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方剂研究进展 主讲人:张文风

中医方剂研究进展

一、方剂研究概况:

[1] :许有玲,方剂学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6 ( 2 ): 3

[2] :王世民,中医实验方剂学刍议,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7 ( 3 ): 2

(一)方剂药理学研究:

1、方证相关的研究

例:血虚- 精亏血虚、 瘀阻血虚、 气虚血虚……

补血方- 填精补血方、活血生血方、补气生血方……

[3] :谢鸣,中医补法的实验研究(填精补血方和活血生血方对环磷酰胺损伤小鼠骨髓作用的电镜观察),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1 ( 4 ): 36

[4] :谢鸣,中医补法的实验研究(填精补血方和活血生血方对小鼠骨髓造血的影响),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2 ( 4 ): 23

2 、治则治法理论的研究

例 1 : 新理论 ——温病热入 气分: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药

营血分: 凉血散瘀药+苦寒 清解之品

例 2 : 验证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承气汤——肺;麻杏石甘汤——大肠)

例 3 :同一治法的不同方剂共同的药理基础(活血化瘀古方——血小板聚集性)

[5] :葛争艳,活血化瘀经典古方对家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 8 ): 489

3 、方剂功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例 1 : 验证 原方功用,阐明机理——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祛痰”机理

桂枝汤“调和”功能(调节功能——体温、汗腺、免疫、血压、肠蠕动)

例 2 :发现新的功效、机理, 拓展 原方功效——六神丸(心血管)、黄连解毒汤(脑血流量)、独活寄生汤(免疫调节)

4 、方剂配伍的研究

( 1 )药味配伍研究

例:当归补血汤(各单味与全方)、补阳还五汤(黄芪与复方)、补中益气汤(升麻、柴胡)

( 2 )剂量配伍研究

① 强弱的变化(相同药理指标):定喘汤(白果)

② 性质的变化(相反或不相关药理指标):补中益气汤(对家兔十二指肠自发活动:

小剂量——兴奋作用;大剂量——抑制作用)

③ 侧重的变化(对多个药理指标中少数指标的选择性作用):

例 1 :四逆汤(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回阳通脉)

例 2 :柴胡(解热、疏肝解郁、升提中气)

( 3 )类方的研究

例 1 : ( 镇痛作用)

—————————————————— →强

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强←——————————————————

(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廓清能力、抑制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

例 2 :辛温、辛凉方剂不同药理作用规律

发汗 镇痛 镇静 促抗体生成 物质代谢

辛温 强 有 无 有 加强

辛凉 弱 弱或无 有 有 减弱

5 、时间药理学

  时间生物学 :

[5] - 1 :李德淳,药物代谢酶昼夜节律的变化观察与中医学“折时用药”原则探讨,中草药, 1996 ,( 8 ): 479

[5] - 2 :陈淮民,《内经》天地人时医学模式初探,陕西中医, 1996 ( 9 ): 409

[5] - 3 :潘振彬,人体昼夜阴阳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探讨,中医研究, 1995 ( 2 ): 22

  指导择时服药 :

[5] - 4 :曹喜娥,几类中药服药时间探讨,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 2001 ( 3 ): 123

[5] - 5 :林小明,中药服药时间与疗效关系,时珍国医国药, 2000 ( 12 ):

[5] - 6 :赵晓山,《内经》论天人相应与时间治疗学,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0 ( 1 ): 1

  时间药理学:

[6] : 宋建国,中药方剂桂枝汤的时间药理学,中国中药杂志, 1994 ( 3 ): 178

6 、复方药理方法学探索

  数理方法 :

正交设计 [7] :郭忻,补中益气汤免疫药理作用的配伍探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9 ( 1 ): 30

正交 t 值法 [8] :孙卫民,中药方剂研究的正交 t 值法,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2 ( 1 ): 41

均匀设计 [9] :李卫民,均匀设计在中药药理试验中的应用,中国中药杂志, 1991 ( 3 ) 168

  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 :

[10] :张群豪,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血府逐瘀浓缩丸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 3 ): 156

[11] :刘成海,扶正化瘀复方药物血清对大鼠肝贮脂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1996 ( 2 ): 16

  复方药动学 :

积累法 [12] : 刘延福,小活络丸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中成药, 1991 ( 6 ): 3

药理效应法 [13] :刘延福,小活络丸镇痛药效成分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中成药, 1994 ( 3 ): 34

生物效应检定法 [14] :黄教成,中草药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近展,中草药, 1989 ( 1 ): 40

中药胃肠药动学 [15] :杨奎,论“中药胃肠药动学研究”的意义及对策,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8 ( 1 ): 36

  方剂化学研究:

  方剂体外化学研究

[16] :甄汉深,黄连解毒丸质量标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1994 ( 7 ): 414

[17] :李景荣,六味地黄丸的补肾作用与微量元素的关系,中国中药杂志, 1991 ( 6 ): 37

[18] :林似兰,六味地黄汤中抗癌元素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1991 ( 1 ): 31

[19] :李恩宽,方剂中无机元素分布与其寒凉、温热性质相关性研究,中医杂志, 1993 ( 6 ): 363

[20] :裴妙荣,薄层扫描法对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分析,中成药, 1993 ( 6 ): 33

  方剂体内化学研究

[21] :陆光伟,大鼠小肠对四物汤、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汤中铁、锌、铜的吸收,中国中药杂志, 1991 ( 5 ): 297

  方剂临床研究:

  临床药理学研究

[22] - 1 :章惠陵,新中医, 1996 ( 1 ): 2 (免疫调节作用)

[22] - 2 :朱秀英,六味地黄冲剂对肾阴虚病人血浆中锌铜含量的影响,哈尔滨医大学学报, 1992 ( 6 ): 465

[23] :朱秀英,六味地黄冲剂与丸、汤对肾阴虚患者血浆中 cAMP,E 2 ,T,Zn,Cu 含量影响 , 中国中药杂志, 1993 ( 8 ): 503

  方剂疗效研究

[24] - 1 :郭衡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 11 ): 690 (小柴胡汤和茵陈蒿汤)

[24] - 2 :冯所安,便秘通的临床研究,中成药, 1994 ,( 2 ): 26

  方剂配伍研究

[25] :王左,回阳救逆法治疗邪毒内陷所致厥脱症,中成药, 1994 ,( 1 ): 28

[26] :查良伦,补阳还五汤冲剂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 2 ): 74

  方剂煎、服等问题(引申包括剂型、给药途径、禁忌等)的研究

( 1 )煎法 :

对传统煎法的现代研究 20 :如前,四逆汤久煎温服。

对中药特殊煎法的现代研究

先煎 [27] :高汉义,矿石贝壳类中药入煎剂不需先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7 ( 12 ): 19

后下 [28] :李士勇,常见芳香类后下中药煎煮条件的试验,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7 ( 5 ): 48

( 2 )剂型与给药途径 :

古方传统剂型的现代研究

左金丸与吴萸圆方(左金丸制成丸剂),四逆汤制汤剂,开窍剂制丸、散。

传统方剂改进新剂型

六味地黄丸制成冲剂( 23 :冲剂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较丸、汤效果更突出)

六神丸制成喷剂 : 盖国忠,中国中医急症, 1995 ( 3 ): 143

三子养亲汤加氧雾化吸入治疗哮喘: 王跃红,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 ( 7 ): 441

袋泡剂:

[29] :凌科,中药袋泡剂研究近况,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6 ( 4 ): 40

[30] :徐华雄,九味羌活袋泡剂与汤剂的比较实验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8 ( 3 ): 3

研制新方

如清开灵、生脉注射液;安宫牛黄栓剂;救心气雾剂、透皮剂等。

再如:

泻心汤类方——银黄注射液: [31] :李占永,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近况,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6 ( 1 ): 41

[32] :刘汉清,银黄注射液、口服液、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中成药, 1990 ( 6 ): 3

给药途径的研究

如口、肠、皮肤、粘膜、肌肉、静脉等。例:

中药直肠给药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33] :袁毓敏,中药直肠给药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4 ( 3 ): 213

[34] :张予倩,中药保留灌肠是临床有效的给药途径,中成药 1998 ( 8 ): 23

用于:肠炎、菌痢;泌尿系统疾病(尿毒症、肾功衰竭);急性药物中毒;外科

术前、术后;小儿高热惊厥

  服法与禁忌 :

服法(时间略)

桂枝汤“啜热稀粥”;麻黄汤“温复取汗”;龙胆泻肝汤“食远热服,更以美膳压之”

跌打损伤、风寒湿痹、中风后遗症:酒与水兑送服;

肺寒咳嗽、暑湿感冒、虚寒胃痛:生姜汤送服;

固护元气、健脾养胃:米汤送服;

滋补肾阴:淡盐汤送服。

禁忌

妊娠禁忌:服用含金属成分的中成药,可引起胎儿畸形——砒石、雄黄(二氧化二砷);密陀僧、铅粉(氧化铝);朱砂(硫化汞);磁朱丸(四氧化二铁、锰);代赭石(三氧化二铁、钛、镁)。 另外,白果、杏仁、桃仁、大枫子等对胎儿神经有损害,并可致畸。

中西药合用配伍禁忌:朱砂制剂——碘化钾、溴化钾、三溴合剂(还原金属汞);五倍子、石榴皮、地榆——胃酶合剂(酶与鞣质反应,不被吸收);甘草、鹿茸——降糖类(糖皮质激素类物质);麻黄——降压药;石膏、磁石——四环素类(含金属形成难溶性化合物,降低药效);神曲、麦芽——抗生素;五味子丸、乌梅丸——磺胺类。

[35] - 1 :李景良,应用中成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国医论坛, 1996 ( 4 ): 46

另外,可参阅——

[35] - 2 :李苏,浅析中西药的配伍禁忌,山东医药工业, 2003 ( 2 ): 27

[35] - 3 :浅谈中西药临床配伍的禁忌,西藏医药杂志, 2003 ( 2 ): 54

[35] - 4 :康建功,中西药配伍禁忌分析,中国药师, 2003 ( 1 ): 54

禁忌用药举例:

[36] :韩洪,人参、五灵脂配伍治疗心绞痛 33 例观察,北京中医, 1997(1):51

[37] :吴兴和,莱菔子对人参补益作用的影响,中医杂志, 1996 ( 5 ): 300

[38] — 1 :宋述财,重用细辛治验举隅及体会,国医论坛, 1996 ( 2 ): 33

[38] — 2 :高家骏,重用细辛与常规剂量细辛治疗晚期重症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对照研究,中医杂志, 1997 ( 5 ): 283

[38] — 3 :谢永俊,浅谈细辛用量,时珍国医国药, 2004 ( 11 ): 786

[38] — 4 :孙凯,浅谈细辛的用量,中国民间疗法, 2004 ( 1 ): 40

[38] — 5 :陈迎平,“细辛不过钱”探析,黑龙江中医药, 2002 ( 1 ): 61

[38] — 6 :李国良,细辛临床用量琐谈,黑龙江中医药,(收稿: 2001 — 12 )

[38] — 7 :汤建勋,细辛常用量探讨,江苏中医药, 2004 ( 2 ): 48

(四)方剂理论研究

1 、方书:

( 1 )教材 : 85 年五版, 95 年六版, 03 年七版

( 2 )工具书 :《中医方剂大辞典》彭怀仁主编, 11 册,载方约 10 万首(秦汉- 1986 年末)

(方剂历史上 5 次大的总结:①《伤寒杂病论》、②《外台秘要》、③《圣济总录》、④《普济方》、⑤《中医方剂大辞典》)

(3) 其他方书 :

方论方面:如《中医百家方论荟萃》(余家浚, 1994 ,中医方论探讨);《医方新解》(马有度, 1980 )、《现代新方剂学》(尤荣辑, 1991 ),均从药理方面阐发配伍。

现代药理及应用方面:《中医方剂的药理与应用》(邓文龙)

2 、理论阐发:

如“三论”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系统论:

整体性-“非加和原则”( 1 + 1 >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治细菌感染所致肺炎,但方中任何单味药均不具有抑菌、杀菌作用。

相关性-方中药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剂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

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

互成一个系统

“关系网”导致一味药在不同复方中所起作用不同

有序性-要素之间等级层次:君臣佐使

动态性-有序与稳定是就内环境而言,但就复方与患者机体相互联系的外部环境来说,则是动态的——从一种有序稳定状态跃迁到有序度更高的稳定状态。

调控性-系统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活的系统)

如桂枝汤既可治外感风寒表虚,也可用治内伤气血失调、阴阳失调。

(变应器——桂枝、芍药)

[39] — 1 :马梅芳,浅谈中医的系统论思想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指导作用,国医论坛, 2004 ( 13 ): 13

[39] — 2 :李峰,系统论与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探讨,中医药学刊, 2003 ( 9 ): 1479

3 、以实验手段验证理论:

“四气”理论:如前述-

[19] :李恩宽,方剂中无机元素分布与其寒凉、温热性质相关性研究,中医杂志, 1993 ( 6 ): 363

[40] — 1 :方平,浅谈中药四气现代药理学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0 ( 4 ): 73

[40] — 2 :杨文珍,中药四气的现代药理作用,中医药研究, 2002 ( 4 ): 50

[40] — 3 :陈熠,中药“四气”定性浅析,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2 ( 6 ): 53

[40] — 4 :程彬彬,中药四气定性定量方法初探,山西中医, 2000 ( 2 ): 46

“五味”理论:

  药性特征——所含化学成分及作用有一定的规律

[41] — 1 :杭传珍,五味的药性特征及配伍应用,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1 ( 3 ): 134

  五味与五脏归经关系探讨——用电子计算机建立《中药大辞典》数据库,进行统计

[41] — 2 :李盛青,五味与五脏归经关系探讨,中医研究, 2000 ( 10 ): 5

[41] — 3 :常学辉,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内蒙古中医药, 2000 , 19 (增): 72

[41] — 4 :李盛青,五味与四性关系的探讨,时珍国医国药, 2001 ( 11 ): 1008

[41] — 5 :盛良,中药四气五味和化学成分的关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 21 ): 2804

[41] — 6 :赵波,中药五味在说明药物功效方面的不足,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0 ( 1 ): 56

配伍理论:

( 1 )“对药”和非“对药”间多分子体系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2] — 1 :刘元发, 9 对“对药”和非“对药”间多分子体系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 ( 1 ): 66

[42] — 2 :刘少芸,方剂配伍中对药作用浅析,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 ( 9 ): 43

  方剂配伍分析: 血府逐瘀-活血、行气

[43] :雷燕,血府逐瘀汤组方配伍及加减运用的实验研究概述,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1 ( 6 ): 57

当归补血汤-比例

[44] :方晓燕,当归补血汤的实验研究进展,河南中医药学刊, 2001(6):78

4 、总结临床应用:

二、方剂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中西医结合问题:

[45] — 1 :严金海,中西医结合的层次与方向,医学与哲学, 1996 ( 7 ): 376

[45] — 2 :梅智胜,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 ( 4 ): 9

[45] — 3 :金丽,试论中医药现代研究在中西医结合中的作用,福建中医药, 2000 ( 2 ): 42

[45] — 4 :郭春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研究与探索,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 2 ): 39

(二)中医现代化问题:

[46] :蒋永光,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危机的思考,医学与哲学, 1998 ( 10 ): 534

(三)方剂学科的发展趋势:

面临“专业方向的分化”与“高层次的结合”。

[47] :封银曼,方剂学科发展思路与方法,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 ( 3 ): 4

(四)新药开发:

选题: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冠心病、出血性中风)

  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研究(病毒性肝炎、艾滋病)

  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重大疾病的研究 ( 痴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 )

  中医药戒毒的应用研究

资料:

1 、临床研究资料必须按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准备

2 、实验研究资料必须按卫生部制定发布的《新药审批办法》要求准备

文章举例:

[48] — 1 :王金辉,中药现代化与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0 ( 10 ): 7

[48] — 2 :左言富,新世纪开发中药新药展望,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 6 ): 331

[48] — 3 :方文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与思路创新的再思考, 2003 ( 6 ): 3 65

[48] — 4 :梁敬钰,关于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海峡药学, 2001 ( 3 ): 3

[48] — 5 :吴文博,中药与新药开发的思考,中医药研究, 2000 ( 2 ): 52

[48] — 6 屠鹏飞,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选题思路,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45 周年刊庆特刊

[48] — 7 :谢培山,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中的作用,中国新药杂志, 2002 ( 12 ): 905

[48] — 8 :付晓霞,浅析中药新药开发与剂型改革,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 3 ): 50

[48] — 9 :刘培勋,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新途径,中国新药杂志, 2000 ( 4 ): 217

[48] — 10 :朱建伟,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发中药新药,中医研究, 2004 ( 2 ): 4

[48] — 11 :黄玉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发中药新药,国医论坛, 2004 ( 1 ): 48

[48] — 12 :刘岩州,中药新药开发要保持中医药特色,甘肃中医, 2003 ( 12 ): 34

[48] — 13 :韩 玲,从新药审评看我国第一类创新中药的研究与开发,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 ( 2 ): 6

[48] — 14 :张能荣,“中药二次开发”别论,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 4 ): 1

[48] — 15 :刘 敏,浅述中药二次开发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性,中草药, 2004 ( 7 ): 721

[48] — 16 :裴振华,中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黑龙江医学, 2004 ( 5 ): 343

[48] — 17 :王停,中药新药研发思路与方法的探索,中国中药杂志, 2004 ( 4 ): 387

[48] — 18 :刘永新,中药新药开发研究探索,中医研究, 2003 ( 5 ): 60

[48] — 19 :聂红,走出中药新药开发选题的几个误区,时珍国医国药, 2005 ( 7 ): 588

[48] — 20 :付丽红,中药新药研究的法规及其规范化进展,新疆中医药, 2004 ( 5 ): 68

[48] — 21 :刘炳林,关于中药新药同类方问题的思考,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 1 ): 7

[48] — 22 :杨茂春,开发现代中药新药新制剂的创新设计原则——规范研制现代中药新药新制剂的创新设计 (1) ,中医药学刊, 2006 ( 3 ): 424

[48] — 23 :中药新药新制剂的质量药理和临床研究方法——规范研制现代中药新药新制剂的创新设计 (2) ,中医药学刊, 2006 ( 4 ): 610

[48] — 24 :熊艺花,浅谈中药新药开发中的资料管理,热带医学杂志, 2004 ( 6 ): 766

[48] — 25 :张磊,中药天然药物报批数据的分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5 ( 3 ): 223

[48] — 26 :吴文博,论从中药中开发新药的第三条途径,医学与哲学, 2005 ( 11 ): 66

[48] — 27 :王懿,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3 ( 6 ): 326

[48] — 28 :高凯民,纳米技术在新药开发和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实用医药杂志, 2004 ( 6 ): 565

[48] — 29 :刘金洪,纳米技术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前景展望,四川中医, 2004 ( 4 ): 24

[48] — 30 :陈秋,分子生物学在中药新药开发中的应用思路,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3 (6) : 601

[48] — 31 :郭爱华,天然药物的研究方向探析,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 2 ): 42

[48] — 32 :姚秀芬,新药长期毒性和 / 三致 0 试验方法之异同,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 3 ): 295

[48] — 33 :王秦勇,从有毒植物中探讨新中药,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 ( 3 ): 32

[48] — 34 :刘士敬,中药新药研发的核心问题是临床实际疗效,中医药信息, 2003 ( 1 ): 2

[48] — 35 :曹济航,中药新药临床专业审评与临床研究现状的思考与探索, 2004 ( 4 ): 54

[48] — 36 :郎万吉,医院开展中药新药研究的可行性,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5 ( 2 ): 35

[48] — 37 :安红梅,医院中药制剂开发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3 ( 2 ): 115

[48] — 38 :刘华栋,中药复方开发探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 1 ): 47

[48] — 39 :陈如泉,中药新药处方配伍及组方用药的若干思路,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 ( 5 ): 20

[48] — 40 :裘索,中药西药新药研究的异同点及开发的独特性,中医药学刊, 2005 ( 2 ): 309

[48] — 41 :王世民,中西药配伍组方开发中成药的思考药品评价, 2004 ( 1 ): 74

[48] — 42 :黄小琴,中药剂型的开发继承与创新,中国新医药, 2003 ( 4 ): 72

[48] — 43 :宋军,中药新药开发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中国处方药, 2005 ( 41 ): 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致力于“复活”中药名方
开拓方证研究思路研发现代创新中药
中药配伍中的药对配对原则及依据
重视药物配伍
王世民(名老中医经验集电子书)
中国中医药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