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用方剂

 一、荆防败毒散合三拗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散剂或汤剂):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川芎15克

茯苓15克    羌活15克    独活15克

柴胡15克    前胡15克    枳壳15克

桔梗15克    甘草10克    麻黄15克

杏仁10克    葛根30克

2、功效:

(1)宣肺散寒:除湿止痛,祛风止痒,止带杀虫。

(2)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过敏。

3、适应证:风寒挟湿、肺气不宣。

4、注意:(1)个别病人服后出现轻度腹泻,则加干姜15克。(2)用治鼻炎、鼻窦炎,加苡仁30克,扁豆30克,苍术15克;真菌感染,再加黄柏30克,赤小豆30克。(3)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小儿4~6克,一日3次。(4)汤剂则小儿剂量酌减。

二、荆防败毒散合三拗汤补中益气汤阳和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川芎5~10克

茯苓5~10克   羌活5~10克   独活5~10克

柴胡5~10克   前胡5~10克   枳壳5~10克

桔梗5~10克   甘草3~5克    麻黄5~10克

杏仁3~5克    葛根5~20克   党参10~20克

黄芪10~20克  当归5~10克   炒白术5~10克

陈皮5~10克   升麻5~10克   熟地5~10克

鹿角霜5~10克干姜5~10克   肉桂5~10克

白芥子5~10克

2、功效:

(1)脾肾双补,宣肺散寒,化痰除湿,止咳平喘,祛风止痒。

(2)抗呼吸系统感染、抗过敏,调节免疫。

3、适应证:脾肾阳虚、风寒挟湿。

4、注意:(1)对应药量比例配方,最低剂量为小儿剂量,最高剂量为成人汤剂。(2)个别患者初次服用可出现腹胀、腹泻,超过4次/日者可停服或改为日服2次。(3)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小儿4~6克,每日3次。

三、葛根汤加杏仁合吴茱萸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葛根30克     麻黄15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大枣30克     生姜30克

杏仁10克     甘草10克     吴茱萸15克

党参30克     干姜15克     荜茇15克

三仙各30克

2、功效:发散风寒,温胃止呕,和中止泻,温胃止痛,消胀行气。

3、适应证:肝经、胃经、太阳经寒重。

4、注意:(1)服药时有一过性烧灼感,个别患者初服药后不易入睡,可继服,1~2天即消失。(2)用治胃肠型感冒,服后腹泻加剧者,改用荆防败毒散合三拗汤加干姜即可。(3)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小儿服3~6克,每日3次。

四、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20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炒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炙甘草5克    法半夏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干姜10克

大枣20克     荜茇10克     三仙各30克

2、功效:

(1)补中气、调和脾胃寒热,和中止痛。

(2)调节胃肠道动力,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适应证:中气虚,脾胃寒热不和,为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指溃疡的基本方。

4、注意:(1)个别患者出现腹泻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少腹逐瘀汤。(2)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儿童3~6克,每日3次。

五、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少腹逐瘀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20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炒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炙甘草5克    法半夏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干姜10克

大枣20克     荜茇10克     小茴香10克

玄胡10克     五灵脂10克   没药5克

川芎10克     蒲黄10克     官桂10克

赤芍10克     三仙各30克

2、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脾胃寒热,散寒祛瘀,止泻止痛。

3、适应证:中气虚,脾胃寒热不和。胃炎、慢性胃肠炎、胃痛腹痛大便次数增多者;合并胆石胆囊炎,或妇科炎症,或泌尿系结石、感染等。

4、注意:(1)个别患者服后头一、二天有头昏头痛不适,过后则消失,可继服。(2)出现便秘者,可改为日服二次,或改用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阳和汤。(3)散剂成人剂量每次服7~10克,日服3次。

六、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阳和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20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炒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炙甘草5克    法半夏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干姜10克

大枣20克     荜茇10克     熟地10克

鹿角霜10克   肉桂10克     麻黄10克

白芥子10克   三仙各30克

2、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脾胃寒热,脾肾双补。

3、适应证:中气虚、脾胃寒热不和,胃炎伴有慢支炎、过敏性咳嗽、乙肝,糖尿病或高血压病等。

4、注意:散剂成人剂量7~10克/次,日服3次。

七、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阳和汤少腹逐瘀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15克     黄芪15克     当归8克

炒白术8克    陈皮8克      升麻8克

柴胡8克      炙甘草5克    法半夏8克

黄连8克      黄芩8克      干姜8克

大枣15克     荜茇8克      熟地8克

麻黄8克      白芥子8克    小茴香8克

玄胡8克      鹿角霜8克    肉桂8克

五灵脂8克    没药5克      川芎8克

蒲黄8克      官桂8克      赤芍8克

三仙各20克

2、适应证:中气虚,脾胃寒热不和,脾肾阳虚,血瘀寒凝。

3、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脾胃寒热,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4、注意:散剂成人7~10克/次,日服3次。

八、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20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炒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炙甘草5克     法半夏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干姜10克

大枣20克     荜茇10克      厚朴10克

茯苓10克     生姜10克      紫苏15克

三仙各30克

2、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脾胃寒热。

3、适应证:中气虚,脾胃寒热不和,慢性胃炎、慢性咽炎、咽喉炎、声带小节。

4、注意: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日服3次。

九、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桂枝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20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炒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炙甘草10克   法半夏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干姜10克

大枣20克     荜茇1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浮小麦30克

三仙各30克

2、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脾胃寒热,调和营卫。

3、适应证:胃炎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4、注意: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日服3次。

十、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膈下逐瘀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15克     黄芪15克     当归8克

炒白术8克    陈皮8克      升麻8克

柴胡8克      炙甘草5克    法半夏8克

黄连8克      黄芩8克      干姜8克

大枣15克     荜茇8克      桃仁8克

丹皮8克      赤芍8克      乌药8克

玄胡5克      川芎8克      五灵脂8克

红花8克      枳壳8克      香附8克

三仙各20克

2、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脾胃寒热,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3、适应证:胃炎并冠心病或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

4、注意:散剂成人每服7~10克,日服3次。

十一、小儿疳气方(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10克     黄芪10克     当归5克

炒白术5克    陈皮5克      升麻5克

柴胡5克      炙甘草3克    法半夏5克

黄连5克      黄芩5克      干姜5克

大枣10克     荜茇5克      三仙各20克

红豆蔻5克    草豆蔻5克    白蔻5克

砂仁5克      隔山撬5克    使君子5克

2、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脾胃寒热,化疳杀虫,开胃健脾。

3、适应证:小儿疳气。

4、注意:散剂儿童每次服3~5克,日服3次。汤剂每服50~100毫升,日服3次。

 

 

十二、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甘麦大枣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党参30克     黄芪30克     当归15克

炒白术15克   陈皮15克     升麻15克

柴胡15克     炙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大枣30克     生姜15克

浮小麦30克   干姜15克     三仙各30克

2、功效:补益中气,调和营卫,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固表止汗。

3、适应证:中气虚,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过度,自汗,便秘,气胃。

4、注意:散剂成人每服7~9克,日服3次。

十三、补中益气汤合阳和汤:

1、药物组成和剂量

党参30克     黄芪30克     当归15克

炒白术15克   陈皮15克     升麻15克

柴胡15克     炙甘草10克   熟地15克

鹿角霜15克   干姜15克     肉桂15克

麻黄15克     白芥子15克

2、功效:

(1)温补脾肾之阳,散寒除湿,强筋健骨。

(2)促进蛋白合成,增强蛋白质生物活性,修复组织细胞,保护细胞膜,抗过敏,调节免疫,降糖降压降血脂,抗肿瘤。

3、适应证:脾肾阳虚、寒湿偏重。

4、注意:(1)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日服3次。(2)月经量多者慎用或避用(月经期),经期已过则可继服。

十四、补中益气汤合阳和汤少腹逐瘀汤:

1、药物组成和剂量:

党参20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炒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炙甘草5克    熟地10克

鹿角霜10克   干姜10克     肉桂10克

麻黄10克     白芥子10克   小茴香10克

玄胡10克     五灵脂10克   没药5克

川芎10克     蒲黄10克     官桂10克

赤芍10克

2、功效:温补脾肾之阳,散寒止痛,活血化瘀,强筋健骨,消肿止痛,通二便。

3、适应证:脾肾阳虚,血瘀寒凝。

4、注意:散剂成人每服7~10克,日服3次。

十五、补中益气汤合少腹逐瘀汤:

1、药物组成和剂量:

党参30克     黄芪30克     当归15克

炒白术15克   陈皮15克     升麻15克

柴胡15克     炙甘草10克   小茴香15克

干姜15克     玄胡15克     五灵脂15克

没药10克     川芎15克     蒲黄15克

官桂15克     赤芍15克

2、功效:

(1)益气活血、散寒止痛。

(2)抗泌尿生殖系、消化道感染。

3、适应证:气虚血瘀寒凝。

4、注意: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日服3次。

十六、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

1、药物组成和剂量:

党参20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炒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炙甘草5克     茯苓10克

远志10克      石菖蒲10克    酸枣仁10克

山茱萸10克    木香10克      龙眼肉10克

大枣20克      生姜10克      柏子仁10克

五味子10克    夜交藤30克

2、功效:补益心脾气血,养心安神。

3、适应证:心脾血虚,心神失养。

4、注意: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日服3次。

十七、阳和汤合身痛逐瘀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熟地10克     鹿角霜10克     干姜10克

肉桂10克     麻黄10克       白芥子10克

炙甘草5克    淮牛膝20克     地龙10克

羌活10克     秦艽10克       香附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黄芪20克

苍术10克     黄柏15克       五灵脂10克

桃仁5克      没药5克        红花5克

2、功效:补肾壮阳,活血散寒、化瘀止痛。

3、适应证:脾肾阳虚、血瘀寒凝,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4、注意: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日服3次。

十八、资生丸:

1、药物组成与剂量:

三仙各30克   红豆蔻10克   草豆蔻10克

陈皮10克     芡实20克     苡仁20克

莲米20克     黄连10克     白蔻10克

党参20克     茯苓10克     炒白术10克

炙甘草5克    藿香15克     厚朴15克

山药20克     桔梗10克     泽泻10克

扁豆20克

2、功效:

(1)健脾开胃、和中止呕、资生生机;

(2)升白细胞,保肝降酶,对抗放疗、化疗之毒副作用。

3、适应证:脾虚湿阻,中州失运。

4、注意: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一日3次。

十九、香砂六君子汤合桂枝汤甘麦大枣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砂仁15克     木香15克     党参30克

炒白术15克   茯苓15克     法半夏15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大枣30克     生姜15克

浮小麦30克   干姜15克     三仙各30克

2、功效:健脾和中,调和营卫,化痰止咳。

3、适应证:脾虚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过敏性咳嗽久治不愈者,小儿厌食多汗、营养不良。

4、注意: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儿童3~6克,一日3次。

二十、藿朴夏苓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藿香10~15克  厚朴10~15克   法半夏10~15克

茯苓10~15克  杏仁5~10克    白蔻10~15克

苡仁20~30克  淡豆鼓10~15克 猪苓10~15克

泽泻10~15克  荷叶10~15克   芦竹根20~30克

桔梗10~15克  扁豆20~30克

2、功效:宣通气机,散寒除湿,和中利水。

3、适应证:寒湿困脾。

4、注意:散剂成人每次服7~10克,儿童3~6克,一日3~5次,最低量为儿童剂量。

二十一、定喘化痰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银杏20~30克   麻黄6~10克     款冬花6~10克

法半夏6~10克  桑白皮10~15克  青蒿10~15克

黄芩6~10克    槟榔6~10克     鸡内金20~30克

厚朴10~15克   枳实10~15克    枳壳6~10克

桔梗6~10克    甘草5克         芦根10~15克

杏仁5~10克    苏子5~10克     荆芥10~15克

防风10~15克   三仙各20~30克

2、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3、适应证:痰热阻肺,呼吸系统感染较重。

4、注意:(1)此方出自成都某中医大夫之手,有医生用笔者常用之荆防败毒散合三拗汤补中益气汤阳和汤,同时用激素与抗生素治一喘息性支气管炎住院病人,无效。发热、咳喘、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出院求治于某大夫,服此定喘化痰汤一周而愈,故纳此方,临床屡验。(2)散剂成人每服7~10克,儿童4~6克,一日3~5次。

二十二、葛根汤加杏仁:

1、药物组成与剂量:

葛根30克     麻黄15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大枣30克     生姜15克

杏仁10克     甘草10克

2、功效:发散风寒。

3、适应证: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强痛或呕吐、喷涕、无汗体壮,发热而手指冷。

4、注意:本方系陈绍宏教授将仲景葛根汤与麻黄汤合方而成,不论季节,若属风寒感冒,则但用本方有效,往往一剂而愈。发热而手指冷,是风寒感冒之重要标志之一,笔者临诊,掌握手指。若风寒挟湿,多有头昏鼻阻,适宜选荆防败毒散合三拗汤。

二十三、防风通圣散:

1、药物组成与剂量:

防风15克     生大黄15克   芒硝15克(后下)

荆芥15克     麻黄15克     栀子15克

白芍15克     连翘30克     甘草5克

桔梗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石膏30克     滑石30克     薄荷15克

黄芩15克     生白术15克

2、功效:解表清里、败毒止痒。

3、适应证:热毒充斥表里,皮疹红肿而痒不休;蜂蛰皮肤红肿危及生命者,速用此方重用芒硝60克,以腹泻而停服。

二十四、桂附理中汤合丁萸理中汤:

1、药物组成与剂量:

肉桂15克     制附片30克(先煎熟1小时)

党参30克     炒白术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10克   丁香15克     吴茱萸15克

荜茇15克     三仙各30克

2、功效:温中祛寒,救逆止痛。

3、适应证:寒胃、外伤或手术后腹胀不失气者。

4、注意:只作汤剂,不作散剂。因附片量大而应久煎。

笔者临诊的常用方剂仅此二十余种,但应对多种急、  慢性疾病,多种急慢性疾病用方多不出这二十余种之列,抓住本质,谨守病机,以不变应多变,以多变应不变。过去以往,笔者总以为中医辨证论治就是仅抓个体差异,所以应该方方不同,方可体现辨证论治。但这是对辨证论治的误解。

上述合方复方为笔者常用之方,运用自当灵活,有时用之不效者,自当再审病机。如胃炎胃脘疼痛,西医胃镜检查有胃粘膜之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点,用补中益气汤合半夏泻心汤而无效者,当从寒胃、气胃论之,改用葛根汤加杏仁合吴茱萸汤或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甘麦大枣汤治之,当分析不效之由到底出在哪个环节。又如感冒咳嗽,一般以荆防败毒散合三拗汤可愈,或用荆防败毒散合三拗汤补中益气汤阳和汤,或定喘化痰汤均可治愈。仍不效者,当属寒湿困脾,改用藿朴夏苓汤则效。

漢方主要處方解說
1 安中散──胃痛、胃潰瘍、慢性胃炎、胃酸過多症 2
安中散加茯苓──前方證伴有悸動 3
2 茵陳蒿湯(茵陳湯)──黃疸、血清肝炎、蕁麻疹、 口腔炎 4
菌陳五苓散──黃疸、腹膜炎 5
3 痿證方──下肢無力症、腳氣、脊髓癆、小兒麻痹 8
4 胃風湯──慢性結腸炎、慢性直腸炎、慢性下利症 10
5 溫經湯──月經不調、帶下、陰道不定期出血、不孕 症、手掌角化症 13
6 溫清飲──諸出血、皮膚瘙癢症、慢性濕疹、尋常性 幹癬、掌蹠膿皰症、貝切特氏綜合征 15
7 溫膽湯──不眠症、心悸亢進、氣郁證、神經官能症 24
竹茹溫膽湯(略說75)、千金溫膽湯、清心溫膽湯 ──用於諸不眠症 25
8 越婢湯──腎小球腎炎、皮膚病性腎炎、下肢關節炎、 腳氣 27
越婢加半夏湯──喘息、腳氣 28
9 越婢加術湯──腎小球腎炎、腎病、腳氣、關節風濕 病、眼充血、濕疹 29
10 延年半夏湯──慢性胃炎、 胃潰瘍、 肋間神經痛、 不食病 32
11 黃  甲散──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肺炎 36
秦艽扶羸湯、秦艽 甲散──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 36
12 黃芩湯──急性腸炎、消化不良症 38
13 黃土湯──諸出血、白血病、貧血、神經症(陰證) 40
14 黃連阿膠湯──諸熱性病、諸神經症、諸出血、皮膚 瘙癢症(虛熱症) 42
15 黃連解毒湯──諸熱性病、諸神經症、諸出血、皮膚 瘙癢症(實熱證) 45
溫清飲 (解說6) ──諸出血、 皮膚瘙癢症、 貝切特氏 綜合征 46
16 黃連湯──急性胃腸炎、胃酸過多症、宿醉、口腔炎 49
17 乙字湯──痔核、痔出血、脫肛、皮膚病內攻之神經 症 52
18 藿香正氣散──夏瘦、 中暑、 急性胃腸炎、 夏月下利 53
19 葛根黃連黃芩湯──赤利、疫利、急性腸炎、肩酸痛、 高血壓病 55
20 葛根湯──諸熱性病、感冒、肩酸痛、耳鼻喉科疾患、 皮膚疾患 58
21 瓜蔞薤白半夏湯──冠心病、心髒神經症、心肌梗塞、 肋間神經痛 62
22 瓜蔞枳實湯──急性與慢性支氣管炎、肋間神經痛、 喘息 64
23 加味逍遙散(丹梔逍遙散)──更年期障礙、血脈症、 婦女神經症、肝硬化 67
24 甘草幹姜湯(二神湯、二宜丸)──尿頻、夜尿症、 流涎症、震驚症、寒症 71
25 甘草湯(獨勝散、忘憂湯)──胃痙攣、痔痛、痙攣 性咳嗽、諸中毒 74
26 甘草附子湯──關節風濕病、 關節炎、 神經痛、 脫癰 78
27 甘麥大棗湯── 病、神經官能症、夜啼症、癲癇、 舞蹈病、子宮痙攣 81
28 歸脾湯──諸貧血、諸出血、諸神經症、囊腫腎、 白血病、斑替氏病 84
加味歸脾湯──歸脾湯證略有熱象者 85
29 芎歸膠艾湯(膠艾湯)──諸出血、子宮出血、紫 斑病、貧血 87
30 芎歸調血飲──產後調理、產後神經症、血脈症、 血腳氣、 病 90
31 九味檳榔湯──腳氣、神經症、高血壓病、心髒神 經症 95
32 荊芥連翹湯──中耳炎、上頜竇化膿症、神經衰弱、 禿發症 98
33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桂姜棗草黃辛附湯) ──神經痛、腰痛、腰扭傷、癌腫、脫癰 101
34 桂枝湯(陽旦湯)──感冒、神經痛、風濕病、神 經衰弱、偏頭痛 105
桂枝加芍藥湯──腹膜硬結、腹膜粘連疼痛、腹痛 105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前方證有便秘者 106
桂枝加葛根湯──肩酸痛 106
桂枝加黃 湯──盜汗、自汗、多汗症、皮膚病 106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桂枝湯證兼喘咳者 106
桂枝加附子湯──小兒麻痹、半身不遂、神經痛 106
桂枝加術附湯──關節炎、風濕病、神經痛 106
桂枝加龍牡湯──陰痿、夜尿症、神經衰弱 106
35 桂枝人參湯──急性腸炎、 結腸炎、 偏頭痛、 習慣 性疼痛 108
36 啟脾湯──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症、腸結核 111
37 桂枝茯苓丸(催生湯、奪命丹“丸”)──諸婦科 疾患、皮膚科、眼、神經性疾患等 113
38 五積散──胃腸炎、腸神經痛、風濕病、寒證、腳 氣、胃潰瘍 118
39 吳茱萸湯──頭痛、習慣性頭痛、偏頭痛、胃下垂 症、子癇 122
40 香蘇散──感冒、神經衰弱、食魚中毒、血脈症 125
正氣天香湯──急腹痛、神經性腹痛 126
41 五苓散──水逆症、胃腸炎、腎小球腎炎、腎病、 頭痛、偏頭痛、宿醉、陰囊水腫 128
42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胃下垂症、 鼓腸、 腹滿  133
43 柴葛解肌湯──流感、肺炎、諸熱性病 135
44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神經衰弱、血脈症、不眠症、 高血壓病、巴塞杜氏病 137
45 柴胡桂枝湯──感冒、胃痛、胃潰瘍、膽石症、胰 腺炎、肝炎 141
46 柴胡桂枝幹姜湯──感冒、肺結核、肺炎、肝炎、 心悸亢進 144
47 柴胡清肝湯──小兒腺病體質、肺門結核、扁桃體 炎 147
48 三黃瀉心湯(瀉心湯)──腦溢血、諸出血、高血 壓病、神經症、口腔炎 150
大黃黃連瀉心湯──前症炎症充血輕者 151
49 酸棗仁湯(酸棗湯)──不眠症、 神經衰弱、 健忘 症 155
50 三物黃芩湯──產褥熱、肺結核、不眠症、子宮出 血、四肢煩熱 157
51 滋陰降火湯──肺結核、肋膜炎、腎盂腎炎、腎結 核 160
52 紫雲膏(潤肌膏)──幹癬、角化症、汗皰、雞眼、 疣、胼胝、皸裂、燒傷 162
53 紫丸──食中毒、胃腸炎、赤利、疫利、頭瘡、尿 毒症、腳氣、肺水腫 166
54 紫根牡蠣湯──乳腺癌、頸部淋巴結腫、肺壞疽、 梅毒性皮膚病 170
55 四逆散──膽囊炎、膽石症、胃炎、胃酸過多症、 鼻炎 172
56 四逆湯──感冒、下利、吐瀉病、急性食物中毒、 呃逆、心髒衰弱 175
通脈四逆湯──四逆湯證寒冷甚、裏寒外熱者 176
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證有下利、手足厥冷、心 下痞鞭者 176
茯苓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證之心下悸、小便不 利、煩躁甚者 176
57 四君子湯──胃腸虛弱、貧血、食欲不振、嘔吐、 脫肛 180
喘四君子湯──喘息、肺氣腫、支氣管擴張 180
58 四物湯──婦女諸病、產前產後、月經不調、血脈 症、皮膚病 183
四物湯腳氣加減方──產後血腳氣 183
痿躄加減方──脊髓骨骨疽、脊髓炎 183
八珍湯──貧血、諸病後衰弱 183
七物降下湯──高血壓病 184
八物降下湯──高血壓病 184
59 梔子豉湯──黃疸、食道狹窄、不眠症、神經官能 症、口腔炎、胃炎、出血 185
梔子甘草豉湯──肺炎、肛門瘙癢、梔子豉湯證少 氣急迫者 187
梔子生姜豉湯──梔子豉湯證伴有惡心、嘔吐者 187
60 炙甘草湯(複脈湯)──心髒瓣膜病、不整脈、巴 塞杜氏病、產褥熱 189
61 芍藥甘草湯(去杖湯)──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 痛、五十肩、腎石疝痛、胃痙攣、腸梗阻、腳弱 192
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甘草湯證伴有惡寒、麻術、 汗出者 194
芍藥甘草湯合豬苓湯──腎結石 194
62 十全大補丸──諸貧血症、產後衰弱、癰疽後、骨 疽、子宮癌、腎結核 197
63 十味敗毒湯──癰、癤、濕疹、變態反應性皮膚炎、 乳腺症、汗皰 200
荊防敗毒散──十味敗毒湯 200
64 十六味流氣飲──乳腺症、乳腺癌、甲狀腺腫、頸 部淋巴結腫、癰疽、鞭韃症 202
65 潤腸湯──習慣性便秘、動脈硬化症 209
66 消風散──頑固濕疹、蕁麻疹、汗皰、皮膚瘙癢症 211
67 小陷胸湯──支氣管炎、 肋膜炎、 膿胸、 胃酸過多症 215
大陷胸湯──心髒神經症、腳氣沖心、急性肺水腫 215
68 小建中湯──改善小兒虛弱體質、夜尿症、腹股溝 疝、腹痛、虛勞病 217
黃 建中湯──盜汗、痔瘺、骨疽、慢性潰瘍 218
當歸建中湯──婦女腹痛、 痛經、 骨疽、 坐骨神經痛 219
歸 建中湯──骨疽、癰疽、化膿症 219
69 小柴胡湯(三禁湯)──急性熱病、胸部疾患、肝膽 胃疾患、頸項部疾患、神經性疾患 222
柴陷湯──肋膜炎 224
柴苓湯──腎炎、浮腫 224
小柴胡湯合四物湯──產褥熱、腎炎 224
小柴胡合半夏厚樸湯──喘息、神經官能症 224
小柴胡合香蘇散──卡他性中耳炎 224
70 小青龍湯──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喘息、肺氣腫、 百日咳、浮腫、腎炎、變態反應性鼻炎 228
小青龍湯加杏仁石膏──煩躁比前症更嚴重 230
71 小半夏加茯苓湯──妊娠嘔吐、嘔吐、胃炎 232
72 淨腑湯──慢性腹膜炎、小兒脾疳、幼兒急癇、消化 不良症 236
73 神秘湯──支氣管喘息、小兒喘息、肺氣腫 239
74 秦艽 甲湯──肺結核、肋膜炎後、流感後 243
75 真武湯(玄武湯)──陰證之感冒、 胃腸疾患、 腎、  心、神經諸疾患 245
真武湯合生脈散──前症心髒衰弱加重、 伴有咳嗽者  247
76 參苓白術散──慢性胃腸炎、慢性下利症、消化不良 症、腸結核 250
77 清上蠲痛湯──諸頭痛、上頜竇腫瘤、偏頭痛、三叉 神經痛、腦腫瘤頭痛 253
78 清上防風湯──頭部濕疹、 顏面充血、 面皰、 酒渣鼻 262
79 清心蓮子飲──腎結核、急性淋疾、慢性膀胱炎、腎 盂腎炎 264
80 清熱補氣湯──口腔炎、舌炎、鵝口瘡 266
81 清熱補血湯──口腔潰瘍、 鵝口瘡、 貝切特氏綜合征  269
82 千金內托散──癰疽、痔瘺、骨疽、多發性肌炎 272
83 清肺湯──急性與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肺炎、 支氣管擴張症、喘息 274
84 旋複花代赭石湯──胃酸過多症、胃擴張症、胃潰 瘍、胃癌、幽門狹窄症、胃下垂症 277
85 走馬湯──卒中、腳氣沖心、尿毒症、破傷風、打 撲休克 280
86 疏經活血湯──肌肉風濕病、關節炎、坐骨神經痛、 腳氣 284
87 蘇子降氣湯(紫蘇子湯)──慢性支氣管炎、喘息 性支氣管炎 286
88 續命湯──腦溢血、腦軟化症、神經痛、關節炎、 喘息 288
89 大黃附子湯──腎結石、膽石症、坐骨神經痛、遊 走腎 291
90 大黃牡丹皮湯──闌尾炎、痔核、肛門周圍膿瘍、 赤利 295
腸癰湯──炎症和化膿較前方證輕 295
91 大建中湯──腸狹窄症、 腸扭轉、 腸蠕動不安、 胃下 垂症 299
92 大柴胡湯──熱性傳染病、喘息、高血壓病、胃炎、 膽石症、肝炎 303
93 大承氣湯──熱性病、高血壓病、腳氣沖心、狂症、 食物中毒 308
94 大青龍湯──肺炎、風眼、結膜炎、腦膜炎、浮腫 311
95 大防風湯──慢性關節風濕病、 脊髓病、 腳氣、 產後 痿NB456 314
96 托裏消毒飲──癰疽、 化膿性腮腺炎、 多發性皮炎、  骨疽 316
97 竹葉石膏湯──胃炎、 支氣管炎、 喘息、 肺氣腫、  糖尿病 318
98 治頭瘡一方(大芎黃湯)──小兒頭部濕疹、胎 毒、諸濕疹 321
99 鉤藤散──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症、更年期障礙、 眩暈、美尼爾氏綜合征 323
100 豬苓湯──腎小球腎炎、腎病、腎結石、膀胱炎、 腎結核、尿道炎 325
豬苓湯合芍藥甘草湯──腎結石 326
豬苓湯合四物湯──腎、膀胱結石之出血 326
101 抵當湯(丸)──閉經、子宮肌瘤、脫疽、發狂、 健忘症 329
102 桃核承氣湯(桃仁承氣湯)──婦科諸疾患、神經 疾患、皮膚疾患等 332
103 桃花湯──赤利、結腸炎、直腸潰瘍、直腸癌、 痔瘺 336
104 當歸飲子(當歸飲)──皮膚瘙癢症、癢疹、慢性 濕疹 338
105 當歸四逆湯──凍瘡、脫疽、雷諾氏病、腸疝痛、 腰痛 341
106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凍瘡、 脫疽、 雷諾氏 病、疝氣 344
107 當歸芍藥散──婦科諸疾患、胃、心、腎疾患 349
108 騰龍湯──肛門周圍炎、睾丸炎、前列腺炎、子宮 肌瘤、腎結石 353
109 二陳湯──嘔吐、眩暈、惡阻、宿醉 355
二陳湯惡阻加減──妊娠惡阻 355
五虎二陳湯──小兒喘息 356
110 女神散(安榮湯)──血脈症、產前後諸病、頭 昏眼花 357
清心湯──血脈症 358
111 人參湯(理中湯)──胃腸炎、胃下垂症、胃潰 瘍、惡阻、下利 359
附子理中湯──陰證下利、寒證 360
112 排膿散──癰、癤、淋巴結炎、瘭疽、齒槽膿漏、 面皰、腦腫瘤 362
113 排膿湯──癰、癤、潰瘍、漏管、齒槽膿漏、肺 膿瘍 365
114 伯州散──癰、蜂窩織炎、乳房炎、痔瘺、中耳 炎、骨疽 367
115 麥門冬湯──支氣管炎、喘息、肺炎、咽喉炎、 百日咳、喉頭結核 370
116 八味地黃丸(料)(腎氣丸、八味腎氣丸、崔氏 八味丸、八味丸)──腎諸疾患、膀胱疾患、 糖尿病、白內障  373
牛車腎氣丸──腰痛顯著、小便不利者 375
117 八味帶下方──帶下、子宮實質炎、陰道滴蟲 377
118 半夏厚樸湯(四七湯、大七氣湯)──諸神經疾 患、胃疾患、嗄聲 379
119 半夏瀉心湯──胃炎、胃酸過多症、胃下垂症、 口腔炎 383
生姜瀉心湯──心下痞、不快感甚、燒心、噯氣者 384
甘草瀉心湯──神經性強、下利、腸鳴者 384
120 半夏白術天麻湯──頭痛、眩暈、習慣性頭痛、美 尼爾氏綜合征 387
121 白虎湯──諸熱性病、糖尿病、狂躁、皮膚瘙癢症 390
白虎加桂枝湯──表證甚、上沖顯著者 391
122 白虎加人參湯──諸熱性病、糖尿病、腦出血、皮 膚病 393
123 茯苓飲──胃弛緩症、留飲症、胃下垂症 396
124 茯苓杏仁甘草湯──喘息、肺氣腫、冠心病、食道 狹窄 398
茯苓杏仁甘草湯合利膈湯──食道癌之咽下困難、 吐黏涎 399
125 茯苓澤瀉湯──胃弛緩症、胃擴張症、胃癌、腹水 401
126 附子湯──神經痛、風濕病、關節炎、濕疹、浮腫、 口腔炎 403
127 附子粳米湯──腸疝痛、幽門狹窄、胃潰瘍、膽石 症、腹膜炎 405
解急蜀椒湯──疝氣、腹痛嘔逆 406
128 分消湯──滲出性腹膜炎、腎炎、腎病、腹水、鼓 脹、肝硬化 408
實脾飲──較前方證偏虛者 408
分消湯合小柴胡湯──肝硬化腹水 409
129 平胃散──胃炎、黃胖病、喘息 410
不換金正氣散──胃腸炎、胃腸型感冒、水腫 411
胃苓湯──急性胃腸炎之下利 411
加味平胃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411
香砂平胃散──前方證較重者 411
平胃散加減方──慢性胃炎、胃潰瘍、胃酸過多症 411
130 變制心氣飲──心源性喘息、慢性支氣管炎、冠心 病類似症 413
131 防己黃 湯──腎小球腎炎、腎病、陰囊水腫、肥 胖症、多汗症 416
132 防己茯苓湯──腎小球腎炎、腎病、妊娠腎、尿 毒症、震顫麻痹 420
133 防風通聖散──肥胖體質、習慣性便秘、高血壓 病、頭瘡、皮膚病 421
134 補氣健中湯──鼓脹、腹水、肝硬化、慢性腎炎 425
補中治濕湯──鼓脹、腹水、肝硬化、慢性腎炎 426
135 補中益氣湯──結核症、夏瘦、病後疲勞、胃下 垂症、脫肛 427
味麥益氣湯、赤石脂湯、調中益氣湯──前症加 減方 428
136 麻黃湯(還魂湯)──流感、熱性病初期、小兒 鼻堵塞、夜尿症、風濕病 431
137 麻黃加術湯──風濕病、關節炎、腎病、煤氣中 毒、氣絕 434
138 麻黃附子細辛湯──流感、 支氣管炎、 肺炎、 喘息 436
139 麻杏甘石湯──支氣管炎、喘息、百日咳、痔核、 睾丸炎 438
五虎二陳湯──小兒喘息、急性與慢性支氣管炎 439
140 麻杏薏甘湯──肌肉風濕病、關節風濕病、神經 痛、疣、汗皰 441
141 麻子仁丸──習慣性便秘 443
142 木防己湯──心髒瓣膜病、心功能不全、腎小球 腎炎、腎病、喘息 444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心下痞硬顯著 445
加減木防己湯──兼有咳嗽咯痰者 445
143 薏苡仁湯──關節風濕病、肌肉風濕病、關節炎 448
144 薏苡附子敗醬散──闌尾炎、局限性腹膜炎、手 掌角化症、蛇皮症 450
145 抑肝散──神經症、 病、夜啼、不眠症、癲癇、 咬牙 453
抑肝散加陳皮半夏──臍左旁動悸顯著者 453
146 利膈湯──咽喉痞塞、咽下困難、食道癌、食道 狹窄 458
147 六君子湯──慢性胃炎、胃下垂症、胃癌、胃潰瘍 460
香砂六君子湯──多有胃內停水、氣滯者 461
柴芍六君子湯──心下部輕度抵抗、兼有胸脅苦 滿者 461
148 龍膽瀉肝湯──尿道炎、膀胱炎、淋疾、帶下、陰 道炎 464
一貫堂龍膽瀉肝湯──前症之慢性症 465
149 苓甘姜味辛夏仁湯──支氣管炎、喘息、肺氣腫、 浮腫 466
苓桂味甘湯──神經官能症、血脈症、 病 467
苓甘姜味辛夏湯──支氣管炎、肺炎、喘息、胃炎 467
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苓甘姜味辛夏仁湯證有便 秘、顏面潮紅者 467
150 苓姜術甘湯──腰痛、坐骨神經痛、夜尿症、濕疹、 腳氣 470
151 苓桂甘棗湯──心髒神經症、神經性心悸亢進、  病、假性癲癇 472
152 苓桂術甘湯──神經症、心髒疾患、眼疾患、運動 神經系麻痹 475
應鍾散──高血壓病 476
針砂湯──心髒瓣膜病、貧血、神經症 476
定悸飲──陣發性心悸亢進 476
明朗飲──眼疾患、視力障礙、視網膜炎 476
153 良枳湯──胃擴張症、胃潰瘍、胃癌、膽石症、 胰腺炎 479
154 連珠飲──貧血、心髒瓣膜病、萎黃病、耳鳴、 眩暈 481
附篇 漢方常用處方略說
1 阿膠附子湯──陰莖潰瘍劇痛、梅毒 484
2 葦莖湯──肺癰、肺壞疽、膿胸 484
3 胃苓湯──急性胃腸炎、腹痛下利、腎炎、腎病 485
4 烏梅丸──蛔蟲所致之腹痛、胃潰瘍、腸疝痛 485
5 烏藥順氣散──腦溢血所致之手足疼痛、麻木、顏面 神經麻痹、五十肩 485
6 益氣聰明湯──過勞所致之視力障礙與耳鳴 486
7 益氣養榮湯──瘰癘(虛證) 486
8 延經期方──月經延期 487
9 黃 湯──結核性腹膜炎、硬結 487
10 解勞散──慢性腹膜炎、膽石症、胰腺炎、胃潰瘍 487
11 香川解毒劑──梅毒、橫 、下疳、梅毒性發疹 488
12 活血散瘀湯──子宮肌瘤、骨盆腹膜炎、卵巢炎 488
13 葛根紅花湯──酒渣鼻、紅鼻 489
14 加味四物湯──腦溢血、脊髓炎、脊髓癆、小兒麻痹  489
15 加味八脈散──萎縮性鼻炎、臭鼻症、無嗅覺 489
16 加味八疝湯──手足麻木、顏面神經麻痹及痙攣 490
17 瓜蔞湯──冠心病、胸背痛 490
18 甘草麻黃湯──喘息發作 491
19 甘連梔子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症  491
20 甘露飲──口腔炎、口腔潰瘍、齒槽膿漏、舌癌 491
21 桔梗湯(外台)──肺癰、帶下 492
22 桔梗白散──肺壞疽、肺炎、白喉、喘息 492
23 枳縮二陳湯──胃痛、冠心病、留飲症、疝氣 493
24 橘皮半夏湯──支氣管炎、咽喉炎 493
25 龜板湯──產後下肢麻痹、脊髓癆、脊椎骨骨疽 493
26 強神湯──腦溢血 494
27 響聲破笛丸──不出聲、嗄聲 494
28 苦參湯(外用)──陰部糜爛、潰瘍、濕疹、汗 皰、頑癬、瘙癢症 495
29 驅風解毒湯──咽峽炎、扁桃體炎 495
30 九味半夏湯──肥胖症、中風、留飲 495
31 桂枝五物湯──牙痛、牙齦炎、口舌糜爛、齒槽 膿漏 496
32 桂芍知母湯──膝關節風濕病、下肢麻痹 496
33 荊防敗毒散──癰疽、乳腺炎、頭瘡、蕁麻疹、 疥癬、蓄膿症、變態反應性皮膚炎 497
34 雞鳴散加茯苓──初期腳氣、腎小球腎炎、浮腫 497
35 堅中湯──胃潰瘍、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 胃擴張症 498
36 香芎湯──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視神經痛 498
37 香砂養胃湯──慢性胃炎、胃弛緩症、胃擴張症 499
38 行濕補氣養血湯──腹水、鼓腸、腎小球腎炎、 腎病、肝硬化 499
39 牛黃清心丸──植物神經失調症、神經性心悸亢 進、痙攣、不眠症 499
40 五淋散──膀胱炎、尿道炎、淋疾、腎結石、闌 尾炎 500
41 柴胡枳桔湯──肋膜炎、肺炎、肋間神經痛、膽 石症、膽囊炎 500
42 柴胡芎歸湯──慢性肝炎、肝硬化、胸痛 501
43 催乳方──乳汁不足 501
44 散腫潰堅湯──瘰  501
45 三味鷓鴣菜湯──蛔蟲 502
46 三和散──腸疝痛、腳氣、便秘、尿閉、腰痛 502
47 滋陰至寶湯──結核熱 503
48 滋腎明目湯(腎氣明目湯)──視力障礙、視力 減弱、白內障 503
49 七物降下湯──虛證之高血壓病 503
50 柿蒂湯──呃逆 504
51 赤小豆湯──皮膚病內攻之腎炎浮腫 504
52 正心湯──精神分裂症、 病、神經衰弱、癲癇、 糖尿性昏迷 505
53 升麻葛根湯──流感、猩紅熱、水痘、衄血、皮 膚病 505
54 升陽散火湯──持續高熱 506
55 舒筋立安散──慢性關節風濕病、亞急性關節風 濕病 506
56 辛夷清肺湯──鼻塞、鼻息肉、上頜竇炎 506
57 秦艽羌活湯──痔瘺、痔核、脫肛 507
58 神效湯──疝氣、腹部粘連之疼痛 507
59 針砂湯──心髒瓣膜病、貧血症、心悸亢進、高 血壓病 508
60 參蘇散──感冒、支氣管炎、肺炎、酒毒、惡阻 508
61 清濕化痰湯──肌肉風濕病、肋間神經痛、肩酸痛 509
62 清暑益氣湯──夏瘦、中暑 509
63 清熱解郁湯──慢性胃炎、胃潰瘍、胰腺炎、膽石 症、胃酸過多症 509
64 清髒湯──痔出血 510
65 清涼飲──扁桃體炎 510
66 折沖飲──下腹瘀血、妊娠出血、月經不調 511
67 洗肝明目湯──硬化性角膜炎、角膜實質炎、鞏膜 炎、貝切特氏綜合征 511
68 選奇湯──鼻疾患與青光眼所致之眼內痛者、眉間 病 512
69 千金當歸湯──胃潰瘍、冠心病、腹部大動脈硬化 之腹痛 512
70 錢氏白術散──小兒消化不良症、感冒 513
71 壯原湯──浮腫、腹水、心功能不全、腎小球腎炎、 腳氣 513
72 疏肝湯──左肋腹痛、肋間神經痛、胰腺炎 513
73 疏風活血湯──風濕性紫斑病、非血小板減少性紫 斑病 514
74 斷痢湯──慢性腸炎、慢性下利 514
75 竹茹溫膽湯──不眠症、心悸亢進、健忘症 515
76 治肩背拘急方──肩酸痛(神經症) 515
77 治小兒愛吃泥方──小兒癇症、異食症 516
78 治喘一方──喘息發作(虛證) 516
79 治打撲一方──打撲 516
80 丁香茯苓湯──胃潰瘍、胃擴張症、胃下垂症、胃 癌、幽門狹窄症 517
81 沈香天麻湯──癲癇 (陰證)、 痙攣、神經衰弱、顏 面神經麻痹症 517
82 通導散──瘀血症、打撲症 518
83 定悸飲──神經性心悸亢進症 518
84 提肛散──脫肛、胃腸虛弱症、胃弛緩症 519
85 當歸須散──打撲胸腹痛 519
86 當歸拈痛湯──四肢關節紅腫疼痛 519
87 當歸白術湯──慢性黃疸、慢性肝炎、肝硬化 520
88 當歸連翹湯──痔瘺 520
89 導水茯苓湯──浮腫、腹水、腎病、心源性喘息 521
90 獨活葛根湯──四十腕、五十肩、腦溢血後之四 肢痛 521
91 二術湯──四十腕、五十肩 522
92 二仙湯──麻疹內攻、肺炎、腦病 522
93 人參養榮湯──病後衰弱、產後衰弱症 522
94 肺癰湯──肺癰初期 523
95 麥門冬飲子──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 523
96 八味疝氣方──疝氣、腸疝痛、睾丸炎 524
97 百合固金湯──喉頭結核、慢性咽喉炎、慢性支 氣管炎 524
98 巫神湯──血脈症、慢性膀胱炎 525
99 分心氣飲──神經衰弱、浮腫、腹膜炎、乳房痛、 不食病 525
100 平肝流氣飲──肝硬化、胰腺炎、慢性肝炎、膽 囊炎 525
101 補陰湯──腰痛、坐骨神經痛、慢性腎炎、遊走腎 526
102 蒲公英湯──乳汁缺少症 526
103 牡丹皮湯──闌尾炎、局限性腹膜炎、直腸子宮窩 膿瘍 527
104 補陽還五湯──腦血栓、腦軟化症 527
105 奔豚湯──神經性心悸亢進、神經官能症、應 激症、血脈症、植物神經失調症 527
106 蔓荊子散──慢性中耳炎、耳鳴、難聽、耳漏 528
107 立效散──牙痛、拔牙後疼痛 52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门诊量达到3万人次的中医门诊 - 特色专科霍医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庞氏中医2 乡村医生
40个专用小偏方。
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甘麦大枣汤案
希望开方治病的疗效更好?这些因素必须关注!
理虚元鉴,阳虚成劳统于脾,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