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脉法

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变蒸

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巢源》云:上多变气。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腑脏智意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十二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计三十二段,为一遍。亦曰一蒸。骨气余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遍,乃发虚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尻冷,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也。经云:变且蒸,谓孙毕而足一岁之日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是发小儿须变蒸,蜕齿者,如花之易苗。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日相合也,年壮而视齿方明。

 

五脏所主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气温则内生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痛实则变黑陷。

更当别虚实证。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顿闷者,难治。盖肺久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肺也。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肝外生感风

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当发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饱水不止,当大黄丸微下之。余下可不。肝热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

肺热

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汤主之。

                         肺盛复有风冷

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肺只伤寒则不胸满。

                          肺虚热

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

                           肺脏怯

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

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心热

视其唾,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心,异赤散主之。

心气热,则心胸变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

                          心实

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

                           肾虚

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囟开也,面色  白。此皆能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

                          面上证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目内证

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肝病胜肺

肝病秋见一作目晡,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

                            肺病胜肝

肺病春见一作早晨,肺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肝怯者,受病也。补肝肾,地黄丸;治肺,泻白散主之。

                           肝有风

目连扎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亦散主之。

                           肝有热

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叉;治心,导赤散主之。

                          肝有风甚

身反折强直不搐,心不受热也,当补肾治肝。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主之。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眦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

                          惊痫发搐

男发搐,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更有发时证。

                           早晨发搐

因潮热,寅、卯、辰时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内生热涎,项颈急。此肝旺,当补肾治肝也。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主之。

                            日午发搐

因潮热,巳、午、未时发搐,心神惊悸,目上视,白睛赤色,牙关紧,口内涎,手足动摇。此心旺也,当补肝治心。治心,导赤散,凉惊丸;补肝,地黄丸主之。

                            日晚发搐

因潮热,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黄水。是肺旺,当补脾治心肝。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

                            夜间发搐

因潮热,亥、子、丑时不甚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纳津液。当补脾治心。补脾,益黄散;治心,导赤散、凉惊丸主之。

                         伤风后发搐

伤风后得之,口中气出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当发散,大青膏主之。小儿生本怯者,多此病也。

                            伤食后发搐

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发搐。当先定搐,搐退,白饼子下之,后服安神丸。

                            百日内发搐

真者,不过三二次必死。假者,发频不为重。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盖血气未实,不能胜任,乃发搐也。欲知假者,口中气出热也。治之可发散,大青膏主之,及用涂囟浴体法。

                               急惊

因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无阴也。当下,利惊丸主之。

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盛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故利惊丸主之,以除其痰热。不可与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搐,虚热不消也。小儿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若热极,虽不因闻声惊,亦自发搐。

                              慢惊

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 。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栝蒌汤主之。

凡急慢惊,阴阳异证,节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世间俗方,多不分别,误小儿甚多。又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已,谓之本伤风,医乱攻之。因脾气即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为泻。当去脾间风,风退则利止,宣风散主之。后用使君子丸补其胃。亦有诸吐利久不差者,脾虚生风而成慢惊。

                               五痫

凡治五痫,皆随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并,五色丸治其病也。

犬痫:反折,上窜,犬叫,肝也。

羊痫:目瞪,吐舌,羊叫,心也。

牛痫:目直视,腹满,牛叫,脾也。

鸡痫:惊跳反折,手纵,鸡叫,肺也。

猪痫:如尸吐沫,猪叫,肾也。

五痫重者死,病后甚者亦死。

 

                           疮疹候

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疱,肺脏脓疱,心脏斑,脾脏疹,归肾变黑。

惟斑疹病后,或发痫,余疮难发痫矣。木胜脾,木归心故也。若凉惊,用凉惊丸;温惊,用粉红丸。

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肝主泪,肺主涕,心主血,脾为裹血。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肺为脓疱,如涕稠浊,色白而大。心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疱。脾为疹,小次斑疱,其主裹血,故赤色黄浅也,涕泪出多,故脓疱、水疱皆大。血营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病疱者,涕泪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则瘦故也。

始发潮热三日以上,热运入皮肤,即发疮疹,而不甚多者,热留肤腠之间故也。潮热随脏出,如早食,潮热不已,为水疱之类也。

疮疹始发之时,五脏证见,惟肾无候,但见平证,耳尻凉,耳凉是也。尻耳俱属于肾,其居北方,主冷也。若疮黑陷,而耳尻反热者,为逆也。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病也。

凡疮疹若出,辨视轻重。若一发便出尽者,必重也;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微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点如针孔者势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必归肾而变黑,难治也。

有大热者,当利小便;有小热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也,慎勿下。更看时月轻重:大抵疮疹属阳,出则为顺。故春夏病为顺,秋冬病为逆。冬月肾旺,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脓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顺也。虽得病犹十活四五。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一。其候或寒战啉牙,或身黄肿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出汗,耳尻反热者,死病也。何以然?肾气大旺,脾虚不能制故也。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以脾土胜肾,寒去而温热也。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妄下则内虚多归于肾。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黑而喘实者,可下之。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涩,面赤,闷乱,大吐,皮当利小便。不差者,宜宣风散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发热,热气蒸于皮中,故疮不得焦痂也。宜宣风散导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使热不生,必著痂矣。

疮疹由内相胜也,惟斑疹能作搐。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旺乘之,木来胜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成痫。斑子为心所生,心生热,热则生风,风属于肝,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发搐也。治之当泻心肝,补其母,栝萎汤主之。

疮黑而忽泻,便脓血并痂皮者,顺。水谷不消者,逆。何以然?且疮黑属肾,脾气本强,或旧服补脾药,脾气得实,肾虽用事,脾可制之。今疮入腹为脓血及连痂皮得出,是脾强肾退,即病出而安也。米谷及泻乳不化者,是脾虚不能制肾,故自泄也,此必难治。

                            伤风

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或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证,当下,大黄丸主之。大饮水水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

 

                        伤风手足冷

脾脏怯也。当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

 

                          伤风自利

脾脏虚怯也,当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差,调中丸主之。有下证,大黄丸下之。下后服温惊丸。

 

                          伤风腹胀

脾脏虚也,当补脾,必不喘后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主之。发散,大青膏主之。

 

                         伤风兼脏

兼心则惊悸。

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嗽。

兼肾则畏明。

各随补母,脏虚见,故也。

伤风下后余热

以药下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也。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术散。

 

                    伤寒疮疹同异

伤寒,男体重、面黄;女面赤、嘴急、憎寒。各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项急也。疮疹则腮赤燥、多喷嚏、悸动、昏倦、四肢冷也。伤寒,当发散之。治疮疹,行温平,有大热者,解毒。余见前说。

                 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

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食。当下之,后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主之。

 

               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

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更有兼见证:

肺,睡露睛、喘气。

心,惊悸、饮水。

脾,困倦、饶睡。

肝,呵欠、顿闷。

肾,不语、畏明。

当泻,见儿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

 

                     初生下吐

初生下,试掠儿口中秽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凡初生,急须拭掠口中令净,若啼声一发则咽下,多生诸病。

 

                         伤风吐泻身温

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证,当煎入脏君臣药,化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

 

                      伤风吐泻身热

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主之。

 

                      伤风吐泻身凉

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

 

                        风温潮热壮热相似

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依时发热,此欲发惊也。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有风证。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

 

                      肾怯失音相似

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猝病耳。

黄相似

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膊痛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但如屋尘色,看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疸也。二证多病于大病后。别有一证,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古书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

 

                       夏秋吐泻

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壮热,此热也。小儿脏腑,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吐乳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

六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温似热,脏腑六分热四分冷也。吐呕,乳食不消,泻黄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后,吐泻,身温凉,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

八月十五以后,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不可下也。

 

                        吐乳

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

 

                          虚羸

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也。有冷者,时时下利,唇口青白;有热者,温壮身热,肌肉微黄。此冷热虚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夏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热者,胡黄连丸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

 

                         咳嗽

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证面赤、痰盛、身热,法当以葶苈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风从痛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当以麻黄汤汗之。有热证,面赤、饮水、涎热、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汤治之。若五七日间,其证身热、痰盛、唾粘者,以褊银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若伤风咳嗽五七日,无热证而但嗽者,亦葶若丸下之,后用化痰药。有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补之。痰盛者,先实脾,后以褊银丸微下之,涎退即补肺。补肺如上法。有嗽而吐水,或青绿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乾,以白饼子下之。有嗽而咯脓血者,乃肺热,食后服甘桔汤。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胶散补之。咳而痰实,不甚,喘而面赤,时饮水者,可褊银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

 

                            诸疳

疳在内,目肿,腹胀,利色无常,或沫青白,渐瘦弱,此冷证也。

疳在外,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不著痂,渐饶耳生疮,治鼻疮烂,兰香散。诸疮,白粉散主之。

肝疳,白膜遮睛,当补肝,地黄丸主之。

心疳,面黄颊赤,身壮热,当补心,安神丸主之。

脾疳,体黄腹大,食泥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肾疳,极瘦,身有疮疥,当补肾,地黄丸主之。

筋疳,泻血而瘦,当补肝,地黄丸主之。

肺疳,气喘,口鼻生疮,当补脾肺,益黄散主之。

诸疳,皆依本脏补其母,及与治疳药。冷则木香丸,热则胡黄连丸主之。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泻后,用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假如潮热,是一脏虚一脏实,而内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假令日中发潮热,是心虚热也。肝为心母,则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愈也。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大黄、牙硝辈诸冷药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约而津液内亡,即成疳也。治癖之法,当渐消磨,医反以巴豆、硇砂辈下之。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

又有病伤寒,五六日间有下证,以冷药下之太过,致脾胃津液少,即使引饮不止,而生热也。热气内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证变诸端,因亦成疳。

又有吐泻久病,或医妄下之,因虚益甚,津液燥损,亦能成疳。

又有肥疳,即脾疳。身瘦黄,皮干,而有疮疥。其候不一,种种异端,今略举纲纪:目涩或生白膜,唇赤,身黄干或黑,喜卧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疥疮,泻青白黄沫水,利色变,易腹满,身耳鼻皆有疮,发鬓作穗,头大项细极瘦,饮水,皆其证也。

大抵疳病,当辨冷热肥瘦。其初病者为肥热疳,久病者为瘦冷疳。冷者木香丸,热者胡黄连丸主之。冷热之疳,尤宜如圣丸。故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凡有可下,量大小虚实而下之,则不至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当生胃中津液,白术散主之。惟多则妙。余见下。

 

                      胃气不和

面(白光)白无精白,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胃冷虚

面(白光)白色,瘦弱,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脾主之。若下利者,调中丸主之。

 

                          积痛

口中气温,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宜消积丸;甚者,当白饼子下之。后和胃。

 

                   虫痛 虚实腹痛附

面(白光)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安虫散主之。小儿本怯者,多此病。

积痛、食痛、虚痛,大同小异。惟虫痛者,当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随其证。

 

 

                       虫与痫相似

小儿相怯,故胃虚冷,则虫动而心痛,与痫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虫散主之。

 

                       气不和

口频撮,当调气,益黄散主之。

 

                         食不消

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腹中有癖

不食,但饮乳是也。当渐用白饼子下之。

小儿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凉乍热,饮水或喘嗽,与潮热相类,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则令儿不食,致脾胃虚而热发,故引饮水过多,即荡涤肠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传化水谷,其脉沉细,益不食,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鲜不瘦而成疳矣。余见疳门。

 

                       虚实腹胀  肿附

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实者,闷乱喘满,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饼子。不喘者虚也,不可下。若误下,则脾气虚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即目胞腮肿也。色黄者,属脾也,治之用塌气丸渐消之。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药治之。何以然?脾虚气未出,腹胀而喘,可以散药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若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肾,随肺之气上行于四肢,若水状,肾水浸浮于肺,即大喘也。此当服塌气丸。病愈后,面未红者,虚衰未复故也。

治腹胀者,譬如行兵战寇于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获;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必有失,当以意渐收之,即顺也。

治虚腹胀,先塌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实饮水,能食者,可下之。盖脾初虚而后地有积。所治宜先补脾,后下之,下后又补脾,即愈也。补肺恐生虚喘。

 

                          喜汗

厚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盗汗

睡而自汗出,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香瓜丸主之。

 

                           夜啼

脾脏冷而痛也,当与温中药,及以法穰之,花火膏主之。

 

                          惊啼

邪热乘心也,当安心,安神丸主之。

 

                            弄舌

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渐服之。亦或饮水,医疑为热,必冷药下之者,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炒热,即为疳瘦,宜胡黄连丸辈。大病未已,弄舌者凶。

 

                           丹瘤

热毒客于腠理,搏于血气,血于外上皮,赤如丹,当以白玉散涂之。

 

                           解颅

年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精多,  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见肾虚。

 

                       太阳虚汗

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也。

 

                      胃怯汗

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

 

                          胃啼

小儿筋骨血脉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

脾病见四旁,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目赤黄,五脏相反,随证治之。

 

                      杂病证

目赤兼青者,欲发搐。

目直而青,身反折强直者,生惊。

咬牙甚者,发惊。

口中吐沫水者,后必虫痛。

昏睡善嚏悸者,将发疮疹。

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

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

吐泻乳不化,伤食也。下之。

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

吐稠涎及血,皆肺热,久则虚。

泻黄、红、赤、黑皆热,赤亦毒。

泻青白,谷不化,胃冷。

身热不饮水者,热在外;身热饮水者,热在内。

口噤不止则失音。迟声亦同。

长大不行,行则脚细。

齿久不生,生则不固。

发久不生,生则不黑。

血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

尿深黄色,久则尿血。

小便不通,久则胀满,当利小便。

洗浴拭脐不干,风入作疮,令儿撮口,甚者,是脾虚。

吐涎痰热者,下之;吐涎痰冷者,温之。

先发脓疱,后发斑子者,逆。

先发脓疱,后发疹子者,顺。

先发水疱,后发疹子者,逆。

先发脓疱,后发水疱多者,顺;少者,逆。

先水疱,后斑子多者,顺。

先疹子,后斑子者,顺。

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

胎实面红,目黑睛多者,白睛多者,多哭。

凡病先虚,或下之,合下者先实其母,然后下之。假令肺虚而痰实,此可下。先当益脾,后方泻肺也。

大喜后食乳食,多成惊痫。

大哭后令乳食,多成吐泻。

心痛吐水者,虫痛。

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吐水不心痛者。胃冷。

病重,面有五色不常;不泽者,死。

呵欠面赤者,风热。

呵欠面青者,惊风。

呵欠面黄者,脾虚惊。

呵欠多睡者,内热。

呵欠气热者,伤风。

热证疏利或解化后,无虚证,勿温补,热必随生。

 

                         不治证

目赤脉贯曈人。

囟肿及陷。

鼻干黑。

鱼口气急。

吐虫不定。

泻不定,精神好。

大渴不定,止之又渴。

吹鼻不喷。

病重,口干不睡。

时气,唇上青黑点。

颊深赤如涂胭脂。

鼻开张。

喘急不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拿三字经》
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
小儿药证直诀》之三
幼科推拿三字经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转载]小儿《推拿三字经》(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