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经验集

(四)妊娠恶阻胎漏和胃固肾摄胎妊娠恶阻系因胎气上逆,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常见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剧者呕吐不能进食,妨碍母胎健康,治宜和胃降逆,清热安胎。胎漏多因肾气不足,封藏失职,或怀孕期跌仆,损伤胎气而见孕期阴道漏红,小腹隐痛,腰酸坠痛,治宜补益气血,固肾安胎。二者表现虽异,但病机有相通之处,祝氏拟用摄胎饮(黄芩10克、白术10克、砂仁3克、苏叶5克、白扁豆15克、川断10克、桑寄生10克、菟丝子10克)治疗,颇有效验。摄胎饮用黄芩、白术清热健脾,古人谓之安胎圣药;砂仁、苏叶和胃止呕,降冲脉之逆,白扁豆甘平益胃;川断、桑寄生、菟丝子取裁于张锡纯寿胎丸以固肾安胎。体虚加生黄芪、党参;下血加阿胶、艾叶;呕甚加竹茹、陈皮;小腹阵痛加白芍、炙甘草。全方通过健脾补肾、和中止呕而达到调补冲任之目的。

对习惯性流产者祝氏责之脾肾不固,常以补益脾肾药物配成丸药嘱患者在孕前连服两至三月,方药为:党参、白术、茯苓、陈皮、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沙苑子、五味子、川断、杜仲、生熟地、白芍、肉苁蓉、紫河车、黄精、黄芪、仙鹤草、阿胶(龟板胶或鳖甲胶亦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服1丸,每日两三次。

一、肺泡蛋白沉着症案张某某,男,44岁,采购员。病历号C139556。
患者于1977年3月突发高热伴咳嗽、咯痰,经胸透诊为“肺部感染”,用青、链霉素及庆大霉素等药治疗两个月,发热消退,但咳嗽、咯痰未见明显好转。咯痰呈白色泡沫状,每日10余口,胸胁经常疼痛,疲乏无力,胸闷气短,平地走路较急或上三层楼时即感气不接续,连连作喘,食纳减少,体重减轻约15千克。1978年3月因咳嗽、咯痰、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收住我院内科。既往无慢性咳嗽史。

入院时体检:体温正常,脉搏84次/分,血压13?0/10?4kPa,呼吸17次/分。发育营养正常,神清合作,面部及手背皮肤较黑,掌纹较深,齿龈、舌上现色素沉着斑,口唇及指甲轻度发绀,杵状指。两肺可闻散在干罗音,右肺底可闻湿性罗音,左肺底偶闻湿罗音。呼吸音普遍较低。心律齐,无杂音,心界正常。胸片示两肺中下野均有广泛片状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下野为多见,部分有融合,其间有腺泡状结节影,无明显肺间质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的表现。痰病理检查:有大量粉染蛋白样物(PAS染色强阳性)。

根据以上病情,拟诊为“肺泡蛋白沉着症”。4月10日行开胸术做肺活检,病理报告证实为本病。5月6日开始采用肝素、糜蛋白酶溶于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并予活血化瘀中药6剂,病情未见明显改善,于6月16日邀请中医会诊。

现症:咳嗽,痰白粘不易咯出,两胁隐痛,胸中满闷,气短不足以息,上楼或活动稍多则气促,乏力纳差,颜面晦黯不华,唇甲青紫,二便如常,脉沉细弦滑,舌体胖有齿痕,舌下静脉怒张。

辨证立法:胸中大气下陷兼瘀血阻络,痰浊不化。治拟升举大气、活血通络、肃肺化痰,方宗升陷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25克、知母10克、柴胡10克、升麻3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旋复花(布包)10克、海浮石(布包)10克、葶苈子10克、生薏仁2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服中药期间仍继续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服上方6剂,证情明显好转,饮食增加,气短减轻,因痰量同前乃于方中加杏仁12克。续服30剂后,饮食由每日450克增至750克,行路及上楼亦不觉气短,并从7月14日开始慢跑锻炼,以后逐步增加运动量,7月26日以后,每天清晨可慢跑3000米。肺功能检查:第一秒时间肺活量由治疗前89?5%恢复到100%;氧分压由9?0kPa升至10?4kPa;肺内分流由12?4%降至7?32%;生理死腔由44?2%降至26?77%。胸片复查:肺内阴影无显著改变。由于病情平稳,于1978年7月27日带方出院返回当地。

处方:生黄芪25克、党参15克、知母10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升麻3克、旋复花(布第二卷128包)10克、黛蛤散(布包)15克、紫菀10克、杏仁10克、白前10克、冬瓜子30克。服用同前。

[评析]大气下陷一症,近代名医张锡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颇详。张氏认为所谓“大气”即《内经》之宗气,“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祝氏认为,本案以典型之大气下陷为其主要见证,然而胸中大气一虚,津液失却敷布,血行瘀滞不畅,故又兼痰浊与瘀血兼证。治疗时如果只看到痰浊与瘀血之标,不顾大气下陷之本,病人痛苦实难解除。故拟用张氏升陷汤为主升举下陷之大气,复加当归、川芎、丹参化瘀通络;旋复花、葶苈子降气肃肺;海浮石、生薏仁化痰健脾,力补原方之不逮。辨证明确,立法遣药精当,故收效迅速。

肺泡蛋白沉着症系一少见疾病,国内外报告不多,中医无此病名,当然也不可能知道用哪些药物可以消除肺泡所沉着物质。祝氏强调对某些疑难病证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本案在使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基础上,仅服中药30余剂,患者的肺功能、症状等均有明显改善和好转,获得较满意疗效,但肺内病变并未消失,尚需深入研究。

附:肺泡蛋白沉着症(PulmonaryalveolarProteinosis),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病因未明。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一般见于青年人。其病理特点是肺泡及细支气管内充满PAS染色阳性的颗粒状类蛋白物质。发病大多数是隐袭性的,有进行性气短、咳嗽,不等量白色或黄色痰,低热、胸痛和体重减轻。X线检查可见肺门处弥漫性阴影,类似肺水肿。痰中检出有PAS反应阳性的蛋白性物质和双折射晶体,可能有助于诊断,确诊有赖于肺活组织检查。

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案王某某,女,33岁,工人。病历号C332408。

1991年9月21日初诊。患者因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确诊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6年。
又因反复发生酮症酸中毒而注射胰岛素治疗,但病情仍不稳定。近查空腹血糖362mg%,尿糖+++~++++。现“三多”症状明显,视物模糊,乏力腿软,大便干结,两三日一解。月经量少,色黑,10天方净。每日用胰岛素总量48单位。舌红,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立法:气阴两伤兼燥热内盛,瘀血阻络。治拟益气养阴、清热润燥、活血化瘀。方用降糖对药方加味。

处方:生黄芪30克、大生地30克、苍术15克、元参30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川断15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杭菊花10克、谷精草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天花粉2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48剂,“三多”症状减轻,体力增加,空腹血糖为321mg%,月经仍量少,改用降糖活血方加味治疗。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益母草30克、广木香10克、生黄芪30克、大生地30克、苍术15克、元参30克、丹参30克、葛根15克、菊花10克、谷精草10克、草决明30克。
;
再服2月,“三多”症状消失,大便较畅,胰岛素用量减至40单位/日,空腹血糖175mg%。以后治疗过程中血糖基本波动于200mg%左右,未发生过酮症酸中毒,病情稳定。

[评析]本案病程延及六载,虽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仍未控制,三消症状俱现,病情顽固。

从病机而言,属气阴两伤与燥热瘀血互为因果,阴亏则燥热炽盛,气虚则血流瘀滞,燥热不除更伤其阴,瘀血不化反阻气机。从治疗而论,初诊时因燥热伤阴现象突出,诸如多饮、多食、多尿、大便干结等,故而在益气养阴基础之上投以黄芩、黄连、黄柏、知母、天花粉等一派苦寒之品清热坚阴。俟三消症状控制,燥热得除,则易以益气养阴基础之上活血化瘀为主;先后缓急,层次分明,不但血糖明显下降,胰岛素用量亦相应减少,由此可以体会祝氏运用降糖对药方和降糖活血方时,灵活变通的娴熟技巧。

三、重症肌无力案贾某某,女,12岁,学生。病历号C111355。

患者于1969年6月因右眼突然难以睁开,经某医院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眼型),用新斯的明治愈。□不慎外感,双眼睑先后发皱、下垂,以午后为重,并伴有复视。1975年6月中旬再度受风,眼球活动受限,咀嚼无力,吞咽困难,甚或饮水发噎。虽服新斯的明等西药,效果不著,诸证渐次加重。1975年7月22日因发热伴呼吸困难,我院神经科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并发肌无力危象及肺部感染收住病房。经吸痰、给氧、抗感染等积极抢救,肌无力危象及肺部感染得以控制后,邀请中医会诊。

现症:精神委靡,面容憔悴,两眼睑下垂无力抬起,眼隙如缝,复视,气短憋气,语声低微,咀嚼无力,颈项酸软,全身近似软瘫,不能下地行走,两手小鱼际肌肉轻度萎缩。舌淡,脉沉细

辨证立法:脾肾虚损,气血双亏,复感风邪而致痿弱。治拟补脾肾、益气血培其本,疏风活络顾其标,方宗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克、台党参9克、全当归9克、升麻6克、柴胡9克、生白术9克、广陈皮9克、清半夏9克、云茯苓12克、炙甘草3克、川断9克、桑寄生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每日用生黄芪30克煎汤冲洗眼胞。服药1月后再诊:患者仍感无力,多汗,四肢远端厥冷,舌淡,苔白腻,脉濡软。此乃表阳不固,营卫失调之象。暂拟温脾肾、固表阳、和营卫法治之。

处方:川桂枝12克、杭白芍12克、炙甘草9克、制附片9克、淡干姜4?5克、台党参15克、云茯苓12克、生白术9克、甘枸杞9克。每日1剂,洗药同前。

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1月,汗出逐渐减少,手足转温,余证同前,仍守培补脾肾原意。

处方:生黄芪15克、台党参15克、生白术12克、云茯苓15克、全当归9克、杭白芍15克、川芎9克、熟地12克、制附片9克、川桂枝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节菖蒲9克、炒远志9克、鸡血藤30克。每日1剂。

住院期间患者病情日趋好转,身渐有力,可以随意下地活动,饮食正常,生活亦能自理。惟眼睑下垂、复视改善不太明显,遂于1975年12月下旬出院,后到中医科随诊治疗。

处方:生黄芪30克、川桂枝9克、赤白芍各15克、制附片6克、淡干姜6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15克、全当归9克、大熟地15克、甘枸杞12克、黄精15克、千年健15克、功劳叶15克。

每日1剂,水煎服,洗药同前。

上方为基础加减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眼睑下垂、复视均有明显改善,自己能上百货大楼等处玩耍。原方加服疏风定痛丸,早晚各服1丸,以散风通络,攻补兼施。1976年7月,复视消失,眼睑上抬亦觉有力,基本恢复正常,西药新斯的明由出院时每日12片减至6片。乃停服疏风定痛丸,原汤药方改配丸药巩固疗效。

处方:生黄芪90克、云茯苓60克、生白术30克、升麻15克、建神曲60克、生山楂90克、千年健60克、金狗脊60克、功劳叶60克、川断30克、菟丝子30克、女贞子30克、甘枸杞60克、巴戟天30克。诸药研末,制成蜜丸,每丸重约9克,早晚各服1丸。

1978年3月随诊:患者证情稳定,略感面肌发紧,笑不自然。原方加地龙肉、乌梢蛇、钩藤、白蒺藜等祛风通络之品,制成蜜丸续服。新斯的明减至每日3片。1978年12月,西药全部停用,诸症皆瘥。患者体壮身健,肌肤丰满,复学后功课优秀,体力活动一如常人。

[评析]中医无重症肌无力的病名,从其证候特点来看,颇似痿证或瘫痪,然并非真正的痿证或瘫痪。痿证在《内经》中认为由“肺热叶焦”所致,“独取阳明”是其治疗大法。瘫痪前人亦多从风痰所中或气虚血瘀立论。祝氏认为,重症肌无力之病机多属脾肾虚损,气血不足。考《灵枢.本神篇》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诸病源候论.睢目候》亦云:“目是脏腑气血之精华,若血气虚,其皮缓纵,垂复于目,则不能开,此呼睢目。”重症肌无力病在肌肉,症在无力。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赖其供养,四肢肌肉均为其主持;肾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藏精主骨。若脾肾不足,先后天俱虚,精气无以充养肌肉筋骨,则四肢痿软似瘫;不能上注瞳神则复视、斜视。故培补脾肾、益气养血、强筋壮骨实为本病治本之法。

本案虽属脾肾亏损,然两次因风邪诱发,病程绵长,症状复杂。祝氏根据其虚实夹杂病情,治疗亦大体分三个步骤:初期温补脾肾,益气养血,扶正固本,恢复体力,治重在脾;中期加服疏风定痛丸散风通络,攻补兼施;后期仍以培补脾肾,强筋壮骨,治重在肾,然后改制丸药意在缓图。祝氏认为黄芪为治疗本病之要药。据《本草备要》记载,黄芪可“温分肉,实腠理”。《本草正义》亦云其“具春令升发之性,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有强壮身体,加强全身肌张力和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本案外用黄芪煎汤冲洗眼胞,直达病所,内服黄芪补气升阳,充养肌肉,其效果更是相得益彰。

四、皮肌炎合并妊娠肾炎案庞某某,女,29岁,工人。病历号C123591。

患者于1970年因居处潮湿发现四肢浮肿,乏力,步履不稳,继之全身暴露处皮肤紫红肿痛,脱皮,脱发。某医院查尿肌酸、肌酐增高,确诊为皮肌炎。几年来经用激素及中药治疗,病情好转,皮损恢复,但遗有面部及上肢肌肉轻度萎缩。患者于1978年10月结婚,婚后4个月妊娠,出现双下肢浮肿,尿色发红、混浊不清,镜检尿蛋白++~+++,白细胞5~10,红细胞满视野。经我院皮肤科、妇产科和内科会诊,考虑皮肌炎系结缔组织疾病,且又并发急性肾炎,不宜妊娠,劝其中止妊娠,为患者拒绝,乃于1979年4月20日求治于中医。

现症:腰痛腰酸,下肢无力,轻度水肿,小便混浊,甚则黄赤,乏力纳差,晨起恶心,偶或呕吐。尿检蛋白+++,红细胞大量。每日服强的松15mg。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滑。

辨证立法:肾虚血燥,水湿内停,内热灼络,络伤血溢。治宜滋阴益肾,利水清热,凉血止血。方宗六味地黄汤合四生丸化裁。

处方:大生地10克、怀山药10克、五味子10克、丹皮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生荷叶10克、生艾叶10克、生侧柏10克、川断10克、菟丝子10克、生黄芪25克。

服药14剂,腰痛膝软明显减轻,尿色转清,但胃失和降,脾不健运,妊娠恶阻,晨起泛恶、呕吐加重,镜检尿蛋白+,白细胞0~7,红细胞大量,乃易以和胃安胎、补益脾肾之剂。

处方:黄芩10克、白术1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白扁豆30克、大生地10克、怀山药10克、五味子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生黄芪15克。

再服6剂,恶阻控制,镜检尿蛋白微量,白细胞0~4,红细胞大量。以后用上方为主加减化裁,补肾则加川断、桑寄生、菟丝子;利尿则加汉防己、生苡仁;止血则加生荷叶、生侧柏、生艾叶、黑芥穗、小蓟。治疗两月余,患者泛恶呕吐已除,水肿消失,激素停用,尿检正常,至当年10月,足月顺产一女婴,母女均安。

[评析]皮肌炎系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结缔组织疾病合并有心肾损害而妊娠者,应作为治疗性流产的适应证,因为妊娠可使皮肌炎病情加重,尤其在合并心肾损害时,常可因其引起妊娠中毒症或心力衰竭而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本案为皮炎合并妊娠肾炎,尿镜检有大量蛋白和红细胞,同时又服用激素,证情复杂,预后堪虞,治疗棘手。祝氏在治疗时紧紧抓住病者脾肾亏损、胃气不和、血热妄行之病机,始终以益肾健脾、和胃安胎、凉血止血为原则,用生地、五味子、川断、桑寄生、菟丝子、桑椹子等滋阴补肾;生黄芪、茯苓、白术、山药、白豆健脾益气;防己、生薏仁、泽泻利水消肿;黄芩、丹皮凉血清热;生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凉血止血;陈皮、竹茹和胃。方药虽似平淡无奇,收效出人意料,可见中医疗效之好坏,并不取决于药贵方奇,关键是辨证准确,圆机活法,足证辨证论治之优越性。

五、腔静脉栓塞案李某某,女,28岁,工人。病历号C332926。

1985年12月9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水肿伴胀痛半年。患者于1985年5月10日因双胎妊娠7个月时胎死宫内而行引产术,又因胎盘滞留再行刮宫术。术后2周继发急性盆腔炎、泌尿系感染、败血性休克,经积极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病情缓解。但1周后双下肢内侧疼痛明显,伴压痛和胫前可凹性水肿,外科诊断为“双下肢髂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血管造影示腔静脉栓塞。因栓塞范围广泛不宜手术,住院行抗凝治疗4个月,于1985年11月出院后求治于中医。

现症:双下肢肿胀、疼痛,按之凹陷,尤以两股明显,久立或活动后胀痛加重。患肢麻木,肢端发冷不温,腰酸腿沉,二便如常。月经量少,色黯,夹有血块。舌淡暗,苔白,脉沉细。

辨证立法:术后气血两虚,营卫不和,寒湿乘虚而入,瘀阻络脉,水湿不运。治宜益气养血,温经通脉,活血止痛,方宗归芪建中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制附片10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鸡血藤30克、桑枝30克、桑寄生20克、地龙10克、益母草15克、威灵仙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28剂,双下肢麻木感消失,胀痛减轻,但遇冷后仍疼痛明显。考虑瘀阻日久,顽症痼疾,非数剂汤药能旦夕收功。原方加伸筋草、功劳叶,取三倍量配成蜜丸缓图。服药两月有余,患者再诊时欣然告知,双下肢肿痛大为减轻,久立或活动后疼痛已不明显,仍有腰痛、肢端不温。此血脉痹阻、阳气不达之象,治疗侧重于祛寒除湿,温经通阳,活瘀化结。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处方:羌独活各10克、桑寄生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桂枝15克、苏木10克、刘寄奴10克、鸡血藤30克、益母草30克、制附片10克、北细辛15克、威灵仙10克、?莶草20克。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为主加减治疗四月余,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受凉后下肢略有胀痛、怕冷。1986年10月27日复诊时仍拟益气养血、温经通络、健脾利湿为主巩固疗效

处方:当归30克、生黄芪60克、桂枝50克、赤白芍各30克、制附片60克、茯苓60克、白术30克、防己30克、益母草60克、鸡血藤60克、苏木60克、独活30克、桑寄生60克、狗脊60克、穿山龙90克、地龙30克、?莶草60克、络石藤50克、钩藤50克。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服三丸。

至1987年4月,患者因深静脉栓塞回流障碍所致的下肢肿痛基本告愈。

[评析]深静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属于中医“血痹”、“脉痹”或“恶脉”的范畴。其病因常以妊娠、外伤、手术、感染或长期卧床为诱因,逐步造成血流缓慢,血液粘滞性增高,静脉壁损害,导致血栓形成。主要病机为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本案由于产后、术后正气不足、气血两虚,寒湿乘虚而入,痹阻于血脉,不通则痛;气滞血瘀,津液失布,外溢皮肤则为水肿;阳虚寒凝,阳气不达四末则肢端不温。治疗用黄芪、当归、白芍、丹参、鸡血藤益气养血,桂枝、制附片、细辛、羌独活等温阳祛寒,茯苓、白术、防己健脾利湿,赤芍、丹参、益母草、苏木、刘寄奴、鸡血藤等活血化瘀,穿山龙、地龙、络石藤、钩藤、威灵仙、?莶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桑寄生、川断、狗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标本兼顾通补结合,取效满意。

深静脉栓塞、血栓形成或深静脉炎的中医辨证,一般分为急性发作期的湿热阻络证和慢性期的寒凝血瘀证。祝氏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在其发展过程中虽有偏热、偏寒之异,但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之病机贯穿于疾病始终,活血化瘀通络是其基本治则。本案治疗虽先后选用归芪建中汤、独活寄生汤、真武汤、防己黄芪汤为主方,但一直配伍丹参、赤芍、益母草、鸡血藤、苏木、刘寄奴等,瘀血得化,脉络通畅则肿胀、疼痛、肢冷均随之而解。
 
 

易简轩主 2008-04-01 16:17

一、辨证论治琐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和特色,我常讲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辨治水平,这是形势的需要。

目前有的中医大夫临床基本功不扎实,对辨证论治方法掌握不够,看病时总是去追求所谓“特效方”、“特效药”,或者热衷于抄录偏方、验方,以所学之方去碰病人所患之病。一旦遇到疑难复杂的病证,往往无所适从、胸无定见,或固守死方,冀有一获;或开大方杂药,漫天撒网,其结果适得其反。这种处方我们称之为不遵法度,即没有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我并不否认某些民间验方的治疗作用,仲景的经方及后世的时方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之为“验方”,不过应在辨证的前提下使用,才会奏效如神。

谈起辨证,首先应当明确“证”与“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汉代以前并无症字,这是后世医家为了与证字区别才解出来的。症指症状而言,如慢性肝炎病人常见有乏力、纳差、胁痛、腹胀、便溏、口苦、尿黄等都是个别单独的症状,医生根据这些不同症状再结合客观检查,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则可归纳为证候。如前所述可辨为脾虚健运无力,表示病位在脾,性质属虚,病理是健运无力。针对这一证候而立健脾益气之法,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理、法、方、药浑然一体,形成中医特色。因此我认为所谓辨证就是寻找病因、病机及治疗规律的过程,有的疾病只能辨出几种类型,每个类型再探索出合适的处方治疗,找出规律后就可以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二、勤求古训与博采众方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样两句话,我非常赞赏。勤求古训就是要接受和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许多古方都是前贤在临床上经过千锤百炼累积而来的,显示出卓越的疗效。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和唐宋金元以降的时方,其效果至今仍屡试不爽,备受推崇,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悉心体会。但是古代疾病的种类不如现代广泛,其原因之一是古人认识和检查疾病的手段不如今人,再者古代社会环境也不如现代复杂,如放化疗后综合征、艾滋病等疾病都是古代所没有的,所以使用古方时要经过我们思考、运化,从而扩大它们的治疗范围。譬如苓桂术甘汤原为仲景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通阳化饮之方,我常用其合小半夏茯苓汤治疗美尼尔氏病引起的眩晕、呕吐,效果很理想。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本治阴虚盗汗,汗出湿衣,淅淅而燥热,我在临床见到不少甲亢病人燥热多汗,心烦易怒,心慌失眠等阴虚内热之象,于是选其加沙参、麦冬、五味子、生牡蛎等治疗,很快就可控制症状,也可认为是古方今用。又如当归芍药散证,在《金匮要略》的原文是“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运用范围比较狭窄。数年前我曾治一尿毒症的老年妇女,由于尿中毒致神识昏迷,头身抽动,手足振颤不已,入医院急诊抢救,经用镇静、止痉药等皆不能解除其神昏肢颤,乃邀我会诊。患者唇干面青,双目紧闭,尿少不畅,肢冷不温,按手止颤取脉,得细弦数之脉。启口观舌淡暗,辨证为血虚风动,窍闭湿阻。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论,立养血柔肝,渗湿开窍为治,选当归芍药散加味。方中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给邪以出路,导水湿从小便而去,配以白蒺藜、生牡蛎熄风平肝,水牛角开窍醒神。一付药后头定神清,二付药后尿量增多,肢颤消除,三付药后患者可下床活动,由家属搀扶来谢。

至于博采众方是讲我们要向现代的名家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我认为,不论是哪一级的医生,或者书刊、杂志所载,甚至是民间流传的,只要其一方一药有效,益于病家,我们都要取其所长,化为己用。我曾向宋向元老先生求教过如何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肾炎水肿的经验。又如验方过敏煎,是我从杂志上看到的,非我所创,但经我体会和变化之后治疗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紫癜等病确实有效。1974年时在医院急诊室参加抢救一肝昏迷病人,家属举荐一民间验方,药味有十几种,我根据病情裁减为六味药,病人服后次日神志转清。后来在协和医院配制为成药“牛麝散”治疗多例肝性脑病和高热神昏患者颇有效验,变第二卷134成了我的经验。又如我治疗瘀血型糖尿病所用广木香、当归、益母草、川芎为主组成降糖活血方,并非我任意杜撰,而是有其来源的。有一种ABO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病,原因是母婴血型不合产生抗体后溶血,新生儿出生后全身黄染,存活率很低。西医用换血疗法,一般基层医院很难做到,所以认为有该病病史的妇女不宜再次怀孕。曾有一位新生儿溶血病的孕妇,再次怀孕后我院产科劝其中止妊娠,本人坚持不从。愈1年抱子复诊,母子均健,未出现过黄疸。询其原因系在孕期服当地某老中医的中药预防,成分就是上述五味药。北医大谢少文教授等进行药理研究发现该方确有抑制或者消除免疫性血型抗体的作用。我考虑糖尿病发病机理上有部分人与自身免疫有关,又结合诸多之血瘀见证,所以用其为主组成降糖活血方,取其既有活血化瘀之功又有抗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

三、用药如用兵《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历代兵家无不奉为至诫。医家治病,有如兵家打仗,用药用兵,均同此理。

所谓用药如用兵,意即医家治病须通晓药性,用之得当,则疾病立消,有如兵家用兵,用之得当,则旗开得胜。若医家不谙药性,用药不当,则不仅病邪不去,反伤正气,甚者贻误性命,有如兵家用兵不当,非但不能取胜,反而损兵折将,一败涂地。历代兵家常胜者,必善用兵;历代医家有名者,必善用药。著名已故医家施今墨先生在用药上颇有创新。施先生治病,常以两药相伍而用,名之曰对药,配伍得当,常能取得奇妙的功效。如黄芩单用可清肺胃之热,配伍白术则为保胎圣药;配伍半夏则可制胃酸。一味药经过巧妙配伍,能超出原有的功效,可见配伍用药是很有学问的。其它如桔梗配枳壳,二药一升一降,上下通达,可理气机;苍术配元参,二药一燥一润,一散一收,治消渴、降血糖等,这种例子很多,不一一枚举。关于对药配伍的方法,在古代医家亦不乏其例。张仲景在《伤寒论》桂枝汤中,以桂枝配白芍,二药一阳一阴,一表一里,一通一收以和营卫;生姜配大枣,二药一表一里,一辛一甘,既调营卫,又保胃气,其择药之精,组方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以上例子说明熟知药性,合理组方之重要性,临床医生切切不可忽视,这是学习中医重要的基本功,掌握了这项基本功,辨证准确,治疗中便可驾轻就熟,有如兵家通晓兵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如此方能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四、用药配伍发挥医家治病的主要武器是藉靠药物调整阴阳、扶正驱邪。中药有数千种之多,临床常用者亦有四百余味,每味药单用仅能起单一的治疗功效,只有合理配伍之后才能发挥多种治疗功效。

张仲景《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仅用九十多味药,治疗范围之广,令后人仰止,其关键是配伍严谨。缪仲淳《本草经疏》曰:“上古之人,病生于六淫者多,发于七情者寡。故其主治尝以一药治一病或一药治数病。今时则不然,七情弥厚,五欲弥深,精气既亏,六淫易入,内外胶固,病情殊古,则须合众药之所长,而又善护其所短,乃能苏凋瘵而起沉疴。”可见医家不仅要熟谙药性,而且要详究配伍,再参照现代某些药理研究成果,方可用之有效。余临证数十年,对用药配伍聊有心得,兹举十对药配伍为例示范于下,供同道参考。

1?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大肠经。苦能燥湿,寒能清热。能清肺、胃、大肠之火热兼有解毒、燥湿、止血、安胎作用。药理研究可抗菌、降压。配柴胡清少阳而退寒热往来;配白前、桑白皮清肺热而治咳嗽;配白术清热而治胎动不安;配黄连、葛根清大肠热而治湿热泻痢;配半夏和胃降逆而制酸;配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而治痈肿疗毒;配白茅根凉血而治鼻衄;配茵陈、金钱草利胆而治胆石症、胆囊炎。

2?黄连:性味大苦大寒性燥,归心、肝、胃、大肠经。尤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治湿热、火郁、热毒之要药。常治心火亢盛之烦热神昏、心烦失眠,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胃肠湿热之呕吐泻痢及热实之消渴症。配黄芩善治烘热多汗;配枣仁清心除烦而治不寐;配山栀泻火解毒而治痈肿;配干姜和胃降逆而治呕吐泛酸;配胆草清肝泻火而治目赤肿痛;配桂枝治上热下寒之口苦足冷;配羚羊角清热凉血而治高热神昏;配花粉、生地清胃火而治消渴。

3?黄芪:性味甘温,归肺、脾经。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其主要功效。又能外达肌表,护卫阳、实腠理以固表止汗,鼓舞正气以托毒生肌,温运脾阳以利水消肿。药理研究有利尿消肿、降低血糖、消尿蛋白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配地黄益气养阴、降低血糖而治糖尿病;配枳壳升清降浊而治脱肛;配当归气血双补治血虚贫血;配桂枝温运阳气治疮疡久不收口或下肢溃疡;配补肾药如川断、女贞子等治气血两亏、肾失摄纳之习惯性流产;配石韦治化疗后血象低下;配桔梗托疮生肌而排脓;配柴胡升阳举陷治头晕;配防己益气利尿治水肿;配苍白术益气健脾治久泻;配肉苁蓉益气润肠治老人气虚便秘;配芥穗炭、艾叶炭益气摄血治妇女崩漏。

4?桂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本药辛散温通,有温通一身之阳气,流畅气血的功效。可治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心悸水肿等症,不要把其功效只局限于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配麻黄辛温发汗而治太阳伤寒无汗;配白芍调和营卫而治太阳中风有汗;配柴胡解肌退热治发热身痛;配白术温阳降逆治寒饮上冲之眩晕;配防己、茯苓温阳利水治尿少浮肿;配羌活、独活祛寒蠲痹治风寒痹痛;配香附温通经脉治经闭、痛经;配五味子温通心阳治心悸怔忡;配黄芪温中健脾治虚寒胃痛;配仙灵脾温阳壮肾治阳痿、早泄。

5?桔梗:性味苦辛平,归肺经。能开宣肺气,利咽止痛,化痰排脓,导肠滞,启癃闭,治疗咳嗽痰喘,咽痛失音,胸膈满闷,肺痈吐脓等症,有“诸药舟辑”之称。配甘草为甘桔汤,利咽喉而治咽痛音哑;配黄芪排脓生肌而治咳吐脓血,疮疡不敛;配杏仁宣肺止咳而治咳喘多;配枳壳宣畅气机而治胸膈满闷;配萆?宣肺利水而治身体浮肿;配石韦、土茯苓利水通淋而治淋痛、尿道炎;配银花、地丁解毒消肿而治肺痈、肠痈。

6?川芎: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能温通血脉,辛散气滞,为“血中气药”,有活血行气功效。气血流行,血脉畅通,通则不痛,故又为止痛要药,尤其是顽固性头痛,可大量用至20克。常治气滞血瘀之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仆作痛、疮痈肿痛及风湿痛等症。配白芷、菊花辛温升散,清肝明目而治风寒头痛或肝热目昏;配当归、丹参活血行瘀而治肺心病及冠心病心绞痛;配羌活活血散寒而治肩背风寒痹痛;配白芷祛瘀消斑而治面部色素沉着斑;配香附活血行气可治经行腹痛;配桂枝温经活血可治经闭。

7?丹参: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专入血分而凉血散瘀,凉血而不致留瘀,散瘀而不致血液妄行。有凉血化瘀、清心除烦之功,主治妇女闭经、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心烦不寐,肝脾肿大等症,近年研究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故常用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配当归养血活血可治经闭;配元胡行气止痛可治痛经;配黄连凉血清心可治心烦失眠;配川芎行瘀止痛治瘀血头痛;配柴胡、牡蛎软坚消症治肝硬化肝脾肿大;配生山楂扩冠定痛治心绞痛;配刘寄奴、苏木破血通络治脉管炎;配三棱、莪术治腹部肿瘤。

8?生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能消食健胃,更长于消磨油垢内积,散瘀活血,用治消化不良之泻痢腹痛,亦治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生胃酸,降血脂,配神曲、麦芽醒脾开胃,治食欲不振或小儿停食;配槟榔消食化积治宿食不化,大便秘结;配川楝子、乌药治疝气疼痛;配川芎、当归治红细胞增多症;配红花化瘀治经闭和产后恶露不净;配丹参治血脂增高之心绞痛;配制首乌治胆固醇增多症;配乌梅治胃酸缺乏。

9?五味子:性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五味俱备,而酸独胜,《本草汇言》称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故主治久嗽虚喘,梦遗滑精,尿频遗尿,自汗盗汗,久泻不止,津伤口渴,心悸失眠等症。药理研究五味子对神经有双向调节作用,其核仁中有降转氨酶的有效成分,故打碎后用之有效。配麦冬生津止渴,宁心润肺治津伤口渴,心烦失眠;配熟地补肾固精治梦遗;配生牡蛎潜阳敛阴治自汗、盗汗;配枣仁养血安神治失眠多梦;配人参、蛤蚧益气定喘治肾虚久喘;配补骨脂温阳止泻治久泻;配益智仁、桑螵蛸固肾缩尿治滑精、遗尿,加入枳壳治尿失禁则效果更佳。

10?石菖蒲:性味辛温,入心、胃经。其气清爽芬芳,为宣气通窍之佳品。功用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化痰开窍,用于治疗湿阻中焦,气机不畅之胸脘闷胀、不思饮食以及湿浊蒙闭清窍而致的神昏、癫痫、痴呆等症,也可治疗耳鸣、耳聋、健忘。配佩兰芳香化浊而治脘痞不饥;配郁金解郁开窍、宣痹止痛可治气滞血瘀之心绞痛;配蝉衣启闭开窍可治耳鸣、耳聋;配远志交通心肾可治失眠、健忘;配生蒲黄化痰祛瘀可治中风舌謇;配辛夷宣肺通窍可治鼻塞不通;配羌活、路路通温通胞脉可治输卵管不通;配乌药化气启闭可治尿频不畅。

五、精通治则治法贵在应用辨证明确之后,选方用药之前,精通治则与治法至为重要,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中医的治则、治法丰富多彩,例如“上病取其下,下病取其上,上下之病取其中”的原则,我常用于指导治疗血证。即人体上部之出血如衄血、咯血、呕血等称为“病在上”,治宜用降气、降火的方法“取其下”,常选用苏子、代赭石、牛膝、大小蓟等降气引血下行的药物。人体下部之出血如尿血、便血、崩漏等称为“病在下”,治宜用升提、举陷的方法“取其上”,常选用柴胡、黑升麻、黑芥穗、生荷叶等轻清上浮的药物。如人体上下均出血,治疗惟有“取其中”,可选用独参汤或五味异功散为主,补中益气,中气旺则血自归经。施今墨先生曾治一人,暴怒伤肝,呕血盈碗,便血如注,脉微欲绝。乃用老山参二两炖汤频饮,结果一昼夜而血止。但并不能说治疗所有的血证都要采用上述方法,而是要正确理解上、中、下的含义,举一反三,指导临证。

又如中医有“热见热亲,寒见寒亲”的说法,其实是论寒热病证与寒热药物的关系。一般治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有时治温热病邪在肺卫而过用苦寒,则会发生阳热被阴寒格拒于内的“寒包火”现象,亦称“冰伏”。表被寒遏,内有郁热不得发泄,治疗不能再用常法,可根据“火郁发之”的治法,在大量清热药物中配以少量辛温透邪之品如麻黄、荆芥等,外透内清则病易速愈。可见治则治法要活泼泼的。

还有某些比较特殊的治法,如“肾病治胃,胃病治肾”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归纳出来的。胃为阳土,肾为阴水。肾者胃之关也,二者关系密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虽病位在肾,但常伴纳食不甘、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考虑从胃治疗,我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加菖蒲、佩兰、竹茹、旋复花等和胃降逆之品,亦称为培土制水法。溃疡病多年的患者主要病位在胃,但常会伴腰酸背痛,阳痿膝软等肾虚症状,当治胃不效时可改用治肾,我常以钟乳石方(药味见前)为主寒温并举,暖火生土。

六、桂枝汤方论桂枝汤为群方之冠,名医家均以“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论述其功用。个人体会桂枝汤实为健脾胃、和营卫的强壮剂。调和营卫根源于健脾和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营卫之气滋生于中焦脾胃,故曰脾主营,胃主卫。从《伤寒论》有关桂枝汤证诸条文来看大都具有脾胃症状。外邪侵袭人体受病,主要在于内因。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都说明正气不足以抗御外邪则易受病。正气即指脾胃之气,人体虽赖先天之肾气资生,但必须由后天脾胃之气不断补充。从药物功能来看,桂枝有解肌温通经脉的作用,药理研究桂枝含桂皮油,能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本草纲目》载白芍有“安脾肺,收胃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的作用。药理研究白芍能抑制胃液分泌。桂枝配白芍能调节胃液分泌(前者促进,后者抑制)。《本草纲目》载甘草可用于“温中下气、烦满短气……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药理研究甘草有解痉和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健胃止呕,助桂枝以行卫气;大枣调补脾胃,益气生津,助白芍以和营阴。可见方中五味药物,无一不是对脾胃起治疗作用。况原方后注云:“服已,更啜稀粥一盏,以助药力。”此藉谷气内充健胃则邪不复入。再从桂枝汤衍化出的方剂来分析,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方也都是温阳健胃的名方。

因此我认为桂枝汤之和营卫源于健脾胃,是扶正的强壮剂。常用其治疗由脾胃不足所引起的诸多病证及虚人感冒,取效理想。

七、补阳还五汤之应用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所创制治疗半身不遂的名方,体现出补气以活血的治则。

人体气血不可分割,气为血帅,血随气行,人所共知,所以从古至今的活血化瘀方剂总离不开气分药,不是补气便是行气,这方面在《医林改错》中得到充分发挥。我常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病在上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病在中的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病在下的深部静脉炎或栓塞,但必须是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者,而且有加减。如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开窍化痰;头痛头晕加茺蔚子、钩藤解痉熄风;血压增高加珍珠母、怀牛膝平肝潜阳;肢体麻木加?莶草、鸡血藤、桑枝、桑寄生;口眼歪斜加全蝎、白僵蚕;语涩言迟加菖蒲、生蒲黄、白术;痰涎壅盛加天竺黄、竹沥水、化橘红;下肢无力加千年健、十大功劳、桑寄生、金狗脊。治冠心病如胸闷短气加瓜蒌、薤白、枳壳、桔梗通阳宣痹;心痛频发加菖蒲、郁金、丹参、三七行气活血;心悸脉律不整加党参、麦冬、五味子、柏子仁益气养阴。治下肢深部静脉炎或栓塞如见肢冷者加麻黄、桂枝、川草乌等温通阳气;患处红肿者加金银花、蒲公英、黄柏等清热解毒;肢体水肿加益母草、泽兰叶、车前子、防己活血消肿;疼痛不能远行加苏木、刘寄奴、鸡血藤活血止痛。

八、治嗽四法宣降润收咳嗽之证,内伤外感,病因颇多,然其病位不离乎肺。盖肺位最高,主清肃之令,司一身之治节、百脉之朝会。外合皮毛,管连于喉,窍通于鼻,为诸气之海、呼吸之机也。故病则声嘶咳嗽气喘,虽似轻症,能酿大患。余见时医治嗽,不辨病情,不求病理,或谓嗽属“炎症”,动辄银花、连翘、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等大量清热解毒之剂滥施;或谓咳乃阴虚,随意川贝、枇杷叶、沙参、麦冬等滋润寒凉之品杂投,殊不知愈治愈嗽,数日之病延至数月不解。张景岳论治咳嗽云:“治表邪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它病。故忌寒凉收敛,经所谓肺欲辛者是也。治里证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所谓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是也。”此论颇有临床指导意义。余根据咳嗽诊治规律,曾拟出宣、降、润、收四个治疗法则,适用于咳嗽发展的各个时期,尚感得心应手,兹介绍于下:1?宣法:咳嗽多由外邪引起。六淫袭人,风为先导,皮毛先受,是谓表证。皮毛应肺,故多见寒热咳嗽、咽痒咽痛、咳呛频作、痰白不多、舌白苔、脉浮滑。此时当用宣法,宣者,宣解、宣散、宣透也,即用之以宣发在表在肺之邪,则肺气畅达,咳嗽遂止。常用自拟方:钩藤、薄荷、桑叶、菊花、前胡、白前、桔梗、杏仁、桑白皮、炙紫菀、甘草。胸闷痰多加厚朴、陈皮;咽喉肿痛加银花、连翘;头身痛加荆芥、防风;痰黄加鱼腥草、黄芩。

2?降法:邪袭肺卫,经用宣法,多可邪解咳平。但亦有表证已除,咳逆未止,甚则肺胀胸满、咳嗽多痰、气急上涌、咳呛频作、脉弦滑有力者,此时宜用降法,以使上逆之肺气得以清肃下降,常用五子定喘汤(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杏仁)加半夏、茯苓、前胡、旋复花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若内有停饮,咳喘气逆亦用苓桂术甘汤之属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3?润法:久咳不已,耗气伤津,燥咳无痰,甚则伤及血络而见痰带血丝,咽喉干痛,便干尿赤,胸胁刺痛,舌红,脉细数。宜用润法,滋肺胃之津液,清肺肝之邪火。常用沙参麦冬汤、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随证情轻重投之。可加川贝母、枇杷叶、黛蛤散等润燥化痰之品。若兼乏力神疲、气短不续是属气阴两伤,我喜用张锡纯升陷汤加沙参、麦冬、五味子、桑皮、杷叶等益气养阴,生津润肺。亦有肝强肺燥、木火刑金之咳嗽,症见咳嗽气逆、口咽干燥、心烦易怒、胸胁刺痛、舌红脉弦数,常用丹栀逍遥散加桑皮、地骨皮、沙参、麦冬、枇叶等清金制木,润肺宁嗽。

4?收法:咳嗽日久,咳而无力,短气不足以息,劳则加剧,伴头晕心悸、腰酸膝软,咳则遗尿,舌淡,脉沉细,此肺气亏损,金不生水,而致肾气不固,摄纳无权。此时宜用收法,收敛肺肾耗散之真气,纳气归元。常用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丸加生白果、益智仁、诃子肉、乌梅等养肺肾之阴以补敛耗散之气。若虚极欲脱者可用独参汤,急挽其气。

以上四法,次序不可前后颠倒,但也不能截然分开,有时两法可因病情合用,但有主次之分,贵在掌握时机,以免误治。

九、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他擅长治疗脾胃内伤疾病,注重以升阳益气为主调理脾胃升降,补脾以甘温为重,参以苦寒泻火而护元气,创制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等著名补脾胃方剂,开补土派之先河。我在治疗有些慢性病如眩晕、胸痹、低热、崩漏等疗效不佳时,常从调理脾胃而另辟途径,应手取效。

我认为中医的脾胃病不仅包括西医消化系统疾病,也包括其他系统有脾胃损伤的病证。

因脾胃之盛衰对肝、心、肺、肾四脏皆有影响,脾胃之气衰败,可以导致其它脏腑之气的衰败。

《脾胃论》云:“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周慎斋亦云:“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众。”所以,我治疗脾胃与肝、心、肺、肾四脏同病时,常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培土兼治四脏。如慢性肝炎患者症见肝区疼痛,口苦咽干,乏力腹胀,纳差便溏,用本方合逍遥散健脾疏肝,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见胸闷气短,心区隐痛,心悸乏力或脉律不整,嗳气打呃,用本方加生脉散、柏子仁、丹参、生山楂、菖蒲、郁金等益气养阴,活瘀止痛,心脾同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症见咳嗽痰多,动则气喘,胸闷少食,大便溏薄,用本方合三子养亲汤或止嗽散加减,健脾益气,化痰止嗽,培土生金;慢性肾炎或尿毒症患者,症见肢体浮肿,头晕耳鸣,纳差呕恶,腰酸尿少,治用本方加大黄、附子或合六味地黄汤化裁,健脾益肾,利水消肿,脾肾合治。

十、高血压用桂附辨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众多,但还没有发现一种药物或方法可以统治各种类型的高血压。

缘由其体质不同、病因复杂、病机多变,尤其是精神因素的影响甚大,故而调整机体阴阳气血之平衡相当重要。据说有的中医治疗高血压时,不敢应用肉桂、附子,认为用肉桂、附子等温热药物后能升高血压,于病情不利,不知此理论源自何处?盖古人云:“有是病就用是药。”高血压辨证属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时用温热药固然不宜,但若辨证属阴阳两虚、虚阳上浮者则非投桂附之剂不可,其临床特征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尿频便溏,肢麻浮肿。我曾治一老妪,患高血压有年,血压波动于23?4~26?0/13?0~14?3kPa,遍尝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之剂无效,询其腰酸膝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胖,脉弦。投桂附地黄汤加怀牛膝、桑寄生、夏枯草、钩藤等阴阳双补,温养命门。服药1周后血压即降至19?5/11?7kPa,足以说明中西医结合不能脱离辨证论治,孰谓治高血压不能用桂附?十一、心律失常证治一得心律不齐在脉象上中医称之为结脉、代脉或促脉。现代医生在病历上书写“脉结代”,把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对的。结脉是脉缓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代脉是有规律的间歇;促脉则是脉数而有不规律的间歇,所以结脉与代脉不能相提并论。结脉、促脉在临床常见,代脉则极为少见。

结脉多见于慢性病,促脉多见于热性病。

出现结脉必还伴有其他症状如胸闷、憋气、心悸、自汗、畏寒、浮肿或者气喘、怕热、咳嗽、胸痛、肢麻,舌质有淡、有暗、有瘀,从而可辨为“阴盛气结”、“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心阳不振”等不同证候。现在有些中医对心律不齐,不加辨证,统以炙甘草汤作为治疗心律不齐的“特效方”,其实炙甘草汤对于心气不足,心血亏损者效果较好,对于其他类型之心脏病则不适宜。我个人的经验是: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气滞血瘀者用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心阳不振者用真武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基本方;气血两亏者炙甘草汤为基本方。可随证加生脉散、柏子仁、桂枝、菖蒲、远志等强心之药。如确系冠心病之心律不齐,有时也用自拟葛红汤(药味见前)为主加减治之。

经验方

一、诃子亮音丸药物组成:诃子肉60克(生、煨各半)、苦桔梗60克(生、炒各半)、甘草60克(生、炙各半)、凤凰衣(即鸡蛋内层白色薄膜)30克、冰糖250克。

制法:将前四药共研极细末,再将冰糖置大铜锅内,加热熔化成糖稀,兑入药末,揉合为丸,如弹子大小,晾凉封储备用。

用法:每日数次,每次数丸,频频含化。

功用:宣肺亮音,利咽开窍。

适应证:外感风热、内热上蒸或过度用嗓而致急性咽喉炎、声带小结、声带充血。症见骤然发音不出或声音嘶哑、咽干不适。

二、四藤一仙汤药物组成:海风藤20克、络石藤15克、鸡血藤30克、钩藤10克、威灵仙10克、生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饭后服。

功用:祛寒除湿,散风通络。

适应证:风寒湿痹,气血阻滞而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行动不便,近之则痛剧。常见于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病。风痹加防风、秦艽;寒痹加炮附子、细辛;湿痹加防己、晚蚕砂;热痹加紫血散;关节变形加大蜈蚣、白僵蚕。

三、健脾益肾退肿汤药物组成:生黄芪30克、防己10克、生白术15克、桂枝10克、茯苓20克、车前草30克、旱莲草15克、川萆?15克、石韦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用: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适应证:面部或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乏力神疲,腰膝酸软,肢端不温,面白舌淡,脉来细弱。

四、芩连四物加味汤药物组成:黄芩10克、黄连5克、当归10克、生熟地各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用:养血平肝,调和冲任。

适应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属于血虚肝旺,冲任失调者,症见烘热汗出,每日数次,心烦易怒,口咽干燥,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淡或红,脉细弦。

五、促孕基本方药物组成:广木香30克、当归30克、益母草90克、赤白芍各30克、川芎30克、五味子30克、女贞子30克、菟丝子30克、枸杞子30克、车前子30克、覆盆子30克、韭菜子30克、蛇床子20克、川续断60克、紫河车60克、肉苁蓉60克。

制法: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约10克。

用法:每服1丸,每日三次,白开水送服。

功用:补肝肾精,调经促孕。

适应证:男女不育症属肝肾精亏,气血不调者。男子精液常规可见精子数量减少,活动度低下;妇女可因子宫发育不全、卵巢功能低下或输卵管炎性阻塞而久不受孕。后者可去川芎加羌活30克、菖蒲30克、路路通30克。本方亦可治疗妇女产史不良、习惯性流产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铁涛教授对各家学说的实践与发挥
黄芪的配伍与临床应用
心梗脑梗,都有一个病根儿!抓住了,你就有救了
用药经验漫谈
UC头条:附子药对(4)——黄芪配附子之方剂介绍
辨治小儿汗证中医典型病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