样顽皮打邪也不敢丢了学习,而且不敢落后她很多。

ove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多尖子班班主任感悟
尖子生用尖刀结果了老师,您这么看?
怎样当好高三班主任
那年花开
6年级班主任:小升初不掌握这10条文学常识,注定无缘尖子班!
尖子班学生的思想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