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文献运用调理脾胃法验案三则
运用调理脾胃法验案三则
作者:姚亚南
关键词:调理脾胃 验案 中医临床
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学者,对脾胃之研究至为重视。本人临床治疗杂病,亦注重脾胃,今举验案三则,以示鳞爪。
案一、健脾化痰治慢性咳喘
姜×,男性,56岁,农民。1993年12月4日诊治。咳喘5载,每逢秋冬而发,咳嗽气喘,痰稀白量多,胸次窒闷,难以平卧,食纳不香,形体消瘦,大便软溏,苔薄根腻,舌胖边有齿印,脉细滑。胸透:肺纹理增粗,轻度肺气肿。血常规化验:白细胞计数4600/立方毫米,分类:中性64%,淋巴33%,嗜酸性3%。心电图:正常。证属脾失健运,饮食不为肌肤,反为痰浊,上犯于肺,肃降失司。治拟健脾肃肺,燥湿化痰。处方:党参15g,焦白术12g,茯苓12g,淮山药15g,川朴5g,法半夏10g,杏仁9g,橘红6g。药投5帖,痰液减少,咳喘渐平,嗣后常服此方,并随证加入桂枝、贝母、苏子、枳壳及肾气丸,嘱戒烟酒,调治2月获愈。
按:慢性咳喘,屡发不已,多为痰邪为祟。痰浊之生,缘于脾运失职,故健脾化痰是治疗咳喘的重要法则之一。本例患者,久服西药少效,辨其食少形瘦,舌胖便溏,选用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以健脾助运;胸次窒闷用川朴、桂枝、枳壳开痞通阳;痰白量多以半夏、橘红、贝母燥湿化痰;杏仁、苏子一宣一降以平调气机。药虽平淡,切中病情,咳喘缓解。
案二、燥脾化湿治无黄疸型肝炎
花×,男性,37岁,干部。1995年8月6日诊治。一周来脘痞腹胀,头昏身重,体困乏力,纳谷不香,泛泛欲吐,饮则喜热,大便溏薄,小便清,右胁下按之小痛,舌苔白腻,脉弦。体温:36.8℃。肝功能:硫酸锌浊度1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2单位,谷丙转氨酶大于200单位,黄疸指数6单位。此为寒湿困中,脾阳失运,气机痞塞,和降失司,治拟宣中行气,燥脾化湿。处方:川朴9g,半夏12g,苍术9g,砂仁3g(后下),木香6g,生苡仁15g,茯苓、秦艽各9g,青陈皮各6g,广郁金12g,六一散12g(包煎),鲜车前草30g。投药6帖,脘腹得舒,苔腻渐化,泛恶已除,知饥欲食,原方去川朴、苍术、秦艽,加白术、炒麦芽、淮山药,连服15帖,肝功能恢复正常。
按:无黄疸传染性肝炎,因其无寒热,又无目黄、肤黄、溲黄之特征,似杂病中“湿困脾运”之证。肝炎病邪,有寒湿与湿热之辨,病位有脾胃或肝脾之别。如属寒湿中阻仍用清肝消炎药物治疗,反致寒湿遏伏,而使病程迁延。本例患者,邪为寒湿,位在脾胃,故选用川朴、半夏、苍术以燥湿运脾;木香、砂仁、陈皮温中和胃;秦艽、苡仁、茯苓祛湿健脾;青皮、郁金理气调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加六一散、车前草渗利湿邪。药后寒湿得化,再加调脾醒胃之品,使中焦得以转输,升降有度,病乃告愈。
案三、温脾降逆治幽门梗阻
章×,男,40岁,农民。1999年7月3日诊治。呕吐时作时止,已有半年,1周来饮食入胃,格拒不下,旋即吐出,势如喷射,脘腹胀,按之软,疼痛不显,口干喜热饮,大硬秘结,旬日更衣1次,形体消瘦,怯寒喜温,苔薄白而干,脉沉弦。体温及血常规均正常。上消化道钡透提示:幽门梗阻。证属脾阳虚弱,内寒蕴结,胃气上逆,升降失常。治拟温脾降逆开结。处方:制附子9g,潞党参15g,干姜3g,生大黄10g(后下),枳实9g,半夏10g,旋复花6g(包煎),生赭石40g(先煎),当归10g,降香3g,甘草3g。上药连服5帖,大便通畅,呕吐减轻,唯脘腹空胀,纳少,原方去大黄、枳实、旋复花、代赭石,加白术、姜汁炒川连、陈皮、炒苡仁以调脾和胃。再服10剂,呕吐全止,纳谷渐香,诸症悉平。
按:幽门梗阻,格拒呕吐,属于膈证范畴,当与胃癌之膈有所区别。若癌生于胃,则按之痞硬,呕吐轻,胀痛明显,有“心(胃)积伏梁”之征;而幽门梗阻之膈,多见脘腹作胀,按之柔软,其痛不显。本例患者长期呕吐,饮食格拒不下,苔白,便秘。乃寒结中焦,幽门不通,上冲贲门,升降之机逆乱。欲止其呕,须开其结;欲降其逆,须温其阳。选用千金温脾汤加味以温运太阴,通降阳明,合旋复代赭降气镇逆。于是脾阳振奋,腑气通行,胃气乃安,而病愈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香砂养胃丸
痛风,痛到“痛疯”,皆因不通,送一首经方,祛湿化瘀,通则不痛
此汤既治眩晕,又治头痛,还治失眠
【内服方药】论黄香汤治疗慢性胃炎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眩晕案
六君子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