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版主的经方经验
1:尊某,男,35岁,四川人,十年前来云南,原在家时就“火气重”,经常开些清热泻火药吃,来云南后更感觉自身热,从老家拿来10多公斤黄连都吃完,到处看了不见好转,不吃药就大便不通。找过医生上百,最后到昆明一家大医院诊为干燥综合症。
现见面白身瘦,形质虚,口干、眼干、鼻干、大便干,自感发热,无汗。口渴多饮,饮后即渴,小便多,夜间要起夜小便一到两次,头时痛,胸腹无压痛,背部酸重,偶有夜里退抽筋,舌燥白干裂,质红嫩,脉左小右大,浮取微涩,尺脉无力,阴弱而阳浮。
从所见证看,整体是个燥病,太阳阳明两经同病,当清阳明之实,化太阳之气,苦燥伤阴在所不宜,以五苓散合增液汤,前人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说,这里正好反过来
白术20  茯苓30    桂枝10
泽泻20  石膏100  知母20
山药30  红参10   生地30
玄参30   麦冬30   甘草10
两副,冷水泡透,文火煎30分钟服
10日患者来看,稍有好转,上药再开两剂
今天病人又来,吃完四副药,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各种干燥症状都有好转,唯尺脉无力而偏浮,腰酸,肾气虚象显露较多,本考虑张锡纯的来复汤,但无汗,且咳嗽有痰,仍以前方加味
熟地60  白术20   茯苓30
桂枝10   泽泻20    石膏100
知母20   山药30   红参10(另炖)
生地30   玄参30   麦冬30,发在一楼的病例今天来看,诸证俱有改善,脉有收敛之象,说明前药是对路的,病情已见转机,只是舌苔燥白仍无改善,干裂稍浅,大便现已稍软,阴伤之病如此也属难治,仍以前方
熟地60  白术20   茯苓30
桂枝10   泽泻20    石膏100
知母20   山药30   红参10(另炖)
生地30   玄参30   麦冬30
天冬20   南沙参30   甘草10
嘱自加生姜50克,服法同前。
发在一楼的病例今天来看,诸证俱有改善,脉有收敛之象,说明前药是对路的,病情已见转机,只是舌苔燥白仍无改善,干裂稍浅,大便现已稍软,阴伤之病如此也属难治,仍以前方
熟地60  白术20   茯苓30
桂枝10   泽泻20    石膏100
知母20   山药30   红参10(另炖)
生地30   玄参30   麦冬30
天冬20   南沙参30   甘草10
嘱自加生姜50克,服法同前。
2:郭某,女36岁,腰痛及腿一个月,去医院检查,做CT显示第二、三、四腰椎间盘突出,诊时见腰痛及腿,走路就痛,休息只酸,面色红,血压平时就高,现为145/95mmHg,舌边有瘀斑,苔少,脉之,左弦右缓,来急去迟,两尺浮底取均弦,中取微涩,尺后涩,涩者营气弱,弦者卫气不行,责之少阳不通,少阴无津
熟地60   川断30    杜仲50
狗脊30    牛膝30   秦艽30
独活30   威灵仙30  红花10
当归20   乌梢蛇30  赤芍30
甘草10   蜈蚣3条(另研)
三副,开水加酒煎15分钟服,两日一剂,蜈蚣一次半条,一日三次。
12月10日
三副药吃完,中途有一次腹泻,血压降至130/80,腰腿痛均告消失,舌边瘀斑退尽,脉涩不见,仍以上药去红花两副。
3:马某,男,2岁半,一天前发热咳嗽,到卫生院输液无好转,(用药为利巴韦林、头孢噻肟钠、清开灵和氨茶硷共四组),家长说小儿早上只是轻微发热,中午突发高热,不发热时也哭闹,身体不让触摸,偶有汗出,时发抖。
来时见小儿咳嗽喘息,鼻翼扇动,紫绀,两眼发直,咽部扁桃体‖度肿大,舌淡嫩,苔水滑。手足厥冷,身热若炭,指纹直透三关,紫蓝色,手微颤,有抽风征兆,体温40.3℃,心率124次/分钟,呼吸35次/分钟,肺部听诊呼吸音粗,广泛湿性罗音,脉轻触即得,浮紧而数。
从所见来看,高热可能引发抽搐,先物理降温,等体温下降后以中药喂服,考虑三阳受邪,解太阳,清阳明,和少阳:
桂枝10   柴胡10  防风10
前胡10   苏叶10   蝉蜕15
薄荷10   石膏20   连翘10
蚤休6     甘草10   大枣10
一剂,开水煎10分钟,每小时服20ml,出汗热退后减半,每两小时一次,随时观察,出现异常再看。
12月13日
因这是一家从贵州来的到云南做生意的,就住在我后面不远的地方,吃药后当天没来说,第二天来,说吃药三次后,小孩身上出汗,四肢回温,身上热退,咳嗽减轻,不喘,面色回。天冷小孩没带过来,问要不要再开药吃,我把剩下的加姜再煎服。今天见到其家长,说小孩已经不咳了,现流鼻涕,就暂不开药。
4:卢某,男,35岁,据检查为“甲亢”,西医治疗了两个多月,想吃中药辅助治疗,来诊时见面白皮松,眼突,体瘦多汗,气喘不足息,体力极差,口渴多饮,尤喜冷饮,多食易饥,饭量超常,心悸手抖,口苦,便干尿少。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两皆大,异于常人,按之满指,促而来急去迟,中取无力,右寸前独大而滑,宽副增大,振指有力。
从以上见证看,当属消渴,责之中上二焦,整体来说,阳明之热为盛,壮火食气,中气被耗,当清阳明,和少阳,养太阴,兼顾少阴之外越,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味:
石膏100     知母10   山药30
黄连10      茯苓20    柴胡20
党参30      黄芪60    白术20
白芍30      山萸肉30  牡蛎50
甘草10
两剂。
上药吃后的十多天没见病人来,一天他老婆来说,吃后好多了,现在已经去打工了,并且停了西药,这把我吓了一跳,怎么就把西药停了呢?上方又开两剂。
12月10日
病人自己来看,各方面和上次相比都有很大改变,水量和饭量都降了一半,也有力气了,汗出仍多,表气不固,大便干结,小便黄少,面有微红,舌苔仍有微腻,脉大有所减弱,仍洪大中取不足,但尺脉微涩,阴弱而阳浮本为顺,考虑肾中真阴亏虚,少阴浮越于外,水火同治,仍以前方加味:
石膏100    知母15    黄连10
茯苓30     山药30     红参5克(另炖)
黄芪60     党参30     白术20
白芍30      山萸肉60   牡蛎50
甘草10
两剂。
5:发一组小儿病,最近看了好多的小孩病,以前全是西医治疗的,今年全改为中医治疗了,效果相对于西医来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中医治疗下来,多数在一副药就好了,少数的也就两副中药,发到这里大家共享。
2006-12-3
赵然,女,2岁,发热咳嗽两天,体温38℃,咳嗽微喘,湿性咳嗽,咳时会呕,身上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指纹在风关,紫暗,大便干,小便黄少,太阳受邪,以疏散为主:
麻黄10    桂枝10    苏叶15
炒枳壳15蝉蜕10    防风10
杏仁6     浙贝6       前胡10
甘草6
一剂。自加生姜三片,开水煎10分钟,每次服20ml,一小时一次,汗出减量服。
12月12日
朱珠,女,5岁,咳嗽流鼻涕十多天,打过几次针,吃药无数,大体为止咳消炎药,不发热,咳咳嗽有痰,痰稀薄,恶心,怕冷畏风,舌淡苔薄白,脉浮而迟,寒伤阳,进寒药阳更伤,故咳嗽不愈。有外证,当先解外:
麻黄10      桂枝10     苏叶15
蝉蜕10      干姜6       浙贝10
枇杷叶10   五味子6   枳壳10
甘草10
一副,加生姜20克,水煎10分钟,每服30ml,两小时一次。
14日来诊,服前药病好了大半,上方不变,一副。
2006-12-3
赵某,女,7个月,发热,咳嗽,流鼻涕一周,到妇幼医院住院五天,无好转,且有腹泻,来诊时见面寒,皮肤起粟粒,现不发热,咳嗽气喘,腹泻一天多次,泻下物为黄白粘液,夹有未消化乳块,太阳表证仍在,太阴已经见,为外寒夹食滞。麻黄汤去杏仁加味:
麻黄6   桂枝6   白芷10
苏叶10  蝉蜕10   前胡10
防风10   枳壳15(炒)建曲10
干姜3    枇杷叶10   甘草6
一剂,开水煎10分钟,每服10ml,每小时一次。
这个小孩一副药没吃完就好了。
12月5日
赵某,男,半岁,腹泻5天,在医院输液三天,微有脱水象,但现在每隔半小时左右就要泻一次,阵阵哭闹,偶有吐,泻下物为粘液夹泡沫,黄色,偶有白色块状物,不发热,指纹紫滞,舌后部白苔稍厚,风泻夹食滞
建曲10    麦芽10     山楂10
鸡内金10    苍术6   枳壳10
上药黄炒黄,合下药
白芍10    苏叶10     砂仁6
甘草6
上药共放一起,自加生姜两片,冷水泡透,煎开5分钟下火,放凉再煎开,每次服10ml,一小时一次。
这个小儿只服完这一剂药就好了。
12月12日
晏某,女,1岁,发病3天,发热,咳喘吐黄痰,咳盛,口干,舌红,脉浮数,咽痛,鼻流浊涕,畏风恶寒,胸闷腹胀,不思食,二便正常。此为太阳表证传里之象,太阳阳明同治,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10     石膏30     前胡10
苏叶10     浙贝6       防风10
瓜蒌壳15   枳壳15    陈皮10  
枇杷叶10    甘草10
一剂,煎10分钟,每次服30ml,个半小时一次。
今日来不咳,唯喉中有痰,有时候会咯出,清稀。热象已无。上方去石膏、瓜蒌壳,加干姜3克,法夏5克。

6:劳淋一例
某女,39岁,已婚,常尿频尿急尿痛3年多,西医中医治疗,找过医生无数,全看做是膀胱炎,但用药全是先有微效,继而无效,心灰意冷,来走亲戚时,被她的亲戚带来看,拿出的化验单有几十页,但里面没有找出个有阳性结果的。来诊时见,面色痿黄偏黑,体型瘦小,先诊脉,脉象见左小而细涩,双尺部均无力且偏浮,至数倒也和缓,寸脉弱,右脉关弦。舌体瘦嫩,中有一凹线,舌边有瘀斑,苔几乎没有。因是疑难病,于是按十问全部问一遍,无寒热之象,唯四末不温,很少出汗,但夜间会盗汗,饮食少,腹胀不舒,大便干,小便次数多,时有痛,时无痛,但数量少,平均每十分钟就要上一次厕所。腰部酸,小腹痛,但按之反舒,口渴喜饮,结婚二十年,生有一子一女,做过结扎手术,月经对月量少,偶见黑色血块,白带少。现诊为劳淋,因反复发作,多吃寒凉之药,胃气因药而弱,肾气不固则小便次数多,脉浮虽为瘦人常见,但尺脉相比前面两部来说,确实浮起,有肾气外越之征,固护肾气是当务之急,病虽不急,治当急治,以张锡纯的来复汤加减:
山萸肉60      熟地90        杜仲30
仙灵脾30      仙茅15        川续断30
补骨脂20      菟丝子20     丹皮15
桂枝15          北五味子15    麻黄6
当归15          山药30        降香20
上方一剂,水泡透煎20分钟上,倒出药汁后,加足水,下次再煎开5分钟即可,不拘时服。
第三天来诊,说服药后当天并无改变,但第二天就小便次数减少,不再起夜,说明前方对路,上方开六剂带回老家,布包后炖猪腰子吃。
此患者的亲戚接到电话,说吃完三副药,症状基本上消失,现继续吃后面的药。这例病人是在看了李可的书后得到启发,以大量补肾药直入下焦,填补耗损的肾气,本想会有滋腻碍胃的副作用,但服药后没发生,说明病人的体质正是需要此类药物,不调胃而胃自调。
7:带状疱疹后遗症
    在最近的几年中,每年要看几十个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按以往的说法,这种病多数为气滞血瘀,要么是火毒烁伤经络,要么是病失调治,余毒未清,从书上看到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是以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加虫类搜风。在具体看到病人时,会按这个思路先入为主,这样下来,后遗症的的治疗,就进入了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套路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哪种方法可以做到药到病除,虽然最后或多或少有效,总是在时间上拖了很久才。这里提出个新的看法,就是这种“证”的形成,以及在具体表现上,有没有一个比较恰当的说法,从发病来看,借用西医的说法吧,带状疱疹的发生,就是一种伏邪发病的机制,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人体正气是发病原因,至其发之时,以火毒为主证,以湿热为标,急性期治疗应该说在中医不为难事,但在西医或者中医治不得法,延时不愈或者久拖未治的,产生后遗症是经常会见到的,这种后遗症的产生,不是余毒未清,而是正气受损。对这个病的治疗,找到其徵结所在是才会让治疗有方向,这就是我要说的对于这个病的辩证。从症状来说,痛是主要的,它的性质为刺痛,为刀割样痛,为火烧样痛,这是绝大多数,一般认为这种痛为瘀血痛,所以活血化瘀药是理所应当用的,但细看之下,会发现这种痛虽为比较剧烈的疼痛,但按之反舒,只是轻触才痛,重按是不痛的,也不会因为重按而引发这种痛的发生,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无论它痛得有多剧烈,仍然要从虚痛入手。从其它方面来看,首先看舌,舌一般不会见到有瘀点瘀斑,这就否定了血瘀的说法,大多数这种病人的舌都是边有齿印,说明要么脾虚,要么脾不虚也有湿,从舌苔来看,多数为薄白苔,这和有余邪是不相称的。从脉上来看,大多数的脉都是细脉为主,兼弦兼缓不一定,其中都会夹有涩滞,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细而涩,营不足也,弦者卫气不行,缓者卫气不足,显然是血不荣经,气血均虚,血主濡之,血不濡经则经气不通,故痛;气主煦之,气不流经则经气不通,亦为痛。套用一句话,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所以固气也是一种权宜之计,些其一。痛从发生原理来看,总是肝不疏泄,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体越虚,则其用越强,平肝、舒肝、泻肝、养肝都是治法,孰重孰轻在这里就要权衡一下了,有平肝之上亢,不如养肝之虚损,上亢是不明显的,而虚损却显而易见了,用大剂滋养才足以复肝之体,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温阳补气用黄芪、白术桂枝、干姜、鹿角霜。养阴用熟地,麦冬、沙参、当归、玉竹,平肝理气用香附、乌药、瓜蒌壳。瓜蒌壳一味药,集平肝、理气、舒肝、泻肝于一身,不可多得。这种病常发生于人体肋部,为肝所属,加用更为合适。
    在这里举个病倒来说明,和在中医版主群说那个不太一样,但总体思路就是按以上方法来看的,是一剂药就吃好了的
2006年10月17日
某女,69岁,带状疱疹后遗痛三年,中西医看过不少,始终没有效果,现左肋部从背部到胸部痛,轻触如针刺,如火烧,但用手按压时不见痛,和寒温关系不大,皮肤有疤痕,疤痕有紫滞之色。无寒热之象,汗出也少,饮食自如,口微渴喜饮,自己说是习惯使然。大便稍偏干,小便无异常。舌瘦红,中有一平凹,苔少薄白。脉左右俱小细而弦,中取有涩象,浮取濡弱,伏于底部之脉微细无力,脉势来徐去急,至数和缓。从以上见证看,阴气不养经,是其主要问题所在,疤痕紫滞,是气不足及,当以滋养阴液为主,兼以温阳补气:
黄芪30   白术20   熟地60  
玉竹30   香附20   乌药20
麦冬30   沙参30   当归20
枳壳30   瓜蒌壳30  桂枝20
干姜30   鹿角霜20(打碎)   甘草10      
一剂即愈。
8:牙痈一例
陶**,男,47岁,电焊工人,右上第4齿于多年前折断,经常发炎,未到牙科处理,一周前又发炎,吃了两天消炎药,脸逐渐肿了起来,去卫生院输液,用了四天的头孢曲松加替硝唑,仍然没有消炎,脸更肿,张口困难,头痛。电话来问,我让来诊所看了再说,来时右侧脸肿得变了个样,量了体温,体温不高,说头痛难耐,张口困难,牙倒没前几天痛,整个面部麻木了。只偶感发热口渴,不欲饮,二便无异常,牙右上第4牙只有残根,牙龈红肿,舌紫蓝色,无苔,脉象只两寸独大,没有异常发现,唯舌色可疑,细问之下,说多年了就是这个样,这里就舍舌从症了,泻火解毒是现在最适合的方法,以五味消毒饮加减:
银花80       连翘50        蒲公英30
紫花地丁30    野菊花30    蚤休20
白芷30     赤芍30      黄芩30
甘草10
上方一剂,头煎10分钟后,放开数量喝,因为药看上去太多,就用煮饭的锅来煮,倒出药汁后就加水再煮,后面只煮两三分钟即可。不拘时服。
今天早上我还没起来,病人来电话说再来看,来看时脸肿全消了,牙也不痛,头痛也无,基本上可以停药,嘱让上牙科处理,但病人不放心,前药再开一剂,小量频饮。
上面见到的紫蓝色舌质,可能和平时从事的电焊工有关,已经多年如此,乍看以为是体有血瘀,细问之下才知道有了好多年,长期如此,此为舍舌从症之例。
9:郭**,女,87岁,咳嗽半年多,治疗几经周折,输液多次,逐渐西医治疗无效,来开中药治疗,近日发热咳嗽,咳盛则喘,咯黄色脓痰,高年患者本当见虚,而现在见证却一派实热,咳吐黄痰,咳嗽昼夜不歇,汗出身微热,稍微有点怕风,口渴欲饮,大便偏干,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厚,脉滑大而数,来盛去衰,显然阳明之热,以麻杏石甘汤加味:
石膏50      知母20        前胡20
麻黄10      杏仁15         沙参20
浙贝10      天冬20         连翘30
金荞麦根30     甘草10
上方两剂,先煎麻黄石膏去沫,加余药煎15分钟,一日三次。
2006年12月18日
病人长子来说,咳嗽已愈,痰也只是偶有少量,唯口仍渴,上方去麻黄加五味子15克。
一般所见,老人多为虚证,这例也有虚象,但以实为主,所以仍从实证看,药中加了润肺就不顾忌其它了。
10:在此发一个误诊的病案
2006年12月9日
马某之母,85岁,病人没来,由其子来代开中药,说其母长年咳嗽气喘,现加重并发热有痰,饮食减少,输过几次液,效果不大。因为年老行动不便,暂且开中药一副以观后效,听其言,心想老年人多数为脾肺气虚,生湿生痰,加上近来因感受外邪,西医讲的老慢支或者肺气肿之类的急性发作,于是提笔开:
半夏10     茯苓20      陈皮20
苏子20     白芥子10   莱菔子15
甘草10
上方水煎15分钟服。
2006年12月10日晚
马电话来说,上次的药方吃了没有效果,是不是再吃点看看。我大体问了一下,说还发烧。我心中不安,就回答说,等我看了后再说吧。
11日 早
我到病人家里,见到的病人和印象中的大不相同,面黑而干,气喘声低,但咳嗽时是连声不断,一听就知道是干咳无痰。因为是从四川老家来云南的,口音我也听不太懂,问时只说热,全身热得象火烧火燎,问口渴不渴,说经常在想喝水,让伸舌一看,舌燥白干裂,起芒刺,苔白偏黄,极少,舌边见有瘀斑。拉过手来一摸脉,右大而左小,我心中一惊,上次的药方显然是开错了的,这是燥证,药却以燥治燥,明显出错了

,要是再服前方,就等于是火上浇油了!再细看,原来右脉虽大,中见涩象,来迟而去急,左脉也涩,尺部弱细几无,问腰部有何感觉,说腰酸腿痛也是多年。这是误治伤阴了。也或许是本就阴伤在先,现又有药误。四川人说烧,说热,和云南人是不同的,他们说的就只要有口渴就说热,咳嗽有痰竟然是她儿子猜想的,看完病人,我回到诊所,开了下方,以纯阴养液,兼以理血,药法从阳明、少阴
沙参30    麦冬20     石膏30
知母10    天冬20     芦根30
苏子20    百合20     乌梅20
诃子20    桑叶20     菊花10
降香15    赤芍20     甘草10
上方一剂,冷水先泡透,文火煎20分钟,煎三次合在一起,小量频饮。
今天病人的儿子来,说这次的药,随吃就随见到效果了,不仅咳嗽好了,而且腰酸腿痛也好了许多,要让开上次的药再吃,考虑年老,药改小其剂,量同样开,吃的时候再减半。
从上例有个教训,就是没看到的病人不要轻意开药,不然出错的机率是非常大的。


用药杂谈
   《内经》有云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又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我的理解,凡治病,适其至所,就是要把握个“度”,把握这个“度”是最难的,把握好的,就能“适其至所”,把握不好,要么病重药轻,杯水车薪;要么就病轻药重,药过病所,反伤于人。这里说的是剂量。此其一。
    其二,药的气味厚薄说的都是药性,和现在说的小量药和大量药是不同的,也就是现在说的用药轻重,和药性的升降,并没有直接关系。辛甘发散为阳,不是说小剂就发散,大剂就不发散,酸苦涌泄为阴,也不是说大量用就涌泄,小量用就不涌泄。还有现说的淡以通阳,说是淡味渗泄为阳的另一说法。那么到底是是不是药剂量大了辛甘药就不发散,小了才发散?剂量大的酸苦药就涌泄,小了就不涌泄呢?这种说法我持否定态度。就单说麻黄一味药,要是一剂药中用6到10,在一个成人来说,可能发汗,也可能不发汗,用15到30,多数情况是肯定要发汗的,为什么呢?是药性使然,而不是剂量大了就下沉,量小就发散。此为药性决定升降。再说一个药连翘,在温病学派兴起后,这味药用于“辛凉解表”,说量一定要小才会辛散,量大就入里了,听一教授讲温病学,也说某医先看一下病人,不好,让他去看,他一看处方是对的,唯其中的连翘用量太大,后改小连翘用量再服,线果病人第二天好了,我听了就感觉不是那么回事。要说连翘一味药,大量用是可以用到几十克以上的,一公两以上也不会就因量大而入里,这里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是煎不得法,所谓淡味渗泄为阳,还不止说味淡之药,所有药在煎煮后都是可以调整气味的,这和做菜煮汤是同理的,肉少水多,汤就淡了,肉多水少,肯定汤味浓厚,这是从配比来说。煎服方法上,如果用开水武火急煎,这同样可以把味浓厚的变为稀薄的,取其气而不取其味。反之亦然。“阳为气,阴为味。”“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通过在煎煮时调整方法(主要指文火武火,开水凉水)和时间,可以改变药的气味厚薄。
    其三,从药物的配伍上,同样可以调整气味厚薄,改变升降浮沉,如麻黄汤,麻黄本来已经有发汗作用了,不用桂枝也可以发汗,问题就是要加量,但加量后会发生汗出而心悸,这样就产生了副作用,减量用又不起作用,就加了桂枝,一来增强发汗解表,一来桂枝可以防止麻黄所带来的心悸,所以用桂枝和不用桂枝是不同的。麻杏石甘汤中用了石膏,石膏的用量比麻黄大得多,麻黄就不再发散了,这也是因为配伍后发生了药性的变化。(这里只从这方面来说一下,其中还有更多的机理不在此讨论。)增加需要的效果,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是配伍的最终目的。一个药物在方剂中的数量增减,总是要以切中病机为目的。
    其四,服用方法,方的大小,药的多少都有了,煎出的药到底如何服用呢?常说的治外感药在饭后服,治内伤的药在饭煎服,这是常法。还有热服法,冷服法,各种不同,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出效果。古人有“汤者,荡也;丸者,缓也。”其说我看有两方面,一是说汤药比丸药见效要快,一是说凡病可以急治的,多用汤,要缓治的,多用丸。另一方面,从方便病人的角度来考虑,能用汤的用汤,能用丸的用丸,也为不失其法,这只是说用药,其它的用针,用灸,膏药,推拿等就不说了。“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其五,药后将息,这个常有人忽略,《伤寒论》中有桂枝汤服后将息法,说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在服药后,将息可以促进药力,将息不得法,也会影响药效。麻黄汤后面也有“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都是说明服药后不是药吃了下去就行了,还要“将息”。
六,药之有毒无毒,古人有“聚毒药以供医事”,说明是药三分毒,以药之偏性来治人阴阳之偏,是为治在权衡相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神农本草经》把药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这里面是把药分为有毒无毒来论。《内经》有“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病。”说的也是药分有毒无毒,我们用药能用发无毒之药治病当然是最为安全的,但在需要用到“有毒”的药时,也不能顾忌药有毒就不用,“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只要无使过之,无伤其正就行。
写了一些感受,总是个人管见
11:谢某,女,53岁,脐部跳痛,一日数发,在一月前拔了一颗牙齿后,每天发作的次数增加,且大便不通,天天以牛黄解毒片和三黄片通便,去医院检查了几次,并住院治疗,没查出什么病,就输液消炎,也没效果,便秘越来越严重,要灌肠才能通,前天去医院又灌了一次肠,到今天没解大便。现见大便三日不通,脐部跳痛而上冲,一跳通就自感心中烦燥,腹胀,腹部连两肋胀痛,按压腹部各处均见有痛,口苦咽干,口渴欲饮。舌苔燥有微裂,色正黄,脉双弦,右小左大均细而涩。脐部跳痛上冲,本属奔豚,但现在大便不通,急则治标,先通大便为急,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50     黄芩30     瓜蒌壳30
枳实30     白芍30    大枣20      
大黄30(捣碎另)
上方一剂,自加生姜30克,开水煎15分钟,下大黄,再煎2分钟,倒出药汁,服1/3,今晚一次,明早若泻下,余药不用,再看,若不泻,再服1/3,余同前。
12:病人家属昨晚电话来说,吃了药后已经好多了。今天病人来,并没有好。前面的药吃一次后,有一次大便,但并未泻下,接一来把全部的药吃完,解了一次大便,也是硬便,只是通畅得多了。现见舌苔黄色退尽,腹部压痛也无,只是两肋胀痛未减,脐部跳痛时作,阳明之实虽化,奔豚仍欲作。从少阳看,以利枢机,从阳明、少阴看,以调补水火
桂枝30       肉桂10       柴胡30
白芍30       苏子30       桃仁15
熟地30       生地30      天冬20
麦冬30       玄参30      牡蛎30
龙骨20       甘草12
一剂,水煎15分钟服。等病情稳定后再议。


忘记说了,这是前天开大柴胡汤的那个病人,在今天的药中,我让病人自己加上麻仁50克捣碎。
13:杨**,男,52岁,是我们隔壁会泽县人,在这里打工,住亲戚家。于27日夜间腹痛,送到沾益县人民医院急诊入院,以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入院,到28日,病人身上的钱就用光了,不得不出院回来。29日,病人痛得受不了,就来让我开中药,本来以为就是个胆囊炎的,结果一看,不但有胆囊炎,阑尾炎才是主要的,患者右腹痛,腹无板状,莫菲氏征阳性,麦氏点压痛和反跳痛都有,右脚不能伸直,走路就腹痛。显然是被医院漏诊了。面色黄,痛苦貌,无寒热之象,不出汗,厌食恶心,口不喝,4天没有大便,小便反清,以前有过肋下痛的经历。舌暗苔白厚腻,脉不数,细弦滑,左手脉更弦些,右手稍缓和,来急去急。面对这种病人,以前一般不看,今天这人也是困难,是个外县的,住在他亲戚家,又没钱,不想再去医院,就勉强接诊了。病本应该是瘀热,但从具体来看,却有寒湿之象,治从攻下去浊,化湿行气,外见寒象,也可能内有伏火,当寒热并用
大黄10(捣碎)芒硝15(另)丹皮30
苍术30      半夏20    桂枝20
厚朴30      白芍30    白芷30
金银花50   连翘50   败酱草30
附片50(先煎)  甘草10    砂仁10
苡仁30    生姜30(自加拍碎)
上方一剂,开水3公斤,先煎附片半小时,下后药煎15分钟,倒出后再煎5分钟,合在一起,加大黄粉煎2分,芒硝和罗卜一个(自己加,切片)用水300ml同煮5分钟和前面的药合在一起,得药液共2500ml,每服300ML,两小时一次,泻下后减量并延时到3至4小时服一次。
因是急症,昨天开药后,把电话告诉了病人的儿子,让有情况就来电话告知,要是有意外发生的话,也让做好两手准备。药是开了,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到今天晚上也没来电话说一声。
今晚支朋友家做客,正好遇到病人的亲戚也在,我问了一下,他的亲戚莫不关心的样子,说昨晚吃了几次药,早上起来好象已经不痛了,又吃了一次药后,把剩余的药液装在一个瓶里,已经去打工了。具体情况不是太清楚。我这里心中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14:大青龙汤实验录
2006年12月30日,最近天气忽阴忽晴,气温变化大,白天最高气温23度,夜里经常降到0度以下,霜冻厉害,感冒的人很多。我老婆白天就说身体关节痛,晚上早早的睡了,到12:00多,我上去睡觉时,我老婆在发热,面红耳赤,马上测体温,38.3度,先观察了一下,到12:15分测体温,38.7度,有上升之势,感觉病起急骤,急病当要急治,于是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发热无汗,皮肤干燥,白天就畏风恶寒,现在电热毯开了还喊冷,身体痛,关节游走性疼痛,呛咳,无痰,咽干口喝,欲饮水,烦燥,微喘,舌淡苔薄白 ,脉浮紧数,100次/分。这时脑子中一下就浮现出这是伤寒大青龙汤的见证。《伤寒论》有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于是下来抓药
新鲜麻黄48克先放入药罐中
桂枝16      甘草16          杏仁40个捣碎
大枣12个破皮        石膏50
放水700ml先煮麻黄,随煮随去沫,10分钟后,水减大体200ml,下余药,带皮生姜约有30克左右拍碎加入,煎10分钟倒出药液一看还有400ml,重新倒回药罐中再煮,到12:45,药成,共得药350ml,于12:56先服70ml,凌晨1:11说出汗,心窝下有巴掌大一块有汗,一直观察,其它地方仍然没有汗出,接着测了几次体温,一直保持在38.7度,中途还喝开水一次。到1:30,服第二次药,这次有了经验,服了100ml,1:40身体出汗,也是从心窝开始出汗,马上遍及全身,脉象并未有大的改变,到1:50,头部也见汗,但没大汗淋漓,虽是透汗,也是微微出的,正好符合要求,说明药量也正合适,2:00,测体温,37.6度,脉象缓和,气喘平,我放心睡觉了。早上起来发现昨晚我老婆没睡着,一夜都在微微出汗,关节游走性痛疼,到早上只有肩部和手臂手指痛,又服药100ml,到10:10,唯手指关节痛,其它症状基本消失,到此为止,虽然病还没有完全好,但基本上已无大碍,下面剩下的只是静观其变了,当再议。
大青龙汤在以前还从来没有真正用过,主要是没见到这样适应的病例,一是在太阳,一阳明,太阳和阳明合病,用过一次后发现,大青龙汤原来是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合方,这里重用麻黄,其中有一半算是麻黄汤中用的,另一半算是麻杏石甘汤中用的,其发汗作用只会有一半,原来不理解这道理,所以先前不敢开这么大的量,从这一次小心谨慎的边观察边用来看,古人用药的精妙之处远不是现在我理解的。
15:李**,女,38岁,诊时见体胖,面灰暗,汗毛立,发热已两天多,现体温39.4度,恶寒颤抖,全身痛,烦躁,头晕,口渴,舌淡苔薄白水滑,脉阴阳俱紧,自言可能回不到家,已经在卫生院输液两天了,还要求输液,坚决不给西欧医治疗,据所见证,当属太阳寒邪束表,阳明之热已起,开大青龙汤:
麻黄30       石膏50       桂枝15
杏仁40个    大枣30      甘草10
一副,自加生姜30克,拍碎后加入,加水煎,随煎随吃,每小时一次。
1月12日
病人来诊,身痛恶寒发热烦躁均无,但说昨晚就把药吃淡了,没出汗,面色已有改善,汗毛不再象昨天的崇立,口渴也减,舌无改变,脉紧不明显了,左脉大而右脉微,开桂枝汤合小青龙汤,一剂。
  
这里出来个问题,就是麻黄用了这么多,竟然不出汗,会不会是没按大青龙汤原方用药,麻黄少于石膏的量就不发汗?还是病人体质使然?病人体重65公斤,也或许是病重药轻?

16:男,51岁,来时不敢走路的样子,生怕震动了身体,面红目赤,白睛红丝满布,语声内敛,不敢说话,内实之象明显,摸脉,双手三部脉实而长,舌红苔厚老黄,病人说可能是吃多了火锅,热性太重,大便不通已经5日,腹部不可按压,走路震动了都痛,阳明之实显而易见,开大承气汤:
大黄30       厚朴60         枳实20
芒硝15
一副,水500ml,先煎厚朴枳实20分钟,大黄捣碎加入后煮3分钟,倒出药汁,冲芒硝,分三次服。大便通后,余药不用。6小时一次。
病人今早特意来说,吃药一次后,没有反应,6小时后再吃一次,两小时后,泻下先干结后稀便一大堆,剩余的1/3药就倒了不要了,到现在一切如常人。
17:赵*,女,5岁,呕吐腹痛4天,发热37.8度,在医院输液3天无效。家长代言说此患儿前几天吃糍粑(一种用糯米做的食物)后,就发生腹痛,曾呕吐几次,腹泻三次,现在仍然便稀,在吐泻之后痛减,但没好,不思饮食,见食物就发呕。切腹,上脘胀,但不硬,有压痛,下腹不痛。伴有咳嗽,有少量痰,舌红苔白厚腻,脉滑,而浮,寸部尤盛。此为食积于胃,在上者因而越之,开栀子豉汤:
山栀子10枚捣碎
自己加豆豉一把,煎10分钟,服后以手探喉,使其呕吐。
2007年1月31日见到这家长,说上次按法服药后探吐,患儿当晚没吃饭,夜里饿了要东西吃,只给饮糖水,第二天病全好了。
吐法多数情况下是不常用的,但这例患者没拒绝使用吐法,是因为自己吐后痛减,只是没吐干净,药只是随证而开的小方,而吐才是治疗的关键,给邪以最直接的出路,若是改用其它办法,或许有效,但总不能如此取效快捷。
18:某男,37岁,近日气温骤降,周围多人感冒,三日前感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身痛,平时感冒也不吃药,拖下去自己见好,就没有就医,但这次见有加重之势,去当地卫生所输液一次,仍无好转,前来要求中医治疗,来诊时仍恶寒发热,身体不太痛,但有游走性痛,感觉沉重,一直未出汗,面色青暗,汗毛栗立,舌红苔白厚偏黄,脉浮缓。若给麻杏石甘汤,但未见汗出,表证仍重,若用麻黄汤,今已经脉见缓象,发汗当以桂枝汤,但桂枝为解肌而设,今汗不出,不可与之,麻桂枝合方也不合拍。伤寒有云: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为表寒未解,里热将成,前几天还在讨论大青龙汤为何可治脉缓之病,正此之谓也。
麻黄40 桂枝15 甘草15
杏仁15 大枣10 石膏30
一副,自己加生姜一块,先煎麻黄15分钟,去浮沫,入余药,煎15分钟,倒出药汁,先服1/4,得汗后剩余药不吃,不出汗,3小时后再服1/4。药后避风。
2月3日,遇到病人,说吃了一次药后,没有发汗,三小时后再服一次,服药后睡觉,睡了半小时左右汗出,夜里失眠,第二天起来本想再吃一次,但感觉病已经好了,剩余的药倒了没吃。第二天睡了一天,现在精神十足。
19:男,76岁,形容憔悴,色如烟熏,中透红黄,发热汗出恶风,口渴咽干,鼻流清涕,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去输液两天,所用药不知,症未减反增气喘,现见舌红绛苔白厚浊,上颚大小不等瘀点瘀斑,左右两手均为反关脉,不好诊脉,但来势汹涌,微显紧意。此为温邪,表证未清,里热已盛,病在太阳阳明,法当解表清里考虑年事已高,不敢妄来,予平和之剂姑且尽人事而已。
板兰根100克
自加生姜30克,同煎频服。
今日(2月5日)来诊,病势大减,身体显虚象。
芦根100克煎汤代茶饮
。20:煤气中毒引发的思考
冬季天冷,为取暖烧火炉的多起来,各地均时有煤气中毒的发生,在农村近几年来大有增加之势,问题主要出在现在的房子和原来那种土木结构的不同,手中有钱的人,都重新盖了新房,一概的钢筋混泥土结构,通风效果不好,稍不注意就发生煤气中毒。煤气,现在基本上没有异议,就是一氧化碳,现代对于它的危害不用多说,在中医来看,到底算是何病,各有说法,先不管。我只把自己所见和所想的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如有异议,请大家发表看法。


从病因来说,前人多从异气,浊气,中恶等来看,《内经》有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又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此病发生,显然和居处有关。从所见的病况看,先是吸入煤气,其伤人时所见的情况都差不多,多数先头昏,全身无力,头痛,恶心,重者神志不清,甚至死亡,发病快速,人人病情一致,为中毒所特有的。接下来,有轻有重,不管轻重都有头昏气喘,全身无力,头痛,恶心,面红,舌绛,脉濡数。后期都有汗出,脉象渐虚,汗出气短,面红头昏晕,身无力。这和暑邪为病有相似之处,所谓气虚汗出,得之伤暑。唯口不渴和伤暑有别。治疗上,早期发现的,从伤暑治疗,给予桂香祛暑散(原名金灵丹,药物组成为薄荷脑,冰片,丁香,肉桂,八角,茴香,甘草等)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后期仍然可以从伤暑来看,但其不发热,清热之品会虚虚,只当以补益剂治之,气虚为最多见之证,兼有气浮散于外,髓海不充,阳浮而虚热,平时遇到这种情况时,多数从这方面入手。
2007年1月4日
某女,38岁,半月前煤气中毒,昏迷不醒,经人发现后送医院,当时抢救即时,未致丧命,出院后一直头昏晕,头痛,意识时有不清,记忆力下降,动则气喘汗出,身体无力,面颊浮红,自感发热,傍晚尤盛,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数,尺寸均浮。考虑暑伤气,气虚卫外不固,髓海因之不充,治以补气填髓,兼清虚热
红参10另炖,黄芪60   熟地60
白术15   茯苓30      山萸肉50
南沙参30   牛膝30    白薇20
丹皮20    炙甘草15
三剂 ,冷水泡透,煎开半小时,参汁另煎兑入。
1月10日
三副药吃完,病人自感力增,头昏晕减,仍痛,意识已清楚。仍开前面方三副。
据其邻居的说,现在已经没事了。
2005年5月4日
某女,52岁,体胖面浮红,煤气中毒昏迷7天,经治疗后意识基本恢复,右腿无力,言语不清,展转治疗许多地方,从50公里外来诊,来诊时带有CT片,结果为左侧大脑白质变性。现为头昏蒙,气短,无力,汗出,腰酸,午后潮热,走路不稳,需要人搀扶,问话前言不答后语,舌瘦小中凹,苔少,脉阴阳俱浮而散大。此为久病虚极,肾气不固,开下方
红参10另炖,黄芪60    熟地60
山萸肉50     南沙参30     牛膝30
白薇20     丹皮20      赤芍20
龙骨30     牡蛎30      仙灵脾30
枸杞20    鹿角霜20
5剂,吃完后另自服金匮肾气丸,每日两丸。

21:某女,36岁,疯狂不知人,骂人毁物,力大无穷,夜不能眠,但也时有歇止,在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诊为精神分裂症,住院几天后因为没钱就出院了,开了一个月的药,其中有吡拉西坦和肌苷片,还有一种药说明书撕了,据病人家属今天说是氯丙嗪,治疗几天未见好转,来我诊所开中药调治,来诊时见:面色红,眼红,自己说自己的话,听不进别人说的,完全没有可以交流的意思,狂躁不安,眼神怪异,行为外人不能理解,两手之脉三部俱实大弦长,寸脉稍沉,稍有数象,时有明白时说小腹痛,舌红干燥有裂,小腹拒按,但整个腹部无抵抗,以狂证来看,符合桃核承气汤证,所以开了一副桃核承气汤
桃仁20   大黄(打成粉)30    芒硝15
桂枝15   炙甘草15
一剂,先煎桃仁泥、桂枝、炙甘草15分钟,下大黄煎5分钟,以药汁冲芒硝,至适口时服,一次服1//3,每6小时吃一次。
今天来诊,病从已经不是由家人强行拉来了,是和其丈夫坐马车来的,可以自己进来诊所,说吃药后腹泻了两次,已经不再发狂,没有狂躁的迹象了,现见面色已经不太红,舌也变淡,舌面有津,裂纹仍在,但浅了许多,脉见缓象,仍实有力,按前方再开一剂。用法同前。
这个病例当时看时,没有任何把握,在中医斑竹群里讨论时,还在说没有效果就不再看了,主要是当时对类似的病没有经验,心中无底,从今天的状况来看,效果应该说是比较满意的,也增强不少信心。
22:发一组眩晕的病例
2007年3月31日
某男,45岁,头晕头痛,每年发作用无数次,痛时面色发青,大汗淋漓,烦躁欲死,照片,CT ,MRI,脑电图检查没查出什么病,中西医看过许多,没有太大效果,现常期吃止痛药维持,舌象无异,脉弦,因吃怕了中药,开天麻一味打粉,重180克,每服4克,一日两次
4月5日
从吃天麻起,就未再犯,又开天麻一个(180克)打粉,服法同上
2007年3月12日
一女,45岁,头晕半年,曾检查诊断为“颈椎病”,具体情况不详,最近感觉头晕,不敢睁眼视物,稍动即呕吐汗出,家人来说“脖子发紧”,因为没见到病人,没有其它见证,开中药一副暂吃,以观后效
桂枝30     白芍30        葛根60
灸甘草10   大枣10  
一剂,自加生姜30
服药后病人没再来,4月5日,病人来诊,说吃了上次的中药后,第一次没有出汗,第二次的药吃了后发汗,汗后诸症减轻,现在基本上没有头晕的感觉了,但腰酸耳鸣,夜有盗汗,开六味丸一瓶。
2007年4月3日
卢某 ,女,39岁,平时有“低血压”,近几个月来感觉头晕,一直吃各种“补药”不见效,去医院检查过一次,没查出什么病,医生开了地芬尼多让服,服后只感觉口比原来渴,头晕仍无改善,来诊时测血压正常,病人面色暗,舌暗少苔,边有齿痕,自诉时有心悸,不思食,只想喝水,但喝水不多,早上干呕,吐不出东西,只吐清水,头晕在闭上眼睛后更感觉明显,脉脉濡缓,一派寒象,不太想吃中药,本想开吴茱萸汤,考虑病人嫌药气味重,但没办法先开一副味道稍好的:
茯苓50     桂枝30       白术20
苍术15     干姜30       半夏15
甘草10
让自加生姜50,水煎服。
4月6日
今日病人来,让再开一副,说吃了上次的中药后,所有症状会部没有了,再吃一副以巩固。
23:某女,17岁,面部扁平疣无数,以额部为多,前一次开中药外洗方,洗后全部脱落,今又发,开两副中药,一副外洗,一副内服
苦参50  板兰根50  地肤子30 
明矾10(另)
煎汤滤取汁,放入明矾化开后,以纱布蕉取药汁,摩擦疣体,每晚一次,直到脱落。
薏苡仁100  苍术20  刺蒺藜50
防风20   白芷30
一剂打粉,每服5克,以期内服药后不复发。
以上为经验方,记之与大家共享。
24:两例用麻黄加术汤的病案
进入夏天的云南,在我们这里平均海拔1700米,凉燥的气候变为湿热,但天气仍然温和,纯湿热的病到现在还没有见到,风寒夹湿的为多。
2007年5月17日
马**,女,31岁,从贵州来云南做生意已有几年时间,诉平时常头痛,在近期一次感冒后,经输液几天后,感冒好转,头痛却越来越严重,痛先是前额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到全头痛,早轻午重,兼有头身沉重感,诊脉时发现双手脉浮大兼有紧象,知风寒闭表,前治输液可看做是清里法,表邪未解,加之连天降雨,湿气感人,寒湿相抟。问法,答基本上出汗,天热也感觉没有汗出。二便无异,治寒湿没有在里,仍在表。观舌淡红,少许薄白苔,说明无没有入里和化热的趋势,治表即可,麻黄加术汤加减:
麻黄15   桂枝20   杏仁15
白术40   甘草10   白芷30
一副,先煎麻黄10分钟,去沫后入后药煎15分钟,分温三服。当取微汗,若无法,加服姜汤。
高度怀疑这人是鼻窦炎,让服药后无效先检查。
昨天病人来诊,说当时不放心,去做了CT,示上颌窦炎。但前面的中药吃了后,发了一次汗,头痛身重已除,不想在医院手术治疗,还来让开中药。考虑寒象已化,表证解除,当清理余邪,寒会化火,湿会流连,以下方治之:
黄芩10  连翘20   银花20
藿香30  鱼腥草30  白芷30
麻黄6  花粉20   辛荑花20(布包)
薏仁20  桔梗10   甘草10
5副。
2007年5月25日
王**。男,37岁,来诊不说话,伸手让把脉。

观其面色黄而偏白,腠理致密,体型中等,舌淡红中部有凹,苔白微腻,中部厚。脉象浮紧,知风寒夹湿。问是否受寒,答受寒也是几年前的事了,一次下井非常冷,出来后就胃痛引背部,已经几年了,现在不是看这个病而来。我说现在虽然不是原来受的寒,但近期天气寒热不定,加上下雨潮湿,内外合邪,应该是身体重着疼痛,胃脘也自然会痛。病人说就是因为最近两天感觉象是感冒了,但吃了感冒药后只能一时身体轻松,而且越吃胃越受不了,所以来看中医。从现在表现来看,先治外证为主,开麻黄加术汤加葛根:
麻黄15  桂枝20   杏仁15
白术40  葛根60   甘草10
先煎麻黄葛根,去上沫,加余药煎15分钟,分三次吃。
5月27日,病人来复诊,我问感觉怎样,病人说,差不多全身症状都没有了,重新把脉,浮紧脉已不存在,右脉微弦,右关稍大。舌象不变。中焦沉寒,当温:
桂枝30   苍术30  白芍30
厚朴30   半夏15  干姜30
良姜20   香附10  枳壳30
甘松20   细辛10  鲜石菖蒲10(后下)
两副。
25:
考证关于《伤寒论》中半夏的剂量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洗 大枣四枚,擘 芒消二两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这个方子,如果我猜的没有错,里面的量正好是小柴胡汤原方的1/3。从这个方子中,可以看出来所有药只用了小柴胡原方的1/3,当然其中半夏也是原量的1/3,这样的话,如果以一两=15.625克来算(柯雪帆和郝万山两位讲考证的量),二十铢就是20/24两,就等于0.83......两,也就是说,小柴胡原方的的半夏半升,就应该是这个量乘以3,就约等于2.5两,也就是说原量的半夏半升,就是39克半夏 ,这个量,和以前见到的量都有不同,但更接近真实用量,其中凡是测体积的,如果按这个算来,就和现在临床差不多,北五味子半升,最后按现在这种算法,测得30克,麦冬为45克,吴茱萸为24克。以前也基本上是这样用的,煎药的水的量,这样算的话,也就不感觉多了。按现在这个,经过反复测试,测得一升应该为130ml  。
石膏,找了不同密度的来测,削成和鸡蛋差不多的大小,实测为75克到130克。(这里面考虑到了现在的鸡蛋和以前的不同,找不同的鸡蛋都做了相应的测量,石膏也用不同质地实测。)
以上的换算,没经过考证,只是看书时的发现,可能存在着错误,但和临床实际用量非常接近。从量上放面的把握,会对治疗上起非常大的作用。
26:胡**,男,56岁,十多天前,劳累过度,又饮酒过量,上腹部痛,在本地卫生院以“胆囊炎”收治输液三天痛反加剧来诊。现见人瘦弱,面色痿黄灰滞,唇色淡白,睑结膜无血色,精神差,舌淡苔薄白。无力,语声低微。内实外虚之象中显示阴寒。问诊时说胃脘处痛甚,多汗,动则气喘,起则头眩,手脚偶发麻,偶有“抽筋”,眼花耳鸣。几天前有过柏油样大便,现在基本上大便正常,小便短少,时时口渴但不欲饮水。切诊时见两手脉弦细芤数,切腹胃脘处硬痛手不可近,下腹部无痛,但闷,腹中可闻及响声。
从所见证看,此当属结胸证中之小结胸,小结胸之谓,胸中小部份失陷。予小陷胸汤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并去大枣:
黄连15  半夏20  瓜蒌壳30
白芍45  茯苓30  白术20
炙甘草20
自加生姜30克,每次以水能淹过药一公分为宜,泡半小时,头煎开20分钟,随煎加水再煎服用,倒出药汁放凉后服,忌食粗糙食物,只可以稀饭面条为主,并忌热食。
20日,病人来诊,精神面色有改善,胃脘处已经不再痛,只是昨天腹泻十余次,但泻后反轻松。
继以前方再进一剂。下次改方。
27:晏**,女,61歲,個矮體胖,高度水肿的,伴有气喘,汗出恶风,怕热,全身关节痛,检查有肾结石,肝内多处钙化,胆囊炎,背部脂肪瘤,脉沉缓,开了三副防己黄芪汤加防风
黃芪30  防己15  防風20
白術30  大棗20  甘草10
今天其女來讓再開藥,說上次吃完第一副藥後,水腫就已經消退,關節也不再痛,時隔一月,身體又有感覺,今天沒見病人,照前方加牛膝30克,三副。
28:楊**,女,26歲,習慣性便秘,自訴夜裏發熱,白天正常,手麻,頭暈無精神,身體瘦弱,從去年到今年瘦了10多公觔,舌瘦紅有凹陷,苔薄白,脈左洪,右弦細,脈來不穩。此例病人平時便秘常吃黃連上清丸,牛黃解毒片,三黃片,後來不行就把這些藥一包一包的吃,蔬菜水菓沒少吃,但總解決不了大便難的問題,現服果導片,檳榔四消片,仍然只能緩解一時,而且藥量越來越大,爲此事不敢吃飯,産生厭食了。此爲液不濡腸,腸燥便秘,開炙甘草湯加減:
生地100   麥冬20   玄參30
白芍50   大棗20   桂枝10
黨參20   火麻仁30(打碎)  炒麥芽30
炙甘草30
兩副。
8月一日,患者帶小孩來看病,說前次的藥正好吃完兩副後,諸證若失,現在體重又上昇到原來的水平,身無所苦。爲其把脈,左右兩脈已經沒有差別,都已經屬於正常脈象。
29:今天来个女的看病,42岁。拿出一大叠检查单,里面检查出的病有:胆囊炎,胃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盆腔积液,卵巢囊肿,前一次胆囊炎发作,去医院输液后好转,但全身皮肤刺痛,现在胃痛满,两肋痛,渴而不呕,小便不爽,大便稀,脉形弦,脉势缓,关脉浮。舌淡苔薄白,中有一凹线。整体来看,这和“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后形成的问题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没有但头汗出。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减柴胡量,加生姜:
柴胡30 桂枝40 干姜30
花粉60 黄芩30 牡蛎20
甘草10
两副。
加生姜50克,水煎后浓缩药汁减半,分三服。
30:男,25岁,因长期失眠,最近吃了一种医院自制药,近几天汗出不止,心跳加速,心率每分钟136次,气喘无力,面白神疲。因为和药有关,就让停药先去医院做检查,现拿着结果再来看,汗出减少,但头汗明显。唯有心悸一直不除,心率现为125次/分,呼吸气粗,无力感仍明显,胸中憋闷,欲食不能食,胃中觉难受,心情烦躁,舌红苔薄黄,脉数而弦滑,寸关脉浮,尺脉沉。考虑病位高,予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个(打碎)甘草15 淡豆豉50
先煮栀子甘草10分钟,放入豆豉煮5分钟,分两次服。一剂。服后当吐,不吐以手指探吐。
9月2日病人再来诊,说服药后不到十分钟就吐了,两次服药都吐,吐出的比喝下去的多,吐后感觉轻松多了,并且失眠也有所改善,不再感觉心悸。现在觉得乏力,想吃东西,但有恶心感,心率为90次/分钟,脉浮数,弦象明显减少,沉取无力。仍有汗出,失眠,小便少,舌正常。病人说怕吃酸苦。
以黄芪建中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夏加减
黄芪60  桂枝30  白芍60
半夏15  茯苓100  生熟麦芽各30
大枣20  甘草15  
嘱自加生姜100克,切碎后同煮

31:女,26岁,中学教师,于上个月来看过,当时因“慢性咽炎”来诊,当时脉浮紧,舌红苔薄白,咽部红,咽后壁有多个滤泡,感觉有异物在咽部,早上起床后最明显,时有口燥咽干,当时开过三副中药,今天此患者再来,翻开原来的处方,里面用的是麻黄汤加厚朴苏叶麦冬,脉紧未除,偶有恶心,今天加半夏,开三副:
麻黄30  桂枝20  杏仁15
炙甘草15 厚朴50  苏叶20
麦冬打碎60  半夏15
32:卢**,男,45岁,瘦,本地人,做粮食生意,重体力劳动者,无烟酒嗜好,半年前,其妻得白血病,因焦急忧愁,加上劳累过度,夜不能寐,三个月前,其妻子去世,更加悲伤,以致咳嗽阵作,呛咳,喉痒,输液十数天不见效,拍片无异常,以结核病检查没有阳性发现,众医所说不一,或当支气管炎,或做结核看,也有认为可能是肺癌的,但查无结果,其它检查也没有得出结论。西医从本地看到地区级的医院,除止咳的成药外没吃过中药,在一次遇到此患者时,我建议用中药,9月17日来诊,当时见脉大而缓,右大于左,关尺脉为常人的两到三倍大,以关脉为甚,而寸脉相对细且沉,前端收缩,脉形偏弦,脉势缓,稍无力,血有余而气不足,沉取时只见尺脉。舌红瘦,有斑状薄白苔。自诉胸脘闷胀不舒,口干舌燥,咽部不爽,感觉有气堵在胸脘,身体活动时呛咳,夜不成眠,白天头昏,无精神。开麦门冬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麦门冬100(打碎)半夏30 西洋参10
甘草10  大枣30 厚朴50
苏叶20
自加大米一把,都到米熟分次吃,两副。
2007年9月24日,此患者再来,吃过前面的两副药后,不再咳嗽,睡眠也有改善,因我当时不在家,我老婆照前面的处方又开两副药。
9月28日
患者来诊,寸脉有所舒展,弦象明显减少,左右等大,关脉收,仍无力,口干在夜里发生,时有失眠,喝水后胃中有振水音,揉按后打嗝后消失,开两副汤剂,半夏厚朴汤合橘枳姜汤加人参,外加一副五苓散
半夏30 厚朴50 茯苓60
苏叶20 陈皮60 枳实30
白参10
自加生姜100克,水煎频服。
五苓散:
猪苓30泽泻50白术30茯苓30肉桂20
打粉,每服10克,以前面的汤药送下,三次/日。
10月10日
今天患者来诊,说失眠是改善得最好的,其它症状也差不多了,唯独口干还有,五苓散再打一副,开水送服。
33:小方也有妙用
2007年10月13日
一位女患者,当地人,25岁,自诉咽痛5天,输液已经4天,在卫生院输液时用了头孢曲松加左氧氟沙星加替硝唑,但咽痛不能缓解反而加重,恶寒发热,面部因肿而变歪,右侧耳垂下弥漫肿痛,张不开口,汤水难下,四天没吃饭了,当下口气秽浊,舌红苔腐浊斑剥,经几分钟微张开嘴,可以看到右上颚肿大如鸡蛋大,光亮水红,用棉签试压,痛不可当,石硬无波动,一看是外科病,让去医院,病人不愿意去,让我想办法,我认为用注射器抽吸或者点刺是可以的,但病人害怕,没做,病人不想再输液,但中药内服的也服不下去,就想到一个方子--苦酒汤方,《伤寒杂病论》中有: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但从这个生疮来看,应该是可以用的,于是开半夏20克,让病人回家自己按法煎用。
14日
今天此患者再来,说昨天含用了苦酒汤,咽部不太痛,可以慢慢咽下点流质。张天嘴一看,一个白色的脓点已经快要溃破,用12号针头刺破后,流出大量白色脓液,里面鼓起的地方马上消失,这样今天就可以服用汤药,开了一副《小品方》漏芦连翘汤加味:
漏芦30  连翘30  黄芩30
麻黄10   白薇20 升麻30
甘草15   大黄10  枳实30
蚤休20
一副,水煎,不拘时服,效果待随访后再发上来。
这里重点是关注一下苦酒汤方


34:李*,男,38岁,体强身壮,发热4日,输青霉素3日自感无效来诊,恶风,微恶寒,汗多,身体痛,无鼻涕,不咳,感觉热甚,口渴欲饮水数升,烦躁,舌红干苔薄黄,脉洪大而缓。此为燥邪伤人,里有燥热,外有风寒,考虑以白虎加人参汤合桂枝汤加减
石膏100  知母10  苡仁30
桂枝10  白芍30  灸甘草10
西洋参10 大枣20
一副,自加生姜20,泡透后小火慢煎至苡仁熟透后当茶饮。
35:一家长来,诉家中40天的小儿哭闹不止,兼有偶而咳嗽,腹泻蛋花样大便,输液三天无效,听农村老人们说“受了寒气”。因为没当面看,不敢开药,暂且开一副外用药,不行第二天带来看。
丁香10肉桂10马蹄香30
木香10 细辛10
打粉,让家长自己做一长条状布袋,把药装在里面封口,系在患儿腹部。
今天此家长再来,说了许多感谢的话,从系上这个布袋子,患儿再也不哭闹了,咳嗽也减轻。
36:
今天看的一个病人,是个从远处来看的,心想一定要看好,不知道药后效果会怎样。
一女的,感冒几天后腹泻,输液7天还没好,来开中药,腹痛则泻,肛门灼热,泻下有脓血,身体晚上痛,酸软无力,没有食欲,无汗,舌红布满裂纹,无苔,脉细数,阳浮而阴弱,开葛根芩连汤加白头翁白芍。
葛根100 黄连(打碎)30 黄芩30
炙甘草15 白头翁10  白芍30
先开一副,病人说路远,开了三副,说要是吃了已经好了,剩下的丢了也值。 
37:近期有三位患者用黄连阿胶汤,均为女性,两例45岁,一例35岁,主症两例为失眠,一例为头昏(这例也同时伴有失眠),脉沉细数,气有余而血不足。舌尖红,舌苔有一例有腻苔,两例为舌根部白苔。三例病人实际都失眠,只有其中一例是因为头昏为主诉来看的,但失眠是病因。《伤寒杂病论》中有“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这里的少阴病,重点是从脉上看,脉细而沉。少阴病但欲寐的,是阳气不足,此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故反之,但仍属少阴。《黄帝内经》有“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失眠为阳不入阴,阳气有余,阴血不足,有余之阳欲入而不得,不足之阴欲纳而不能,故失眠。欲治之,以黄连阿胶汤正为合适。此方在以前总觉得黄连量大太苦,从用下来的情况看,特意问了一下,病人没说有多苦,估计是阿胶和鸡子黄腻住了舌头吧,还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原方原量黄连应该用60克,我把黄连打碎后入煎,减量用40克。效果依然很好。煮这个方子,先煮前面的连芩芍,煎两次,过滤后合在一起的药汁中加入阿胶慢慢炖化,然后搅入鸡蛋黄两个,分为三次服。最近来看的三个人,均用一副药后,睡眠状况就大为改善。有一例合用了半夏30茯苓50,因为这例舌上见有腻苔,失眠也非常严重,近一周没有真正能睡着了,按她自己的话说,人都快疯了。有吃完一副药后,能安然入睡,夜里醒了4次,但每次醒的时间都不太长,昨天再来开两副同样的药。
38:卢**,男54岁,于十天前扛一麻袋玉米时用力不当,引起胸背痛,近几日逐渐加重,总觉有异物以胸背及两肋,说话呼吸都受影响,自服云南白药,三七药酒等无效,吃西药芬必得可以缓解一时,但不吃就难受。来诊时见捶胸顿足,大声咳嗽清嗓,需捶打胸肋才觉气舒。面色痛苦,舌苔厚腻,脉弦大,关部明显大于别处。思此正是“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开下药一剂:
旋复花40 降香10  厚朴50
自加葱头14根,水煎过滤去渣后服。
今天此患者再来,说此方喝下去后,感觉胸中宽敞,腹中气动有声,胃中先难受一阵,但没呕吐,接着就舒服了,其痛若失。
新绛一物,不知为何物,有说是茜草的,有说是苏木的,有说是染织物的颜料,也有说直接用用红布代替,此处个人认为用降香也很合适,供大家参考。
39:2007年的最后一天,有几个来复诊的患者,可以总结一下今年取得的成绩,最近看病时感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一位是前一上多月来诊过的小儿,现在七个月大了,此患儿在前几个月,对其家长来说,简直就是噩梦。这是贵州六盘水的人,在患儿50多天大时,因病初诊为“肺炎”,接下来就是断断续续四个多月的时间的输液,展转贵州和云南各大医院,其中都以“肺炎”“肠炎”等病收住入院治疗,中西医都用过,但丝毫没有起色,患儿一直是咳嗽、气喘、流鼻涕、腹泻,在一熟人介绍下来我诊所看,当时见到患儿时,刚才半岁,时见除上面症状外,还有面色阴暗,体瘦骨弱,舌暗苔厚腻,查指纹青紫,透达三关,脉浮紧,身无汗,寻思此为当时感冒,没有发表,致汗不能出,闭寒皮毛,故咳嗽、气喘、流鼻涕持续存在,后因输液等素影响,肠胃再受伤害,所以腹泻作而不休,先予表散之剂发其汗,再议治里,开麻黄汤加味,方药一下子难找到了,大体是麻黄汤减为小儿量,加了苏叶,防风,白术等几味药,开了三副,嘱停止一切西药。三副药吃完后来诊时,患儿已经基本没问题了,家长一再要求下,开了两副苓桂术甘汤。同时还带来好几位小病号。今天此患儿因感冒再次来诊,开了一副药。在问起上次带来的那几个小孩时,这位家长说都在吃完一副药后,全部好了,从来没有哪次的治疗象现在用中药这样快速。他们都成了这里的铁杆病人

早上来看的第二位患者非常特殊,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突然就全身振颤,是那种粗振颤,动作很大,手抖得厉害,幅度看样子有10公分的样子,双手抖,头部也出现点头,是一35岁的女性,以前做过乡村医生,近两年自己开了一家茶室,提供场所给人打麻将,听说生意还不错,但自出现现在的问题后,就连自己吃饭也成了问题,只有关了门到处求医,在几处看后未果,去市医院检查,发现“大小脑痿缩”,住院几天就把钱花光了,回来接着输液吃药,用的西药有:胞二磷胆硷,脑复康,脑活素,血塞通,加上多种的维生素等。我在大街上遇到时,看到此人非常可怜,因为以前也认识,就建议服用中药试试。12月25日,在其母亲陪同下来诊,我平时习惯先把脉,但此人把脉非常困难,两手抖动,无法把脉,边上有好心人过来帮着按住也不行,太溪脉这沉弦,跌阳脉弦缓。舌体胖大,苔薄黄,手抖动后肩部酸,在思考问题时振颤更厉害,瞅着时减轻,余无所苦。开了柴胡加龙牡汤加减
柴胡60  黄芪60  红参10
半夏20  黄芩30  大枣20
炙甘草10  熟地30  白芍30
制黄精20  生牡蛎30  生龙骨30
一副。今天此人来看时,左手已经不抖,头也不点,睡下时基本不再有振颤,今天左手可以把脉,寸脉弱而急,关脉浮大,尺脉沉,三部均弦。照前方再开一副。
还有一位腰腿痛的患者,12月10初诊,此人只是来问情况了,今天不再开药,已经来诊过两次,第一次来时是用车拉着来的,67岁的男老人,体中等,因腿痛无法走进诊所来,其家人背着进来,在县医院诊断为第4、5腰椎间盘突出,伴有多处骨质增生,形苦志乐之人,理应脉大而弦,此人脉反沉细而弦,尺脉尤细,脉累累有节,诉腰痛已经很多年,腿痛是最近才发生,先痛未在意,服些西药,接下来越来越加重,以致不能走路时才重视,去县医院做了检查后并住院治疗,输液,理疗,针灸,中药也用不了少,但还是不行,听人说这里看中医,不再想打针了,所以才来试试。现在腿麻、木、冷、痛,各种感觉都有,难以悉述清楚,此为劳累动作,肾气虚乏,沉寒着骨,当先祛其寒,甘姜苓术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通络舒筋之品:
麻黄10   附片10  细辛30
炙甘草15   干姜30  
此五味先煎半小时
杜仲50  续断30  独活30
秦艽30  威灵仙30  乌梢蛇30
牛膝30  茯苓30  白术20
前面的药煎半小时后,下后药,同时倒入白酒一小杯。再煎20分钟后温服。开两副,4 天服完,第一次服后,随煎随服。
12月15日复诊时,患者自架马车来,进门时手拄一拐仗,走路还有点瘸,此次患者来看的主要问题是腿部冷得难受,脉从沉转向浮,尺脉变大,此非佳兆,前方去细辛,加附片至200克,先煎两小时,其它药放入后再煎20分钟,两副。
此方开出后,还是有些担心,留了电话,告诉有什么反应一定来电话。过了5天后,病人来,是自己骑着电动自行车来的,进门没有再拄拐仗,走路也不再瘸,患者说这次的药效果比以前任何一次吃过的都好,服后就感觉双腿温暖,疼痛、麻木也随之而减。这次没再开药,告诉患者此病不可能彻底治愈,告诉他一些自己保养的方法,没再开药。见到病人现在的样子,悬着的心也随之落下来。
在疗效与风险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40:细辛,细指形言,辛指味言。味辛气温,木体金用,木体者,少阳肝木之性,具升散宣通之力;金用者,敛肃沉降也,即细辛之功用,纵横兼得,纵者,梳理上下,直贯三焦,能升能降;横者,宣通腠理,交通表里,散寒祛风。木体为横宣之功,金用为纵贯之力。细辛为灵动之物,《神农本草经》中虽列为上品,但它不是补药,做为一种传令之药来看,最为恰当。多用则耗气。
而附子则不同,附子比起细辛来,更突出的是“守”而不是“走”。
41:一朋友,男,36岁,略胖,体重75公斤,发高热好几天,在县医院输液好几天没好转,前天来诊,当时恶寒身重,脉反浮大缓,无汗出,开了60克量麻黄的大青龙汤,煎得5杯,吃第一次时没出汗,第二次他吃了两杯并睡着发汗,今天从县医院拿到一个化验单,结果是乙型副伤寒,来问现在已经不发热,唯感觉身体虚弱,其它全都感觉正常,是不是还得再吃药,让先观察情况再做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四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白话伤寒论
麻杏石甘汤治验: [[麻杏石甘汤治验:2005年,我...]]
《倪注:伤寒论》
夏日麻黄,王氏说麻黄,再谈 麻黄,麻黄治各种风湿疼痛屡用屡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